第二章 田径运动教学理论与方法
第一节 田径运动教学理论与方法的发展和改革
田径运动的教学理论与方法是田径运动教学实践的理论依据,它是以教育学、心理学和现代教学论思想为基础,伴随着田径运动技术、田径运动训练理论以及学制、学时、教学手段等几个方面的发展而发展的。
一、田径运动教学理论与方法的发展概况
最早的体育教学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随着体育分科教学的出现,有了体育教学法。在早期的体育教学中,田径运动教学指体育教学中的一项内容,直至19世纪末期,随着一些田径项目有了竞赛活动和运动训练,田径运动的教学才逐步分化出来。田径运动教学理论与方法大约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经过了80余年发展,田径运动教学理论与方法才逐渐走向成熟。
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中国已出版少量的田径运动教学经验、方法的专著,尽管当时此类专著与研究较浅,但是我们一些田径先辈对教学理论、教学方法最初的探索对后来的研究还是具有一定前导作用的。
我国田径运动教学理论与方法的建立发展,主要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20世纪50年代初,在学习和引进苏联田径教学理论的基础上,我国的田径运动教学理论与方法开始逐步建立和发展。这一时期,我国各体育学院和师范大学(学院)体育系的田径运动教学在学习和吸收国外(主要是苏联、美国、英国等)的田径运动教学理论与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田径运动教学实际,对田径运动教学理论和方法,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讨和研究。1961年我国编写的第一部田径运动教材中的《田径运动教学与训练》,可以说是这一时期总结我国田径运动教学理论研究成果和吸收国外成果的集中体现。从20世纪60年代初期到中期,我国田径运动教学研究曾有过一段热潮。这一时期,围绕着田径运动技术教学的方法和手段展开的教法改革及各体育学院之间进行的经验交流为我国后来的田径运动教学理论的确立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20世纪60年代末期至70年代中期,由于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田径运动教学理论的研究受到了极大的阻挠,直至20世纪70年代后期,我国田径运动教学理论研究才得以恢复。1978年出版的体育学院田径运动教材中,《田径运动教学与训练》的理论内容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一些补充。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田径运动教学理论与方法得到了全面充实的发展。1983年全国体育学院田径运动教材中,将田径运动的教学与训练分为两章,把教学理论专立一章,对教学与训练理论作了科学的区分。这一变革不仅符合田径运动教学和训练理论各自的内在规律,而且也为田径运动教学理论与方法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提供了可能。这一时期,以中老年教师和攻读田径运动教学理论与方法的硕士研究生为主体,对田径教学理论与方法的引进和实验研究、国内外田径教学理论与方法的比较、学生个性学习特征的探索、教学效果的测量与评估等广大领域,进行了大量的富有深度的研究。这些教学理论与方法的研究成果,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田径运动理论的宝库,而且也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田径教学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
田径运动教学理论的发展,自始至终都遵循着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的原理和原则。现代教学论思想对田径运动教学理论与方法的发展一直产生着重要影响。回顾田径运动教学理论的发展过程,各时期有影响的教学理论思想和观点,都对田径运动教学理论改革和发展起着积极的推进作用。
近代教学论的基础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所著的《大教学论》,他的关于建立学年制和分班、分科授课教学制的主张,以及所提出的直观教学、循序渐进等诸多教学原则,为后来体育分科教学奠定了基础。随着体育分科教学的出现,体育教学法应运而生。最早提出体育教学法的是瑞典体育教师斯卡斯特罗姆,他于1914年出版了《体育教学法》一书。从20世纪初至50年代,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实用主义教学思想和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说,对体育教学和田径运动教学理论的形成、发展影响很大。20世纪50年代苏联凯洛夫的《教育学》和达尼洛夫的《教学论》,对我国田径运动教学理论的建立和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我国当时的田径运动教学理论、教学原则以及教学方法,都是在接受他们的教学思想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20世纪50年代以来,尤其是进入60年代和70年代以后,世界范围内的教学理论研究与探索,进入空前活跃的时期,例如,苏联教育家赞可夫的“发展教学理论”、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美国教育和心理学家斯金纳大力提倡的“程序教学”、布鲁纳倡导的“结构课程论”,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和克拉夫基的“范例教学”,保加利亚教育家洛扎诺夫创立的“暗示教学的理论”等,这些教学理论思想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普通教育学的宝库,而且为田径运动教学理论改革和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近些年来,以当代最新教学论思想为指导,进行了大量的田径运动教学理论与方法的研究。这些研究不仅把当代教学论中的思想和观点成功地运用于田径运动教学实践,而且为田径运动教学理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把田径运动教学理论的研究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和高度。
二、田径运动教学理论与方法改革的基本依据
(一)遵照现代教育的观念更新田径运动教学观念
传统的田径运动教学观是灌输型的教学观。其核心是教师向学生传输和灌输书本的知识与技术方法,这种教学思想已经不能适应培养现代创造型田径运动人才的需要。
现代田径运动教学观应是发展型(开拓型)的教学观,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把知识的传授与学生的发展很好结合起来;不仅是智力的发展,而且包括情感、意志、个性等多方面的心理品质的发展。
当前世界上的教学理论都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发展而产生的,其共同强调的一个核心观念就是发展。这种理论认为,只有以智能为中心的个性全面发展,才是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的可靠基础。这种教育观念,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发展为中心”,变传授型教学为开拓型教学。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当前教育工作中存在的许多严重弊端,如死记硬背、满堂灌、呆板地模仿田径运动技术动作、高分低能等。
(二)利用信息观念扩展田径运动教学内容
对任何一项田径技术教学的有效控制,都必须首先考虑信息,消除对技术教法、理论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等认识和内容方法的不确定性。
1.把培养田径运动专家和全民健身人才放在首位。在增加智力投资的同时,要特别注意开发智力内涵,即充分利用现有的田径运动技术信息库中的软件,为扩展田径运动教学内容服务。
2.广泛搜集网上信息,掌握国内外最新田径运动教学动态,尽力摸清国内外田径运动技术教学新内容,并补充到教学中去。
3.经常开展专家函询,广泛征求国内外田径运动专家的意见,为丰富教学内容提供参考。
4.及时更新田径运动教学设施和方法,编写出适合国情的田径运动教学参考书。
(三)加强整体观念,协调田径运动教学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在田径运动教学中考虑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时,必须同时考虑其他课程对田径运动课程的有益影响。例如,每次田径课要不要全面发展身体素质?从理论上看,必须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从具体实际来看,要从所有的技术课程的安排这个全局着眼,如体操课可以增强学生上肢与腰腹肌的力量,球类课可以发展学生弹跳力和灵敏性,举重课可以提高学生的力量,武术课可以加强学生的柔韧性,田径和游泳课可以发展学生的速度与耐久力。因此,从这个整体出发,把所有课程的功能“集合”起来,实际上已经达到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的目的。这样一来就可以节省一些时间,把重点放在掌握基本技术和发展专项素质上。又如,在田径运动理论教学中,像教学原则、科研方法等内容,均可省略,将其纳入“学校体育学”“教育学”和“体育科研方法”课。这充分体现了田径运动教学与其他课程的协调关系,也突出了田径运动教学本身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