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总设计师(1982—1989)(4)
原苏州地委书记戴心思回忆说:“小平同志到苏州的时候,正好是我们党的十二大开过不久。那个时候,苏州和全国一样,大家都在议论‘翻两番’‘奔小康’的问题。那个时候一谈就是这个问题,因为党的十二大刚刚开过。小平同志对苏州这个地方,最关心的问题就是能不能翻两番,什么时候能够奔上小康。他问,现在苏州农村的现状究竟是什么样子?你们对翻两番有没有信心?因为当时有一种议论,好像基础差的地方翻番比较容易,因为基数低,翻番比较容易。基础好的地方,好像块头大,翻番比较难。当时江苏省委的一些领导同志和我们苏州市呀、地区呀,我们的一致看法,就觉得不一定。可能基础好的地方翻番比较快,因此当时我们就估计,苏州这个地方翻两番肯定不要到2000年。”
邓小平一到苏州,便急于了解当地的情况。
2月7日下午,江苏省委的领导和苏州地委的领导来到南园宾馆新平房的会客室。
邓小平习惯性地点燃了一支熊猫牌香烟,听取江苏同志的汇报。
邓小平首先问:“到2000年,江苏能不能实现翻两番?”
江苏的同志回答说:“从江苏经济发展的历史看,自1976年至1982年,六年时间,全省工农业总产值就翻了一番。照这样的增长速度,就全省而言,用不了二十年时间,就有把握实现翻两番。”
一问一答。问话直奔主题,回答简单明了。
“苏州有没有信心,有没有可能?”邓小平又问。
苏州工农业生产的基数较高,是江苏省经济最发达的地方,在国内经济水平较为发达的地区中具有代表性。
当时,正值苏州地区和苏州市合并前夕,按照新的区划,苏州市将下辖吴县、吴江、昆山、太仓、常熟、沙洲(今张家港市)6个县。1978年,6个县的工农业总产值为65.5928亿元。到1982年年底,工农业总产值增加到104.8813亿元,人均超过800美元。四年间,工农业总产值以12.65%的年平均速度递增,这一递增速度高于全省的平均水平。按这样的发展势头,苏州实现翻一番的奋斗目标有五到六年就已经足够,再翻一番,用十年时间也就差不多了。留点余地,到1995年一定能够实现翻两番的目标。
“像苏州这样的地方,我们准备提前五年实现党中央提出的奋斗目标。”江苏的同志回答说。
听到这里,邓小平十分满意地点了点头,脸上露出了充满信心的微笑。
原来预定的会见时间已经到了,工作人员来到门口,看到邓小平又点燃了一支烟,谈话还要继续下去。
邓小平说:“人均800美元,达到这样的水平,社会上是一个什么面貌?发展前景是什么样子?”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苏州地区广大农村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抓住有利的国际环境这个机遇不放松,全面实行联产承包,迅速发展社队企业,经济一直迅速增长,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1982年,苏州地区有近20个公社、60个大队以及一批生产队,工农业总产值人均超过800美元,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成为苏州农村奔小康的典型。
江苏的同志汇报说,人均达到800美元的这些单位,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具体表现在:
——人民吃、穿、用问题解决了,物质生活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有了保障。
——住房问题解决了,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0平方米。
——就业问题解决了,农、副、工三业协调发展,人人得到妥善安排,本地劳动力不外流,相反开始吸收外地劳动力做工务农。
——教育、文化等事业经费有了保障,中小学教育得到普及,各种文体设施及其他社会福利事业普遍建立起来。
——人民的精神面貌显著变化,观念更新,旧俗收敛,新风光大,犯罪活动减少,社会治安明显好转。
——一批初步繁荣富庶、文明昌盛、安定祥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已经和正在不断涌现出来。
邓小平听得十分仔细,几乎每一条都熟记于心,后来回到北京后,他曾先后同中央负责同志和中央顾问委员会的同志反复讲到这几条,说:“这几条就了不起呀!”
“苏州农村的发展采取的是什么方法?走的是什么路子?”邓小平对他所关注的事紧追不放。
江苏的同志回答说:“江苏,特别是苏州,历来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苏州农村经济得以出现新的飞跃,主要靠两条:一条是重视知识分子的作用,依靠技术进步。苏州农村劳动力原来文化素质较高,为了发展生产,各地还吸收了不少上海、苏州、无锡等城市的退休人员和科技人员,充分发挥他们的技术和知识的作用。有些老工人很有本事,请来工作所费不多,只是给点工资,解决点房子,就很乐意干,在生产上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往往是请来一位能人,就能建起或激活一个工厂。另一条是发展了集体所有制,也就是发展了中小企业。在农村,就是大力发展社队工业。”
听到这里,邓小平眼睛一亮,他对发展社队工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苏州社队工业的初创阶段十分艰难,曾经经历过“千方百计找门路,千言万语求原料,千山万水跑供销,千辛万苦创基业”的过程。这一过程给这个地区带来了巨大变化。1982年,常熟、沙洲等6个县社队工业总产值已达28.18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40.35%,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社队工业的发展又反过来为农副业的发展提供了资金、技术、装备等物质条件,这就是“以工补农”“以工建农”,农、副、工三业协调发展。
对社队工业,江苏的同志总结说:“归根结底,凭借的是灵活的经营机制,实行的是市场经济体制。从原材料的获得,资金的来源,到产品的销售,完全靠市场。因此可以说,是市场哺育了社队工业。”
老百姓从实际工作中领悟到了市场经济的作用,这使邓小平非常兴奋,市场经济这个问题,是他思考已久的一个问题。
1979年11月,邓小平在会见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出版公司编委会副主席吉布尼和加拿大麦吉尔大学东亚研究所主任林达光等人时就说过这样一句结论性的话:
“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如今,苏州的实践也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看来,市场经济很重要。”邓小平再一次作了肯定。
不知不觉中,几个小时过去了,邓小平没有一丝疲倦,兴奋之情溢于言表。此时,天色已晚,工作人员第三次来到会客室门口,对邓小平说,晚饭已经准备好了。邓小平这才说了声:“好吧,今天就谈到这里。”
2月8日,江苏省委的同志请邓小平到无锡太湖游览。
上午9时55分,邓小平一行乘车抵达无锡。在江苏省委负责同志的陪同下,兴致勃勃地游览了太湖、鼋头渚公园。中午在小箕山楠木厅休息。
下午3时,邓小平乘车返回苏州。
当天晚上,江苏省委、苏州地委和市委的负责人再一次去看望邓小平。邓小平又一次由衷地称赞江苏以及苏州的工作搞得好。
江苏的同志说:“苏州地区的社队工业虽然起步较早,现在已略具规模,但总的来说,还只能算是打基础阶段,潜力还很大。只要政策允许,完全是有可能进一步发展的,而且完全可能发展得更快一点!”
邓小平这一次在苏州对社队工业有了感性认识,后来他多次讲到,社队工业也就是乡镇企业。第二年,中共中央专门为加快社队工业的发展下发了正式文件,为这一新生事物正名。这一举措为全国范围社队工业的崛起铺平了道路。
邓小平后来曾经说过:“农村改革中,我们完全没有预料到的最大的收获,就是乡镇企业发展起来了,突然冒出搞多种行业,搞商品经济,搞各种小型企业,异军突起。这不是我们中央的功绩。”“如果说在这个问题上中央有点功绩的话,就是中央制定的搞活政策是对头的。”
2月9日,江苏的同志请邓小平游览苏州园林。
这一天,天公特别作美,风和日丽。
苏州园林,名甲天下。邓小平一行来到了留园和虎丘。
虎丘,有“吴中第一名胜”的美称。这里虽说还是早春,但已是游人如织。邓小平在先前一再叮嘱,他来游览时园林要像往常一样开放,不要禁园。他要像一位普通游客一样,置身于群众之中。在虎丘致爽阁前,一对青年夫妇抱着孩子在游览,邓小平走上前去,同他们聊了起来。当这对年轻夫妇认出眼前这位慈祥的老人就是邓小平时,他们激动地说:“小平同志,您老人家好!”邓小平关切地问他们日子过得怎么样,小夫妻俩抢着回答:“在您老人家的领导下,我们的生活过得很好,越来越好!”邓小平笑了。看到邓小平慈祥的面容,小孩也喊道:“爷爷您好!”邓小平更加开心了,用手抚摩着孩子苹果似的脸蛋说:“对对对,是该叫爷爷喽。”说着,便同他们合影留念。
在参观游览的过程中,邓小平对江苏的同志说,苏州园林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一定要好好加以保护。苏州作为风景旅游城市,一定要重视绿化工作,要制定绿化规划,扩大绿地面积,发动干部群众义务植树,每年每个市民要植树20株。在参观市容市貌时,邓小平一再嘱咐:要保护好这座古城,不要破坏古城风貌,否则,它的优势也就消失了。要处理好保护和改造的关系,做到既保护古城,又搞好市政建设。
中午,江苏省委的领导和苏州地委书记戴心思以及南京军区司令员向守志陪同邓小平用午餐。
2月9日下午,邓小平结束在苏州的视察活动。
下午3时25分,邓小平离开苏州,前往杭州视察。
2月9日晚,邓小平来到杭州,住进位于杭州西湖边上的刘庄宾馆一号楼。这是粉碎“四人帮”以后,邓小平第一次到杭州。
一辆黑色红旗轿车缓缓停下,邓小平从车上下来,他伸出手来与前来迎接的省委书记铁瑛、省长李丰平等一一握手。铁瑛想,小平同志已经是年近八十岁的老人了,旅途劳顿,于是他提出请小平同志先休息几天。一听这话,邓小平连连摇手说:“我不累,大家进屋里一块谈谈。”
进屋后大家刚一坐定,邓小平便兴致勃勃先说开了。看得出,他心里很高兴,也很急迫。
他说,我这次在苏州,与江苏的同志主要谈到2000年是不是可以翻两番,达到小康水平的问题。现在苏州工农业总产值人均已接近800美元。苏州的同志谈,他们共解决了6个方面问题:第一,人民吃穿问题解决了,基本生活有了保障;第二,住房问题解决了,人均面积20平方米,因为土地不足,向空中发展,小城镇和农村二三层小楼已经不少了;第三,就业问题解决了,城镇基本上没有待业劳动者了;第四,农村人口不外流,农村人总想往城市跑的情况改变了;第五,中小学教育普及,教育、文化、体育和其他公共事业有能力安排了;第六,人民精神面貌变化了,犯罪率下降了。苏州的同志感到,达到800美元后有这些表现。江苏从1976年至1982年的六年间,工农业总产值翻了一番,依这样的发展,到1988年就可以再翻一番!
邓小平点了一支烟,深深地吸了一口,又接着说,我问江苏的同志,你们的路子是怎样走的?他们说,主要是两条,一条是依靠上海的技术力量,还有一条是发展了集体所有制,也就是中小企业、乡镇企业。
接着,他迫不及待地向在场的浙江省的负责人重复着在苏州提出的问题:“你们考虑,到了800美元,社会上是个什么面貌呢?发展前景是什么样子呢?”他好像自问自答,“吃穿没有问题,用也基本上没有问题;文化有了很大发展,教师的待遇也不低。”
于是,铁瑛开始汇报。当他讲完省领导班子调整的情况后,邓小平说:有没有四十几岁的?班子如果可以再年轻一些,十一个常委中有两个五十岁以下的同志就更好了,下一步还得调整。调整班子是好事,这次还不够,还得一步一步来。
接着,铁瑛开始汇报浙江工农业生产情况:“全省工农业总产值已经人均600美元,我们分析了全省工农业发展情况,到2000年翻两番半或三番是可能的。”
听到这里,邓小平问:“你们看,翻两番是不是靠得住?现在是多少?”
铁瑛回答:“按工农业产值,人均920元,国民收入490元。”
邓小平又问:“到2000年是多少?”
回答是大约1200美元。
邓小平紧接着问道:“你们的收入在全国占第几位?”
李丰平回答说:“这两年浙江的发展势头很好。1982年农业获得了建国以来的最好收成,比上年增长15%,全省工农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10%,人均达到了500多美元,名列全国第七位。”
邓小平说,北京、上海、天津三个市可以除外,你们是第四位。辽宁、黑龙江的重工业产值高,人民生活水平不如江浙。生活好了,人就不愿往外走。江苏、浙江,还有山东,这两年也上得快。鲁西北这两年生活也好了,人也不往外走了。苏州,现在已到了或者接近每人800美元的水平。他们已经解决了知识青年的就业问题。江苏基本上解决了这个问题。南京还有1000多人。
邓小平又问:“江苏从1976年到1982年的六年时间里,工农业总产值翻了一番。照此下去,到1988年前后可以达到翻两番的目标。你们呢,你们能不能实现这个目标?”
“如果顺利的话,翻两番不成问题。”铁瑛接过话茬儿,颇有信心地说。李丰平也点了点头。
看到浙江的负责同志信心十足,邓小平笑着说:“你们浙江能否多翻一点呢?像宁夏、甘肃要翻两番就难了。”
李丰平回答说:“1980年浙江人均330美元,预计1990年可以达到人均660美元,到2000年达到1300多美元,通过努力,争取翻三番。”
“噢?!你们有信心能翻两番半到三番?”邓小平面带微笑,很认真地反问道,“你们有什么措施作保证吗?”
“有的。”铁瑛接着汇报了省委目前采取的5项措施:解放思想;抓改革;抓科技和教育;抓浙江轻工业的特点和优势;发展乡镇企业和农业。
当铁瑛汇报到科技、教育问题时,邓小平说,现在大学招生,增加一倍的学生也可以,教师有,就是要盖房子。干部、职工要轮训,文化水平要提高。
从纲到目,汇报进行了近两个小时。邓小平全神贯注地听着,看不出丝毫的疲惫和倦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