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黄帝内经养生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疾病的阴阳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所谓阴阳者,去者为阴,至者为阳;静者为阴,动者为阳;迟者为阴,数者为阳。

——《素问·阴阳别论》

无论是天地、人体,还是疾病都能分出阴阳,阴性疾病与阳性疾病的致病因素和症状不同,对其进行的防治也要有所差异。《黄帝内经》言:“世界万物孤阳不生,独阴不长。”阴阳之理,是天地的常理。古代善医者经常通过望闻问切来察言观色,寻求疾病的阴阳与症结,对症下药,或是以针灸等手段对疾病进行治疗,最终使阴阳恢复平衡,患者身体康复。

☉针灸

中医认为,人体内的阴阳也要与天地相应,像“冬吃萝卜,夏吃姜”、“春捂秋冻”、“上床萝卜,下床姜,不用医生开药方”等一些流传至今的谚语是能找到科学根据的。春天温度变化无常,可能上午还是暖阳高挂,下午便下起了雪花,倘若脱掉保暖的棉衣,在外面突然碰到此种天气,人体大多会出现感冒。夏天人体的阳气在外,五脏六腑得不到充分的保护,内脏为最寒湿的,因此要吃温热之物,如性辛温的姜。而冬天,体内阳气充盛,五脏六腑郁热,所以应吃些清凉顺气的萝卜来理顺气机。萝卜与姜为常见之物,只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多补充便可,不会对身体产生副作用,为百姓日常保健的最佳选择。

此外,人还可以通过“治”和“养”来使病体康复。邹润安曰:“凡药,所以致生气于病中,化病气为生气者也。凡用药,取其禀赋之偏,以救人阴阳之偏胜也。”中医主要是借助药力,来对机体内在的自我调节能力进行触发的,诚如《黄帝内经》所言“必养,必和,待其来复”。

阴与阳的关系

阴和阳是相互对立,相互制约的。对立,即两者的性质相反,如天属阳、地属阴;昼属阳、夜属阴;上属阳、下属阴;热属阳、寒属阴等。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对立而存在的,然而,事物的阴阳属性并非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一定要按照互相比较的条件进行划定。制约,即因为双方是对立的,所以可以对对方形成牵制、约束。

阴阳之间有消长与平衡。阴阳双方一直处于运动变化之中,双方的力量不可能在任何时刻都是相等的,会交替出现“阴消阳长”和“阳消阴长”的现象,此为宇宙万物运动发展及变化的过程。平衡,系指上述的阴阳此消彼长现象,就整个过程而言,力量基本上是平衡的。

阴阳平衡

古人有云:“孤阴不生,独阳不长”,说的是阴阳不可分。明代的医学家张介宾也曾说:“阳以阴为基,阴以阳为用。”阴阳之间也是能互相转化的,古人认为人体内的气为阳,血为阴,血为气之母,而血能载气、养气,因而说气为血帅。血的运行靠气的推动作用,而气又要依附于血而存。

阴阳互为根本,可以相互转化。在中医看来,“阳根于阴,阴根于阳”,这和老子所说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相类似,其道理也跟无论多黑的夜晚都会有星光,无论多耀眼的太阳都会有阴影,无论多寒冷的冬天都会有一些温暖,无论多炎热的夏天都有一丝清凉一样。阴阳互为根本,没有阴,也就没有阳。若是只有阴或者只有阳,那么一切都将归于覆灭。

因为阴阳是互根的,所以在一定条件下,阴和阳可以相互转化。《素问》言“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乐极生悲,否极泰来。阴阳互根和转化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阴阳的消长和平衡。阴阳平衡了,人们才能够长寿。

疾病的预防

阴性疾病的预防

阴性疾病通常为慢性发作,治疗也相对较慢,须经长期调理方能痊愈。此类疾病主要是因寒气所致,而寒气主要是经由腰腿以下部位侵入人体的,人体感受寒邪之后,就会出现肢体蜷缩,禁锢和手脚僵硬,屈伸不便。

按照阴性疾病的起病原因,在预防阴性疾病时要着重对人体的下半身进行保暖,特别是自脚部做起,因此有“人老从脚而始”的说法。现代医学认为,天气寒冷的时候,人的胃肠消化功能会变得比较脆弱,同时食物处于低温条件下也会较容易变凉,所以一些本来就患肠胃疾病的人,症状会变得多发且更为严重。就是那些从未患过肠胃疾病的人,此时也极易出现胃痛发作,免疫力低下,或腰部受凉,引发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等。

☉腰椎间盘突出

因此,保暖是预防阴性疾病的首要措施,坚持每日以热水泡脚,然后以手指对脚跟、脚掌、脚趾及脚背进行搓揉,手脚极易冰凉的人或关节炎患者,还可在睡觉的时候把脚垫高,以使血液循环得到改善。

☉冷水浴有害健康

阳性疾病的预防

和阴性疾病不同的是,阳性疾病一般为急性病,起病急骤,治愈也相对较快。此类病主要是由热气所致,而热气多数是经由人体上半部侵入的,具体症状包括肢体舒张、肿胀、筋骨不适、活动迟缓等。因此,在夏季,要注意给头部降温,使之保持清醒。尤其是高温天气运动劳作后,头部血管发生扩张,切忌用冷水冲洗,不然可造成颅内血管功能异常,出现眼黑、头晕、呕吐等症状,甚者还可发生颅内大出血。因此,应“以热治热”,及时用热毛巾擦汗以促进皮肤透气。

在中医看来,人体和自然界一样,体内阴气过盛或阳气过盛,都会引发疾病,故而,阴阳调和对于健康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应将人体的阴阳调和视为一个重要的养生法则,坚持合理的生活习惯,调摄精神、运动、起居、饮食等各个方面,如此一来方能强身健体、预防百病。

※ 静坐生阴,运动生阳

《周易》中阴阳原理认为,运动会产生阳气,安静会生化出阴气。相对来说,练动功的,动能生化阳气,可使精力增强,工作效率提高;练静功的,静会生化阴气,可使人体的消耗降低,人的寿命也相对较长。只静不动的做法不可取,仅运动却不好好休息更是不可取。动静相兼,刚柔相济才是正确的养生法则。

这样做的原因在于,神为阳,在生命活动中容易因运动而发生耗散,难以清静内守,所以必须对其静养;形为阴,容易安静却难以运动,所以养形主要是注重运动。因此,动以养形,静以养神,动静兼修,形神共养,体内气血才得以流畅,阴阳才得以平衡,最终才能实现延年益寿。动养,如爬跳、走、跑、骑车、打球、游泳等。静养,如静坐、闭目养神、打太极拳、睡眠等。

以动养为主还是以静养为主,要视人的具体情况来确定。阳虚的人要偏于动养,但不能过于剧烈;阴虚的人要偏于静养,但也要配合动养。从整体上说,腹围不大、血脂不高、胆固醇不高,没有此方面遗传因素的人,可主要进行静养、辅以动养;而腹围大、血脂高、胆固醇高,有此方面遗传因素的人,要注重动养并辅以静养。

就老年人来讲,静与动相比,其重要性更大,令自己真正安静下来,要难于使自己真正动起来。不少老年人在晨练的时候觉得拼命跑跳,运动剧烈便是最好的锻炼。这种想法是不对的。老年人运动,不可骤起骤停。要翩翩起舞,慢慢结束。锻炼适度的标准是浑身微汗、快意,出汗过多容易伤及阳气。老年人要谨慎保护阴气和阳气,过静,可能仅适合于个别老人,但总的来说,老人必须静动结合,静多动少。

☉老年人不可做剧烈运动

养骨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脑为人体的生命中轴,脊椎为人体的身体中轴,脑的指令的完成依赖的是受脊椎保护的内部脊神经,脊椎的姿势会对头部产生直接影响,而头部的活动也会对脊椎造成直接的干扰,进而影响全身功能。因此养骨和养生,都必须坚持阴阳平衡理念。阴阳平衡是指饮食和运动之间的平衡、养骨和养脏腑之间的平衡、养生和养心之间的平衡等,为健康的根本。只有阴阳平衡,才能使身体的正气从下到上提升起来、自内至外散发出去,维持最健康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