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可分享 人类解放的战略支援部队
但求使用不求拥有
是什么让人类与其他动物拉开了距离?它的名字叫“可共享”。自从人类创造出独特的语言符号系统,他们积累的经验、发现的知识、发明的技术便可以储存、记忆、传承,成为可共享之物。语言符号让并不相识的人之间有了互联,可以共享知识与技术。印刷术的发明,又让这种共享更加普遍与快捷。互联网的出现,则让这种共享跃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以移动互联网企业为平台和主导的分享经济正在到来,渐渐瓦解着农业与工业时代物权私有化唯一的合理性。迅猛发展的网络,不只单纯是资讯传播的载体,亦成为知识与财富流动的血管,以及创造力的心脏与大脑。这张网因人类的共创共建共治而法力无边,又源于它的无穷法力,让人类共享资源成果的能力以指数级扩大。人类即将迎来可共享的崭新时代。
从“去库存”起步
有福共享、有难同当。这个口号,忽悠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去共患难,却在富有的时候,因为不能共享而结下梁子,甚至刀枪相见。一部朝代更替史,也是战友成仇兄弟反目骨肉相残的血泪史。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了。
共享之所以能够号召人、凝聚人,是因为它也是人们的一个梦想。这个梦想不断地令人心碎,不只是因为人心贪婪、财富有限,还因为财富太懒、流动过慢。人类从没有为争夺空气而钩心斗角、骨肉相残、刀兵相见,并非只因为空气无限,而是源于它从不停歇时刻流动没有间断。
由于“互联网+”的家族越来越兴旺发达,或者说由于交通、信息、智能等技术的提高与广泛应用,“福”不再是你多我就少的零和游戏,而是可共享的资源。你的也是我的,我的也是你的。无数福利的小船与舰艇,紧紧相连,惊涛骇浪要把它们掀翻也难。福与利相连,不与祸相依。感情的小鸟,再也飞不了。
搞企业的都重视现金流,都懂得在减少库存上做足功课下足功夫。现在许多企业已经不再需要仓库,因为现在不光是资金流动起来方便,物资的流动也越来越容易,这样就可以大家互为仓库。物资所到之处,都是仓库,又都不是仓库。我的生产车间,就是你的“仓库”,反之亦然。这个就叫“可共享”。
企业能够“去库存”,依靠的不光是管理,还有交通运输与信息技术,以及由此带来的理念更新与观念改变。同理可证,世界、国家、社会、家庭、个人,都应该“去库存”,都能够“去库存”。“去库存”的结果,必然是资源、财富、成果的可共享。财富如空气一般流动,你又何必抓住不放!你又如何抓住不放?
马克思创建了共产主义理论,它之所以成为无数仁人志士的崇高理想,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个理论致力于解决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勾画出了高效利用资源与提高人类整体福祉的美好愿景。从某种意义上说,解决私人占有,就是“去库存”。
企业的“去库存”是有前提条件的,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社会也是有前提条件的。这个前提条件就是生产力的高度发达,核心是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而高度自由的流动性则是这个核心的内芯。互联网、互联云、物联网,智慧行业、智慧城市,以及未来的智慧地球,让这个前提条件一步一步地接近现实条件。
走向一网情深
人类智慧的一大闪光点,就是善于编织各种各样的网。无网不利,无网不钱,无网不前。未来,世间万物将被一网打尽。这张网就是由“互联网+”等新技术进化出来的智慧地球。
网的神奇源于“流”。流动性越强,效率就越高,成本就越低。网带来的快速流动,改变了时间,改变了空间,改变了物质财富的形态与功效,进而改变了生产与生活方式,相应地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
源于网的成长壮大,人类由“物时代”进入“流时代”,万物都将成为数据流。一切资源都不再沉淀,一切资源都在流动中指数级地增长其价值,流动性带来新的力量、新的价值、新的生态。资本家独占生产资料的历史即将被翻篇。
许多中国人都记得老子说过,柔弱胜刚强,无形胜有形。许多人就是不信,他们认为自己老祖宗弄的东西和西方人的知识体系比起来,既不哲学也不科学,现在,西方人正在用科学验证着老子的先见之明。看不见的“比特”将支配有形的“瓦特”,越来越多的东西正在被“液化”,逐渐变成可流动的信息流。世界因“柔”而变得温暖平和,我们将迎来一网情深的时代。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万事同理。“守财奴”成不了大富豪。人们喜欢积累热衷占有的次要原因是物质匮乏,主要原因则是流通不畅。正是流动性不足激发了人们占有的强烈欲望。越是追求占有,流动性就愈加不足,人类由此陷入生产力持续提高,财富不断增长,而欲壑却越来越深的悖论之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随着流动性的增加,“冻死骨”在减少,贫穷却依然存在。社会与富人占有的大量“僵尸资源”与“睡觉财富”,随时可能让稳定与幸福突发“脑中风”或“心肌梗死”。
就是说,造成贫富悬殊的深层次原因并不是制度,而是技术条件。把科技层次放在制度层次之下,是人们认识的一大误区。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是相互影响相生相克的关系,不是谁决定谁的关系。在“物时代”的技术条件下,财富的流动形式主要是物流;在“流时代”,财富如空气一样,成为看不见的“比特流”。在“物时代”,人们追求拥有占有所有,是那个时代的必然选择,制度只能有限解决公平性问题,并有限舒缓情绪对立;在“流时代”,人们在乎的是作用有用使用。所有权将让位于使用权,大家都是“零库存”,人人都是“亿万富翁”。人类由此进入共享时代。
人类的马太福音
世界上有那么多贫民难民,不是因为财富太少,而是少数人拥有的太多;还因为,为了维持增加占有,又消耗掉了大量资源财富。比如:一个富人,他要有许多房子、仓库来存放他的“占有”。一个国家,它要有大批的警察、军队和武器装备,来确保它的拥有。
马太福音第十五章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耶稣在山上坐下,有许多人带着病人从四方来请他治病。耶稣叫门徒来,说:“我怜悯这众人,因为他们同我在这里已经三天,也没有吃的了。我不愿意叫他们饿着回去,恐怕在路上困乏。”门徒说:“我们在这野地,哪里有这么多的饼叫这许多人吃饱呢?”耶稣说:“你们有多少饼?”他们说:“有七个,还有几条小鱼。”他就吩咐众人坐在地上,拿着这七个饼和几条鱼,祝谢了,擘开,递给门徒,门徒又递给众人。众人都吃,并且吃饱了,收拾剩下的零碎,装满了七个筐子。吃的人,除了妇女孩子,共有四千。
《论语》第十六章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圣经》故事与孔子的言论,都在说同一个道理:共享不但完全能解决贫穷与饥饿的问题,还会带来富裕安宁与高贵愉悦。这些寓言故事、理论理想,即将因由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变为现实。坏制度会阻碍科技进步,但科技一旦进步,坏制度终将不得不向好制度迈出脚步。
黎明前的时光
我们转头回到现实,看看互联网给我们带来的变化,这会增强我们对未来的敏感与信心。
并不太远的过去,时事信息还是被官方或媒体占有的,是单向流通的。如今已经是“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人人都是信息发布者,人人都是信息接受者。人们不再需要购买报纸、杂志,“指点”屏幕便可尽知天下事,而且获取信息的时效性与成本正在向“零点”靠近。
过去,我们获取图书的方式,除了购买就是借阅,书籍是私人占有的财富。现在,纸质的书籍液化为流动的数据,绝大多数图书都可以方便地在手机、网络上阅读,成为共享之物,即使付费,也是极低的价格。
过去,我们要听音乐,要购买磁带、CD、VCD,或者收看收听“过时不候、没有选择”的电视与广播。如今,这一切都成为“过去式”,音乐液化为流动的数据,音乐由名词转变为动词。我们可以借助网络,随时随地地依据自己的喜好听取音乐与观看演唱,而且无须付出费用。成为“动词”的音乐让更多的人自由地呼吸音乐,激发了更多的人用音乐表达情感的热情,推动了音乐的又一次勃兴。
过去,知识与思想的分享共享是困难的,一方面是源于交流渠道的限制,另一方面是源于“产权”保护的意识。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快意地利用现代信息手段晒自己的思想、创意、创造、知识、发明、想法、点子,而且“复制”无处不在,共享无时不在。因为分享远比“独占”可以让自己收获更多。尽管核心技术的保护还有,产权法还在,但解禁的速度已经日益加快,产权法也已落后于时代。
过去,只有公共交通工具才可能被理所当然地共享。如今,越来越多的私家车加入到共享的队伍中来,由此带来交通资源的高效利用,以崭新的形式实现了互利互惠。将来会有更多的行业领域复制这种模式,更多的资源被共享被高效利用。
未来,一切人、事、物,只有被链接,才得以“存在”。一切人、事、物只有通过链接流动起来,才得以实现价值与增值,流动越快,价值增值越高。链接必然带来流动,流动必然带来共享,共享必然带来思想与生活的转变。对于日常生活的大部分事物,使用都将会胜过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