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中医丛书:三国演义与中医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前言

罗贯中(1330-1400),汉族,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一生著作颇丰,代表作为《三国演义》。罗贯中的传世之作《三国演义》中,体现出罗贯中的博大精深之才,经天纬地之气。他精通军事学、心理学、智谋学、公关学、人才学……

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写了四百多个人物,通过夸张,渲染,对比等艺术手法塑造人物性格,刻画了孔明、曹操、关羽、张飞、周瑜、司马懿等几十个典型人物。其结构宏伟,组织严密,条理清晰,尤其是对战争的描写,有声有色,淋漓尽致,这在中国古典小说中是十分罕见的。

《三国演义》在艺术上的成就是巨大的,引起了后来者的广泛兴趣。自《三国演义》问市以来,三国研究长盛不衰,但笔者观察发现,研究《三国演义》的军事、版本、服饰、文化、心理、智谋、公关、人物、诗词、政治、经济、风水等者众多,但研究《三国演义》中的中药者少见。

《三国演义》描写了大量的医学活动,其中比较有名的是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鲁子敬力排众议”,孔明论刘备暂居弱势,必待休养生息,蓄势待发时的一番中医理论,显示了诸葛亮医学功底的深厚:“譬如人染沉疴,当先用糜粥以饮之,和药以服之;待其腑脏调和,形体渐安,然后用肉食以补之,猛药以治之:则病根尽去,人得全生也。若不待气脉和缓,便投以猛药厚味,欲求安保,诚为难矣”。对于重病、大病之后,形体瘦弱,气血亏虚,正气未复,病邪未尽者,虚不受补,攻之不可。须待正气恢复,气脉和缓时,方可用厚味补虚,猛药攻邪。《三国演义》第七十八回“治风疾神医身死,传遗命奸雄数终”中也写道:曹操患头风,华歆推荐了神医华佗。“华佗医术之妙,世所罕有……若患五脏六腑之疾,药不能效者,以麻肺汤饮之,令病者如醉死,却用尖刀剖开其腹,以药汤洗其脏腑,病人略无疼痛。洗毕,然后以药线缝口,用药敷之;或一月,或二十日,即平复矣”。这些话是符合医学道理的。《三国演义》中的有些药方,至今仍卓有效验。如“诸葛行军散”,又名“武侯行军散”,因为诸葛亮曾封为武乡侯,死后谥号“忠武侯”。“诸葛行军散”既能内服又能外用,能既治病又可防病,因而千百年来此方久兴不衰,至今仍为常用的中成药,并被《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收载。有感于此,笔者在研读《三国演义》的基础上,遍览三国研究诸书,广搜博辑,斟酌筛选,编著了这本《三国演义与中医》一书,奉献给广大读者,使广大读者在研读《三国演义与中医》的基础上,对中医药有所了解。

“《三国演义与中医》中的中医药”其资料来源有二,一是来源于原著回目,如第一百十九回“假投降巧计成虚话,再受禅依样画葫芦”中的葫芦,第九十六回“孔明挥泪斩马谡,周鲂断发赚曹休”中的“发”为血余;二是来源于原著正文,如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鲁子敬力排众议”中诸葛亮论述刘备暂居弱势,必待休养生息,蓄势待发时的一番中医理论,如糜粥、和药、肉食等,为中医常用治疗方法。又如第七十八回“治风疾神医身死,传遗命奸雄数终”中华歆介绍华佗是的一段话:“华佗字元化,沛国谯郡人也。其医术之妙,世所罕有。但有患者,或用药,或用针,或用灸,随手而愈。若患五脏六腑之疾,药不能效者,以麻肺汤饮之,令病者如醉死,却用尖刀剖开其腹,以药汤洗其脏腑,病人略无疼痛。洗毕,然后以药线缝口,用药敷之;或一月,或二十日,即平复矣:其神妙如此!一日,佗行于道上,闻一人呻吟之声。佗曰:此饮食不下之病。问之果然。佗令取蒜齑汁三升饮之,吐蛇一条,长二三尺,饮食即下。广陵太守陈登,心中烦懑,面赤,不能饮食,求佗医治。佗以药饮之,吐虫三升,皆赤头,首尾动摇。登问其故,佗曰:此因多食鱼腥,故有此毒。今日虽可,三年之后,必将复发,不可救也。后陈登果三年而死。又有一人眉间生一瘤,痒不可当,令佗视之。佗曰:内有飞物。人皆笑之。佗以刀割开,一黄雀飞去,病者即愈。有一人被犬咬足指,随长肉二块,一痛一痒,俱不可忍。佗曰:痛者内有针十个,痒者内有黑白棋子二枚。人皆不信。佗以刀割开,果应其言。此人真扁鹊,仓公之流也!现居金城,离此不远,大王何不召之?”这里的“药不能效者,以麻肺汤饮之”的“麻肺汤”为麻药之祖;“吐蛇一条”中的蛇为肠蛔虫;“吐虫三升,皆赤头,首尾动摇”中的虫为姜片虫。在写作方式上,就题发挥,如《三国演义》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中写道:“玄德幼孤,事母至孝;家贫,贩屦织席为业。家住本县楼桑村。其家之东南,有一大桑树,高五丈余,遥望之,童童如车盖”。这里的“桑”即桑树,可谓一身是宝。以此引出“桑”的来源、功用等,使读者在研读原文时对中医药有大概的了解。具体撰写时则按《三国演义》回目,依次分写。

本书适用于三国及中医爱好者使用,对中医、中西医结合的临床、教学工作者等也有实用价值。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众多学者、专家、教授的帮助,尤其是湖北科技出版社的编辑们,对此书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在此谨表谢意。此外,还参考引用了许多文献,限于篇幅,未能一一标明出处,在此一并致谢,盼请谅解。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错误在所难免,敬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以求再版时修正。

编著者

2016年4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