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职业发展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一、职业学发展综述

职业学是不是一门科学,它可不可以建立自己的学科领域?这一问题随着人们对职业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特别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领域的不断繁荣,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一)国内外职业学和职业教育研究的新思路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这已是不争的事实。然而,这样一个历史悠久的教育类型,长期以来却由于其外显的实践性和功利性,掩盖了其内隐的科学性和人本性,以至于到今天还未能形成一个完整的凸显其规律和特点的科学体系。近年来,以德国为代表的职业教育研究学派指出,传统的职业教育学已经不能为职业教育,特别是其职业属性的研究做更多的贡献。因为传统职业教育学的研究关注的首先是教育科学,然后才是职业问题。对此,国内外学术界在深度的职业研究基础上,做出了理性的回应:创建职业科学的学说以及与之紧密相关的职业教学论思想,为职业教育的研究开拓一片新天地。

研究职业教育的职业属性,德语文化圈(德国、奥地利、瑞士)可能更具思辨的色彩。近年来,以德国为代表的职业教育学的理论学派,在职业研究基础上建立的职业科学,对我们颇有启迪。长期以来,我国的学科分类和知识体系着重从知识层次的角度来框定学科领域。但是德国人所做的研究表明:考察学科分类和知识体系,也可以从知识的类型、人们活动领域的类型的角度来进行。

关于职业科学的研究,德国有其自身的历史渊源。对于职业科学与职业教学论的研究始于对职业活动与工作岗位的分析,其对象是教育视野下的职业及其业务领域、与职业相关的工作及工作过程。在德国,企业职教机构、职业学校的上述相关研究早于大学,形成了最初的职业科学思想萌芽以及独特的研究方式。德国大学的职业科学研究是伴随着职业学校教师的培养而展开的。1990年以来,在德国学术界占统治地位的声音,是职业科学被一般性地理解为“职业的理论”,也就是说,按照大学的需要,它被理解为关于职业的研究与教学。由此,在当今时代处于发展中的“职业”概念,被视为工作类型和就业的资格化形式,并以此参与社会创造财富的消费。职业性专业的代表人物指出了关于职业科学的狭义和广义的区别。广义的职业科学包括在职业教育的学习地点任教的教师专业化所必需的知识。对在职业学校里任教的职业教育师资来说,这些知识尤其是指职业性专业和第二门深入学习专业的知识。他们认为,下述领域里教师专业知识的研究均属于这一范围:

——普通教育以及普通教育学和方法论;

——职业教学论和第二门专业的专业教学论;

——基准科学;

——职业教育体系的结构和学习组织;

——职业教育和学校的法律问题。

狭义的职业科学是指专门业务领域里的以及与之相关的工作知识,也就是关于职业的、关于职业领域的和关于职业性专业的理论与实践的知识,以及在教学论和方法论背景下的科学认识。后者构成了职业学习方案的基础。

德国学者认为,职业科学领域的研究首先应该指向职业、工作和工作过程及其设计的可能性,具体细节包括:

——在相关的职业中,职业的工作及其工作过程的历史和现实的形式及未来的发展;

——对职业的资格要求以及由此对该职业中职业学习的要求的分析;

——对一个职业领域里的职业特殊工作重要的专门业务领域的分析;

——与职业相关的专门业务领域与工作领域的创新区域;

——职业、职业描述和现有职业的新分类方案,职业性专业领域里的师资培养和进修方案。

在国外,不少学者认为有必要对专门的业务领域,对与职业相关的和以职业形式组织的工作开展广泛研究,以便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同时,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职业能不能成为科学,职业学建立有无必要等课题也成为我国专家学者探讨的热点。

有学者明确指出,职业学的科学定位是不言而喻的。因为职业是最古老的社会现象,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职业活动及职业生活中特有的矛盾运动形式和内容,是孕育职业科学的温床,由此也构成了职业学的研究对象。为此,有专家认为,所谓职业学,就是以职业为研究对象,揭示职业及职业活动规律,探讨人类职业生活艺术的科学。这个定义包含着以下四个要点:

——这是一门社会科学范畴的学科,而不是自然科学范畴的学科。因为职业现象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不是一种自然现象。

——这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学科,而不是单一性的学科。因为职业矛盾涉及各种领域,而不是某种自然现象。

——这是一门独立的部门学科,而不是其他部门学科下面的分支学科。因为职业这个研究对象就是一个独立的人类生活系统,而不是依附在其他事物基础上的社会现象。

——这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知识体系,而不是纯理论的科学知识体系。因为它不仅研究职业自身的矛盾运动规律,还研究职业的人格化、社会化、生活化等问题。

专家还认为,作为全面、系统地研究职业问题的科学,职业学的基本性质及科学地位,应该是无庸质疑的。任何科学都有其成长成熟的过程,职业学也不例外,它需要成长的时间和空间,总有一天职业学也会像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部门学科一样,在广阔的社会科学园地里占有一席之地,为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根据职业学的定义,我国的专家学者对职业学的研究范畴加以规范,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职业学基本理论研究。职业学的首要任务是加强自身的基础理论研究,包括:职业学概念及其相关问题;职业知识体系的逻辑关系及相关概念问题;职业学的地位和作用问题;职业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问题;职业学的传播应用问题等等。

——职业属性特征研究。这方面研究的内容包括:职业概念及其内在品质问题;职业组织结构问题;职业演变规律问题;职业的人格化问题;职业的社会化问题等等。

——职业活动规律研究。主要包括:职业活动的性质及功能问题;职业活动方式问题;职业教育、选择、成长、道德、转换等各种职业行为问题;职业活动的社会联系问题;职业生活技术与技巧问题等等。

——职业管理机制研究。研究包括:职业管理的性质与特征问题;职业管理的地位与作用问题;职业管理的内容与形式问题;职业管理的方式方法问题等等。

显然这些研究工作,是需要全体职业学者付出辛苦努力才能逐步完成的,这个研究探索的过程,既是职业学健康成长的过程,也是人类社会不断得到职业科学滋补的过程。

(二)职业科学的发展趋势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作为一门知识体系的职业科学到底有没有其存在的可能性和必然性呢?显然答案是肯定的。

职业科学产生的可能性之一,是职业科学研究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有了成熟的经验,这些经验为我们研究职业科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69年,德国学者莫勒就在其著作《研究领域:职业》中系统地指出,职业研究的基本范畴应包括职业哲学、职业历史学、职业分类学、职业术语学、职业心理学、劳动医学与职业医学、职业社会学、职业法律,还有职业教育学和职业教学论等。从这里所列举的职业研究的基本范畴,已经显示出了这一学科总框架所蕴含的丰富内容和所涉及的众多学科领域,职业教育已经具备了不仅作为一种教育类型而且作为一门学科类型的基本条件。进一步观察和分析德国职业研究的发展趋势我们可以看到,在德国,职业研究领域一直以来存在着两种主要思潮:一个是基于社会科学定向的职业研究,主要围绕着职业的“结构”及其对个体和社会的价值进行研究,其典型的研究领域,包括职业声望、职业道德、职业角色和职业功能描述以及关于职业特征的思辨等。另一个是基于教育科学定向的职业研究,即职业教育学指向的研究,主要是围绕职业的“工作”,从教育规律的视域来研究职业工作(劳动),将职业研究看作一种如何使个体能与典型的职业工作对象进行资格性和资质性交往的科学。

由于未能穷尽对所有教育职业特点的研究,这种只针对职业领域特点进行的研究,显然存在明显的不足,由此德国职业教育界引发了关于这一学说重要性与必要性的激烈论争。一种观点认为,现有的“通用的职业教育学”和“职业的教学论”,已经提供了足够的工具,其普适度完全能覆盖职业或职业领域的特殊性。与之相反的观点则认为,科学不能只注意普适性,更要注重差异性。1967年前后由格林纳(Gruener)开创既要开展职业教育学的研究又要开展职业科学研究的思路获得共识。至此,关于寻求与职业教育学互补的职业教育基准科学——职业科学的研究走进了职业研究的视阈。

职业科学产生的可能性之一,还在于职业教育基准科学的迫切需要,这些现实的需要成为推动职业科学产生的强大动力。

有学者指出,从对职业研究的思辩出发,一个久而未决的问题是:面对众多的职业和职业领域,职业教育(这里强调的是职业专门人才的培养以及职业教育师资的培养)却缺乏一个与之对应的具有其自身规律和特色的基准科学,以至于在工作与技术领域里,职业教育以及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方案设计仍不得不建立在与其名称一致、相近或类似的专业科学,诸如技术科学或工程科学等基础之上。长时间以来,由于没有一个合适的职业教学论以及相应的基准科学,人们尝试将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专业人才(技能型人才)层次的职业活动,都归类于技术科学或工程科学以及经济科学、管理科学等专业科学范畴的技术内容或工作内容。这意味着,技术科学或工程科学以及经济科学、管理科学,在事实上已成为职业教育的基准科学。但是这样的处理并不完全符合职业教育这种类型的教育特点。由此带来的众多问题中至少有两点是很突出的:一是只有部分职业教育的学习内容与技术科学、工程科学以及经济科学、管理科学的内容是一致的;二是虽有部分综合的、跨知识领域的职业教育的学习内容,但本身并不完全具备重要的跨职业的职业活动特点,以至于仍不得不将其归类于一个与其名称相近的科学领域,如技术科学或工程科学以及经济科学或管理科学领域等等,从而导致与职业实践发生冲突。例如,美容美发师这一职业在技术科学或工程科学抑或经济科学领域,是否一定就有一个与之对应的专业科学领域呢?汽车机械工与汽车技术工程师又如何从专业科学领域(指技术科学、工程科学里的专业科学)的角度来界定其职业知识的异同呢?

由此我国有专家指出,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职业性专业的基准科学,必须既要将职业专门人才的工作及其经验知识,又要将专业科学、重要的科学内容及其实践加以转换,在教育学视点下予以整合;必须要用历史的、现实的和未来的观点,调查职业的工作领域和经验领域,以获得职业专业工作要求的可靠数据;必须关注劳动科学、工程科学、自然科学、精神科学和教育科学的相关成果;还必须将教师和学生的职业工作经验和认识都纳入研究的视野。这意味着,职业教育师资自身基于科学的专业化行动,要以职业领域中职业活动特有的关于构成工作过程的要素为前提。这表明,工作、技术与教育整合领域里的关联、结构与理论,不能仅凭传统的专业科学定向的基准科学来揭示。

为此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应该更深刻地将对职业和职业教育至关重要的“所有的认识”看成是另一类科学,并应在此基础上创建一门独立的科学(学科)理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领域已经形成了一大批专门从事职业教育学研究的学者、专家队伍,建立了较高水平的研究机构和学科硕士点,吸收了德国以及世界各国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的经验,取得了许多科研成果,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社会各界的职业培训机构、政府相关部门在推动对职业相关的理论与实践的探索方面也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这些都为职业科学的产生培育了良好的生长土壤。

职业科学的产生不仅是可能的,也是必然的。

职业科学产生的必然性之一在于社会上的一切职业研究成果需要有比较明确的科学归宿。

有专家呼吁:自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职业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兴趣,很多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从解决就业、失业等现实的职业问题出发,在职业道德、职业教育、职业选择、职业流动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研究,并取得了很多成果。与此同时,西方国家的一些职业理论陆续被介绍过来,如美国学者帕森斯、霍兰德、施恩等人的职业指导论;金兹伯格、舒伯、格林豪斯等人的职业发展论;美国学者泰勒、法国学者迪尔凯姆等人的职业社会学;德国学者韦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等人的职业伦理学等,都在世界上有很大的影响。可是上述研究成果均零散于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伦理学等学科体系中,没有形成完整的职业知识体系,这种依附在其他学科下面的职业学科,充其量只能算是职业科学的一个分支,却无法反映职业科学的全貌。只有创建职业学,才能构建一个以职业为专门研究对象的、较为完整的职业学科体系。

职业科学产生的必然性还在于其深刻的现实重大意义。

这个重大的现实意义,包括个人和社会两个层面。首先从个人来说,每个人都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职业人生。这个职业人生,其实就是以职业劳动或劳动成果为生存基础的人生成长方式。很多现实中的职业矛盾和问题,都会影响个人的职业人生状态,这也是职业科学必须认真关照的重大课题。在这个意义上,有专家指出,职业学就是破解职业人生奥秘的科学。职业学能破解职业人生的三大奥秘:一是职业的奥秘,即它能够揭示职业的属性特征;二是人生的奥秘,即它能够揭示人生成长的一般规律;三是职业与人生结合的奥秘,即揭示职业与个人匹配的耦合关系。应该说,职业人生很奇妙,很多问题都需要科学研究和探讨。

其次,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如何解决好职业的社会与人生问题,实现和谐就业的目标,显然更具有现实意义。有专家以近几年出现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为例谈了创建职业科学的紧迫性。他们认为,目前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高校毕业生远没有达到饱和或过剩的程度。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大学生就业难究竟难在哪里?大学生就业难只是表面现象,其中的原因很复杂,很多问题必须通过科学研究才能得出结论,也只有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当中,加强对毕业生的职业科学教育与就业指导服务,就是一个十分重要而有效的工作领域。加强职业导向的教育培训,让学生具备社会职业需要的核心能力,更好地迎接未来社会的挑战,迫切需要职业科学进行专门的研究。

(三)我国职业科学领域建设概况

职业作为最基本的社会组织资源和个人谋生的工具,一直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计民生的永恒话题。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职业及其相关应用研究成为我国社会科学工作者十分关注的活动,他们以建立职业学学科为己任,进行了较为广泛、深入的研究,较有代表性的著作有《职业学》、《中国职业分类大全》、《现代职业分类概论》等。

《职业学》从职业的由来、内涵、意义、对象、内容、原则、方法、特点,到职业生活、职业活动,从职业选择、职业流动、职业教育、职业道德,到职业成才、职业终止和职业预测,构筑了较为完整的职业学科体系。书中作者对职业学所涉及的基本概念进行了准确精当的界定,对职业所包括的领域展开了深入细致地研究。作者以其扎实的理论功底,独到的多维视角,丰富的研究经验和翔实的研究资料,对职业学作出了全面的阐述,具有重要的学术和实用价值。

《现代职业分类概论》一书,以现代职业分类的兴起为切入点,对现行职业分类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该书不仅对职业及职业分类的基础概念进行了系统性辨析,而且追朔了我国职业分类的历史演化轨迹,探讨了职业分类过程的基本特征、一般原则、程序和方法,在此基础上剖析并归纳了我国及国际社会现代职业分类的实践进程。该成果由于坚持对我国职业领域进行整体性、系统性和规范性相结合的研究,因此既在职业的纵向与横向发展的联系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又进一步探讨了大、中、小类职业的内涵和外延,特别是对职业类系划分依据及原理的阐述,为现代职业分类的科学化奠定了理论基础。正由于此,它在职业学领域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工作岗位研究》一书,从工作岗位研究的整体构架出发,对岗位概念、功能、类型、设计、程序以及胜任能力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长达上十年的实证研究,不仅丰富了职业学的研究内容,还因其填补了相关研究领域的一项空白,而成为我国职业学园地的又一支奇葩。

此外,相关的理论成果也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如《中国职业分类大全》、《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职业道德与就业创业指导》、《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等,都反映出了学界对职业科学研究迫切需要的积极回应。

更多的学者则是从职业教育与培训的角度开展了研究:诸如教育观念的根本转化,教育思想、办学体制、管理体制,以及课程内容和模式的一系列变革等等。最值得关注的是有的专家开始深入探讨从学科建设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国外职教理论创新的追踪中进行思考,提出职业科学产生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并把职业科学作为职业教育学的基准科学,来进一步提出一门新学科的创立及定位。

此外,通过追踪国外发展的研究成果,国内部分专家所进行的胜任特征的实证研究,初步揭示了我国高层管理者的胜任特征模型,受到了西方专家的高度关注。

除学界外,政府部门从应对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出发,也积极组织专家学者研究出了一批反映职业科学领域的理论和应用成果。首先是《职业分类与代码》、《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的颁布,推动了我国职业分类工作的科学化、标准化。其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编制完成后,国家职业分类大典和职业资格工作委员会的主要工作方向转向了国家职业标准的制定,以及国家职业资格制度建设的推动等方面。2006年,我国职业资格制度迎来十三周年华诞。为推动社会对职业资格制度认知,提高我国职业资格证书的“含金量”,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组织编写了《技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体系)》、《技能职业资格证书(技术与实践)》等系列丛书,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健全技能人才评价体系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政府部门的推动下,职业教育改革方面出现新气象。从1998年开始,我国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已将建立一个为就业服务的核心技能体系列为重要工作任务之一,并于2000年着手组织专家开发一个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需要的核心技能体系,目前已初步确立了核心技能体系的框架。此项工作的开展得到社会普遍响应,并将对我国职业教育与培训改革及劳动者综合素质的提高发挥重要作用。

构建适合各专业特点的教育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形成和职业技能的发展。2004年,教育部在《职业院校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指导方案》中,提出了按照企业实际需要开发“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项目”课程模式,旨在提高学校对企业技术、服务和劳动组织发展的快速响应能力,以及以培养职业行动能力为目标的课程方案。该课程模式的规划与开发已经成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近年来,教育部重点课题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方面推出了《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及开发方法》,效果很好,影响比较广泛。

“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开发方法(Vocational Com-petency Systematized Cumiculum,简称Vocscum)是指导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全新方法论。它是在对国内外高职教育课程现状进行深入考察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当前我国高职教育改革中的重要问题,紧紧围绕“就业导向、产学结合、改革学制、推行双证、打造银领”的指导思想,在博采众家之长的基础上充分研究国情,从我国高职教育的实际出发,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模式和开发方法。Vocscum模式认为,高等职业教育在打破学科本位的课程模式后,课程设计应该以满足产业界的要求为宗旨,即以就业为导向,以新的职业能力内涵为目标构建系统化的课程,故而命名为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模式。

由此我们看到,目前我国职业科学研究已经形成了以理论和实践两个研究层面,靠学校专家学者和相关政府部门、社会各界共同推动的研究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