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生存环境昭示的未来
1 寻找春天的芳踪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在一场春雨之后,我两次登庐山,去寻找春天的芳踪,也算是了却多年的夙愿罢。
我先是寻访梦中的马尾水,这是庐山一处以飞瀑命名的地名。为了省却攀登之劳,出租车从山麓沿着“跃上葱茏四百旋”的登山公路,将我送上半山腰。弃车前行,脚下是一条贴着山谷而筑的羊肠小道,引导我向密林深处。这一带尚不是旅游景点,游人罕至。愈前行,山回路转,渐入佳境。空山幽谷,篁竹夹道,鸟声啁啾,水声潺潺。我此刻的心情并未像往日沉浸在山林之中,反倒不由自主地激动不已。因为马尾水是我梦中的人间仙境,是先母在世时多次向我述说的世外桃源,我曾不止一次在冥想中虚构它的山山水水,然而遗憾的是,多少年来我却无缘与它谋面。
说来话长,那还是国难当头的1937年。当卢沟桥事变的枪炮声震撼中华大地不久,世居扬子江南岸的我们一家,为了不当太阳旗下的亡国奴,逃难到庐山,落脚之地便是“马尾水”,此处因山涧水声潺潺,鸣深涧中,银瀑似马尾飘然落下而得名。山中有座人迹罕见的古寺,名为九峰寺,又称马尾水庵,始建于唐宋,盛于明代,清乾隆年间修葺,有庙田数十亩。此后屡遭兵燹,碑亭、茶山、草亭尽毁,庙宇规模日渐窘迫。清光绪年间,俄商勾结寺僧,租赁正殿后之园地在此建房筑屋,此后,外国传教士也步俄商后尘,看中这处风景绝佳的宝地,企图染指租地造屋,遭到寺僧继慈和尚的抵制而未能得逞。直到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俄商逃遁,一去不返。但历经战乱,年久失修,古寺颓败,到了我家来此避难,已是荒草丛生,满目疮痍了。
我的母亲对马尾水留下了毕生难忘的印象。晚年,母亲忆及当年山居的情景,依然难忘那诗情画意的山野风光。
也许,这是母亲平生第一次拥抱大自然,印象特别深刻吧。那世外桃源般的深山古刹,林木郁馥,竹林青葱,举目可见飞瀑流泉,芬芳的野花四处盛开。晨昏之间,鸟声鸣啭,此呼彼应,宛若仙境。生活在如此宁静恬淡的氛围里,母亲的心情欢愉不已,那战乱的忧虑,前途未卜的忐忑不安,暂时都统统忘却了。
母亲晚年说,她们住在古寺的庙堂里,有天晚上突然听见床下地板嘎嘎作响。山深夜静,莫非有毒蛇猛兽?母亲和相依为命的老婶母住在一起,不禁害怕极了。听那嘎嘎吱吱的声响尚不止一处,仿佛地板底下有许多野兽奔突,要将朽烂的地板咬穿揭开似的……
一夜惊吓,难以入眠。当曙色透过窗户,天色渐亮时,母亲急忙下床看个究竟。好奇心驱使她将床铺挪开,地板早已朽烂,用手轻轻拨弄,地板便掀开了。
原来,地板底下并没有藏着可怕的野兽,也不是蛇,竟是一个个又粗又壮的竹笋破土而出。那压在它们头上的地板被顽强的笋子抗争着,较量着,咯吱作响。这些笋子是古寺周遭的竹林的竹鞭从地底延伸而来,不料它们却在古寺地板底下窜了出来。
母亲的惊喜可以想象,多么有趣的竹笋!那些梦中之竹,给母亲留下多么美好的记忆啊!
不过马尾水宁静的山居生活很快被日寇的枪声打破了。我祖父有一天冒险下山打听消息,顺便买些粮食,被搜山的日军抓获,一顿拳打脚踢之后,让他和其他抓来的农民为日军挑军火,押着他们上山。当晚,祖父乘日军不备,偷偷解开绳索,慌不择路地逃回马尾水。就在这天晚上,全家老小乘着浓浓的夜色,翻山越岭,仓皇逃离,开始了漫长而艰辛的逃亡之旅……
山涧的溪流送走了60多个寒暑,如今老母已驾鹤西去,连我也步入黄昏,但青山依旧,涧水长流,我眼前的群山想必仍是母亲记忆中的情景。
当我从竹木夹道的山径步行里许,一座古老的石桥架在山涧,对岸山坡筑有一座飞檐高挑、石块垒成的庙宇,坐北朝南,背枕山林,前临清流,这便是近年在原址新修的九峰寺。这里实际上是群山环抱的山坳,遥望远山,起伏的山峰依次排列,竟有9座之多,林木幽深,篁竹叠翠,只闻水声,不见溪谷,只是到了古桥之下,方见乱石纵横,溪水奔腾,那从群山密林汇集的山泉形成的溪流,流淌在山谷之中,穿过桥洞,一路倾泻,时而隐入篁竹深处,时而奔突乱石之间,在遇到一处陡峭的石壁时突然跌落,飞流直下,如帘如练,这即是马尾水飞瀑。我是在下山路上才见到的。
过石桥,有石砌平台,上接石阶,迎面即九峰寺门殿。据陪伴我前来的老妹说,九峰寺仅有一名僧人,他不大愿意与世俗往来,所以庙门虽设而常关。
不过我很幸运,来马尾水的路上,即与九峰寺的和尚不期而遇,一见如故,交谈甚为投机,这大概也是佛家所说的缘分罢。他约莫30来岁,清瘦而机敏,言谈举止不卑不亢,颇有佛门弟子之风范。我问和尚,寺内可有古碑题记之类,他连连摇头,默默从正殿外墙的乱石堆里找出3片残碑,字迹可辨,残缺不全,估计没有多少价值。我又问他遁入空门之前的身世,他却含笑答曰:“一入佛门,前世之事皆忘记了。”听他这样一说,顿时如闻棒喝,有所感悟。我辈投入山林的怀抱,与高山流水相会,与明月清风为伴,饱览秀色,耳根清净,又何必重提尘世的未了之缘呢!看来我还未脱俗矣。
此时,空山寂寥,云淡风轻,春日的阳光暖融融的,树木竹林舒展着嫩叶新枝,崖上的杜鹃花悄然怒放。远山近岭,鸟声啁啾,在山谷之中遥相呼应。我坐在九峰寺前的石台上,喝着和尚送来的煮开的泉水,默默眺望周围的群山,心中一片空茫。耳畔不时回响着桥下潺潺流水,如诉如歌,忽高忽低,忽有忽无。
挥手告别和尚,见他双手合一,掉头返身步入山门,又将山门紧闭,我便从山前一条羊肠小道踏上归程。这条弯弯曲曲的山径,蜿蜒于深谷,林木郁闭,山溪尾随,忽有飞瀑流泉,忽有一泓深潭,杂木丛生,野花芬芳。我方知道,当年我家避难山中,走的便是这条无人之径,那道上磨光的石阶当是留下了先人的足迹啊……
庐山在199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列为世界文化景观遗产名录。目前我国拥有29处世界遗产,其中有的是自然遗产,这是指具有独特的自然历史和地质结构、生物群落形成的自然景观,如九寨沟、云南的三江并流、湖南的武陵源;另一种是文化遗产,它包括具有重大历史与艺术价值的人工建筑群及考古遗址、历史名城、洞窟陵墓、碑刻雕塑等,如长城、天坛、平遥古城、丽江古城、明清故宫、秦始皇陵、莫高窟等。此外还有自然与人文两者兼而有之的文化和自然遗产,黄山、泰山、武夷山和峨眉山—乐山大佛风景区即是属于此类。
庐山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也很有意思。庐山群峰竞秀,云海茫茫,高山植被繁茂,飞瀑流泉众多,按理本应列入自然遗产,但是,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又赋予庐山与众不同的特色,这座名山自东晋以来便是佛教圣地,更是历史文人墨客流连忘返之地,陶渊明、李白、白居易等大诗人,留下了数以千计的诗章名篇;不但如此,近百年来,中西文化又在这里交汇,大量西式别墅与西洋建筑以及积淀的人文景观,形成庐山独特的文化背景。这大概正是将它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理由吧。
不过人们往往忽视一个问题,这就是当一个具体的自然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它的属性就发生了变化。世界遗产公约的制定以及世界遗产地的确立,其宗旨是对不可再生的、极其珍贵的自然与人类遗产的保护,因为这些遗产是地球上无与伦比的瑰宝。“公约”明确指出:“保护不论属于哪国人民的这类罕见且无法替代的财产,对全世界人民都很重要,考虑到部分文化或自然遗产具有突出的重要性,因而需作为全人类世界遗产的一部分加以保护,考虑到鉴于威胁这类遗产的新危险的规模和严重性,整个国际社会有责任通过提供集体性援助来参与保护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这种援助尽管不能代替有关国家采取的行动,但将成为它的有效补充”,这清楚地表明,一旦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顾名思义,它就是“世界”的遗产,而不再仅仅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可以任意支配的“遗产”。尽管这个“遗产”谁也搬不走,还是在本国本地,你却只能在世界遗产公约规定的约束下,在保护的前提下利用,而决不能任意妄为,大兴土木,搞破坏性的建设之类劳民伤财的工程。公约指出,文化和自然遗产受到严重的特殊危险的威胁,如发生蜕变加剧、大规模公共或私人工程、城市或旅游业迅速发展计划造成的消失威胁;土地的使用变动或易主造成的破坏;未知原因造成的重大变化。随意摈弃、武装冲突的爆发或威胁;灾害和灾变;严重火灾、地震、山崩、火山爆发、水位变动、洪水和海啸等。委员会在紧急需要时,随时在《处于危险的世界遗产目录》中增列新条目并立即予以发表。对于人为的破坏,世界遗产公约委员会就将干预,给予黄牌警告,直至从世界遗产名录中除名。那就是国家的形象问题,必将受到世界的谴责。道理也很简单,因为这不是可以自行支配的财产,而是属于全人类的“世界遗产”。
近些年,我国的一些世界遗产景区发生的诸如大兴土木,建世界第一的观光天梯,建度假村和观光索道,以及开山凿石,毁坏古建筑和林木的事件屡见不鲜,已经敲响了保护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的警钟。我对庐山的探访虽然为时甚短,但也看到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周边地区尤其是山麓地带溪流污染、垃圾随意倾倒的脏乱差现象触目惊心;以开发旅游为名,在景区开山凿石、伐木毁林、营造大煞风景的房舍和假古董,破坏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之风屡禁不止。究其深层次原因,大概都是管理体制混乱、各自为政、利益驱动带来的恶果。这不能不引起地方当局的重视。
春光明媚的庐山是美丽的,但愿人们百倍珍惜这天赐的人间胜景……
(2004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