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不仅是我国航海史上的著名大事,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创举,在展示中国高超航海技术的同时,还传达了世界和平的美好理念。
郑和(1371—1433),本姓马,小字三保,云南昆阳(今晋宁昆阳镇)宝山乡知代村人,明代航海家、外交家、武术家。洪武十三年(1380)冬,明朝军队进攻云南。马三保被掳入明营,被阉割成太监,又称三宝太监。因跟随朱棣参与靖难之役有功,赐姓郑,始名郑和。从永乐三年(1405)至宣德八年(1433),郑和奉命率船队七下西洋,访问了亚非沿岸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了非洲东海岸之麻林地(今属肯尼亚),为世界航海史上的创举。
◆ 郑和塑像
在郑和远航的过程中,也曾遭遇到很多的困难。有一次,郑和的船队到达旧港(今苏门答腊岛的巨港)的时候,突然遭到海盗的拦截袭击。这群海盗的头子叫陈祖义,他见郑和船队船多兵众,不敢贸然下手,就假意向郑和投降,暗地里却准备打劫船队。郑和及时发现了陈祖义的阴谋,立即部署对策。等陈祖义率众人来抢劫时,他指挥将士们把海盗打败,杀死了5000多人,烧毁了海盗船只10艘,俘获7艘,还活捉了陈祖义。
据《明史·郑和传》记载,郑和航海宝船共63艘,最大的长44丈4尺,宽18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折合现今长度为151.18米,宽61.6米。船有4层,船上9桅可挂12张帆,锚重有几千斤,要动用200人才能启航,一艘船可容纳上千人。可以说,郑和的船队是一支以宝船为主体,配合以协助船“马船”“粮船”“坐船”“战船”组成的规模宏大的航海舰队。郑和的船队完全是按照海上航行和军事组织进行编制的,在当时世界上堪称一支实力雄厚的海上机动编队。英国的李约瑟博士在全面分析了这一时期的世界历史之后,说:“明代海军在历史上可能比任何亚洲国家都出色,甚至同时代的任何欧洲国家,以致所有欧洲国家联合起来,都无法与明代海军匹敌。”
◆ 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郑和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享、真蜡、古里、暹罗、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30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麦加,并有可能到过澳大利亚。这些记载都代表了中国航海探险的高峰,比西方探险家达伽马、哥伦布等人早80多年。当时明朝在航海技术,船队规模、航程之远、持续时间、涉及领域等均领先于西方。
郑和下西洋是一种国家行为,它的历史意义还有许多超出于航海之外的解读。在稳定东南亚国际秩序、维护国家安全、发展海外贸易、传播中华文明等方面都有着积极作用。“郑和时代的中国,则是真正承担了一个文明大国的责任:强大却不称霸,播仁爱于友邦,宣昭颁赏,厚往薄来。”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明成祖朱棣统治时期,社会经济得到发展,国势日趋强盛。朱棣要建立一个天朝大国,要海外各国都来朝贡,于是派郑和下西洋,向海外各国夸示中国的富强,宣扬明朝的威德。同时朱棣还想用扬威海外来缓和国内一部分人对他武力夺取皇位的不满。有些书上说,朱棣派郑和下西洋,是找寻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明成祖的皇位是发动靖难之变从侄儿建文帝手中夺得的,明成祖怀疑建文帝逃到海外避难,恐怕他将来对自己构成威胁,所以派郑和下西洋暗中侦察建文帝的踪迹,以杜绝后患。所以,郑和率领的庞大船队,是由封建统治者组织的兼有外交和贸易双重任务的船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