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珍珠健康养殖新技术](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941/23312941/b_23312941.jpg)
(一)育珠蚌的种类
我国河蚌有100余种,广泛分布在江河、湖泊、池塘、沟渠等水域中。从理论上讲,一般淡水河蚌都可形成珠蚌。但因珍珠分泌能力差或其他各种不利因素,实际生产中能用来养殖珍珠的河蚌只有10余种。目前,国内外生产上使用得最广的珍珠蚌只有三角帆蚌、褶纹冠蚌、池蝶蚌、珠母珍珠蚌等几个品种。我国育珠生产主要是前两种,日本和前苏联地区则主要使用后两种。
用于育珠的几种河蚌,资源较为丰富,手术操作方便,珍珠产量较高、质量也较上乘,尤以我国的三角帆蚌和日本的池蝶蚌为最佳育珠品种。淡水育珠蚌在动物学分类上属于软体动物门、瓣鳃纲、真瓣鳃目、蚌科。
1.三角帆蚌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8DD4C7/11909773104611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021_0001.jpg?sign=1739411978-0beBinyuQNFIIbU5swNzJHgkuR9WvojP-0-1223595fa34be408911b9ae874a67a51)
图1-1 三角帆蚌
(1)产地与分布。三角帆蚌(图1-1)是我国独有的一种淡水贝类。俗名有三角蚌、翼蚌、劈蚌等,简称帆蚌。它喜栖息于较清洁的水域,主要产于大中型湖泊及河流中。我国的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以及河北、山东、广西等省为主产区,其中又以洞庭湖、鄱阳湖、太湖、洪泽湖、邵伯湖、高宝湖、梁子湖、保安湖以及周围的河流内的三角帆蚌产量较高。目前,三角帆蚌已移植到日本等国家养殖。
(2)形态特点。三角帆蚌壳面大而扁平,壳长可达190毫米、壳高90毫米、壳宽31毫米,最大者壳长可达240毫米。壳后背缘向上扩展成三角形的帆状,是三角帆蚌区别于其他蚌的主要形态表现。它的壳面呈黄褐色,壳顶部生长轮脉粗糙,壳内珍珠层呈乳白色,有时为肉色、紫色或混合色,且富有美丽的珍珠光泽。三角帆蚌具有较多优良的育珠性状,它壳质坚厚、双壳较为平整,珍珠层光洁致密。
(3)育珠特点。在人工育珠中,三角帆蚌生长速度快,1龄蚌体长可达50~70毫米,2龄蚌体长可达80~100毫米。因此,1~2龄的幼蚌可以进行植珠手术操作,所育珍珠生长速度也较快。成年的三角帆蚌,体长一般为160~200毫米,在其外套膜上往往可插植2毫米以上的大珠核,培育出8毫米以上的大型有核珍珠。
尽管如此,三角帆蚌也具有对育珠的生态条件要求较高、对疾病的抵抗能力较弱、对缺氧的忍耐能力不强、珍珠生长速度慢于褶纹冠蚌等不足。因此,在实际育珠生产中,要发挥其优良品质的作用,克服其生物学方面的不足。
2.褶纹冠蚌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8DD4C7/11909773104611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022_0001.jpg?sign=1739411978-0Binl4epQv0uZheNxuDjHKbkWPVMM7fE-0-2a2bfb4c6ddeff81d5707ed444f53874)
图1-2 褶纹冠蚌
(1)产地与分布。褶纹冠蚌(图1-2)俗称鸡冠蚌、湖蚌、绵蚌、水蚌等。该蚌耐污水和低氧忍耐能力较强,喜栖于较肥的水域,也可生活在硬底或泥沙底的河流、湖泊、沟渠等水域中。它比三角帆蚌分布更为广泛,在我国几乎各地都出产,日本、前苏联地区、越南都有分布。
(2)形态特点。褶纹冠蚌属大个体淡水贝类。成年个体比三角帆蚌的同龄个体大得多。壳长可达290毫米、壳高170毫米、壳宽100毫米,最大个体壳长可达400毫米以上。它壳大而扁平,壳质较厚,且坚硬,壳后背缘向上扩展成巨大的冠,使蚌体外形略呈不等边三角形;壳面为黄褐色、黑褐色或淡青绿色;壳内面珍珠层呈乳白色、鲑白色或淡蓝色、七彩色。褶纹冠蚌1年有2次繁殖季节,分别是3~4月份和10~11月份。脱离鱼体而沉入水底栖息生长的幼蚌,成长2个月壳长可达10~20毫米,成长20个月壳长可达100毫米左右。
(3)育珠特点。褶纹冠蚌个体大,开壳宽度可达1.5厘米左右,便于植珠操作,且成珠快。但培育的珍珠质地粗糙,珠态也比不上三角帆蚌所育珍珠,能用作工艺珠的比例较小因而多作为药材、保健品和化妆品的原料。同时,褶纹冠蚌外套膜上的插核性能也不佳,是因其斧足肥大,伸展范围广,往往可将插核排空。但由于其内脏团肥厚,可在生殖腺中插植大核;又因其个体大,外套膜宽广且壳质珍珠层光亮洁白,非常适合于培育大型的佛像珠等象形珍珠。因此,有关育珠专家认为,我国目前的育珠领域,在使用三角帆蚌育珠的同时,应合理利用褶纹冠蚌资源进行育珠生产。
3.池蝶蚌
池蝶蚌(图1-3)是日本特有的贝类,也是日本用于生产淡水珍珠的蚌源。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8DD4C7/11909773104611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023_0001.jpg?sign=1739411978-4KgbhvCmdzH2k0uIM4cVUIx12o744qaM-0-60f3740a8806408a505dfa6d58fda4f3)
图1-3 池蝶蚌
池蝶蚌最大个体壳长235毫米、高130毫米、宽5.8厘米。它在分类学上与我国出产的三角帆蚌同属,体形也近似于三角帆蚌,但性成熟比三角帆蚌慢1~2年,产卵季节也较迟1~2个月。它的生物学最小型为壳长100~110毫米;商品规格为壳长100~130毫米以上;其寿命超过10年。池蝶蚌壳顶较三角帆蚌低,顶端大多因剥脱而发白;幼蚌缘背后面有翼状突出,长大后即消失。壳内的珍珠层闪着青白色的光泽。池蝶蚌喜欢生活在浅水湖泊且富有泥沙之处。其适应水温为8~38℃,最佳水温为20~35℃,是淡水育珠的理想蚌种。
4.珍珠蚌
(1)形态特点。珍珠蚌(图1-4)又称珠母珍珠蚌,俗称蛤蜊。因其多产天然珍珠而得名珍珠蚌。珍珠蚌壳长可达180毫米、壳高70毫米、壳宽40毫米。壳大、厚而坚实,呈长椭圆形。两壳膨大,壳面深褐色,或近黑色,并布有光泽的斑,生活于河流及小溪中。在我国,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等省,在大连的部分河段中也有一定数量的分布,日本和前苏联地区也有分布。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8DD4C7/11909773104611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024_0001.jpg?sign=1739411978-QZsfRjwWrJfguSW15QiBBP6b67LirmeV-0-87f4e7a0f1b5bc1bf447abd829ddaa03)
图1-4 珍珠蚌
(2)生态习性。珍珠蚌栖息于水质洁澈透明、底质为沙或石、水较深的河流内,繁殖季节在4~10月份。珍珠蚌的内外鳃瓣皆为育儿囊,受精卵在4个鳃瓣中发育成钩介幼虫。钩介幼虫很小,无钩状物,到10月份脱离蚌体,寄生在鱼体上,逐渐成长为幼蚌后离开鱼体,沉入水底营底栖生活。
日本北海道曾有过珍珠蚌人工培育珍珠成功的报道,且珠质良好,酷似波斯湾出产的天然海水珍珠。在我国目前尚未应用于珍珠生产。专家认为,我国若用珍珠蚌作为材料进行人工培育珍珠,所产珍珠质量估计不会比三角帆蚌所产珍珠差。因此,这是一种有待于开发利用的育珠蚌资源。
5.背角无齿蚌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8DD4C7/11909773104611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025_0001.jpg?sign=1739411978-fVR7THKERsgFaeP71jr72ovnpgJ6ctY5-0-f0655a8743c1ad16e112d2e575535da3)
图1-5 背角无齿蚌
背角无齿蚌(图1-5),俗名菜蚌、河蚌、湖蚌、蚌壳、无齿蚌等。
(1)形态特征。背角无齿蚌为大型贝壳,壳长可达190毫米、壳高130毫米、壳宽80毫米,壳质薄,易破碎,两壳稍膨胀,外形呈稍有角突的卵圆形,贝壳两侧不对称。幼体壳面呈黄绿色或黄褐色,成体蚌的壳面呈黑褐色或黄褐色。壳内面珍珠层呈淡蓝色、淡紫色或橙红色,在贝壳腔内常呈灰白色并长有污点。
(2)生态习性。背角无齿蚌多栖息于淤泥底质、水流略缓或静水水域内,是一种常见的蚌类。在我国江南地区,背角无齿蚌的性腺一般在3月份左右成熟,钩介幼虫约在4~5月份排出体外,寄生在鱼体上,逐渐发育成幼蚌而脱离鱼体,沉入水底营栖生活。
(3)分布与育珠。背角无齿蚌为我国常见的种类,广泛分布于各省的江河、湖泊、水库、沟渠及池塘中,前苏联地区、日本、朝鲜、泰国、柬埔寨、印度境内也有分布。背角无齿蚌产量高,亦为淡水育珠蚌,但所产珍珠的质量次于三角帆蚌和褶纹冠蚌。由于其壳面膨胀,斧足及内脏团较大,手术操作困难,一般只有在缺乏三角帆蚌和褶纹冠蚌的地区,才将其作为育珠蚌应用。
6.圆背角无齿蚌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8DD4C7/11909773104611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026_0001.jpg?sign=1739411978-mPPEOovnzb6JostCAUiUBxVOoV1Zg8Lz-0-e6d993aff71bae9578a35d3825188eba)
图1-6 圆背角无齿蚌
圆背角无齿蚌(图1-6)的俗称与背角无齿蚌相同。
(1)形态特征。圆背角无齿蚌属于大型贝壳,壳长可达180毫米、壳高115毫米、壳宽65毫米;壳质薄,易破碎,两壳极膨胀,外形呈有角突的卵圆形;壳前部短,后部长,呈斜切形。幼壳常具有由壳顶射向腹缘的多条绿色色带。壳内面珍珠层呈淡蓝色、淡紫色或橙红色,珍珠层薄,光泽暗。外套膜不明显,铰合部弱,无齿。
(2)生态习性。基本上与背圆角无齿蚌相同。
(3)地理分布。目前已知分布于我国黑龙江、辽宁、河北、河南、山东、浙江、江苏、江西、湖北、湖南等省,前苏联地区、日本、泰国境内也有分布。圆背角无齿蚌亦为淡水育珠蚌。虽然手术操作较为困难,但蚌源丰富,在池塘、湖泊常有栖息。因此,在优良珍珠缺少地区,可用来育珠。育出的珠质量与背角无齿蚌育出的珍珠相似。
7.背瘤丽蚌和猪耳丽蚌
(1)背瘤丽蚌。背瘤丽蚌(图1-7)壳厚而不大,呈椭圆形,铰合齿发达,壳面粗糙具瘤状结节,成珠迅速,多产白色系珍珠,珠质稍差。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8DD4C7/11909773104611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027_0001.jpg?sign=1739411978-dMuIls990qgmJDHdvA5un9XL5KyQXhOO-0-f743f05032ffb13b7b87aaef7fbed919)
图1-7 背瘤丽蚌
(2)猪耳丽蚌。猪耳丽蚌(图1-8),又名猪耳朵、牛角蚌。壳大,呈三角形,似猪耳。壳质坚厚,壳的两侧不等;腹缘的后端有一凹陷。壳面黑褐色,有褐色结节;壳内面乳白色,有珍珠光泽。猪耳丽蚌多生活于流水环境,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苏、湖北、湖南、江西等省。猪耳丽蚌近年用于培育珍珠,产珠质量较高。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8DD4C7/11909773104611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027_0002.jpg?sign=1739411978-DywUWWk3830gjgMZuRBABUd2tvynFVNK-0-619fce1e6e414f5f76180afda4dfe6cd)
图1-8 猪耳丽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