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业电子商务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节 畜牧业的发展现状

一、畜牧业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畜牧业取得了巨大成就,畜牧业已经从家庭副业发展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成为农民致富增收的主要渠道。我国畜牧业在保障市场有效供给、增加农民收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需要加快畜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加快现代畜牧业建设的进程。

我国畜牧业生产继续呈现稳步、健康发展的态势,主要畜产品持续增长,生产结构进一步优化,畜牧业继续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率型转变,畜牧业产值占农业生产总产值的比重已经超过30%,畜牧业已经成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中最有活力的增长点和最主要的支柱产业。畜牧业产业收入已经成为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重要来源。

联合国粮农组织2009年公布的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生猪存栏5.23亿头,占世界存栏总数的50.9%,居世界第1位;绵羊2.19亿只,占世界存栏总数的18.72%,居世界第1位;山羊2.46亿只,占世界存栏总数的25.14%,居世界第1位;牛1.89亿头,占世界存栏总数的9.2%,居世界第3位。肉类总产量达10845万吨,禽蛋(不含鸡蛋)843.6万吨,鸡蛋3578.6万吨,奶类3785万吨,其中肉类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30%,禽蛋产量占80%,鸡蛋产量占40%,奶类产量占5%。

到目前为止,我国人均肉类占有量已经超过了世界的平均水平,禽蛋占有量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而奶类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 13。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畜牧业的发展水平在改革开放的30年间取得了飞速的发展。

二、畜牧业发展的成就

改革开放的30年,是我国畜牧业生产基础条件不断改善、生产方式快速转变的30年,是畜牧业生产向区域化、集约化、产业化和现代化不断推进的30年,是畜牧业主导产业地位逐步确立、畜牧业经济快速腾飞的30年。

30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畜牧业发展,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扶持畜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逐步推进对畜牧业生产经营和流通体制的改革,增强了畜牧业产业组织创新能力。畜牧业发展从小到大,从追求数量增长到质量、结构、效益并重,综合生产能力和保障市场有效供应能力进一步加强。2007年全国肉类产量达到6865.7万吨、禽蛋产量2513.4万吨,分别占世界产量的24.7%和37.7%,居世界第1位;奶类产量3633.4万吨,居世界第三位。畜牧业产值不断提高,1978—2007年,全国畜牧业产值由209.3亿元增加到16125.2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5%上升到33%。

1.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和区域化进程逐步加快。畜牧业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规模化养殖优势逐渐显现。中等规模养殖生猪出栏天数143天,比农户散养少36天;中等规模养殖蛋鸡每只产蛋量16.1千克,比散养水平高1.3千克。在此同时,畜牧业生产标准化逐步推进,畜产品质量明显提升。截至2007年底,全国通过无公害认证的畜牧企业(个人、协会)3312个,养殖规模34.15亿头(只、羽);经认证的畜产品品种4063个,产量达1415.9万吨,畜产品优质化率进一步提高。畜牧业产业化加速推进,利益联结机制日趋完善。2007年初,畜牧业产业化组织已达7万多个,约占全国农业产业化组织的50%以上,带动牲畜饲养量14.6亿头,带动禽类饲养量113.4亿只。畜牧业生产区域化进程加快,目前,已形成肉、蛋、奶畜产品生产产业带。

2.科技提升畜牧业生产能力。改革开放30年来,畜牧科技贡献率由“六五”末期的34%提高到目前的50%以上。国家先后启动了一批畜牧重大科技项目,在畜禽和牧草品种选种选育、饲料生产及安全、主要畜禽营养及饲养管理、产品标准和检验方法、草原建设和生态保护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获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据不完全统计,共获国家级奖项268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奖30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91项,国家自然科学奖2项,全国科学大会奖45项。通过这些科技项目,摸清了我国主要畜禽、牧草品种资源和草地资源情况,掌握了各地区主要饲料的成分和营养价值,培育了诸如中国荷斯坦牛等近70个优良畜禽新品种(系)等。与此同时,国家先后实施了“丰收计划”、“优势农产品重大技术示范推广”和畜牧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推广应用畜禽杂交改良、饲养等生产配套技术,提高了畜禽生产效率,改善了畜产品质量。

随着科技的进步,我国畜禽良种繁育体系的基础已初步确立,育种、扩繁、推广、应用相配套的构架基本形成。不断加强畜禽遗传资源的保护与管理工作。两次公布了国家级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名录,重点建设了绒山羊等100多个品种资源场,抢救了荷包猪、矮脚鸡等一批濒临灭绝的畜禽品种。同时建立了6个家畜家禽基因库保存畜禽品种资源。

3.饲料产业发展迅速。全国饲料产品产量由1980年的110万吨增加到2007年的12331万吨,年递增长率为19.1%。从1992年起,我国饲料产量已连续17年稳居世界第二位。目前全国已形成包括饲料加工业、饲料原料工业、饲料添加剂工业、饲料机械工业,以及饲料科研教育、质量安全监测等为支撑的中国特色饲料工业体系。2007年饲料加工企业达到15376个,比1990年增加了9.75%;饲料原料开发利用率进一步提高,除蛋白饲料外,大部分原料都能满足国内需求;饲料添加剂同改革开放初期相比生产品种大量增加,质量不断提升,部分产品还进入国际市场;饲料机械工业技术和设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产品远销国际市场;科研教育不断发展,全国有多所学校设立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专业,60%科研成果得到转化应用;逐步形成了以国家级饲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为龙头,部级质检中心和省级饲料监测机构为骨干,地、市、县级饲料质检站为网络的饲料监测体系。

4.草原生态建设取得双重效益。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进一步加大草原生态建设力度,中央共投入资金143亿多元,先后实施了一系列草原生态建设重大工程和项目,如天然草原植被恢复与建设、牧草种子基地、草原围栏、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西南岩溶地区草地治理、草原防火、草原治虫灭鼠等项目。截至2007年底,全国种草累计保留面积达到2823万公顷,在草原生态建设工程项目的带动下,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和农牧民生活方式开始转变,牧区畜群结构得到调整,牲畜品种得到改良,出栏周转加快,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项目区草原得以休养生息,草原植被得到较好的恢复,植被覆盖度和牧草产量明显提高,优良牧草比例有所增加,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严重沙化草地的扩张,草原特有的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防风固沙等生态功能明显增强。

30年来畜牧业的发展,改善了居民营养结构,有力保障了国家食物安全,促进了农村经济改革和农业生产组织的创新,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壮大了农村经济。

三、畜牧业的指标分析

1.畜牧业产值。10年来人均畜牧业产值持续增长,但是增长幅度不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幅度大。而畜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在减小。由于畜牧业提供的肉、蛋、奶及毛、皮产品,属于人类生活需要的基本原料,产品的附加值低。另外,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我国人民生活水平随之迅速提高。一些具有高附加值的产业受市场需求的拉动迅速发展,例如,信息技术产业、旅游产业、服务业等。人们在生活必需品之外的消费比重也逐渐提高。这点可以从我国居民恩格尔系数逐步下降的现象得以证明。因此,畜牧行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下降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仍然在逐步提高,2005年已经达到34%。2005年畜牧业产值突破1.3万亿元。

2.畜牧总产量。我国肉类总产量保持逐年增长势头,但是近10年来肉类总产量增长放缓。2005年肉类总产量达到7756万吨,占世界产量的29.26%。1990—2005年我国肉类总产量位于世界第一位。2005年我国肉类总产量是位居世界第二位的美国肉类总产量(3956万吨)的1.96倍。我国肉类总产量增长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但是,近10年来有所放缓。我国肉类总产量占世界肉类总产量的比重呈现良好的增长态势,从1961年的3.57%提高到2005年的29.26%。在44年间,比重提高了8倍。是20年前的2.16倍。我国人均肉占有量也持续增长。但与人均肉占有量排位前10名的国家还有很大差距。尽管我国肉产量排序第一,而人均肉占有量只有丹麦(人均肉占有量世界第一)的14%。

3.畜产品生产效率。从产量上说,我国是一个畜牧业大国,但是还远不是一个畜牧业强国。生产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相差很大,例如,我国每头母猪提供商品猪16头,而美国为22.63头;我国蛋鸡一个产蛋周期的平均产蛋量12~13千克,美国为18千克。国内高档饭店、餐馆消费的猪牛禽肉基本是国外进口,国内产品难以进入这些领域。在肉品卫生方面,药物残留的矛盾突出,既影响产品在市场上的形象,又影响出口。牛的生长周期长,出栏率低。发达国家肉牛出栏率平均为34%,我国仅为27.6%。猪肉胴体和牛肉胴体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996年为例,每头出栏牛的产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7%。

2001年猪出栏率为123%,牛出栏率为32%,羊出栏率为74.82%。其中猪生产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出栏率从1980年的62%提高到2001年的123%,单产由1980年的57千克提高到2001年的77千克,已经接近世界平均单产78千克。

4.畜产品国际贸易。2005年贸易额排在前4位的产品类别依次是动物毛、动物生皮、家禽产品和生猪产品,其贸易额和占贸易总额的比重分别为:动物毛14.08亿美元,占17.97%;动物生皮13.19亿美元,占16.85%;家禽产品12.7亿美元,占16.21%;生猪产品11.25亿美元,占14.37%。与上年相比,家禽产品大幅增长,增幅为55.34%;生猪产品小幅下降,降幅为6.48%。一是出口产品。2005年畜产品出口额最多的是生猪产品,为9.46亿美元,占畜产品出口总额的26.26%;其次是家禽产品,为9.15亿美元,占25.38%;第三是羽毛为3.59亿美元,占9.95%;第四是牛产品1.81亿美元,占5.04%。从增长幅度看,受近年国际市场上对兔毛、獭兔皮需求增加带动,兔产品出口增长幅度最大,出口额同比增加了1倍多;受疫病影响,鲜蛋及加工蛋出口数量减少,为12.09亿枚,比上年下降13.1%,但出口额增加;生猪产品出口量有所减少,为38.63万吨,下降6.6%。二是进口产品。2005年畜产品进口额居前5位的是动物生皮、动物毛、乳品、家禽产品和生猪产品,其进口额和占畜产品进口总额的比重分别是:动物生皮13.17亿美元,占31.15%;动 物 毛12.48亿 美 元,占29.53%;乳品4.59亿美元,占10.85%;家禽产品3.55亿美元,占8.39%;生猪产品1.79亿美元,占4.24%。五类产品合计占畜产品进口总额的84.17%。

5.畜产品消费。2005年我国总人口为13.3亿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34%,农村人口为66%。2015年全国总人口将达到14.5亿,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0%。农村人口为60%。农村人均消费量的提高将扩大有效市场需求量。

2000年农民人均肉(不含水产品)消费量为17. 48千克/ 人。如果增加1千克/ 人,全国农民肉消费量将增加80. 74万吨,城镇人口肉消费量将增加45. 59万吨。提高农民畜产品消费量将更有效地提高有效市场需求量。

农民食品消费中,粮食消费量远高城镇居民,是城镇居民粮食消费量的2~3倍;而肉类(不含水产品)消费量只有城镇居民消费量的0. 54~0. 68;禽蛋消费量只有城镇居民消费量的0. 30~0. 44。消费量发展趋势为,除粮食消费量下降外,猪肉、牛羊肉、禽肉、禽蛋消费量全部呈现上升态势。

城镇居民和农民的粮食消费比重皆呈现下降趋势,但是前者下降速度远高于后者。二者肉类消费比重都呈现出上升态势,城镇居民肉类消费比重是农民肉类消费比重的3倍左右;二者禽蛋消费比重也都呈现出上升态势,城镇居民禽蛋消费比重是农民禽蛋消费比重的5. 34~4. 83倍。

在所有食品消费中,农民的肉类和禽蛋消费量呈现出良好的上升态势。随着农民收入的提高,粮食消费量将继续降低,肉类和禽蛋消费量有望随之继续提高。而城镇居民的消费量变化不是单一的上升或下降,其中粮食消费量呈现下降趋势,但是下降速度由快至慢;肉类食品消费量一度曾出现下降,后来又呈现上升趋势。禽蛋消费量保持上升趋势,上升速度呈慢 -快 -慢的态势。

四、畜牧业存在的问题

1.农村养殖户缺乏技术。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生产模式还是以传统的农业生产为主,小规模生产,自然经济仍占据一定的主导地位。在养殖业方面则体现为以散养为主,处于家庭生产的副业地位。这种散养模式与科学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的现代养殖业相比相距甚远。散户养殖生产设备、生产技术以及生产条件相对落后,尤其在思想意识方面不能适应现代化养殖业的需要。大部分散户养殖户仍旧把农业养殖当作家庭收入的一个补充形式,加之这些养殖户文化水平相对较低,接受现代化的专业养殖技能比较困难,这也成为在农村大规模发展养殖业的一大障碍。

2.环境污染严重。畜牧养殖所产生的大量粪尿如果处理不好,则直接造成对当地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现今无论是大规模的现代化养殖场,还是小规模的家庭散户养殖,对畜禽的粪尿处理还缺乏相应的环保措施和废物处理系统,粪便未经处理直接大批量的露天堆放或是直接排入河流,造成对家畜和环境的污染,同时这些大量放置的粪尿也造成了一些人畜疫病的发生。现有解决方法一般为水冲式和沼气利用。采用水冲式清粪则需要大量地处理污水,这些污水如能经过分离后排入农田,可以达到利用效果,如直接或间接排入河道,对地表水的污染也很严重。另外,畜禽粪便发酵后产生大量的CO2、NH3、H2S、CH4等有害气体,如果直接排放到大气中,则会危害人类健康,加剧空气污染,引起地球温室效应。若收集利用加工成沼气,将实现再利用。

3.饲料资源短缺。长期以来,我国畜牧业的发展主要依靠粮食生产。虽然我国粮食总产量有一定程度增长,但增幅不大。同时我国人口也在增长,加之畜牧养殖用地因各种原因逐年减少,我国粮食产量相对下降的现实,畜牧业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受到粮食产量的制约。畜牧业飞速发展导致饲料用粮大幅上升,目前我国的饲料用粮约占粮食总产量的1/ 3,存在着人畜争粮的问题,这种饲粮短缺的情况严重制约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4.畜产品药物残留高。随着抗生素、化学合成药物和饲料添加剂等在畜牧业中的广泛应用,在实现降低动物死亡率,缩短动物饲养周期,促进动物产品产量的增长的同时,由于操作和使用不当以及少数养殖户在利益驱使下违规违法使用,造成畜产品中的兽药及一些重金属、抗生素等危害人体健康的兽药残留增加,使畜产品的安全问题引起社会的关注。

5.科学技术研究与推广不力。我国传统的畜牧养殖技术已经跟不上现代化的畜牧养殖要求,虽然我国在畜牧养殖方面的科技研究工作一直很受重视,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科技研究成果转化率不高,一些地方政府对科研成果的转化工作没有足够的意识,许多“高产、优质、高效”的畜产品培育技术的利用只停留在口头上,没有与畜牧业资源有效利用。此外,我国从事畜牧业生产的人员素质普遍偏低,使畜牧业养殖技术推广困难,阻碍了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