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编者的话
南怀瑾先生是多年来享誉国内外,特别是华人读者中的文化大师、国学大家。先生出身于世代书香门第,自幼饱读诗书,遍览经史子集,为其终身学业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而其一生从军、执教、经商、游历、考察、讲学的人生经历又是不可复制的特殊经验,使得先生对国学钻研精深,体认深刻,于中华传统文化之儒、道、佛皆有造诣,更兼通诸子百家、诗词曲赋、天文历法、医学养生等等,对西方文化亦有深刻认识,在中西文化界均为人敬重,堪称“一代宗师”。书剑飘零大半生后,先生终于回到故国,建立学堂,亲自讲解传授,为弘扬、传承和复兴民族文化精华和人文精神不遗余力,其情可感,其心可佩。
本书是南怀瑾先生一九八〇年在台北十方书院讲解学佛修持首要必读典籍《瑜伽师地论》的文稿。作为印度戒贤大师专为玄奘大师传授的佛法精髓,《瑜伽师地论》分一百卷、十七地,从五趣杂居地到天人之际,再到声闻地、缘觉地,直到十位菩萨地的五乘道,由人的生命讲到物理、物质世界乃至整个宇宙,再讲一个人如何修持身心而证得无上的道,包括了从开始学佛修行直到成佛的全部过程和修持方法,是佛学要典。但因玄奘大师翻译时采用印度文直译的方式,与中国传统文化习俗颇有距离,故而令人感觉艰涩难懂,更引起诸多歧义和误读。真正能讲解该经的人,不仅应通晓佛法的真实义理,修法有证量、有果位,而且也应具备古文的学养基础和上师教化的能力。可惜后世解经者多无此等见地与修证,讲解该经时仅限于解释其中文字。因缘机遇之下,南先生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讲解该经,重点讲述声闻地部分,偏重于修持做工夫修定方面,尤其偏重于世间法和出世间法的共法方面,以人我的实际经历加以说明,并配合义理讲解,目的在于领引修行者入正修行之路。三十多年后,经弟子友人整理,南师再度斟酌审定,这部众人期待已久的著作终得与读者见面。今经南先生独家授权,由我社以全一册的形式,首次出版横排简体字本,以飨广大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读者。
本书由南先生亲自定名为《瑜伽师地论 声闻地讲录》,注重声闻乘出家众的修证。他开篇即有针对性地分析了修行者二十种不能得定的原因和修定中的四种障碍,启发学人警惕,以避免修持路上误入歧途。他强调,学佛修持的道理最初的就是最后的,最基本的就是最高深的;不论是修哪一种宗教哪一门派,都应先通晓教理,理解其中真义,但又不能仅把教理当做知识学术去研究,而是应注重真修实证,随时随地用功勤修观行,通过修定做工夫将所学佛理证到实际理地。他指出,《瑜伽师地论》非常注重因明(逻辑),告诫修行者在学习时要运用逻辑思维加以分析归纳。他在具体讲述时尤其注意旁征博引,以明白晓畅的语言和生动鲜活的事例来说明深奥的佛理。例如说慈悲心,他认为爱掉眼泪并不代表慈悲心重,这有可能是泪腺有毛病、爱哭而已,真正的慈悲是要使一切众生得安乐。
我社与南怀瑾先生结缘于太湖大学堂。出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共同认识和传扬中华文明的强烈社会责任感、紧迫感,承蒙南怀瑾先生的信任和厚爱,独家授权,我社将陆续推出南怀瑾先生作品的简体字版,其中既包括世已有公论的著述,更有令人期待的新说。作为一代国学宗师,南怀瑾先生“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毕生致力于民族振兴和改善社会人心。我社深感于南先生的大爱之心,谨遵学术文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之原则,牢记出版人的立场和使命,尽力将大师思想和著述如实呈现读者。其妙法得失,还望读者自己领会。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就在本书进入制作的最后阶段之际,南师仙逝。我们在最初的悲痛和忙乱过后,更明白自己应该做的事——逝者长已矣,生者如斯夫。南先生一生从发愿到功德圆满于壬辰年中秋,殚精竭虑,矢志不移;辛苦操劳,无怨无悔。诚如他的秘书马先生所说,南师是一个点灯的人,他来这个世上,是希望点亮越来越多人的心灯。而我们要做的就是点亮自己这盏灯,自然会照亮周围。这才是对他最好的怀念和祭奠!
太湖茫茫,雁荡苍苍,大师云逝,百代留芳。书剑飘零,道德文章,惠泽后世,桃李芬芳。
谨以此作为对大师的致敬!
东方出版社
二〇一二年十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