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学概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我是20世纪50年代出生的人,生在红旗下,长在新社会,经历过“文革”的十年动乱,插过队,当过工人,以后又上了大学。20世纪80年代以后发生的一些事情,相信我们这个年龄的人,有几件事情是印象深刻的。一是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是老三届初中生、高中生人生经历的转折点;二是改革开放,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三是农村经济制度改革,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代了人民公社制度;等等。一系列的变化改变了无数人及其家人的命运,也给整个国家、民族和人民带来了新的生机。细想一下,这一切变化都是制度的变化。制度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从最基本的现象来看,制度是我们生存的社会环境。鸟儿在天空中自由地飞翔,鱼儿在海洋中尽情地嬉戏。它们都为自己特有的能力感到骄傲和自豪。但是它们没有想到,它们能飞能游,并不仅仅是因为它们有飞翔和游泳的能力,而是因为环境给了它们必要的条件。把鱼放到天空中,把鸟放到海洋里,它们不仅不能飞和游,连生存都变得不可能。鸟儿不断地练习飞翔的本领,鱼儿不断地提高游泳的技能。但是还有另外一种可能,即稍微增加一下空气和海水的浮力,它们会飞得更高,游得更好。我们每一个人也一样,我们都生活在一定的制度环境中,我们不断地勤奋学习,努力增长知识和能力。但是我们也和鸟儿鱼儿一样,我们能不能很好地发挥自己的能力,是以一定的制度环境为条件的。制度环境的变化,会引起很多人的兴衰、沉浮,这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当然,鱼儿和鸟儿无法改变生存环境,但人却可以。我们经历过的制度变化已经说明,人们可以有意识地改变周边的制度环境,通过改变制度来改变国家及个人的命运。

2011年,我前往校友唐睿在海口的一家公司参观。车间里悬挂着的一条大横幅十分醒目,上边写的是:“制度是运行的保证,执行是成败的关键。”当时我们议论了一下什么是制度,结果发现,原本觉得制度是很清楚的概念,但真要明确地说出来,感到又说不清楚。此后,关于这个问题又讨论过多次并和不少人交谈过这个话题,关于“什么是制度”的问题,几乎没有人能马上给出准确的回答。在认真思考一会儿后,较多的回答是“制度是一种规则”。但是,问题接着就来了:“定了规则是否就是制度。”似乎又觉得上述的回答并不准确。显然,如果只制定了规则而不去执行,再好的规则也只是一纸空文。规则不等于制度,制度是在执行了规则之后形成的,那么制度究竟是什么呢,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实则很复杂的问题。我又找了一些有关的著作,发现对制度问题,不仅没有准确的定义,而且缺乏系统的研究。这种情况使我对制度研究产生了兴趣,因此下决心写一本研究制度的书。

经过几年的努力,书是写出来了,书中的观点很粗浅,希望能得到有兴趣的同行们批评和指点。小时候读过一篇“盲人摸象”的成语故事。每一个盲人都认为自己摸到的部位是象的最真实的存在,如耳朵、腿、尾巴等,都声称自己的描述是最正确的,都坚信自己的理论是最权威的。但是,他们所摸到的、描述的、确认的、论证的都是一个真实客体的局部。可能有一个盲人,他没有亲自触摸到大象,但是他在聆听、学习、借鉴、整合所有摸象盲人的描述的基础上归纳、概括出象的整体形象。在这种基础上形成的理论,一定会比其他盲人更为全面,但也仍然是有局限性的。在理论研究领域有一个现象,理论的产生是有时空性的,理论的应用或适用性也是有时空性的。凡是固守于、局限于某种空洞理论或僵化结论的人,都将偏离或远离人类的社会实践过程。真正先进的、推动历史发展的理论都是在已有理论的基础上吸取精华、推陈出新、博采众家之长的结果。我现在就是这样一个研究制度的“盲人”,我希望能引起更多“盲人”的参与,大家共同讨论研究,最终能够形成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我觉得,每一本书都是一个含有金子的矿藏,它的含金量可能非常非常少,但是其中只要有一点点闪光的东西就是有价值的。如果能以它为线索,引导着我们找出更富有的金矿,那就更有意义了。

本书的研究重点是制度。制度作为一种组织构成形式和管理手段,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社会现象。在所有涉及领导、组织、管理的研究领域和实践活动中,都会遇到制度问题。但是,目前对制度的研究还比较少,现有的一些著作研究得也不够深入。本书力求对制度问题做一个较深入的、理论性的探讨。本书首先是一本研究性的著作,但同时又是按照教材的体系来写的。希望能在研究、探讨制度问题的同时,尝试确立制度学的研究内容。本书的基本观点是,制度是人们构成组织的基本形式,组织是制度的载体,制度是组织的形式;制度始于规定,成于执行,表现为制度场;人们所有的社会关系基本表现为制度关系和角色关系;角色认知、角色情感、角色定位、角色意识等,对人们的态度和行为有直接影响;人们不仅仅是“经济人”“社会人”,而且是现实世界中的“制度人”;制度效率、制度效果和制度场作用力是制度效力的主要内容,不同的制度形式有不同的制度效力;除了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外,人们还应树立正确的制度观;制度和文化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文化是制度的先导,制度是文化的基础;制度是可以选择和创新的,需要理论的指导,但其产生、发展的过程有历史的客观必然性;制度选择和制度创新可以作为一种管理方法和手段,有效增强个人、组织和国家实力;制度的先进性代表着一个组织或一个国家的先进性,预示着其无限发展的前景,等等。我们正经历着一个前所未有的、伟大的制度变革时代,谁占据了制度的制高点,谁就能够走在时代的前列。

本书的写作和出版得到了许多人的热情支持和帮助,特别是受益于许多人的交流和研讨,在此表示深深的感谢。首先要将这本书献给我亲爱的母亲梅光,她今年已经91岁高龄了,她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制度变迁过程。她在16岁的时候从国民党将军的家中偷跑出来,进入共产党创办的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她是一个有自己的制度观、制度信念并作出制度选择的人,是我写作此书的永恒动力。其次要感谢我的爱人吕雁和孩子彭程、莫磊,她 (他)们一直在默默地奉献。特别是彭程,每一章完稿后她都认真地阅读,分享书中的思想,交流自己的看法,使我有很多的启示和收益。莫磊在一起探讨的同时,教我使用了写作的先进工具,克服了我的棋瘾和惰性,大大提高了我的写作速度和质量。在此特别要感谢陈锡文、胡振民、颜晓峰、唐睿、李朝胜、王文松、刘新元、钟葱、左兴平、高峰等所有的校友、朋友和学生们,在和大家聚会时,我们一起热烈地讨论和探寻制度问题,不仅开阔了我的写作思路,而且帮我推敲写作的结构和论点,在欢乐的气氛中给我有益的启示,提供了很多的支持和帮助。本书的写作和出版,特别感谢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的陈炎兵,给予我热情的鼓励和有力的支持。同时特别感谢出版社的编辑吴蔚然、陆夏,在任务繁重的情况下,牺牲休息时间认真完成了本书的审校工作,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在本书写作过程中,吕雁、彭程、莫磊、彭芃、田和璧、包晟、李菲、杨涛、孙敏、刘丽娅、段晖、彭小平、李飞、东磊、苏云成、杨小强、司若霞、王铁军、孟好、张森、郭瑞等参加了编写、绘图、资料收集和文字处理工作,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由于本人水平所限,时间仓促,进行的又是探索式的研究,尽管做了努力,书中仍有不成熟、欠妥之处,敬请理论研究者、实际工作者和读者们批评指正。

彭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