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护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外科护理的发展

外科护理是随着相关科学的发展、社会对卫生保健需求的变化以及护理模式的转变而发展的,外科护理是护理学的一大分支,其发展与外科学的发展密不可分。

外科护理与外科学经历了漫长、艰苦的创业历程。从原始社会开始,人们就采用排脓、清创、包扎、按摩、骨折固定等方法治疗外科疾病,那时的护理仅限于敷料器械的准备、协助包扎和生活照料等。随着社会的进步,医学科学飞速发展,相关基础学科,如人体解剖学、病理解剖学、病理组织学尤其是实验外科的建立,为外科学发展奠定了基础。消毒灭菌和无菌技术、止血输血技术、麻醉止痛技术的问世解决了以往外科手术中的感染、出血和疼痛三大难题,大大推进了外科学的发展进程。与此同时,弗罗伦斯·南丁格尔在克里米亚战争中成功地应用清洁、消毒、换药、包扎伤口、改善膳食和修养环境等护理手段,以极有说服力的数字和惊人的业绩充分证实了护理工作在外科疾病病人治疗过程中的独立地位和意义,并由此创建了护理学,并延伸出外科护理。

尽管外科护理在我国的发展历史较短,但早在1958年,首例大面积烧伤病人的抢救和1963年世界首例断肢再植手术在我国获得成功,充分体现了我国外科护理工作者对外科护理所作出的卓越贡献。

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医学科学得以快速发展,从而推进了外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外科的专科分类越来越细,新的外科领域如心血管外科、显微外科及器官移植(心移植、肾移植、肝移植等)技术发展迅速,扩大了外科护理的内涵;诊疗技术的提高,促进了外科护理的发展;临床护理科研的开展,丰富了外科护理的内容;医学模式的转变,促进了外科护理的发展。回顾护理学的临床实践和理论研究,曾经历了以疾病为中心、以病人为中心及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三个阶段。

早期,以疾病为中心的医学指导思想也成为指导临床护理实践的基本理论,此期的特点为护理对象是病人,护理场所是医院,护理方式是执行医嘱并完成护理操作。

20世纪50—70年代,基于“人和环境的相互关系学说”和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健康”新定义,即“健康不仅是没有身体上的疾病和缺陷,还要有完整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的理念,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发生了根本性改变。由此,护理工作的重点从疾病护理转向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此期的主要特征是护理除了各项技术性操作外,更充实了许多有关“人”的研究,护士承担着多种角色:除了是护理者,同时也是教育者、研究者、管理者等。医护和护患关系发生改变,护理从医疗的从属地位转为合作关系。

20世纪70年代后期,基于疾病谱和健康观的改变,WHO提出的“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战略目标,极大地推动了护理事业的发展。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理念使护理对象从病人扩展到对健康者的预防保健,工作场所从医院延伸到社区和家庭,护理方式是以护理程序为框架的整体护理,护士的职能更趋多样、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