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中医丛书:名人用药与中医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十、郑板桥与扁豆

历史溯源

郑板桥(1693—1765)清代官吏、书画家、文学家。名燮,字克柔,汉族,江苏兴化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元年进士。“扬州八怪”之一。

“一庭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郑板桥的这副对联,把流落时的失意抛弃得无影无踪,把农家风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郑板桥流落到苏北小镇安丰,居住在大悲庵里,春吃瓢儿菜,秋吃扁豆。人见着,不过一乡间普通农人,谁知厢房门上的这副对联,显示了郑板桥的满腹诗才。

中医观点

扁豆,又名藤豆、蛾眉豆,为豆科植物扁豆的种子,我国南北各地均有栽培,在秋季豆熟时采收,晒干,生用或炒用,其花、种皮亦可入药。扁豆原产于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地,引进我国约在汉、晋之间,始载于梁代陶弘景所著的《名医别录》。李时珍《本草纲目》言“硬壳白扁豆,其子充实,白而微黄,其气腥香,其性温平,得乎中和,脾之谷地。入太阳气分,通利三焦,能化清降浊,故专治中宫病,清暑除湿而解毒也”,并言其“止泄痢,消暑,暖脾胃,除湿热,止消渴”。《药品化义》言其“味甘平而不甜,气清香而不窜,性温和而色微黄,与脾性最和”。《会约医镜》言其“生用清暑养胃,炒用健脾止泻”。《滇南本草》言其“治脾胃虚弱,反胃吐冷,久泻不止,食积痞块,小儿疳积”。《本草图经》言其“主行风气,女子带下,兼杀酒毒,亦解河豚毒”。临床观察发现,扁豆为甘淡温和的健脾化湿药,主要用于脾胃亏虚,饮食减少,便溏腹泻,白带以及夏季感受暑湿引起的呕吐、腹泻、胸闷等证,为夏季祛暑利湿,药食两用的食疗佳品。扁豆衣为扁豆的种皮,性味功用与扁豆类似,唯效力逊于扁豆,但毫无壅滞之弊是其特点,用于脾虚泄泻、浮肿等证。扁豆花,为扁豆的花,有化湿解暑之功,主要用于夏季感受暑湿、发热、心烦、胸闷、吐泻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