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读懂中华商文化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佛商文化:以慈悲济世之心践行社会责任

1.读懂佛商的核心理念

纵观商界人士,你会发现,有些商人不论在任何场合,都是那么从容淡定,几乎没有久经沙场的戾气,反而带着一种返璞归真的单纯与真诚,言谈举止都令人如沐春风,而且他自身的恬淡气息也会对交谈者产生影响,与其共事与合作,有一种非常舒适且愉悦的体验。譬如海航董事长陈峰,凤凰卫视主席刘长乐,美国苹果公司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等都是佛商的代表人物。

那么佛商到底讲的是什么?有怎样的一种精神力量,让无数成功的商人追随着它呢?不言而喻,佛商智慧对企业家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启迪和解脱作用,它帮助企业家从商界的泥淖中抽脱出来。一位功成名就的佛商曾说:佛讲究修心的力量,佛商正是一种修心之商。佛商有虔诚之心,能够礼敬诸佛;佛商心存敬畏之心,重视因果报应;佛商以慈悲为怀,以善待人;佛商有智慧之心,能够坦然面对困境和灾难,并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解决之道。

佛商以自身独有的智慧、觉悟和取舍之心,游刃于凶险的商界之中,显得从容又淡定。它以内修化解外界的压力,让企业家能够眼明心亮地去面对、解决困境。虽然目前工具书中对佛商一词还没有明确的定义,但对于佛商的解读是多层面的。

首先是广义上的佛商。中国佛商网总裁杨寿良曾说:真正的佛商,应该是智慧之商、慈悲之商、快乐之商,有明确的信仰、有慈善的行动、有智慧的见地、有平和快乐的心态。因此,广义上的佛商宽泛地来说指的就是有慈悲心、公益心的商人。即使该慈善家不信佛,但是他不仅热爱公益事业、善待员工等,还具有卓越的佛慧的企业家,就都可以称为“佛商”。

其次是狭义上的佛商,简单来说就是以佛学理念为基本指导,将佛的智慧与商业之道结合起来的企业家。可以说是“佛+商”的结合体。在这个层面上,讲求的不单是指信佛这一形式,着重的更是有佛心、佛智、佛行这一品性。所以说,信奉佛法,追求佛慧,做事合乎佛行的企业家基本上都称之为佛商。

最后,佛商与普通商人之间的本质区别体现在能够承担责任、热爱公益事业、以慈悲为怀的慈悲心,以真诚、善良、仁爱等品性待人的菩提心,有忘我的、持久的修行之心。而且佛商最重要的核心思想就是:慈悲、取舍、因果、智慧、平等、缘起等。佛商在经营企业时,以佛家的智慧、观念、心境等指导和规范自己的商业行为,从而形成自己的一套商业哲学和智慧。不仅能够指引企业家坦然应对危机、解决问题,增强企业的管理和提升其整体形象等,还能帮助企业家平衡工作与家庭的分歧,使其放松压力、享受生活。

从小的方面来说,佛商的智慧对其自身的发展有着绝大的益处。从大的方面来说,佛商的种种行为也有助于建立和谐社会,让商业在良性环境中运作与发展,有着不容小觑的社会意义。

【华商生意经】

佛商讲求的是一种境界和能力,是一种通过智慧的修行使个人事业、家庭都得到发展的途径,是一种拥有福气和通往幸福的智慧、慈悲之商。

2.用布施的行动获取财富

佛家经典《地藏经》中有一句话“舍一得万报”,说的就是只有懂得舍去,才能拥有更多的收获和福报。一般来说,在布施这一行为中,收益最大的往往就是布施的人,而不是接受布施的人。对于一个企业家来说,只有不吝惜身外之物,能够为员工谋福利,为社会作贡献,他才能广集人才、广结人心,他的企业才能蒸蒸日上。所以,布施也是一种获取财富、收获成功的不二途径。很多佛商都深谙此道,并将它实际运用到自己的创业中,使其立于不败之地。

首富李嘉诚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我觉得,顾及对方的利益是最重要的,不能把目光仅仅局限在自己的利上,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自己舍得让利,让对方得利,最终还是会给自己带来较大的利益。占小便宜的不会有朋友,这是我小的时候我母亲就告诉给我的道理,经商也是这样。”

李嘉诚曾公开说过“我是一个学佛的人”,他也是佛商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母亲庄碧琴就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在小的时候,母亲就教导他要学会给予,学会诚信待人、不贪图小利、恪守承诺等佛家品性。而李嘉诚不仅自身严格按照母亲的要求,还将其运用到下一代的教育之中,用佛学启发孩子做人的道理和智慧,比起教会他们做生意,李嘉诚更注重的是教会他们如何做人。所以“超人”李嘉诚的两个儿子在商界也都取得了不错的成就,为人称赞,有着“小超人”的美誉。

对于亚洲首富李嘉诚来说,内心的富有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财富。他以智慧心、慈悲心等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商业王国,并在事业发展的同时,热心公益事业。早在1980年就专门成立李嘉诚基金会,用以对教育、医疗、文化等公益事业有系统性地提供资助。2006年,又宣布将捐出自己资产的70%、大约350亿元的股权用于公益事业。不论是在香港还是在内地,李嘉诚都广结良缘,慷慨布施,造佛像、修寺庙,兴办教育、支援医疗、支持科学研究、推广文化等为民众造福。

李嘉诚说:“人生在世,能够在自己能力所及的时候,对社会有所贡献,同时为无助的人寻求及建立较好的生活,我会感到很有意义,并视此为终生不渝的职志。”

他关心的不是财富的多少,而是企业员工的生活、社会的整体发展,他以一颗宏伟的仁爱之心,运用自身的能力、财力,为员工着想,为社会谋福。这样广结布施的企业家,怎么会不受到员工的喜爱和追随,怎么会不受到来自社会各界的赞誉和帮助。一个懂得为他人着想的人,必定会收获来自四面八方的支持。他的布施越大,他收获的财富也越大。或许这就是首富李嘉诚成功的秘诀。

【华商生意经】

佛商以一颗慈悲、智慧之心,广结布施,注重员工的利益,注重社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就能够集天时地利人和于一身,从而获得成功。二者是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缺一不可。

3.永远不做金钱的奴隶

企业家的共同特点之一就是谋求财富,获得成功。但如何看待、运用财富则显示出企业家为人处世的不同之处。以李嘉诚为首的一类企业家,是将财富最大化地还给人民、造福国家,这是财富的主人。但还有一类是将财富视为生命,并不惜压榨、破坏他人和社会的利益来为自身谋求福利,这是财富的奴隶。对于一个志存高远的企业家来说,永远不做金钱的奴隶。获得财富的终极目的是收获成就和幸福,而广结布施、善待他人则是将财富良性转化的最有效的途径。

佛商代表之一的福耀玻璃董事长曹德旺在一次访谈中曾说:“尽管捐了几十亿的钱,但我认为自己是企业家不是慈善家。财富只是我在马路边上捡到的东西,按照佛教提倡的精神,跟大家共享一下。佛教是我的灵魂。”面对自己收获的财富,他并不将其据为己有,而是以一颗淡泊奉献之心看待财富,将其运用到需要的地方。这样的灵魂是崇高且伟大的。

企业家曹德旺有着“玻璃大王”“慈善大王”的称号。在中国大街上行驶的汽车中,每三辆就有两辆的汽车玻璃产自他的企业。在成为业界霸主之余,他的慈善事业也随之水涨船高,不仅创立了股权捐赠模式,为了严格将公益落到实处,他还与中国扶贫基金会签署了“史上最严苛的”协议,监督基金的流向。在长达30多年的慈善事业中,他累积捐赠多达70亿元。

据相关数据显示,2003年至2005年,曹德旺累积捐赠4194.6万元,用于公共建设和扶贫领域。2006年,捐赠现金2131万元、实物8.5万元,用于教育、医疗、公共建设等领域。2008年,捐赠2471.31万元,用于教育、医疗等领域。2009年,捐赠2765万元,用于社会公益。2010年,捐赠102828.96万元给福建省慈善总会,用于救灾、扶贫,位居当年“中国慈善家”榜首。2011年,捐赠363474.8万元给河仁慈善基金会,用于教育、扶贫等,稳居“中国慈善家”榜首。2012年,捐赠5179.76万元,用于社会公益、教育、环保、扶贫等领域。2013年,捐赠10600万元给福建省慈善总会。

从佛商曹德旺的捐赠数据中可以看出,在企业日益壮大、获利的同时,他的慈善事业也更上一层楼。年限之长、数额之多、领域之广,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少有人可以做到这一步。对于企业,曹德旺尽心尽力;对于慈善,曹德旺更是亲力亲为。为了将公益落到实处,为了成千上万的贫苦人民能够真正得到福利,他对自己的每一笔捐赠都会跟踪追究。2009年,他与中国扶贫基金会签订协议,开展全程透明的公益模式就是最好的证明。

2011年,曹德旺又带头在北京成立了“河仁慈善基金会”。面对采访,他说:“我成立这个基金会的初衷,是想带头让中国有些人拿一部分钱出来分给穷人。钱这个东西呢,多了也没用。初衷只是想改变社会的一种文化、一种追求,不是说一定要做什么。”

曹德旺是名副其实的“慈善大王”,是名副其实的佛商代表。他不仅自身有着乐善好施、有容乃大的慈悲之心,还致力于带动身边的人,改善人民的生活状况,改善社会的风气,这是一种崇高而伟大的仁爱。

【华商生意经】

企业家只有从致力于收敛财富的怪圈中走出来,做财富的主人,善于运用、发挥财富,才能更一步地发展财富、收获财富。

4.“有舍有得,大舍大得”的理念

佛学有一句话说得好:“舍得舍得,有舍有得,大舍大得,欲求有得,先学施舍。”说的就是舍与得的关系。舍得是一种人生境界,体现的是胸怀宽广的做人高度;舍得是一种人生智慧,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体现的是爽朗大气的做事风格;舍得是一种心态,体现的是有取有舍、淡泊洒脱的人生追求。这一佛学理念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人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而且在企业经营中,也是不可多得的智慧之语,深受诸多佛商的重视。

只有真切关怀员工的企业家,才能得到员工的爱戴和追随;只有把员工当成一家人,时时为他们的利益着想,才能聚拢人心,形成坚不可摧的企业人文凝聚力;只有对员工不计得失,大方给予,才能有所收获,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这一切对于蒙牛企业的总裁牛根生来说,就是他日常践行的原则。而且他并没有将其视为教条的规范,就是发自内心的想对员工好。一切对员工负责,就是对企业负责,二者毫不悖论。

宽泛来说,牛根生的创业历程,完全就是广义上佛商的所作所为。牛根生领导的蒙牛企业在短短的几年中,从最初的一无所有到现今行业的领军企业,每年以3.194亿元的净利润把伊利乳业远远甩在其后,成为中国名副其实的巨无霸产业。这其中蕴含的最为核心的智慧就是“有舍才有得”。

1978年,年仅20岁的牛根生进入养牛场工作,五年之后入职伊利,从一名低层的洗碗工开始做起,逐步升任车间主任、厂长等职,直至1992年做到了生产经营副总裁的位置。然而1999年,《中国证券报》上的一则公告则使其完全从高空坠落。“伊利股份有限公司鉴于公司生产经营副总裁牛根生同志不再适于担任该职,公司董事会决定对其予以免职。”这一突然的消息对于年已40岁的牛根生来说打击颇大。

此时的牛根生离开了他打拼了将近20年的企业,心里很不是滋味,40岁的他来到人才市场,几乎没有出路。但是身材魁梧、声音响亮的牛根生并没有被现实打败。素有“乳业怪才”之称的他,决定凭借自身的经验和能力创办自己的企业。

上天总会对宽以待人的人施以厚待,在创业之初,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最为缺乏的就是核心人才,而这一点对于牛根生来说,解决起来竟出奇的顺利。一些在伊利的老同事听说牛根生要独立创业的消息,都纷纷辞职,义无反顾地加入进来,与其共同面对这一挑战。企业在创业之初,往往是最为困难的,稍不留神就会功亏一篑,那么这些人为什么还要加入呢?

牛根生曾说:“也许是我在伊利就喜欢给下属发钱,名声在外。”在伊利任职时,他的最高年薪达至108万元,而他并不吝惜钱财,常常将其拿出来,与大家一同分享财富。一个面对财富毫不吝啬、面对下属宽以待人的人,一个热爱分享、懂得取舍的人,就会得到众人的爱戴和拥护,这是毋庸置疑的。而牛根生就凭借这一品性得到了众人的支持。

蒙牛集团冰淇淋公司总经理孙玉斌面对采访时曾说:“牛总出来没有拉过我们一个人,总是教育我们在伊利好好工作。为什么在当时那种条件下,我们还要跟着他干呢?我们一直在他的培养下,学到了很多东西,也认为他有能力重新做好一家企业。”源于对牛总的欣赏和信任,这些人选择与其一同从头开始面对挑战,终于步履艰辛地将这个从零开始的企业,打造成乳业帝国的龙头。

【华商生意经】

许多商人创业的成功,当然离不开众人的支持和帮助。但是,最为重要的是为人豪爽大气,懂得取舍的不凡品性为其积累了福气和恩惠。勇于舍才能有所得,这是亘古不变的佛商真理。

5.慈悲事业是一世的修行

佛商为什么能够凌驾于道商、儒商之上,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它讲求的慈悲心、公益心。这不仅是对企业家个人修养的培养,对社会的和谐发展也有着深切的影响。一个懂得分享,能够深切体会社会疾苦的商人,必定是一个有着悲悯情怀、人间大爱的人。这样的人身边必定聚拢人才,聚拢着福气与恩泽。他将自己的所得分享出来,为员工、为贫苦的人、为社会造福,与此同时,这些感受到他善意的人,也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对其有所回报。对于佛商来说,慈善不是一时的所作所为,而是个人一世的修行。

“慈善大王”曹德旺曾说:“做慈善不是富人的专利。做慈善要量力而行,我捐几十个亿,和你们拿工资的人捐几千块是一样的,因为你已经尽力了。即使没有钱,你还可能给人以笑容,展示你的同情心,对地位比你低的人客气点。比如说,有个穷人偷了超市的面包被老板抓住了,这时如果你在场,掏出五块钱对老板说‘这个面包我买下了,你就放他走吧。’这也是一种慈善行为。”可见对于佛商曹德旺来说,慈善不分地位高低,慈善不分数额多少。这是人发自内心的一种行为,不以金钱定性定量。只要你怀抱着一颗爱人之心,对他人有同情心、有悲悯心,这也是一种慈善。

而且对于佛商曹德旺来说,慈善不需要高调,它早已渗透在日常生活中,成为自己不能不做的一件事。曹德旺的慈善观源自父亲的教导,而曹德旺自身又将这一观念传递给自己的下一代,成为曹家不可或缺的传统。

曹家几代经商,到了爷爷一辈,才逐渐没落。随后曹的父亲和舅舅又重新将事业做起,逐步壮大。但是随着时局的不稳定,在从上海举家迁回福建老家的运船上,装载着全部家当的运船不幸沉落,使得曹家瞬间落入贫穷之地。

在曹德旺小的时候,父亲就常常给予其教导,使他印象最深刻的是,“如果发现在你家门口躺着一个人,第一件事要把他扶起来,问他要不要喝水,有病要送到医院去。这是做人起码的道理和准则,要学会同情、理解人家。”这一系列的言传身教,奠定了曹德旺最初的慈善观。

家庭的贫穷,使曹德旺过早地肩负起了照顾家庭的重担。为了让家人的日子过得好一点,他种过白木耳,当过工地炊事员、修理工等等,这些苦难的经历使他深切地体会到了底层百姓的艰辛,也更加磨练了其坚忍不拔的性格。他相信,一定能凭借着自己的双手过上好日子,帮助更多的贫苦的人。

1983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使曹德旺承包了福建省青山市高山镇的一家处于亏损状态的玻璃厂。长期的苦心经营,使这家亏损的玻璃厂逐渐好转,而曹德旺也由此开始,一步步登上了自己人生的巅峰。但是事业上的成功,并没有使其忘了自己的本心——做慈善。其实在其创业之初,曹德旺就已经开始做慈善,随着事业的壮大,他的捐赠金额日益增多,范围也逐渐扩大。

最为重要的是,他将自己的慈善观又言传身教给了自己的下一代。他的儿子曹晖在进入福耀集团之初,便从最底层的员工做起,与工人一同吃住,关系甚好。曹晖不仅爱护员工,还与父亲一同建立了“河仁慈善基金会”,一同致力于慈善事业,将家族的传统发扬光大。

【华商生意经】

慈善对于佛商曹德旺来说,不只是捐款那么简单。他将其视为自己的一种人生态度和追求,是自己人生精进的一种修行。让家人、自己和员工幸福,让社会能够朝向好的一面发展,这是曹德旺慈善的终极目的。

6.在建立自我中追求无我的境界

宋代有个叫青原惟信的禅师,曾这样描述自己参禅得悟的过程:“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其实说的就是一个普通人个人境界的三个变化过程。首先是最为普通的“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境界;其次是经过探寻,提升之后发现“山不再只是山、水也不再只是水”的升华境界;最后是返璞归真的至高境界,将事物看透、看穿,“山就是山、水就是水”的解脱状态。

其实换句话说,这三种境界也可以理解为一个人从寻找自我,到建立自我,最终放下自我,达至无我的高深境界。但凡是修炼至无我境界的人,必定是一个高人,一个令人信服的人,一个成功的人。佛商代表李嘉诚就是最好的明证。

“创造自我,追求无我”是李嘉诚送给企业家的八字箴言,也是其传奇人生的珍贵体会。一个“创造自我”的人必经要经历以下过程。第一,他要学会认识自我、了解自我,给自己一个清楚的定位,清楚自己能做什么、要做什么。这对企业家来说非常重要。第二,他要学会忠于自己的内心,忠于自己最深的信念和选择,跟着这一动力去前进。第三,要懂得坚持、维护自己的信念,不要总是摇摆不定,认定了一件事情,就大刀阔斧地去做,不要轻易畏惧和动摇。

在“创造自我”之后,由于你对自身有了比较透彻的理解和认识,对任何事物也都有了自己的看法和观念。这时候往往就会变得比较固执,一不留神就会陷入自负、自大、偏执的怪圈。不但不利于个人成长,还会给自己的发展带来阻碍。有人说“企业家天生就是偏执狂”,没有主见的人当不了企业家,但过度地坚持己见就是专横和刚愎自用。

那么如何从封闭的自我之中走出来呢?第一,要打开自己的视野,扩充见识和观念。第二,要懂得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自己虽然很高明,但是他人也有可取之处,要取人之长、补我之短。第三,就是在不断接受的过程中,放下一些旧的不恰当的认识,吐纳归新。只有打破自我的局限,才能敢于放下自我,进入一种无我的境地。

有一次,马云等一批内地企业家到香港拜见李嘉诚。李嘉诚是华人世界的超级老大哥,众人都以为他会姗姗来迟。可是没想到,电梯门一开,年已70岁的李嘉诚就等在门外,一一与大家握手问候。就餐时为了避免主次桌的尴尬与麻烦,李嘉诚专门采用抓阄的方式,轻而易举地解决了这一难题。而且在一个多小时的吃饭时间内,李嘉诚不偏不倚,每桌都与大家聊个15分钟,这份体贴、细致的安排令众人非常有感触。在活动结束之后,李嘉诚逐一与大家握手道谢,就连墙角站着的服务生也不例外。李嘉诚身上的这种气度与能力就是一种无我的高深境界。

【华商生意经】

从商业巨亨李嘉诚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虽然他是社会名流、商界大家,但是他不以大佬自居,待人温和,一举一动都能考虑到他人的感受。这一切都建立在他有一个完整的自我,但时时又能放下自我、追求无我的基础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