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发活动及其投资决策
3.1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演化发展概述
3.1.1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概况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的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的产业,因此其基本特征就体现为创新性。创新性不仅体现为技术创新,也体现为商业模式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应该以重大技术突破为基础,引领新技术发展前沿,同时在经营方式、企业组织形式等方面也需要突破常规,以满足市场需求,适应相应的技术应用需要。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的《2014年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报告》指出,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的比例已经占到工业领域整体的70%以上,而在国家认定的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中,新兴产业企业的比例也已经占到70%以上,在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中新兴产业企业的比例占50%以上。全国各地的企业研发投入均出现明显提升,出现了一批研发投入占企业销售额比例超过5%,甚至超过10%的创新型企业,他们掌控着国际先进研发设施和工程化验证条件,具有很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超千万亿次计算机、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大规模基因测序等重大成果也已经出现。
中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近几年得到了快速发展。根据中国国家信息中心公布的数据,2013年1—12月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营业务收入总计达到16.7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6%,这个增长速度高于工业总体11.2%的增速。在产业经济效益方面,1—12月战略性新兴产业利润总额达7643.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0.7%,也明显高于工业总体12.2%的增速。2014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经济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1—8月间,节能环保、生物、新能源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20个重点行业的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1万亿元,同比增长率达到13.0%,显著高于工业企业总体8.3%的增速;利润总额达到6738.3亿元,同比增长22.1%,远高于工业企业总体10%的增速。从业务占比角度看,20个重点行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占工业企业总体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14.5%,比上年同期提升了0.7个百分点。作为一项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强有力的支持措施,2016年底国务院正式公布《“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标志着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2017年1—7月,战略性新兴产业27个重点行业营业收入达到11.6万亿元,同比增长13.8%。其中工业部分营业收入增速为13.9%,持续高于规模以上工业整体水平。2017年上半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营收总额达1.69万亿元,同比增长19.8%,比上年同期提升1.7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景气指数为155.2,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49.3,相较上年同期的低谷均大幅回升,企业景气高涨。
从资本市场的表现来看,作为创新创业重要主体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已经成为社会资金最重要的投资热点。一是创业风险投资资金集中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投资案例数量和投资金额明显增多。2017年上半年,共有1007件私募股权投资和风险投资案例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高达89.1%。同期,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私募股权投资和风险投资达到3083.3亿元,占比高达96.3%。二是股市资金大量流入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2017年上半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IPO及增发募资总额分别为387.3亿元和963.8亿元,占上市公司同期IPO及增发募资总额的30.9%和24.6%。三是资金集中投向新兴产业领域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一方面共享出行、智能网联汽车等热门领域不断有大额融资出现。上半年,共享出行领域中滴滴出行、摩拜单车及ofo共享单车三家企业引入资本超过400亿元,智能网联汽车领域中蔚来汽车和小鹏汽车也成功吸引近百亿投资。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等新的风口也在持续加温,推动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落地的依图科技和图玛深维两家公司上半年获得的资金超过4亿元。
3.1.2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成方式与演化路径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成与演化是一个新技术、新产业的引入过程,是一个在内外因素相互作用下从无序走向有序的自组织演化过程。这个过程是在社会需求的牵引下实现的,也是在科技进步的推动下实现的,可以通过自组织理论加以解释和描述。
自组织理论的主要代表理论是普利高津创立的耗散结构理论。根据耗散结构理论,一个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开放系统不断地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当这种交换达到一定的水平,以致系统内部某个参量的变化达到相应的阈值,就会在涨落作用下发生非平衡相变,系统出现突变,从原来的混沌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空间或功能上有序的状态,形成稳定有序的耗散结构。这种耗散结构系统必须不断地与外界环境进行能量、信息和物质交换,才能维持这种有序的状态。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生和演化就是这样一个自组织过程。在孕育新兴产业区域经济系统的过程中,各产业部门和地区子系统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某些产业和地区迅速崛起并快速发展,而另一些产业和地区则相对发展滞后,整个区域经济系统呈现出一种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发展特征。在区域经济系统的发展变化过程中,环境一直与其进行着各种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无论是供应链的上下游衔接,还是知识、技术的转移和扩散,还是人才、资金的流动和转移,都是经济系统与环境进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活动。在这个演化过程中,新兴产业基于新吸收的物质、能量和信息而不断发展变化,不断打破原有的非平衡有序结构,并不断产生新的非平衡有序结构。
产业部门中突然产生了一项重大技术发现或发明,成立了一家新公司,引入了一批新的高技术人才,出现了一些有重要影响力的管理人才,或者是一些重要的研发项目立项,一项重要的产业政策出台,都会在这个产业系统中产生一个小的涨落。当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达到一定的程度,小的涨落在适当的情形下被强化放大,就会迅速发展并形成巨涨落,这种巨涨落足以引导甚至决定产业的走向,从而推动产业系统由原来的不稳定结构跃迁到新的耗散结构。这些产业部门基于得天独厚的机缘,突破发展瓶颈,获得迅速发展的机会,就可能成为一个人才、资金、物质和信息的集聚中心,小涨落放大而成的巨涨落就成为一个新兴的产业部门。
战略性新兴产业巨涨落是基于原有区域经济系统以及周围的经济环境而实现的,根据新兴产业与原经济系统的关联关系,可以将新兴产业的形成方式划分为孕育新生、分离分化、派生发展和融合渗透四大类。
如果新兴产业不是依附于原有产业而存在,而是以一种相对独立的方式从萌芽到形成,这种形成方式就是孕育新生方式。在这种方式下,新兴产业的成长主要基于科学技术的突破性进步,一般萌芽于实验室的某些偶然发生的突破性进展。技术创新的过程是一个技术因素和社会需求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交互动态过程,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则是一个涉及技术变革、市场需求和经济环境变化共同作用的自组织过程。
如果处于萌芽状态的新兴产业是在原产业基础上经过孕育后分离出来,分化形成一个独立的新兴产业部门,则可以称之为分离分化方式。在这种形成方式下,原有产业中出现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在社会需求的拉动和市场竞争的压力下逐渐从原产业中分离出来,形成更有竞争力的新兴产业部门。
派生发展方式则是指由于原产业的发展,带动另一个与之相关联的新产业的形成。当一个产业部门快速发展时,会对其产业链的前向或者后向关联产业的各种要素产生新的投入要求,从而刺激和诱发这些投入要素的发展,引发关联产业的技术变革,形成前向或者后向关联的派生新兴产业。除了前向或者后向派生发展方式,还可能有旁侧派生发展的方式,即产业发展对所在地区的经济结构、基础设施、城市建设、环境保护、能源供应以及人才资源等方面提出新的要求,进而刺激相关部门的发展,诱发形成新兴产业。
融合渗透方式则是指不同产业之间,或者同一产业中的不同子行业之间相互融合渗透、交互作用,最后融为一体,逐步形成一个新兴的产业部门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技术和产业资源融合为特征的动态发展过程,经过产业间的融合渗透,引发新的技术革新,进而出现各种科技要素和产业要素的融合与相互作用,最终形成新的产业部门。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演化路径,可以根据产业生命周期理论来描述。产业生命周期是指一个产业从萌发形成到成长、成熟、衰退或者升华跃迁的整个过程。一般可以将产业的生命周期划分为四个不同的阶段,即萌发形成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或升华跃迁期。
萌发形成期:这个阶段是新兴产业出现的早期阶段,商业模式和市场需求还不明确,市场有效需求尚未形成,需求增长可能比较缓慢,总体来说产业成长缓慢,正处于探索和尝试阶段。由于产业技术主要是引用的新兴技术,创新更替迅速,企业需要同时关注技术研发和市场需求动态,致力于开辟新用户、占领新市场。这时的产业平均收益可能比较低,而且有可能出现经营亏损的现象。
成长期:随着新兴技术逐渐走向成熟,产品和服务也日益成熟并被市场所接受,产业进入快速成长阶段,表现为市场需求迅速扩张,产品和服务的技术、工艺流程也在快速成长中逐渐趋于定型,产品品种和竞争对手也日益增多,进入壁垒开始提高。
成熟期:进入成熟期后,产业技术已经趋于稳定,市场需求开始出现饱和。这时的企业市场定位通常已经明确,产业特点和市场特征也非常清晰,竞争进一步加剧,产业规模也趋于稳定,全行业的盈利能力总体上开始下降,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开发难度增大。
衰退或升华跃迁期:这个时期的产业演化有两条可能的路径,一条是产业技术创新停滞,市场需求和产业规模开始真正下降,产品技术和工艺都逐渐老化衰退,企业逐渐退出,产业开始消亡;另一条演化路径则是由于产业技术出现新的变化,在创新驱动下,产业技术、产品和服务内容都升华到一个新的水平,整个产业跃迁到一个新的层级,实际上是出现了一个新的产业部门。
对产业生命周期的理解,除了在时间维度上的解释,还可以有空间维度上的思考。在不同技术水平的国家或者不同的经济区域,其技术突破以及产业化发展的时间和进程往往是不同的,通常会存在较大的时差。这种产业发展进程在空间上的时差就可以表现为产业生命周期发展在空间上的路径,如某些发达地区或者技术先行地区的产业已经进入成长甚至成熟期,而另外一些欠发达地区则仍可能将该产业视为新兴产业的早期进行培育,并通过这些产业的发展带动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区域优势产业的形成通常取决于该区域产业环境的比较优势和企业的相对竞争力,而一个产业能否成为一个区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则更多地由该区域的产业基础、创新条件、市场竞争态势、市场需求特征等决定。只有纵观全局统筹规划,注重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和地方特色,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形成分工有序、相互协调、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
产业政策环境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持作用。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其发展之初,由于技术尚不成熟,产品也未能完全为市场所接受,因此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也尚不明确。这时,市场竞争的结果必然是成熟产业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而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可能在市场竞争中丧失最佳的启动和发展机会。鉴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这种市场失灵有必要通过政府行为进行矫正。因此,有必要通过各种政策措施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必要的扶持和培育,以加快产业发展,提升其市场竞争力。
实际上,无论是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欧美国家,还是以政府主导型经济为主的东亚国家,在面对这种市场失灵的情况下,都会对具有战略意义的新兴产业给予必要的扶持和引导。美国一直是崇尚自由市场经济的国家,但在克林顿政府时代,为了抓住信息科技革命的先机,美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整体性的产业政策,以促进和推动信息技术的发展。在这种产业政策的推动下,美国的信息技术产业获得了空前的繁荣,也为后来的网络科技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韩国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早在1986年韩国政府就制定了《面向2000年科学技术长期计划》,随后又在1994年出台了《韩国科技发展长期规划》,明确提出要重点投资计算机、软件、半导体、通信等信息技术领域。这些导向性的政策扶持成功地引导了企业在相关领域的投资和发展,使韩国抓住了这次科技革命的机遇,极大地推动了韩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
需要指出的是,在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中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律的扶持政策,是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产业政策之一。资本市场是中国市场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环境条件。目前,上市公司已经成为中国经济体系的重要力量,而资本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关键平台,推动着企业做大做强。资本市场不仅促进了企业的价格发现和价值重估,而且吸引了包括国际资本在内的各类社会资本介入并推动企业成长和产业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构建,适应了不同层次企业的发展需求,也支持了企业的健康成长,推动了产业的持续发展。在多层次资本市场格局中,制定一些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和企业成长规律的扶持政策,是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将有力地推动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3.1.3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聚发展与产业网络
当前中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模式已经呈现明显的产业集群和产业网络特征。目前在珠三角地区已经形成了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和半导体照明等产业集群,尤其是深圳,已经在基因组测序分析及关联产业、干细胞等前沿领域抢先布局,形成先入优势。长三角地区则形成了新能源、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产业集群,江苏在光伏产业等领域形成集群优势。京津冀地区则形成了新一代信息技术装备、新材料、航空航天等产业集群。
市场需求是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产业集群和产业网络形成的基本动因之一。产业集群和产业网络作为企业构成的组织形式,其最终的目标与企业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因此产业集群和产业网络的形成和演化,归根结底都是来自市场需求的诱导。当先行企业进入市场并获得丰厚的利润回报之后,就会吸引竞争企业以及产业链上的其他关联企业进入,进而形成产业集群。当企业间的研发和生产合作越来越多,信息交流、知识共享和资金流动越来越频繁,产业网络也就自然地出现了。
知识创造与交流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产业网络形成的主要动因之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创新性,因此技术创新、知识传播与共享是产业发展的必然需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群发展和产业网络的形成,也必然伴随着一种知识创造、知识集中和交流、知识演变和再创造的过程。从企业获取知识的渠道看,一般包括企业内部知识源、集群内部知识源和集群外部知识源三种渠道。在新兴产业领域,因为企业对原创性、前沿性和突破性技术的要求较高,对不同技术领域的知识融合也有更高的要求,因此在产业集群形成之初,就表现出知识获取的多渠道特征,往往和企业外的高校、科研机构保持密切的联系,因而在产业网络内形成各种研发合作关系,形成研发网络。从企业层面看,集群和网络内不同主体间的合作关系有利于他们互相学习,实现知识共享与扩散,提升企业的知识创造与吸收能力,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从集群层面看,知识共享则可以减少知识生产的重复性投入,节约知识的获取成本,从而提升产业集群和产业网络的整体竞争力。
政府规制和政策环境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产业网络形成的主要动因之一。政府作为市场游戏规则的制定者,通过各种制度安排来实现对企业市场行为的规制,以保障市场经济的公平有序。产业集群和产业网络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模式,其经济活动也必然要受到政府规制的约束。政府在产业集群和产业网络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不是直接管理和控制,而是为企业在本地经营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和良好的创新氛围,提供促成企业与公共机构之间集群和联络的各种公共机制和公共平台,以提高企业单位间的合作效率。政府规制对产业集群和产业网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市场环境氛围的营造上,政府通过制度安排来促进或抑制产业集群和产业网络的形成,维护产业安全,维护法制公平,推动市场信用的建立,规范产业的良性发展。如果政府采取积极的制度安排,则企业就会更倾向于集群发展,进而形成良性互动,形成产业集群和产业网络。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的过程中,随着政府、大学、研究机构、金融机构、中介服务组织等相关单位的入驻,作为经济行为主体的企业与当地的政治、文化、法律、制度等社会环境逐渐融合嵌入,形成社会网络。这种产业网络的社会嵌入性表现为企业群体具有共同的交易规则、背景知识和文化传统,相互间的信任关系和经济行为具有可靠性和可预测性,而且对社会关系结构具有共同认识,比较容易形成默契。
产业集群和产业网络是介于市场和企业科层之间的一种组织形式,其组织关系并不依赖于正式的契约关系而存在,因此其形成和发展更多地要依赖一种隐性的社会网络关系和网络结构来维系。产业集群的空间接近性融合了产业的相关性、制度的一致性和组织行为的协调性,从而使得本地化的经济网络与社会网络交织在一起,专业化的产业集群镶嵌在本地的经济和社会网络中,成为一个系统整体。
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性特征,一般都具有知识密集性和技术密集性,更强调在一定地域内积聚人才、技术和资本等资源,并对产业支撑服务机构有一定的要求,因此各种高新技术开发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产业园区很自然地成为其发展的基础设施载体,基于这些载体实现对产业的早期培育,从而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各类载体园区是产业集聚和产业网络发展的物理基础,通过向区内企业和机构提供各种基础设施服务来保障其运行,包括水电气、厂房、交通、通信、物业管理等企业运行的基础设施和基础服务。但更重要的是各类园区提供的研发公共服务平台、技术创新交流场所、科技情报资源交流体系等知识性和技术性基础设施和服务。这些基础设施和服务对于新知识的产生和新技术的交流具有重要作用,对新兴产业的发展和企业技术竞争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各类载体园区提供的人才、融资、市场和技术服务,也都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在园区内提供技术检测与评估、知识产权保护等技术服务,有利于提升园区企业的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经济效率的提高。而融资服务体系则是载体园区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具体可以包括安排风险投资机构与企业接洽,为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提供企业上市辅导服务,建立科技企业小额贷款机构,设立科技创新基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