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州茶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一、恩施州茶产业现状
1.产业历史与现状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简称恩施州)种茶、制茶、饮茶历史悠久,早在唐代茶圣陆羽所撰《茶经》中就有“茶者,南方之佳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的记载,距今应在1700年以上。清康熙年间,有一蓝姓茶商在恩施市芭蕉乡黄连溪一带垒灶筑炉,研制绿茶,其产品紧、细、圆、直,色泽翠绿,毫白如玉,曾称“玉绿”。1936年前后,湖北省民生公司在宣恩县庆阳坝和恩施市五峰山设厂制茶期间,将“玉绿”茶改名为“恩施玉露”。新中国成立后,“恩施玉露”因加工别具匠心,品质独有特色,被评为全国第一批十大名茶。清乾隆年间,宣恩县伍家台生产的茶叶供奉朝廷,得乾隆皇帝亲赐匾额“皇恩宠锡”。另有鹤峰县的“容美贡茶”、“官鼎茶”、巴东县的“真香茗”等一批品牌都诞生于明清时代,国内小有名气。
制茶和喝茶已成为恩施州当地土家族、苗族同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形成别具特色的茶文化。进屋一碗茶,是土家人的敬客礼仪。一日三餐,土家人差不多餐餐不离油茶汤。罐儿茶更是土家人的最爱,家里来了客人,熬一罐茶,围着火炉,谈笑人间是非曲折。“六口茶”、“冷水泡茶慢慢浓”、“茶山四季歌”等土家民歌是土、苗同胞自编自唱的作品。
近年来,在恩施州委、州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恩施州茶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2006年茶叶基地面积达到50万亩,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达到20亩。茶叶总产量2.5万吨,其中名优茶产量7800吨,茶叶总产值5亿元。
在产品结构上,基本形成绿茶、红茶、花茶等多茶类生产的格局,已有10多个品牌获得绿色食品认证,8个基地已获得有机食品认证,7个厂家获得QS认证。目前茶产业已覆盖全州8县市60多个乡镇,对提高农民收入,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全州农民人均茶叶收入147.06元,占人均纯收入的8%,重点茶区茶叶产值占了农业总产值的50%以上,农民现金收入80%以上来源于茶叶。
2.产业特点与优势
(1)生态环境得天独厚,茶叶自然品质优良。恩施州地处湖北省西南部,气候温和,冬少严寒,夏无酷热,雾多湿重,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在1118~1900毫米之间,属亚热带季风型气候,立体气候明显。全州自然生态条件优异,森林覆盖率达75%,素有“鄂西林海”之称。州内土壤多偏酸性,十分适宜茶树生长,是我国适宜产茶的重点区域之一。加之恩施州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已发现的最大的硒矿床出露地,富硒土壤上生长的茶叶富含硒元素,被列入农业部茶叶优势区域发展规划长江上中游特色绿茶和出口绿茶优势区域。得天独厚的生态条件孕育了恩施茶优异的内在品质,州内所产茶叶内含物质丰富,茶香浓郁,滋味醇爽。
(2)生产基地初具规模,加工体系渐成雏形。2006年全州茶叶基地面积达到50余万亩,采摘茶园面积40余万亩,分别占湖北省茶园面积和采摘面积的22.7%和22.2%;茶叶总产量2.5万吨,占湖北省茶叶总产量的25.0%;茶叶总产值5亿元,占湖北省茶叶总产值的26.5%,其中名优茶产值约3亿元,占湖北省名优茶总产值的25.6%。目前,恩施州茶产区覆盖全州8个县(市)65个乡镇,占全州88个乡镇的73%,全州茶叶面积、产量、产值均居全省之首,已名副其实地成了湖北茶叶第一大州。州内一批产茶重点乡镇,如鹤峰走马、恩施芭蕉、利川毛坝等,茶叶种植面积达到4万亩以上,年产量达到5万担以上,产值超过5000万元,茶叶产值占了农业总产值的50%以上,农民现金收入80%来源于茶叶。全州茶叶加工营销企业874家,其中年加工能力在1万担以上的厂家8家,5000担以上的厂家15家,1000担以上的厂家209家。目前,全州大量农民从事茶叶生产和流通,仅鹤峰县茶农就达12万人,占整个农业人口的55%。茶产业已成为恩施州农业的重要支柱产业,在全州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
(3)科技含量不断提高,产业素质有所增强。①茶树无性系良种化进程加快。近几年来,全州8县市先后建起了茶树无性系良种繁育基地,湖北省第一个省级茶树良种繁育场也在恩施落户建成,全州年繁育无性系良种茶苗的能力达到1亿株以上,2006年全州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达到20万亩,占总面积的40%,占全省无性系良种茶园总面积的61.1%,高于全省平均15%的45个百分点,已成为全省无性系良种第一州。②机制名优技术得到快速推广。2006年全州名优茶机达到5000余台套,机制名优茶产量达到7500吨,占名优茶总产量的比例由2000年的81.8%,上升到2006年的95%。由于机制名优茶的生产效率远远高于手工生产效率,从而大大提高了全州名优茶产量。③无公害茶生产技术推广应用起步良好。全州现已通过湖北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的有12个公司(厂),基地面积1.26万公顷;获准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产品6个;获有机茶颁证的企业有7个。2002年,经农业部组织专家组检查验收,鹤峰县被农业部授予全国无公害茶生产示范先进县,2004年,恩施市、宣恩县被列入省无公害茶示范县创建单位。
(4)产品开发有所创新,茶类结构不断优化。全州茶叶产品结构变化总的趋势是:绿茶逐年增长,红茶一再递减;名优茶快速攀升,低档茶持续下降。同时,特种茶类开发已开始起步,茶叶产品结构正朝优质、无公害、特色的方向发展,总体结构不断优化。2006年绿茶产量达到2.2万吨,占总量的88%;红茶3000吨,占总量的12%;绿茶产值4.6亿元,占总产值的92%;红茶总产值4000万元,占总产值的8%。绿茶中名优茶产量7800吨,占总产量31.2%。名优茶产值3.12亿元,占总产值的62.4%。2006年全州珠茶产量达到4000余吨,已成为恩施茶叶出口创汇的主导产品。
(5)产品外销实现突破,出口创汇快速增加。近几年来,由于全州茶叶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和国家外贸政策放活,外销形势喜人。总体看有两个方面的突破:①出口茶类上有所突破。过去全州茶叶出口仅限红茶,现已发展为红茶、绿茶两大类。②出口渠道上有所突破。目前州内获自营出口权的企业已有5家,2006年全州外销的茶叶一半以上是自营出口。③出口数量上有所突破。2006年全州茶叶出口额已达199.36万美元,其中绿茶出口额达189.20万美元,已名副其实的成为湖北茶叶出口第一州。
3.存在问题与瓶颈
恩施州茶叶面积、产量、产值均居湖北省之首,已成为湖北第一大茶区,但仅仅是“茶叶大州”,还不是“茶叶强州”,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
(1)加工环节发展滞后,龙头企业带动不强。据调查,目前,恩施州大小茶叶加工企业达到800余家,其中大型茶叶企业不到2%,绝大多数厂家基本处于原始作坊式生产方式,企业资本有限,底子薄,起点低,设备陈旧简陋,卫生条件差,技术人员素质不高,生产的产品规格不一,茶叶品质极不稳定,按照现行QS认证发证审查要求,根本不合格。州内少有几家大企业仍然块头小,还没有产值过亿的龙头企业,产品科技含量不高,生产、加工、市场配套不完善,开拓市场的能力弱,没有规模经营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
(2)产业组织化程度低、品牌建设相对滞后。“千家万户种茶,小规模作坊式加工,无品牌蛇皮袋卖茶”是恩施州茶产业的主流,可见产业组织化程度之低,州内仅有的几个茶叶专业协会和合作社,也是规模很小,吸纳的茶农数量少,与企业在利益上联系不紧密,仅处于专业合作组织的起步阶段,根本不能起到品牌载体的作用。州内几家稍大一点的加工销售企业又各自为政,自打品牌,互不买账,因而导致到目前为止全州尚无一个龙头品牌。据工商部门统计,截至2006年底,全州已注册登记茶叶商标46件,但没有一件在全国有较大的影响力;全州获得省、部级奖的产品达100多次,获“湖北省十大名茶”的品牌有6只之多,没有一只形成较大规模,就连恩施州的传统品牌、中国传统十大名茶“恩施玉露”,现在在市场上真正意义的产品也不多见。
(3)观念更新不够,服务体系不健全。经济发展的差距,实质是思想观念的差距。尽管恩施州茶产业已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但抓产业发展的观念仍然较为落后。研究制定产业发展政策、规划少,抓产业化工作较少;茶叶企业存在“小进既满、小富即安”的思想,满足于每年销售几百斤名茶,赚几万块钱的状况,不愿深层次考虑,如何把企业做大做强。导致产业内部诸多必要的体系尚不健全,如市场体系、质量安全体系、科研推广体系、信息服务体系等都不健全。
(4)资源开发利用不够,产业经济效益低。2006年全州茶园亩平产值才1000元,据中商情报网茶叶调研,2006年全国茶园亩平产值为1140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国内茶叶生产先进地区比较,恩施州差距更大。2006年,浙江省茶园亩平产值为2158元,比恩施州的亩平产值高出1倍多。浙江新昌县2006年茶园亩平茶叶产值为3552元,是恩施州亩平产值的3.5倍。分析恩施州茶产业经济效益低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没有知名品牌,更重要的是综合开发利用不够,资源浪费大。全州茶叶制品单一,除了干毛茶和精制茶加工外,保健茶、饮料茶等产品开发还未起步,粗老原料的利用,夏秋茶叶的生产也还有很大的潜力。
二、产业发展对策与建议
1.科学编制发展规划,引导产业健康发展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统筹协调,谋划长远,编制和实施产业发展规划,对于有效配置资源和实现行业战略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对于茶产业发展,恩施州政府应组织一个强有力的工作班子,摸清家底,根据全州适宜茶叶生产的情况,从茶园布局、茶树品种选择、加工体系建设、服务体系建设、品牌建设、茶文化开发、生态旅游等方面,编制一个经专家论证的具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的全州茶产业发展长远规划,把市场准入条件、资源状况、生产力布局、重大项目和重要信息等明确地公布给州内茶叶界,在市场作用的前提下引导行业资源合理配置,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科学指导全州茶产业可持续发展。
2.加速发展茶叶基地,确立产业规模优势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发展的先决条件是规模,没有规模就没有效益。目前恩施州茶产业在国内小有名气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具备一定规模优势,因此,要建设茶叶强州必须加大基地建设力度,继续扩大规模优势。一是根据县乡资源特点重点建设一批大县和大乡,大县每县茶园面积不低于10万亩,大乡每乡茶园面积不低于5万亩,使其形成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二是抓好茶叶大板块建设,重点抓好乡与乡、县与县的茶叶板块连接工作,使之辐射蔓延,最终全州形成国内外知名的茶叶大板块。
3.普及推广高新技术,提高茶园整体素质
在抓规模化生产同时,必须注重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提高茶园整体素质。坚持数质并重,坚持高标准、高质量的原则,力求发展一块成功一块,发展一亩高效一亩,使全州茶园总面积保持稳步增长。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①继续加大无性系良种繁育和推广力度。要加快恩施州本地茶树品种的选育工作,尽快培育出有本地特色的茶树无性系良种,加速繁育推广。同时,要根据恩施州当前和今后生产的主要茶类要求,以及当地的气候、土壤等环境条件,确定出一批恩施州茶树主栽品种,加大推广力度,逐步实现全州茶树品种良种化。②加大无公害茶园、有机茶园建设力度。进一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从茶园环境清洁化和投入品清洁化入手,加快无公害茶园和有机茶园建设。积极鼓励和支持茶叶企业、协会、专业合作组织进行无公害、绿色食品和有机茶产地认证。③加大衰老茶园改造力度。坚持发展新茶园与改造老茶园并重,积极引导和鼓励茶农改造衰老低产茶园,提高种茶效益。
4.升级改造加工网络,培植壮大龙头企业
茶叶加工企业上连市场,下连茶农,是茶产业化链条中至关重要的环节,直接关系到茶产业整体效益的发挥。必须把茶加工厂和壮大龙头企业作为茶产业发展的重点工作来抓。①要通过增加投入、设立市场准入制等措施,引导和促进全州初制茶加工厂的优化改造,重点改造和建设选址恰当、有一定生产规模和经营能力的加工厂,淘汰部分无资源优势或布局不合理的小茶场。并建立与完善茶叶加工技术规程,制订卫生管理制度,健全质量管理制度,建立茶场加工档案,推行标准化生产,实现茶叶产品质量的全程控制。②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对拥有注册商标、建有基地、获得国内国际相关茶叶质量或质量体系认证的企业,予以重点扶持,充分发挥政府的管理和服务职能,关心企业的发展和变化,根据企业的需求,提供咨询、培训、技术、法律等服务,帮助企业协调与农户、协会和专业合作组织的关系,帮助企业协调与金融部门的关系。优先给予征地用地、金融信贷、人才引进、项目申报、产品推介等方面的扶持和服务,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使其尽快成长壮大。
5.打造恩施玉露品牌,再创中国名茶辉煌
要充分发挥政府和行业协会的服务效能,选定适合恩施州自身产业特点的一个公用品牌,集中财力,重点培植。“恩施玉露”品牌历史悠久,是中国传统十大名茶,在国内外知名度高,且加工别具匠心,品质独有特色,品牌基础好,应该重点培植。①应以高质量作为品牌建设的基础,加快制定公用品牌茶的生产加工技术规程,完善工艺流程。②尽快以恩施州茶叶协会或重新组建恩施玉露茶协会,申请注册“恩施玉露”等公用品牌原产地证明商标,协调管理公用品牌的市场运行,建立公用品牌管理制度,明确公用品牌使用规则,实行公用品牌市场准入制。③组建恩施玉露集团公司,吸收具备条件的企业进入集团,整合力量,共同打造“恩施玉露”品牌,做大做强。④要加强“恩施玉露”品牌的营销策划和宣传推介,聘请著名品牌设计专家制定营销方案,以高起点介入市场运作,使品牌一步到位,相对平等进入市场竞争。
6.建立健全服务体系,加速推进产业化经营
恩施州茶产业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产业化程度低,其中关键的是产业服务体系不完善,必须制定相关激励政策,逐步完善相关服务体系。①健全市场体系。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多方筹资,在州内建设一个多功能茶叶产地批发市场,尽快在北京、上海、南京、武汉等大中城市筹建仓储配送中心,兴办各类专营店、代销店,发展直销、代理、连锁经营;用足用好茶叶经营自营出口权,切实加大国际市场开拓力度。②健全质量安全体系。完善州质检中心建设;在全州县市建立相应的质检中心,服务于产品产地检验;各茶叶加工企业都要配备相应的检测设备,具备自检能力。③完善科研推广体系。要鼓励和引导茶叶企业与国内科研机构包括湖北民族学院、恩施职业技术学院、恩施州农科院等州内的科研院校联合,大力发展远程教育,加大对茶农和企业人员的培训力度,通过多渠道、多手段的培训方式,培养造就一批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茶叶专门人才。鼓励和支持企业自办科研实体,开展多层次研究和科技攻关,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投资主体的研发机制,解决实际生产中遇到的难题。④发展经合组织。积极引导组建产业协会及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逐步利用协会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力量搞好行业管理和服务,实现行业自律。⑤健全信息服务体系。鼓励企业、协会和经济合作组织建立自己信息网络,充分利用州内现有信息网络平台服务茶产业。
7.制定相关激励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要立足产业抓服务,纵观产业全局,找准薄弱和瓶颈环节,着力抓产业发展政策制定,加大资金投入和扶持力度。一方面,要逐步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对关系茶产业全局的公益性、基础性建设和示范性项目建设等,如农业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监督体系、市场准入管理、龙头品牌打造等安排专项资金,列入财政预算,确保落实到位。同时,要逐步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拓宽融资渠道,围绕茶叶支柱产业建设合理安排使用农业综合开发、市场建设等方面的项目资金,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引导茶叶生产者、经营者多渠道增加对茶叶生产的投入。另一方面,根据州情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更新观念,树立“舍小利取大利,舍眼前图长远”和“你图创业,我图发展”的招商观,将茶产业招商引资纳入恩施州招商引资项目,划拨专项经费,做到有钱招商、有项目招商。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和外资投入茶产业,促进茶产业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