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宜居惠百姓
漫步人民广场,市民们放飞着自在翱翔的风筝,任惬意的心绪在蓝天舒展;绿化带旁、林荫道上,老人们在散步,谈笑风生,心里荡开涟漪……近年来,溧阳加快建设绿色低碳生态城、山清水秀旅游城、宜居宜业创新城、三省通衢中心城和和谐小康幸福城,着力打造适宜人居的长寿福地,在城市发展史上写下了新的篇章,一个个荣誉纷至沓来,先后获得中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市、中国明星县(市)、全国农民收入先进市、全国科学技术工作先进县(市)、《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中国特色魅力城市、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休闲旅游最佳目的地、中国十佳休闲生态城市和江苏省全面达小康县(市)等殊荣。
弱碱水质 极为稀罕
天目湖,风景优美秀丽。因为恰好位于长三角地区纬度的中点上,在不经意间成了长江三角洲地理上的中心,名副其实的“长三角后花园”,天目湖也成了溧阳的代名词,让溧阳拥有了如诗如画的山水生态,而今天,保护天目湖、建设天目湖是78万溧阳人民的共识,在发展过程中始终铸就良好生态支撑的独特人居环境,在这其中,溧阳人又以饮用天目湖水而感到无比自豪。
水是人类生命之所系,国外风行饮用弱碱性水,以调节人体之酸性环境。经国家检测,天目湖的水质pH值常年保持在7.8左右,为天然弱碱性水,全球仅为百万分之一,这在我国也极为稀罕,被人誉为“天堂水”。难怪溧阳人到了外地,最不习惯的是水,总觉得水土不服。其实溧阳人对生态环境的追求已超越了环保的单一层面,融合了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和谐发展的新要求。溧阳市委、市政府认识到,保护利用好天目湖水,不仅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优化产业结构、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更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升市民生活品质、增强新一轮发展活力的内在需求。感恩信义溧阳城,山水绝佳天目湖。溧阳人在厚重的历史文化熏陶下,开始了对天目湖的新追求,掀起了全市动员、全民参与建设国家生态城市的新热潮。当外界盛赞“天目湖成为苏南难得的一泓净水”时,溧阳人自豪之余却掂量到了环境所面临的压力。全市人民打响了保护生命之水的战役,市人大专题就天目湖饮用水源地保护作出决议,溧阳市和安徽省广德县就天目湖上游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建立协调合作机制。2006年以来,启动了五大工程十八项措施,累计投入保护资金3亿元,关闭沿湖矿山企业、外迁工业企业;对中田河、杨村河、平桥河等入湖河道实施生态综合整治;新建天目湖生活污水处理厂和平桥集镇生活污水收集管网;对流域内12000户分散农户进行生态户厕改造;同时,积极推进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建成湿地1008公顷,退渔还湖431公顷,退耕还林2333公顷。在全国率先实施了饮用水湖泊生态清淤工程,固本清源,使得天目湖更显秀美,水质更趋纯净。
富硒土壤 独特资源
俗话说:“富硒地区长寿多。”2007年6月,在溧阳传出了一则振奋人心的消息:天目湖附近的横涧一带首次发现富硒土壤。这次发现的富硒土壤,在天目山余脉溧阳山区,硒最高含量可达16.8毫克/千克,平均在0.64毫克/千克,连续集中分布面积竟超过了200平方千米,这在省内外引起了关注。
众所周知,硒是人类重要的有益微量元素,富硒土壤是一种不可再生的特殊自然资源。在溧阳却意外发现富硒土壤,成为江苏名副其实的独特资源。根据调查,硒含量高于每千克0.6毫克的富硒土壤累计约有700平方千米,占全省耕地的0.6%左右。其中,溧阳的山前地带是富硒土壤最集中分布地区,且连续分布面积又超过了200平方千米,当地耕作层土壤硒平均含量为0.64毫克/千克。天目富硒区的硒主要来源于石煤,即煤矸石。石煤经燃烧和分化进入土壤和水中,植物吸收后将无机硒转化为有机硒,形成了一个富硒生物圈。在溧阳南山这片神奇的土地上首次发现了有良好开发前景的富硒土壤资源,按照最适区域原则,江苏省首个天然富硒茶适种区就选址于溧阳,并成功栽种了天然富硒茶叶。现在,一批又一批的游客来溧阳游览天目湖、南山竹海时,都要选购长寿礼品——富硒茶。
尊老爱老 氛围浓厚
在溧阳,尊老爱老助老的人文环境是这座长寿之乡城市的灵魂和内涵所在,是溧阳市民人文素养的根本标志,也集中反映了城市的人文精神。溧阳的老年人性格上,敦厚淳朴、乐观开朗;饮食上,五谷杂粮、粗茶淡饭;生活中,勤于耕作、劳逸结合;家庭里,儿女孝顺、一团和睦。加之自古至今的孝道传递,大力实施“爱心助老工程”,以及广泛开展创建老龄工作先进单位、敬老模范村(居)和评选“十佳孝星”、“十佳文明健康老人”、“十佳爱心助老志愿者”等活动,营造了敬老爱老的浓厚社会氛围。
梦幻天目湖
近年来,溧阳紧紧围绕“中国长寿之乡”标准,不断加大老龄事业投入,实现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四个全覆盖”,每年配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老年居民基础养老金等各项保障性资金达2亿多元。在江苏省率先发放城乡居民养老补贴,老年居民基础养老金由每月30元提高到60元,已累计发放1.19亿元;每月为百岁老人发放长寿补贴金300元,每年春节为百岁老人发放敬老金1000元,利用慈善基金,累计专项救助老人6000多人次,发放救助金500多万元。先后投入5000多万元实施“关爱工程”,敬老院建设全省一流,居家养老稳步实施,全市敬老院有别墅式、花园式、宾馆式,普遍达到了江苏省、常州市文明敬老院的标准。各敬老院通过开展农副业生产活动,将取得的收益的主要部分补助院民生活,分散供养五保对象通过家庭副业等获得一定收入进行自补外,每年慈善总会慈善助老对每位五保对象发放慰问金100元,同时享受普惠性节日补助,这样集中供养的五保对象实际年生活标准达到4500元,分散供养的五保对象年实际生活标准达到3500元左右。溧阳农村敬老院在硬件建设实现了质的提升,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敬老院的面貌,也营造了尊老爱老的浓厚社会氛围。
“小康家园” 处处可见
走进溧阳市桂林村,不见了农村泥泞的土路,取而代之的是6米宽的沥青路;不见了随处可见的垃圾,看到了干净漂亮的垃圾房;街直路净排水畅,屋齐墙洁路灯明,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让人感觉仿佛来到了城市花园式小区。而这样的发展“神话”仅仅用了一年时间。翻开桂林新农村建设短暂的历程,一个“改”贯穿始终:投入86万元为255户农民住宅进行外墙体粉刷出新;投入31.5万元彻底消灭露天粪缸,并为每户兴建生态式化粪池,家家户户用上了抽水马桶;投入130万元建了100吨的自来水厂,确保每家每户吃上自来水;投入35万元对村中路边进行观赏型绿化……
2007年12月,在江苏省政府对全面小康四大类18项25个具体监测指标的考评结果中,溧阳全部达到目标值,其中5大类核心指标全面达标。溧阳的小康,是按照“不含水分,人民群众得实惠,老百姓认可”的标准来建设的,是一个生活幸福,社会和谐的全面小康。
如今的溧阳农村大地上,处处可见这样环境优美的“小康家园”。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的“整治村庄环境、共建小康家园”专项行动,全市各级各部门积极行动,社会各界热情参与,广大农民牵手互动,农村村庄环境整治出现了镇镇有“五化三有”整治村、村村有整治现场的喜人局面,呈现出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整体推进态势,截至2010年底,全市已投入整治资金10亿元,小康家园工程年度目标任务全面完成。通过整治,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现代文明和小康成果更好地普惠农村。溧阳市积极探索统筹城乡发展的路子,稳步推进行政区划调整,全市乡镇由最初40个减少到现在10个,行政村减少到175个,城镇布局和规模更趋合理,集聚功能进一步增强。强势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并以新农村建设为抓手,坚持不懈地实施统筹战略,按照新农村建设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要求,结合各地实际,指导10个乡镇、175个村编制了新农村建设规划,形成了市、镇、村三级规划。全市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达22426公顷,占承包面积的45%;村综合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积极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在全省率先通过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评估;市镇村三级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城乡改水改厕基本完成;实现“农家书屋”全覆盖。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整体规划和系统安排;统筹推进交通、水利、电力、供水、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延伸;统筹推进农村道路通达、河道河塘清淤、农村绿化美化、垃圾统筹处理“四位一体”管理。2010年3月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参加他所在的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充分肯定了溧阳市统筹城乡发展的措施和给农民带来的实惠的做法,希望认真总结在经济发展中逐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经验,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真正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新农村别墅群
民生为本 惠及百姓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社会财富不断增加,如何让发展成果不断惠及全体溧阳人:生态为民、出行为民、慈善为民……溧阳人的幸福生活,不光是靠GDP指标实现,更重要的是从人文关怀的细微之处出发,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生活环境,努力实践科学发展观。
生态为民 清晨或傍晚,无论漫步在溧阳人民公园、高静园、凤凰公园、街心公园、五亭园、小区绿地、芜太运河绿化景观带、鑫盛景园滨河绿地、湾溪公园,还是在面积2594公顷的全省县市级最大的城市公园——燕山公园内,聆听两旁风吹树叶的“沙沙”声,成群的鸟儿亮喉枝头,人也被完全融合这自然景致中。那不仅是鸟的天堂,更是人类生活的天堂,是溧阳人赖以生存的美好家园。近年来,溧阳市着力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实施“清水工程”、“蓝天工程”、“绿化工程”、“环境整治工程”、“生态产业工程”,取得了明显实效。与溧阳百姓生活休戚相关的天目湖水域水质得到持续改善,主要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因断面水质达标率100%,依托天目湖自然禀赋绝佳的生态优势,成为溧阳生态建设的样板和标杆,独领风骚。新建城区污水收集管网111.6千米,横涧、强埠、前马等一批老集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成投运,新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示范点20个,累计建成生态户厕1.4万只。水源地保护和水环境整治工作不断增强,天目湖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通过了中期评估,长荡湖网得到了整治。全市森林覆盖率24.69%,城市绿地率38.9%、绿化覆盖率43.2%,人均公共绿地10.35平方米,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县(市)”。为了还市区一片蓝天,保证空气质量,大力实施区域集中供热,淘汰燃煤锅炉89台,对43台燃煤锅炉全面实施了脱硫改造。开展禁燃区建设,限期淘汰禁燃区内燃用高污染燃料的设备。推广使用天然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铺设天然气主管网总里程达380千米,用户近4万户。坚持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相结合,大力推广秸秆还田、秸秆青贮、氨化、秸秆制沼气等新方法、新技术,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98.1%,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常年保持在二级标准。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社保为民 溧阳把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作为优先目标,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城乡,分步实施,健全体系,配套推进,积极而为,量力而行,逐步将各类人员纳入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全市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参保总人数持续增加,城乡低保动态管理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制定了《溧阳市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暂行办法》,实现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全覆盖。自1998年1月起,溧阳市建立了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10多年来,保障标准不断提高,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保障资金不断增加,基本实现了城乡低保“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覆盖和应保尽保。
慈善为民 2006年溧阳市慈善总会成立以来,积极组织开展社会慈善劝募和慈善救助工作。全市360余家企业慷慨解囊,16800余名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纷纷捐资,筹集善款1400余万元,开展了助医、助学、助孤、助困、助残、助老等救助活动,救助困难群众达2.6万人次。先后启动了康复助医、慈善助孤、安居、朝阳助学等工程,发放慈善救助金300余万元,受助群众达1110余人(户),受救助人次超过2.8万人。
出行为民 溧阳围绕城市“南拓西延”发展战略,完成了清溪路、燕山南路、建设路、台港路、夏桥巷、大营巷等48条骨干道路、背街小巷建设和改造。人均道路面积增加到18.3平方米。顺利建设宁杭铁路客运专线溧阳段及铁路客运站及综合交通客运枢纽工程,即将实现铁路“零”的突破。全市等级公路密度达163千米/百平方千米,全省率先实现全市所有中小学、敬老院、中心医疗点以及150人以上自然村通四级以上公路。开通22条城区公交线、16条市镇公交线、79条镇村公交线,镇村公交成为全国典型,被交通运输部誉为“溧阳模式”。
健康为民 自古以来,健康长寿是人类永恒的憧憬和追求。溧阳市围绕“方便、价廉、温馨、安全”医疗便民目标,实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率100%,专门下发《溧阳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医疗救助办法》,城市低保对象患病在各类非营利医疗机构门诊、住院治疗的,凭“两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领取证、城市低保对象医疗救助证)可减免30%的普通病房床位费。减免后个人自付门诊医疗费用按50%的比例报销,个人自付住医疗费用按70%的比例报销。同时所有城乡低保对象、农村五保对象和三级以上残疾人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范围,个人免交保险金。
溧阳市区燕山中路
就业为民 就业是民生第一要务。溧阳市将各项工作的着眼点和落脚点放在百姓收入增加上,从就业、社保、帮扶、政策等各方面着手,创新思路,实现了城乡居民的快速增收、持续增收,让他们共享发展带来的成果。“十一五”期间,全市新增就业人数2.7万人,下岗就业人员再就业9000人,转移本地农村劳动力2.8万人,再就业培训2.02万人,创业培训2400余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2.7万人。
长寿,在高速飞旋的现代化乐章里跳跃;长寿,在便捷快速的出行里穿梭;长寿,在斑斓的城市繁华里色彩如画。长寿在“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征程里,把溧阳科学发展的蓝图展现得更加淋漓尽致。一座生产发达、生态良好、生活幸福适宜人居的现代化山水花园城市已逐渐展现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