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茅庐里的双簧计
陈寿在《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明确指出:刘备在新野驻军时,徐庶前来投奔,后刘备受徐庶“指点”,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参赞军事政务。
这是刘备生命中的一件大事,也是诸葛亮生命中的一件大事。
可是,有人不禁想问:刘备受徐庶“指点”,徐庶是否也受人“指点”了呢?
在没搞明白这些疑问之前,我们还是先分析一下三顾茅庐之前刘备在干什么?诸葛亮又在干什么?
刘备在曹操的“穷追不舍”下投奔了刘表。我们知道,这是刘备穷途末路的故伎重演。其实,他这“故伎”中还增加了新的内容,即拉拢收买荆襄的名士与豪杰,以至于造成“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的可贺可喜局面。
诸葛亮呢?正在他的茅庐中与一帮名士闲谈国家大事呢,并看看谁能够做“刺史”“郡守”,谁能够做“管仲”“乐毅”一类的人物。
那么,刺史、郡守这一级别的官员与管仲、乐毅这一级别的人物到底有多大差别呢?用现在的话说,也就是一省省长与一国总理的区别。
刘表让刘备驻扎在新野为其守国门这一举措,对刘备来说,还真不见得就是一件坏事。驻扎新野就驻扎新野吧,塞翁失马,焉知祸福……
正当刘备在新野郁闷的时候,徐庶来了。而且徐庶一来就受到了刘备的器重,还任他为军师。徐庶的到来,也许并不是那么单纯的事。
我们可以想啊,他徐庶一来就被任命为军师,一任命为军师他就向刘备推荐诸葛亮,而且还告诉刘备“此人可就见,但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意思是你可以去见他,但不可委屈他来见你。说白了就是将军你最好去亲自拜见他。
哪位爷这么牛?刘备不清楚,但徐庶的话刘备确实也真当回事了。
这个时候,徐庶与刘备的关系已经非同一般,而徐庶与诸葛亮他们早已相识,并经常在一起讨论国家大事。可以说,无论是刘备还是诸葛亮,徐庶对他们都是非常熟悉的。
刘备是如何一路走到新野的?刘备现在的处境如何?刘备前方的路将要走向何方?更重要的是,刘备身边的张飞和关羽二兄弟他们是什么样的人?刘备任命徐庶为军师,关羽和张飞二兄弟是何反应?
这一切,徐庶心里都应该一清二楚。
刘备驻扎在新野,与主子刘表拉开了距离。这距离,不仅让二刘之间产生了美,也消除了刘表对刘备的处处提防。在新野,不仅为刘备暗中拉拢荆襄名士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同时也为诸葛亮仔细观察刘备提供了条件。好友徐庶投奔刘备后,差不多相当于诸葛亮在刘备身边放了一个监控器。
这一切,对诸葛亮来说,都意味着春天的到来。
诸葛亮虽然在三顾茅庐之前没有见过刘备,但他对刘备的一切也“掌控”得差不多了。他要怎样“走到”刘备的身边?他要如何让关羽、张飞口服心服?他要如何在蜀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上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他要如何在“自谋”的前提下再为“他谋”……
这一连串的问号,诸葛亮早已“算”好了!
刘备呢?他也在算,但他算的与诸葛亮不一样,或者说他与诸葛亮计算的内容是相反的。刘备的雄心壮志绝对不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投奔别人,带着关羽、张飞两个兄弟一直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他既然处处说他是刘皇叔,那么,他的目的也可以说就已经隐藏在这一声声的“皇叔”里了。
或许,当徐庶到达刘备身边后,当徐庶被任命为军师后,刘备也已经对诸葛亮了解得差不多了。是啊,他是那么的清高,又是那么的才识过人,他天天嘴里都叨念着自己要做管仲、乐毅一级的人物,他是荆襄名士集团里有名的卧龙……我刘备呢?别人不知道,我自己最清楚,我有什么啊。我不就是有一个皇叔的身份,身边有两个得力的兄弟和一点仁义、道义的好名声吗?
刘备有什么?关于这一点,诸葛亮也很清楚,在《草庐对》中他不是已经添油加醋地告诉刘备了吗——“将军既是王室的后代,又以诚信道义闻名四海,能聚集英雄,求贤若渴……”
诸葛亮这么神机妙算,罗贯中真是没有白白地演义他一把。打一巴掌再给一块糖哄哄,让人家三顾茅庐后又说人家“求贤若渴”。
这个诸葛亮,他多么会揣测刘备的内心世界啊!他简直比刘备还了解刘备!比刘备还会替刘备的前途和未来计划、打算!
他应该早就知道刘备像他一样处处都以“刘皇叔”的身份推销自己,宣传自己,而他诸葛亮就首先恭维他是王室的后代。也许,诸葛亮自己心里也十分清楚——大汉是不可能再复活了。
这卧龙明明自己很清楚刘备为了一块立足之地一再地投奔这个、投奔那个,不断地更换“买主”,可他还是告诉他“(将军)又以诚信道义闻名四海”;至于刘备、关羽、张飞和自己呢,诸葛亮一并抬高——“(将军)能聚集英雄,求贤若渴”。这一下,诸葛亮可真是说到了刘备心窝儿里。
刘备与诸葛亮,两个人不相识已相知!不相爱已相恋!
我们甚至猜测,当刘备和二兄弟在一顾和二顾茅庐时,也许诸葛亮正在不远处的一个角落里偷偷看着呢。不过,也有可能他是在为《草庐对》打草稿呢。
那么,既然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就很有可能他已经对刘备和诸葛亮的想法非常了解,而且刘备与诸葛亮的想法已经在他这里找到了“结合点”,并且可以完美地结合了。
可是,既然他们的想法已经可以完美地结合了,那诸葛亮干嘛还要让刘备三顾茅庐才肯见呢?而刘备堂堂一皇叔身份,为什么也愿意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一而再,再而三地来请诸葛亮呢?
对于诸葛亮来说,首先,他要看刘备的求贤若渴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如果是真的,那就让我见识见识你百折不挠和礼贤下士的精神;其次,为了人尽其才,诸葛亮是不肯廉价出售自己的,他自己更清楚——他须抬高身份以便于能尽其才;最后,关羽、张飞等猛将是难得的军事人才,你刘备身边的谋士却都是些平庸之辈,最缺乏的是像我这样的经纬之才。但是,你与关、张虽然异姓,可那也是情同手足的亲兄弟啊,我突然闯进你们的世界里去,他们两个会怎么对待我呢?
所以,我不让你“三顾”是不行的。
对于刘备来说,首先,我都投靠几次买家了,这次又被刘表赶到这里,年龄也这么大了,接下来真得自个儿独自奋斗了,如果单干的话,没有一个军师怎么能行呢;其次,家业是我的,我是法人兼董事长,你来也是来为我扩大家业,我只要大的“家业”,不管几顾茅庐;最后,你是有名的青年才俊卧龙,我三顾茅庐请你出山,这对我来说未必就是一件丢面子的事;相反,我说不定还会因为求贤若渴而闻名四海,甚至闻名整个中国历史呢。
所以,我“三顾”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当然,虽然早已出了五服的皇室胄裔在治世时也许一钱不值,但在乱世,在皇室衰微时候,由于天子刘协已经被曹操挟持到手里;荆州、益州的刘表、刘焉又大失民心,所以,这个以仁义走天下的刘备也就是民望所归了。
据史书记载,徐庶投奔刘备后,很得刘备器重。接着他就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徐庶说,南阳卧龙岗有个叫诸葛亮的人,号卧龙,将军您愿意见他吗?刘备脱口而出,“君与俱来”,那你就带他一起来吧。
可是徐庶不高兴了,他告诉刘备,此人您可以去拜见他,但他不会屈尊来求见也,所以将军你最好亲自去他府上跑一趟。很显然,这是徐庶在间接抬高诸葛亮的价码。所以,“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一些人认为,徐庶这一举动很可能是得到诸葛亮同意,或者是他与诸葛亮事先合计好的。如果诸葛亮不愿意出山或者他宁死也不愿意跟着刘备混,那么,作为好友的徐庶,他肯定不会这样做。
这样想其实也不无道理。甚至有人怀疑,徐庶对刘备的投怀送抱,十有八九是在为诸葛亮投石问路。
试想,在荆襄那个政治文化圈子中,庞士元、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等人都不是一般的人物,徐庶何以独独推荐诸葛亮呢?这难道是徐庶与诸葛亮合演的双簧计?诸葛亮到底在中间给了徐庶多少回扣?
那前两次的未曾见面,我们甚至都怀疑诸葛亮有矫揉造作的故意。不过他也知道“事不过三”的古训,所以,当刘备第三次相顾时,诸葛亮终于准备好了。他热情地为客人揭开门帘,请刘备走了进来。
客人刚刚坐稳,诸葛亮就把惊世骇俗的《草庐对》和盘托出,他把天下形势剖析得很是透彻,把刘备未来的蓝图也作了周密的规划。天底下去哪找这样的秘书呢?
这样的草庐,这样的人,这样的高瞻远瞩,这恢宏的气势,这鞭辟入里的分析,这言简意赅的表述,即便是脍炙人口的《出师表》,也不可同日而语啊!
诸葛亮这一番侃侃而谈,当然不是即兴演讲。但他为什么准备得如此充足呢?——要取得刘备的充分信任和关张二弟的折服,诸葛亮必须一炮打响,并让买家刘备知道“物有所值”。当然,让合演双簧计的中间人徐庶脸上也有面子。
一个每每自比管仲、乐毅的人,在军阀混战时期,怎肯做一个苟全性命于乱世的庸碌之辈呢?他当然想出去做官了。他在与石广元、徐元直、孟公威三人长谈时曾说:“卿等诸人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也。”当石广元他们问及诸葛亮可以担当什么职务时,他只是笑而不答。
其实,诸葛亮不肯投奔曹操并不是因为他视其为国贼而羞于为伍,这点从他与张昭等人的谈话中能看出端倪。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出使东吴联合孙权时,张昭曾劝说他留下来做官,他拒绝了。为什么?——孙将军“能贤亮而不能尽亮”也。
这就是诸葛亮不愿意留下来的理由——孙权不能把他放在“管仲”“乐毅”的位置上,让其聪明才智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因为,在东吴,管仲、乐毅之位上已经有人了。
所以,诸葛亮在刘备还没三顾之前,还要继续观察、计算、等待,等待一个真正合适的董事长来请他担任他的首席执行官。至于利用什么计谋来钓他上钩,他是坚决不会公开告诉任何人的。不过,这一系列的举动背叛了他——这多么像他与好友徐庶在草庐里提前导演的双簧计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