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方言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二

桐城市人民政府市长 陆应平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发展史中,由于各地域自然环境和历史条件的不同,文化也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风貌。方言是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的语言基础,是地域文化的基本载体和直接表现形式,“十里不同音,五里不同俗”,体现的就是这种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同时,方言又是一个特定族群情感认同的精神纽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传达的就是这种由方言承载的对故乡、对亲人的依恋不舍之情。

桐城方言属于江淮官话洪巢片范围,有不少特殊的方言词语,都与本地特殊的自然条件和社会习俗密切相关,它们是桐城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桐城的民间故事、歌谣、谚语,地方戏曲的产生、传承与发展,桐城地域文化特色的形成和彰显,都离不开方言土语的影响。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流动频繁,对外交往密切,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使用普通话,方言也越来越边缘化。如何在推广普通话与保护方言、追求效率与传承传统文化之间找到平衡点,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令人欣慰的是,直到今天,桐城方言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不仅仍在一定范围内广泛使用,发挥了较好的交际功能,而且不少方言信息仍储存在老年人的记忆里,在人们的口耳相传中得到传播,并通过文化工作者的搜集整理,以文字、影像等形式记载了下来。这本由桐城市文广新局组织编写的《桐城方言》一书,就是这项工作的最新成果。本书立足本邑及周边地区,以20世纪后半叶以来的方言词汇为主要对象,词汇量多、信息量大,既揭示了桐城地区的语言特征,又透过这些语言词汇反映了特定时期的社会文化生态。因此,不仅对语言、民俗、历史、社会等学科的研究有一定参考价值,同时对生活在本土和外地的桐城人系统了解、学习、传承桐城方言土语和乡土文化,也将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希望桐城市文广新局和全市广大文化工作者以更广的视野、更大的决心、更实的举措,不断拓展新领域,推出新成果,为人文兴市、文化强市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是为序。

2016年12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