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图书馆管理初探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章 独立学院及其图书馆概述

第一节 独立学院及其图书馆发展概况

一、什么叫独立学院

2003年5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等学校以新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简称意见)》中,突出了关于独立学院的新概念。公办普通本科高校利用自身人才资源与无形资产,采取民办机制,吸收学校之外的企业单位、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或个人的有形投资所主办的独立于母体高校之外的新型高等教育机构。“意见中”明确界定:独立学院是专指由普通本科高校按新机制、新模式与社会力量合作举办的本科层次二级学院。独立学院是普通高校的优势办学资源与优质社会资本互相结合形成的本科层次的民办高等教育机构,是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是民办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独立学院的产生及其发展

一般认为,我国独立学院产生于1999年,以浙江大学与杭州市人民政府联合创办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为标志。在创办初期,这类机构统称为“二级学院”,后期则称为“民办二级学院”或“新制二级学院”,对申办高校的“依附性”是它们与生俱来的基本特征。举办独立学院是贯彻落实民办教育促进法的重大举措,为社会力量介入高等教育提供了宽阔的发展空间。

独立学院发轫于江苏,当时称国有民办二级学院,又称公有民助二级学院、国有民营二级学院等。国有民办二级学院与独立设置的民办高校的经营管理形式相近而不相同,是介于公立高校与私立高校之间的一种新的办学模式:即以公立高校(母体)在多年办学实践中积淀的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如声誉、师资、设备、图书资料等为后援,以政府财政拨款外的社会资源为主要经费来源的民办机制的办学形式。1998年底,江苏省首次批准省属及在苏多个普通高校举办国有民办二级学院的办学申请,从而揭开了我国高等教育史上的新篇章。继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之后,这种新型的办学模式由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民办教育发展基础较好的地区迅速向其他地区发展。2001年在广州召开的全国民办高等教育研讨会上,该办学模式被国家教育部肯定,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由于一些国有国办二级学院的法人、产权等重大法律关系问题不明确,为规范管理,教育部于2003年5月制定颁布了《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的若干意见(简称意见)》。意见将此类二级学院称为独立学院,明确提出其规范发展的7个独立要求,即独立的校园和基本办学设施,实施相对的教学组织和管理,独立进行招生,独立颁发学历证书,独立进行财务核算,应具有独立法人资格,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独立学院与国有民办二级学院相比,具有运行机制、管理体制新的特点。独立学院一律采用由申请者和合作方共同确定的民办机制运作,其建设和发展所需经费投入及相关支出,均由合作方承担或以民办机制共同筹措;学生收费标准按国家有关民办高校招生收费政策制定。双方的责、权、利关系通过签署具有法律效力的协议来规范、体现。

在创办初期,独立学院招生指标一般纳入学校母体的招生计划,各校生源数量、质量与办学母体的品牌声誉、办学条件有直接2关系。在专业设置方面,独立学院以母体的优势学科专业为依托,开设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优势专业、热门专业,条件成熟后开设适应社会所需的新专业,以便与母体在学科专业设置上有所侧重和区别,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在教学管理方面,独立学院一般实行优课优酬制度,用较为优厚的课酬聘请教师授课。如苏州大学文正学院的课酬达到120元/节。独立学院的学生有综合素质上的优势,但在学习基础、学习习惯等方面存在明显的特点和差异,部分学生学习成绩偏低。因而独立学院一般对学生实行较为严格的管理,一些院校还实行了封闭式、半军事化管理。在后勤管理方面,独立学院一般采用利用社会力量进行建设、管理及服务。或者把各项后勤工作委托给学校母体的后勤部门承办;或者由投资企业建设、管理,或者成立物业管理公司等,不一而足。独立学院在发展初期,按照在学生管理模式、经费来源及产权归属等方面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办学模式。按照学生管理方式的不同,独立学院一般有三种模式:①完全托管型。即独立学院的学生进校后完全由母体相关院系进行培养。学生如达到一定的数量,则单独编班组织教学,2001年浙江师大行之学院采用这一模式。②完全独立型。这类独立学院的校园建设、教学设施由学院负责,教师管理人员由学院聘任,经济上与学校不发生任何联系,如浙江大学城市学院。③相对独立型。这类独立学院在师资、校园建设、教学设备等方面由学校母体统一规划、安排;在管理体制、人事制度、财务管理等方面有相对的自主权。目前的独立学院较多采用这一模式。2001年浙江省的18所独立学院,除浙江师大行之学院、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之外,其余均为此模式。按照经费来源的不同,独立学院大致有三种办学模式:①“政校企”合作模式。这类独立学院是由高校所在地政府、高校、行业(企业)三方共同以不同方式出资举办,如浙江大学城市学院。1999年7月,浙江大学和杭州市政府合作,联合浙江省电信实业集团公司创办了浙大城市学院。浙大城市学院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具有相对独立的法人地位,先后通过银行贷款、后勤社会化、组建教育发展公司等渠道争取社会资本投资和社会捐赠融资。②兼并与改制模式。这是一种将其他学校与高校合并,改制后设立的独立学院。如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是原浙江船舶学校与浙江工业大学合并、改制而成。学院成立董事会,重大事宜由董事会决策。之江学院经费来源主要由原船舶学校中专部招生的国家下拨经费、国家贷款和学生学费三部分组成。如今浙江工大之江学院占地16.67多公顷,校舍面积达14.35万平方米。③校企合作模式。这是一种高校与企业联合举办的独立学院。如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是广西师范大学与中国联合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的独立学院。广西师大漓江学院负责学校的行政、教学、学生管理,教学、实践计划的制订和实施、教师的选派等;中国联合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则负责学校的硬件投入,用于土地的征用、校园的基本建设等。按独立学院的产权归属来划分,有三种类型:①单一国有型,即由公立高校独资设立的名义上的独立学院,其资产和产权为国家资产,国家是这些资产的主体。②完全民主型,即借助公立高校的声誉和名义由社会力量投资办学,公立高校在其中并未进行任何投资,其产权归属投资者与举办者。③混合型,由公立高校与社会力量采取企业股份形式合作办学,即由社会力量投资,公办高校提供师资、场所设施和管理人员等,利用公办高校在长期办学实践形成的良好的办学信誉和教学条件等联合办学。上述各种模式反映了独立学院在发展过程中的特点,与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地方政府的策略有密切的关系。就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大多数独立学院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后,有可能达到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独立要求。

独立学院是高等院校办学机制创新与模式改革的一项重大突破,是深化高校办学机制与模式改革的大胆尝试,是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办学机制与模式的一项探索与创新,是更好更快扩大优质高4等教育资源的一种有效途径。独立学院由最初对母体高校的依附,发展到向民办普通高等学校的转轨,独立学院在其发展环境中经历了机遇和挑战。

独立学院的主办方是办学历史较长、办学水平较高的本科院校,可以出人才、出管理、出监督;合作方是具有经济实力的企事业单位(或个人),可以出资金、出场地、出设备。依托母体高校的优质资源,拥有充足的民营资金。依靠办学质量和特色,不断拓展生存空间,独立学院利用灵活的机制和自主办学等优势,确立“办学方向瞄准市场、开设专业跟踪市场、培养学生适应市场、学院育人服务市场”的办学方针及“对准市场设专业、对准岗位设课程、对准实践抓教学、对准自己创品牌”的办学思路,树立新的人才观和多元化的质量观,确定“基础适度、突出特色、加强实践、市场导向”的基本人才培养模式。由于独立学院的发展得到了教育部和全国各个大学的重视,加上母体学校的人才优势、技术优势、资源优势、成果优势和灵活的运行机制及相对独立的办学模式,取得了飞速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现有28个省、直辖市创办的独立学院共计318所,承担了中国高等教育30%以上本科生的培养任务。独立学院的创办,对扩大高等教育资源和高校办学规模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独立学院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历史原因

独立学院作为一种新事物,它的产生和发展是历史的必然和社会的客观需要。独立学院的出现即与我国政府积极扶持民办教育发展的宏观背景相适应,又与现实的经济条件和高等教育需求息息相关。

(一)独立学院延续了古代私学、官学传统,是中国社会变革发展的产物

1.中国古代私学的发展传统,为当代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和启示。

民办教育在我国发展具有深厚的历史基础。民间兴学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从孔子主张“学在四夷”,首开私学之风到新中国成立,私学一直绵延不绝,和官学并驾齐驱,共同担当起教书育人的重任,为我们今天的教育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与启示:首先,扩大了教育对象,突破了阶级社会的等级限制。如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只要愿意接受教育者,均可通过拜师行礼成为其学生,墨家私学在招生上也实行同样的原则,打破了“学在官府”文化知识为统治阶级所垄断的局面,为民智的开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次,弥补了官学的不足,培养了大量经世致用之才。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吕氏春秋·尊师篇》称:“孔墨二家,徒属弥众,弟子弥丰,充满天下”。通过私学学有所成者参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辅佐朝政,对我国历史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古代官学的发展为独立学院提供了深厚的历史基础。书院始建于唐代,是中国古代独具特色的教育组织机构。书院由私学而起,其民办私立性质昭然可见;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书院终为官学,其国有公立性质隐然凸显。书院的发展变化起始归宿,反映了统治阶级对教育大权的集权心理,使官学地位超然于私学,人们唯官学是从,视官学为正途,趋之若鹜。今天的独立学院正是利用公办“国有”品牌优势,体现民族意识中重“官”尚“公”的内涵,增加了学生和家长树立学院的认同感。

2.当代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艰辛,促进了独立学院的产生

20世纪80年代以来,政府包办教育近40年的传统体制逐渐改变,民办高等教育重新崛起并得到发展。但是,中国的经济基础仍然较为薄弱,加上国家尚未完全放开高等教育市场,民间投资兴办高等学校的力量,民办高校办学的规模、效益和水平都是有限的。究其原因有四:一是开支成本大。虽然大多数院校都采取企业管理的方式,尽量压缩人员,但其工资待遇普遍要比公立院校6高,否则留不住人才。二是生源有限。受长期的计划经济的影响,人们在思想观念上对民办高校的歧视和怀疑仍然存在,认为进民办高校念书是不得已而为之。三是师资匮乏,多数院校靠聘用公立高校的退休教师和兼职教师来解决师资不足。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以及教学研究等“长线”工作无暇顾及,无力为之。四是急功近利。一些办学者花巨资建学校,急于回收成本,获取利润,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影响了学校事业的发展。民办高等教育步履蹒跚,其发展历程的艰辛催生了介于公办、民办之间的独立学院。

(二)独立学院适应了高等教育改革和人民日益增长的接受高等教育的要求

1.举办独立学院可以缓解政府教育投入不足

教育是一种公益事业,发展教育是政府的基本职能和责任。但国家对教育投入严重不足,教育经费投入滞后、优质教育资源短缺,与教育发展的巨大压力、教育规模的快速增长形成尖锐的矛盾,直接影响到教育的质量和可持续发展。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比例较低(详见下表),教育经费远远跟不上教育规模扩张的速度,更难以满足时代提出的教育信息化、现代化的要求。

2000—2003年中国高等教育财政性教育经费及其占国民生产总值比例情况

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教育需求同教育供给特别是优质教育供给不足产生矛盾。据资料统计,全国平均只有74%的小学生能够升入初中,48%的初中生能够升入高中,47%的高中生能够升入高校。教育发展的步伐与我国社会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有很大差距,仅仅依靠政府投入来缩短“差距”,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不能实现的。近几年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已使公办高校的潜力充分发挥,经费投入严重滞后于规模发展,很多地方高校生均拨款逐年下滑、超负荷运转,办学条件全面紧张。受国民经济发展总体水平和国家财政实力制约,今后在高等教育方面要继续较快地增加投入是很困难的。公办高校在投入和资源上都受到严重的限制,高等教育规模要继续有大的发展,不能只寄希望于公办学校,必须要有新思路和新举措。政府没有必要也没有能力包办高等教育,大力发展民办教育是必然的选择。举办独立学院通过吸纳社会资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高校办学经费不足,如2002年浙江省19所独立学院的在校生规模已经达到5万余人,近几年浙江省新增40%多的本科招生计划是独立学院完成的。这意味着浙江在没有直接增加财政投入的情况下,三年内新办了5所万人规模本科院校,大大地减轻了国家教育投入的负担。

2.独立学院的产生,适应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接受高等教育的要求

独立学院是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多方面、多层次需要的重要举措。为了提高综合国力,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的新形势,要求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这一切,对高等教育在质和量的两个方面均提出了历史性的要求。同时,今后一个时期高中阶段学生规模、特别是普通高中规模的快速增加,必然会进一步加大对高等教育规模发展的压力。预计到2008年前后,每年普通高中毕业将增加80~120万,普通高考报名人数将增加100~160万左8右。在这种情况下,不但要保持目前全国平均59%的高考录取率极为困难,就是要避免大起大落、尽量少降一些,也需付出艰苦的努力。根据我国人口增长的趋势和我国各级各类教育的现实情况,我国高等教育要步入良性循环轨道,大约还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换句话说,在今后的5~10年内,高等教育尚需“超负荷”运行,还得“爬坡”。经费投入、条件保障与实际需要的矛盾会长期存在。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条件的改善,老百姓有强烈的教育消费需要,愿意对子女进行教育投资。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资料显示,2000年,我国教育消费的增长速度达到了20%左右。2002年,我国居民储蓄存款已近8万亿元,而“为子女上大学”做准备的储蓄动机所占的比例高达44%,明显高于为养老和购房的储蓄动机(分别为38.4%和20.3% )。独立学院正是寻求解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接受高等教育的要求和高等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的社会基本矛盾中应运而生的。

(三)独立学院的发展,适应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潮流,是国际办学经验的借鉴

国际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经验表明,各国在面临高等教育需求扩张时都采用了适合本国实际的方式,这种改革方式与发展趋势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与启示。毛入学率达到15%~50%为大众教育阶段,是衡量一个国家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一个国家、地区的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意味着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教学内容、管理形式、入学条件等方面必须面向大众开放,要求整个高等教育机构要达到能够接收适龄人口的15% ~50%的人同时入学。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艰巨使命,单纯依靠公立高等教育系统是无法完成的。许多国家采取发展私立高校作为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的策略,如美国的私立大学占该国大学总数的72.7%(包括举世闻名的哈佛大学);日本的私立大学占73.6%(包括世界一流学府早稻田大学);韩国的私立大学占82.2%等等。一些国家的教育运行体制的改革也是适应市场的需要,如美国20世纪90年代初兴起的公立学校私有化运动,英国20世纪90年代地方当局及其所办公立学校委托给公司管理,日本在1998年开始实施的公立高校法人化等等,都是对市场挑战的一种回应。独立学院的产生适应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潮流。

为解决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经费投入不足的矛盾,一些发展中国家则采取在公立大学中创办私立的附属型学院的捷径。如印度,到1993年为止,221所传统性大学里就附属了8000多所附属型学院,并且这些学院中有70%以上都是私立的。加尔各答大学为适应20世纪80年代印度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采用了大学附属学院的模式,即兴办附属于加尔各答大学的科学技术学院(相当于我国专科层次)。至20世纪80年代末,该大学所举办的211所附属学院附盖了印度整个北部地区,各附属学院办学模式多种多样,既有全日制学校,也有夜校和部分时间制学院,开设的专业涵盖文、理、工、农等,加尔各答大学从而成为带动印度北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龙头。位于土耳其首都的安卡拉大学,作为国内一流水平的大学,也通过多学院模式推进学校的发展,在其所建的普通学院和研究生院之外,还建立了多所附属型的高级技术学院,以培养中高型技术型、工艺型人才。因此,将大学的智力优势、无形资产优势与适应市场体制的筹资优势相结合,是国际高等学校规模扩展的一个共同经验。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借鉴国际经验,通过独立学院的形式来发展高等教育,是一条值得尝试的途径。总之,举办独立学院是全面推进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重大举措,推动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现代化的进程,对进一步解决好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与国家、社会需要之间的供求矛盾,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四、独立学院图书馆的发展概况

(一)独立学院图书馆的特点

1.建馆时间短,但起点高、模式新、发展快

借助于良好的发展环境,运用其独特的优势,独立学院图书馆跳过了常规图书馆的漫长发展过程,一跃而成为起点高、模式新、设备先进、高效发展的图书馆。其表现在:①馆舍现代感强。建院早的独立学院图书馆较多的已有了崭新的馆舍,面积一般达到或超过了8000~9000平方米。②藏书增长的速度迅猛。据了解,独立学院图书馆的年进书量一般达到了3~4万册以上,经费在100~200万元以上的馆为数颇多,而这就超过了许多的一般院校图书馆。③设备先进。较多的图书馆拥有相当规模的电子阅览室,触摸屏查询系统、电子存包柜等现代设施,还有些图书馆用上了实时监控系统。

2.办馆机制灵活

独立学院图书馆的办馆机制相当灵活。学校在对图书馆建设进行决策时观念超前,不拘一格。用人制度采用全员聘任制,没有公有制的铁饭碗、终身制。行政审批手续简单快捷,办事效率高。

3.拥有双优资源

一方面拥有民营资金的优势,另一方面拥有名校办馆的经验、理念,有现成的名校图书馆的模式可以借鉴。如有的独立学院图书馆的馆长是从校本部或其他名校聘请的已退休的老馆长,这些老馆长经验丰富,可以把自己的办馆经验直接传承到独立学院图书馆的建设中。

(二)独立学院图书馆发展现状

独立学院图书馆和其他普通高校图书馆一样,是为教学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其产生、发展、壮大于学院的大环境下,独立学院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的一种全新模式,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得到了蓬勃发展。然而,摸索中前进的独立学院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独立学院的健康持续发展,也不可避免地影响了独立学院图书馆的发展建设。当前,从全国范围来看,独立学院图书馆发展极不平衡。除了部分独立学院图书馆由于办学方的高度重视及合作方资金的大力投入而得以迅速发展外,还有相当一部分独立学院图书馆发展严重滞后,差距较大。

(三)影响独立学院图书馆发展的因素

1.部分资源产权界定模糊

独立学院是政府或教育机构与企业、社会团体或个人等非政府机构合作办学的一种新模式。大多数独立学院都是依托公办高校的品牌、声誉、办学经验、师资、管理等教育资源,由投资者出资提供办学所需的硬件设施而运行的,但有些独立学院的部分资产是依托于政府或母体学校获取的。比如一些独立学院建设之初的教学楼和设备仪器等大宗资产就是由母体学校剥离出去的,包括管理经验和技术手段等。单就图书馆而言,以下情况普遍存在:一是馆舍,一些独立学院的图书馆馆舍建设用地是政府给予了极大的扶持政策而得的;二是图书资源、书架、电脑设备等,这里的部分硬件资源是由校本部图书馆剥离出去的;三是各类管理系统和数据库,往往共享于校本部图书馆。

因此,独立学院图书馆的财产所有权可以说是政府与非政府机构共有,有形资产与无形资源并存,所有权与使用权交叉,是一种特殊的混合所有形式。另外,独立学院是具有法人资格的主体,可以引入灵活的市场融资机制,实行多元化投资体制。这样,就可能在独立学院举办者、管理者和投资者之间引发诸多争端,甚至会给各方带来民事责任和债权债务纠纷,引起财产所有权以及与之相关的经营权、使用权等权益纷争。这些情况的存在,不但会使投资方的投资热情和投资动力难以持续,独立学院的发展前途堪忧,因投资方突然撤资致使独立学院中途夭折的事情也偶有发生。因此,解决好独立学院产权问题是独立学院图书馆建设和发展的根基所在。

2.举办方社会效益与投资方经济效益之间的矛盾

举办方的公办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力军,在培养人才、创新知识、服务社会、推动技术进步、促进社会文明等方面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举办独立学院不仅是一个积极的探索,而且还有较大的社会效益。一方面,独立学院的招生一般以本地生源为主,其庞大的招生规模、灵活的专业设置,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地方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公办大学通过创办独立学院,可以进一步密切高校与地方政府的关系,改善其发展的外部环境,从而有效提升大学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的地位和作用。但在现实中常出现以下现象:一些举办方因担忧投资方过于注重经济效益和短期回报,对独立学院干涉过多,影响其独立行使职责;反之,一些投资者因片面追求短期内的投资回报,只讲求办学规模而不注重教学质量。就图书馆而言,往往是漂亮豪华的馆舍和先进的设备外表下,包装着落后的管理方法和单一的服务内容,而图书馆的发展建设思路多半来自校本部有意无意地“关照”和“赞助”。故此,独立学院的举办者与投资者间的这种合作办学又纠缠不清的关系,势必影响到独立学院图书馆的健康发展。

3.图书馆建设独立不独、忽视特色

在现实中,部分独立学院忽视自身生源层次现状,忽视其发展必须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当地的产业结构和人才需求相适应的基本规律,一味只争校部扶持和政府支持,盲目照搬照抄母体办学模式,在办学方针、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等方向性问题上,完全抄袭母体学校,失去了独立学院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作为文献信息中心的独立学院图书馆,在这种大环境的影响下,也半推半就地接受了对母体图书馆或政策上的依赖,放弃对特色的追求。比如在馆藏资源建设上,未能因材施教,完全不区分独立学院生源与本部生源的区别,照搬图书订单,仅是简单地减少采购品种和复本数,完全是母体图书馆的简化版。这样的资源基础也就难以实施服务上的特色和独立了。无庸置疑,这样忽视办学质量的后果可想而知,不仅贻误了提升办学层次的大好时机,也必将面临淘汰的危机。

4.外强中干,软硬件发展不协调

独立学院图书馆通常“重硬轻软”,较少考虑“粗放型经营”与“集约化经营”的结合。对于馆舍、设备、藏书这些硬性指标资产往往是不惜成本,投入大量经费,而先进的设备之下缺乏软件的管理,信息化、网络化程度较低。

(1)服务形式单一

独立学院图书馆的主要服务项目是图书外借和阅览,基本没有开展信息咨询、读者培训、文献检索、文献传递、馆际互借等一些层次较深、针对性较强、富有探索性的服务活动。虽然有装备先进的电子阅览室,但可浏览的学术资源非常少,在互联网上基本看不到独立学院图书馆网站。有的图书馆注意到网络资源建设的重要性,但由于种种原因,对资源共享考虑甚少,有些图书馆由于缺少专业技术人员,则根本不知道网络资源建设为何物。服务形式单一,缺少个性化服务,不能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这是独立学院图书馆普遍存在的问题。

(2)人才队伍建设滞后

在独立学院图书馆迅速发展的同时,虽然增加了从事网络资源信息的专业人员,但其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较低,学历结构、知识结构、职称结构以及数字化、网络化方面的技术和知识都难以适应独立学院资源信息建设工作的需要,特别是在当今数字化、网络化条件下,其信息意识和信息技术亟待提高。而且独立学院办学时间比较短,对图书馆的管理缺乏经验,管理比较混乱;一些员工对读者缺乏热情,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读者第一,服务师生的理念。同时,由于编制和待遇的原因,独立学院图书馆对图情专业人才的吸引力不足,普遍造成人才紧缺,往往不足10名工作人员的馆却要为上万人以上的读者服务。而一些非专业人才的关系户越来越多,损害了图书馆人才的合理构成,使许多服务无从开展,即使勉强开展也效果不好。有些独立学院图书馆甚至连一个图书情报专业背景的工作人员也没有。图书馆内部的业务培训往往流于形式,达不到提高图书馆员理论水平和业务技能的目的,从而导致图书馆队伍建设滞后,人员业务水平低,素质参差不齐的局面。

(3)管理方式落后

独立学院图书馆因建设时间较短,缺乏像名校馆那样深厚的管理基础和底蕴,尚未形成完整的、健全的岗位责任制、业务工作规范体系和读者服务规范体系。由于人员严重不足,尤其是缺乏技术过硬的分编人员,面对每年数万册的图书分编量,许多馆束手无策,分类、编目质量粗糙难以避免。其中有些馆不分类、编目,就把图书直接放在书架上。

(四)独立学院图书馆的发展策略

鉴于目前独立学院图书馆建设情况,国内图书馆学界有过许多思考,并对独立学院图书馆自身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提出了促进独立学院图书馆健康发展的策略。

1.建立产权机制,理顺各方权责利关系

首先,独立学院必须以法律形式建立产权明晰、责权明确的高校产权机制,按“谁举办,谁所有,谁投资,谁得益”的产业规则,采取通过评估确定公私持股份额的产权机制,明确产权主体及其收益分配的问题。这样可以避免国有资产的流失,保护投资者的合法财产权益和投资办学的积极性,最终规避了举办者与投资者之间的产权纠纷。

其次,要对独立学院办学伊始举办方投入的品牌、声誉、管理经验等软资源和土地、校舍、设备等硬资源进行估价,通过合同的形式将其转让给投资方,明确其产权主体由投资方归属,同时处理好国有资产转让时涉及的国有资产评估、转让费等一系列政策问题。若投资方暂时有困难,也可以出租的方式进行过渡。就图书馆而言,要对校本部图书馆投入的软资源和馆舍、图书资源、书架、电脑设备等硬资源进行估价,由投资方买断,明确产权归投资方所有。对于数据库等共享资源,可以通过向举办方支付一定的使用费以明确其使用权。

2.规范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

规范独立学院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董事会成员应由投资各方共同商定并在独立学院章程或董事会章程中确认,按投资各方所持的股份来确定。院长人选可由公办高校推荐,董事会聘任,对学院的日常管理及教学负责。投资方可以参与学校管理。整个领导体制既要有利于独立负责,又要体现民主管理。独立学院还应成立监事会,负责监督学校工作的运营及董事会方面的常务工作。举办方要从学校现有条件出发,坚持量力而行的原则,防止盲目跟风,要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帮助独立学院办学,在保证校本部资源不被过度占用的前提下,积极参与独立学院的管理和教学组织工作,以确保其办学质量并适时退出。投资方要坚持正确的办学理念,以能为促进国家教育事业发展作贡献为荣,在取得办学效益的基础上获取经济效益,加强成本控制,追求合理回报,防止以经济效益为唯一目的的行为。如此规范管理体制下的独立学院图书馆才有可能在充分共享母体资源的前提下,拥有独立的决策权,才可能拥有自己鲜明的办馆特色和广泛可持续发展的前景。

3.走特色化建设道路

独立学院图书馆的“独立”不仅是人员、馆舍、资源、服务等物质层面上的独立,更重要的是要在精神层面上转变思路、摆脱依赖,走特色化建设的道路。如果一直在母体学校庇护下发展,就永远都无法成为一种新型的高等教育类型。“图书馆是有形产品——文献资料和无形产品——服务的综合”,为使图书馆资源更好地为读者服务,图书馆同仁们进行过多种尝试。如广东省科技图书馆采用“你选书,我付款”的采访模式就是一种积极有益的探索。在该馆中,有专门供读者选借的新书展示室。被读者选中的图书经过快捷的加工后可直接借出,其购买手续由采编部门负责办理。对于没有读者借阅的图书可以退回、归还书商。这种采访模式直接体现了读者的需求,在馆藏建设方面突出了“以用为本”的思路,在服务读者方面突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又如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图书馆在构建让“读者满意”的服务体系上也颇有经验,值得广大独立学院图书馆同行学习借鉴。

4.全方位提升办馆水平

(1)制度建设

制度是图书馆的生命线,独立学院图书馆必须在规章制度和业务工作制度上有所创新。必须制订完整的、健全的、适应本馆实际的岗位责任制、业务工作规则和读者服务工作规则来规范约束图书馆工作中的各种行为;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这里的人包括读者和员工,从人文关怀和人性体贴上提高图书馆管理的质量;在调研的基础上,以实事求是的精神、科学发展观的思维做好图书馆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引进一些被证明科学有效的国际通行管理办法和标准,尽可能实现图书馆的软硬件建设的优化配置,使其各种服务功能得到协同发展。

(2)资源建设

信息资源建设是系统工程,要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制订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馆藏发展政策,并根据自身特点,制定一系列信息资源建设总则和细则,确立馆藏发展总体规划。

2)资源采购要兼容基础性和专业性。馆藏政策的根本思路应该是:根据学院专业设置情况,深入调查读者需求,严格执行馆藏长短期发展政策,妥善处理不同类型文献的采购比例关系,根据读者需求层次,多采集各类教材和教参等基础性文献、应用型专业文献、与大学生素质教育相关文献、计算机英语考级考试及公务员考试相关文献、学院重点学科和重点专业的特色前沿性信息文献。对于一些研究性资料,则不必大量采购。

3)正确处理与校本部资源的共建共享问题。充分考虑校本部馆的馆藏与采购政策,避免不必要的浪费,防止重复建设,两馆之间应形成依托和互补的关系,以推动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信息资源信息增值服务,这就要求独立学院的图书馆应采用符合时代特征的新型方式和手段来传承和发扬其原有的传统功能,与此同时还要承担起时代所赋予的新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