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概述
技能人才职业导向培训模式,是一种按照职业要求对技能型人才进行系统划分和组合的培训过程。由于该模式打破了过去职教课程中的学科性体系设置习惯,以满足职业岗位的专业技能要求为目的而重新构建技能人才培训新思路,因此推行该模式,特别是研制出一套客观、合理、科学、有效的模式构建标准,对于加快我国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技能人才培养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的背景
在我国,热浪滚滚的现代化进程,正在进入一个以工业化迅速发展为显著标志的历史新时期。在这一时期,三次产业急剧变革的发展趋势和高新技术制导的科技创新,它们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式的互动,构建起一个又一个的产业结构模式,完善了一座又一座产业发展平台,形成着一个又一个工业化时代的新特征。而在上述所有这些物质形态新变化的背后,我们都看到了人力和人才资源的决定性力量和作用的结果。例如,技能型人才资源的开发深度和广度,正在成为我国新时期工业化健康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和战略性支点之一。因为,技能型人才数量的短缺和质量的差异,使得我们某些服务业、制造业等传统行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领域,都遭遇了严重的发展瓶颈制约。换言之,我们在技能人才培养领域正面临一场严峻挑战,即在现实需要和技能人才的巨大缺口面前,我们应当选择什么样的培训模式才能既保障培训质量,同时又可以尽快缩短这种供需差距?
(二)研究的目的
技能人才职业培训模式的核心是职业导向。其目的在于进一步完善我国技能人才培训的理论体系,转变传统的、过时的、非科学性的培训理念和思想方法。进一步解决技能人才培训过程中的技术性、操作性、科学性和有效性问题,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导向培训模式标准。
目前,国内对于职业教育培训更多的是集中于专业设置、教学方法、师资结构、招生与就业对策等经验层面的研究,而对于职业教育、职业设置、职业生涯、职业潜能开发等职业主体与客体的互动关系及作用规律的研究,以及适合中国国情的科学教学培训模式的构建研究上,均缺乏应有的理论深度和系统性。近年来,虽然在职业能力结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职业培训课程方法研究上有所突破,例如,一些学者已经提出确立“职业科学”的地位问题,并建议将职业技能培训从传统的教育学二级分支学科中独立出来,形成更加完备的学科体系,以便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但是,由于旧有培训及教学模式的巨大惯性,这种努力的成效甚微,岗外培训内容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而对职业培训模式标准化进行全方位的系统探讨则更是缺乏。
(三)研究的对象
如前所述,由于技能人才职业导向式培训模式,是一种按照职业要求对技能型人才进行系统划分和组合的培训过程,是以满足职业岗位的专业技能要求为目的而重新构建技能人才培训新思路的体现,因此,这一概念所包含的研究内容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技能型人才。所谓技能型人才,它是指在生产、运输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的从业者中,具备良好专业技能,在各个工作环节发挥作用,承担生产操作任务的人员。主要包括技能劳动者中取得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中级工职业资格及相应职级的人员。根据其职业技术特性和岗位类型,技能型人才可以划分为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知识技能型三类。他们是人才层次中的基础层次,也是数量最多的一个群体。他们的最大特点是将新理论、新设备、新技术要求最终变成最好的产品、服务、管理和效益。由于技能型人才所具有的独特的工作环境和成长途径,因此决定了其专业制导的不同类型及其成长规律。
二是职业导向式培训。它与传统培训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在培训内容上,它不仅注重技能性,而且也注重具体岗位的环境要求、工作对象的特定要求、工作流程的技术要求;在培训方法上,既注重通用能力的培养,更注重特殊能力及核心能力的培养;在培训主体上,既注重其技能传授,同时也注重其职业意识、职业规范、职业潜能、职业生涯的设计与开发。其中最根本的差异在于,它不同于传统的学科知识学习,它以职业或岗位的技能需求为培训内容,依规范化技术培训标准为依据,来打通学校和企业之间技能人才培养的直通道和快车道。
三是培训标准。由于现代企业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其标准化,而人的专业技能标准化又是其形成的基础。因此,我们的研究不仅要回答职业导向培训模式的构建指标及其指标体系、而且还要回答该体系的监控标准及考评机制等问题。只有把握受训主体、培训方法和培训标准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培训模式标准”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企业用人标准、国家职业标准、职业技能鉴定质量保障体系、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学校职业教育、社会和企业职业培训之间的关系,才能建构出科学合理的标准化模式。
(四)研究的方法
在对职业培训模式标准化的研究、构建中,工作岗位分析法是重要工具之一。它是将劳动经济领域的职业分析转化为职业培训课程的关键步骤。在国内,这方面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尚无较为成熟的经验可资借鉴。工作岗位研究的理论包括岗位调查、岗位分析、岗位设计、岗位评价和岗位分类等几个基本方面。它们相互关联,缺一不可。现有的分析方法主要有“岗位工作任务或岗位职责导向”、“岗位员工行为导向”、“岗位员工特征导向”等三种视角,分别以美国劳工部的“传统岗位分析法”、“FJA岗位分析法”、“PAQ法”、“关键事件岗位分析法”、“特质阈值分析法”、“一般技能分析法”和“心理品质分析法”等为代表。
根据以上思路,本课题主要应用系统论方法进行综合研究。这是因为,课题研究内容中既有技能人才培养的宏观理论问题,也有中观、微观层面的方法与技术问题。正因此,研究过程中只有采取多部门合作,并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及文献研究法,实地调研法,分类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案例实验法等方法,才能不断推进研究的深度并确保研究的效度。
(五)研究的特点
根据上述研究目的和研究现状,我们认为本课题具有以下特点:
1.指导性
实践证明,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优化技能人才职业导向式培训的关键性举措之一。在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已经初步建立。国家职业标准(即上位标准)也日渐完善。但是要做到将国家职业标准要求与技能人才培训方案对接,只有职业标准还不够,还需要构建“培训模式标准”(即中位标准),以反映劳动力市场需求和企业用人需求,并通过“培训模式标准”来建构“职业导向”的课程资源支撑体系和相应的实训保障机制。在本课题研究中,我们通过探讨“中位标准”恰当反映劳动力市场需求,以及通过深入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调研,阐明“培训模式标准”与企业用人培训标准之间的差异与衔接,努力使“中位标准”准确反映企业用人标准。这就使得中位标准体系建设不仅具有理论上的创新性,而且具有了实践上的指导性。
2.保障性
既是说“培训模式标准”的建立,为以职业为导向的教学及培训改革提供了基本的质量保障。近年来,由于缺乏对“职业导向”基本规范的研究,各种培训模式虽然层出不穷,但在技能人才培训领域中,现有的教学、培训评价机制和办学评估手段无法保证专业课程设置的职业针对性,难以真正起到以职业需要为导向进行培训的作用。从这个角度看,技能人才职业导向培训模式标准研究,为企业、培训机构和劳动者建立了一个三方都能接受、都需要参照的标准模式,这不仅使大家在培训内容、培训方法、培训制度、培训效果考评等方面达成了共识,更重要的是在确保培训方向的职业实用性、培训质量的可靠性等方面提供了制度框架和约束机制,从而使得职业导向式培训模式在现实中得以顺利实现。
3.操作性
职业导向式培训模式标准不仅是对现行培训活动规律的认识和描述,更重要的是它将这种对培训规律的认识描述,转换成为具体的培训标准和指标体系,重新建构了符合现实需要的培训系统,建构了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实施双证教育等贯彻职业导向的具体方案。与抽象的培训模式标准,以及国家职业标准相对应,这些具体方案表现为可供操作的规范、方法、步骤等“下位标准”。这样就可以使抽象的培训模式标准变得具体、可感、实在,进而保障了培训模式标准在实践中推广运用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