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最可爱的人:永不磨灭的解放军精神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铮铮铁骨,铸就忠诚

祖国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 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

战争年代,他们舍生忘死,冲锋在前;和平年代,他们戍守边疆,保卫家园;危急时刻,他们用血肉之躯筑起生命的防线。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哪里有需要,他们就义无反顾地冲上前线。他们,就是最可爱、最可敬的军人。

军人和千千万万的普通人一样,也有情有泪,对家有着惦念,只是再多的心酸和惆怅只能咽到肚子里,再多的思念和牵挂都只能默默藏于心。因为他们知道,自己从穿上了军装的那一刻,就注定了牺牲奉献,要对得起头顶上的徽章,对得起祖国人民的重托。

多少军人,无法成为一个守护在父母身边的孩子,也不能成为一个称心的恋人,甚至将来无法做一个陪伴孩子成长的好父亲,可他们无怨无悔,因为他必须先是一个合格的军人。网络上曾经盛传过一篇文章,名为《没有了祖国你将什么都不是》。文章用通俗的语言告诉所有人:“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国家好、民族好、百姓才好”、“家国两相依,有国才有家”。国家的强大与稳定,永远离不开军人的守护!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在保家卫国的峥嵘岁月里,多少抗战将士舍家为国。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一位91岁的国民党抗战老兵、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林上元,接过了习近平主席亲自颁发的纪念章,受邀与国家领导人一起观看阅兵式。回忆起烽火连天的年代,他铿锵有力地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那时我们正当青年,国家危亡之时,每一个血性男儿都应为国效力。”

林上元毕业于黄埔军校,本来有机会留校,他却毅然选择上前线,成为驻防广东曲江的第十二团教导团步炮连的排长。他总是说:“没有国,哪有家?这绝不是一句空话。”还寄望年轻人:“中国的前途要靠着你们,不要躺在和平上面追求安乐享受,而应发奋图强,以天下为己任,把民族复兴的责任担当起来,捍卫世界和平、维护世界公平正义,这才是对先烈们最好的纪念。”

老一代的革命者,用血肉之躯换来了和平,而现代的军人们,也在用热血和生命延续着维护和平的使命。

年轻的军人吴树铭,2008年和2010年两次作为运输分队的卫生员,远赴西非利比里亚执行维和任务,那里给他留下的印象是:多年内战,民生凋敝,高温炎热,蚊虫毒蛇肆虐,传染病蔓延,道路崎岖难行。他告诉记者,有一次从蒙罗维亚前往某地执行任务,早晨五点多出发,中午最热的时候气温有40度,衣服上的汗渍一层叠着一层。每逢中途短暂休息时,都有成群衣衫褴褛的孩子围着车队,眼神里透着渴望和期盼,把一只手指放在嘴边,他们饱受饥饿的煎熬。很多战士看着都于心不忍,把自己的干粮分给他们。

期间有一件事给吴树铭留下了难以抹去的印象:一个六七岁的小男孩,抱着自己的妹妹,他抢到了五六片饼干,但只吃了半片。吴树铭问他,是不是饼干不好吃?孩子说不是,他要把剩下的饼干留给妹妹。那一刻,吴树铭的心一震:战争带来的贫困给孩子们造成的阴影太可怕了,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了和平与稳定,那么给个人与家庭带来的只有灾难。

每逢佳节,远在利比里亚执行联合国维和任务的士兵们心里都很纠结,不知道要怎么跟家人说自己在国外的情况。吴树铭记得,那是2008年,他刚去利比里亚执行任务,连续高烧了好几天。眼看着就要过春节了,给家里打电话说什么呢?

那次,他真是强撑着起身给妈妈打电话,嘴里说着自己挺好的,没什么事,可其实是一边抹着眼泪一边说的。在家人面前,自己就是孩子的角色;可是穿上了军装,走出了国门,就是一名“中国军人”,不能愧对这四个字。

两年的时间里,吴树铭表现优异,先后获得了联合国一级和平荣誉勋章和联合国三级和平荣誉勋章。正因为有了执行维和任务的经历,吴树铭对家与国的理解,比过去更加深刻了。他曾经说过一番震撼人心的话,而这也是所有甘愿舍弃小家、守护国家的军人的心声:“我们出国维和的服装是头顶着蓝色的贝雷帽,右肩是联合国的标志,代表肩负着联合国赋予的神圣任务;左肩是中国国旗,因为左肩离心脏最近,代表祖国永远在我心中。当我们以军人身份走出国门时,我们代表的不仅仅是个人和家庭了,而是国家的形象。艰难困苦,吓不倒中国军人,国强了,家才能稳,才能幸福安康。”

● 驻守边疆,国防连着你我他

“9月30日,我们这里下了第一场雪。一下雪我就想家,不知道家里的天气如何?爸爸妈妈国庆节快乐!”

“爸,这些年您辛苦了,我离开家已经一年多了,非常想念你。部队培养我成长,我现在已经大了,希望你能幸福,为自己找一个伴吧,为我找一个妈!”

“班长,你已经退伍两年了,在地方好不好?我在这里很好,为战友们烧了四年的锅炉,无怨无悔。谢谢你当初手把手地教我、指导我,今年我的服役期已满,如果可以,我希望能继续留在这里。”……

这是来自漠河边防团某连的官兵们写下的一封封家书,他们向家人、曾经的战友,传递着自己的思念,也传递着自己无悔于选择驻守边防的信仰。

漠河是我国东北地区版图的最北端,也是我国温度最低、无霜期最短、一年有八个月被冰雪覆盖的地方,这里最低的温度曾经达到过零下57℃。在这里驻守边防的战士们,满心对家和亲人的惦念,可他们深知自己的责任,甘愿抵御严寒、忍受寂寞,用行动诠释着对祖国和人民的忠诚。

因为有了他们的坚守,边关才有了坚不可摧的屏障;因为有了他们的坚守,人民和家人才有了安享生活的时光。在不少边防线上,我们都会看到一些墓碑和坟茔,多少先烈长眠在这里,他们离开了,可却化作了一座座丰碑,矗立在新一代戍边战士的心中。

曾经,有位诗人为一位在战斗中牺牲的边防战士写了一首诗——

此时他已经牺牲了,

可是红旗却拌着他的鲜血深深插入了他深爱的土地。

布满弹孔的红旗,

在英雄的手上向着敌人怒吼。

他知道,

红旗决不能倒,

他是共和国的军人。他死了不要紧,

军人的职责比生命更重要;

他死了,

任由鲜血溶入大地母亲的怀抱,

任由微风把破烂的棉絮吹向缥缈的天空。

他是站着死的,

这是一个民族不屈的脊梁!

一字一句,都是对军人精神最好的艺术诠释。

曾经在成都军区边防某部驻守的一位大学生军人,在巡边守界时经常会遇见毒蛇,每次潜伏执勤还要忍受蚊虫叮咬带来的奇痒。昔日的同学都替他惋惜:“不去当这个兵,何来吃这份苦?日夜守着界碑,有什么价值可言?”

其实,有时他心里也有过这样的念头,可在瞻仰了烈士陵园后,他受到了极大的震撼。那些长眠的烈士,牺牲时大多正值青春年华,可是当敌人侵犯了祖国的疆土,对人民的和平生活造成了威胁时,他们选择了冲上前去,把生命融入边关的热土中。他突然领悟到,坚守界碑,就是坚守和平,实现人生的最大价值。

当代的士兵们,大都是在父母的娇惯下长大的,从小过着无忧的生活。离开家,走向边防,尤其是驻守绝境极地,更要挑战生理的极限,这对他们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可就像一位战士在回复父亲的家书中写道的那样:“这里的确是一个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的地方,可也让我有了精神生活的依归。没有经过艰难困苦的磨砺,就不会领悟到生活的真谛。在‘生命禁区’守护界碑,不是每个青年都有的机遇,我为能在这里接受艰苦环境的磨砺而庆幸,我为能在这里巡边守界而自豪。巡边守界的经历是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我绝不会轻言放弃。”

是的,每一位驻守边防的军人,都秉承着这样的奉献理念:“苦了我一个,幸福十亿人。”他们不是不知道艰苦疲惫,也不是不渴望回家,可为了“大家”的幸福,总要有人去忍受寂寞、承受困苦。在小家和大家的抉择上,他们只能选择守卫界碑,保卫国与家的和平。

没有人生来就是军人,也不是穿上了军装就有了军人的境界。要把自己锤炼成一名优秀的军人,往往要经受各种各样的考验。是什么支撑着他们去克服训练时的艰难险阻,忍受想家的寂寞煎熬?

是对和平的大爱,是对祖国的忠诚,是对人民的责任,也是对人生价值的追寻……是这些让他们义无反顾地驻守着边防。一块界碑,就是一个动人的故事;一名战士,就是一座永恒的丰碑!

● 人物故事|王 伟:妻儿需要我的肩膀,人民更需要我的脊梁

“怀孕2个月的妻子、岳父、岳母、妹妹……都死了……我很后悔没接那个电话,一个女子在黑暗中,一定很害怕……但我没在她身边……那是我一辈子的悔恨。”

·突如其来的灾难

2010年8月7日晚11时20分,舟曲武警中队副队长王伟接到了妻子的电话。妻子张蓉刚怀孕不久,两个人像往日一样聊起了家常。突然间,王伟听到天空中发出了一阵刺耳的声音,就像是钢筋在水泥路上摩擦一般,脚底下还有震颤和晃动。他对妻子说:“我这边有情况,先挂了,你也提高点警惕。”

王伟察觉到了不妙,预感到自己这边会有情况,却没想到电话的那一端,也被灾难笼罩了。当他跑出营房的大门时,完全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巨大的泥石流像猛兽一样,把大门口的马路瞬间吞没了。他立刻向支队政委报告了情况,随即吹响了紧急集合哨,1分钟之内,73名官兵全部冲出宿舍,整齐归队。此时的营房,开始晃动了,巨大的泥石流翻滚过来,把营房边看守所周围的房屋全都卷了进去。

灾难降临了,在中队领导的指示下,8月7日晚11时43分,中队全体官兵撤离到安全地点。随后,中队将除执勤外的50名官兵组成两支救援队,冲出营区展开救援。

王伟带着20多名官兵冒雨冲入了泥石流现场。此时的天就像裂开了口子,四周一片漆黑,就算打开应急灯,能见度也不足5米。雷声和群众的哭喊声混在一起,洪水和淤泥禁锢着双脚,他们凭借着记忆和呼救声,搜寻着生还者。

8月7日晚11时50分,王伟带领战士们搬开了瓦砾和泥石,在一所倒塌的房子中成功地救出了两名女子。8月8日0时10分,在倒塌的断墙下,王伟透过手电的光亮,依稀看见碎石下露出的一只手臂,人的身体被压在瓦砾下。王伟用手摸了一下,对方的手指尖还在轻微地颤抖,人还活着!他大声喊:“快点,还活着,快救人!”他们手里没有任何工具,完全靠手掀开瓦砾。经过了40分钟的奋力营救,总算把那名男子从死亡线上拽了回来。

王伟与战友营救了20多个小时,挽回了23条性命。到了8月8日上午,王伟才拖着疲倦的身躯坐在废墟里,喝上一口水。而此时,他的指甲和手掌间的鲜血,早与泥水混在了一起。此时的他,才想起妻子一家的安危,掏出手机想拨电话,却看到了一个未接来电……

·一个永远不能接起的电话

未接来电的时间显示是8月8日零时6分,来电者正是他的妻子张蓉。王伟连忙回拨这个曾经打过无数次的号码,却已无法接通;他不停地重拨,却依然没有回应。

王伟回想起来,8月8日0时6分,他正在看守所里转移犯人,环境嘈杂,根本没有听见手机响。他能够想象得到,在无边的黑暗里,妻子该是多么害怕,多么无助,而他却没有接通电话……想到这儿,王伟急了,连跑带爬地来到了妻子娘家所在的三眼村附近的923林场职工家属院。

可是,这里早已不是他记忆中的样子了,眼前全是废墟,没有任何的生命迹象。王伟的脑子里像是爬进了几千只蚂蚁,他知道这次灾难有多么可怕,而妻子的娘家住在一层,还属于洼地。他说:“没有希望了!怀孕2个月的妻子、岳父、岳母、妹妹……都死了……我很后悔没接那个电话,一个女子在黑暗中,一定很害怕……但我没在她身边……那是我一辈子的悔恨……我再也没有去过那里,没挖过她,我愧疚!”

是啊,那天晚上,他和战友们先后救出了23名幸存群众,挖出尸体9具,协助交警指挥流通车辆5000多台,引导救援部队40余批,共有5600多名群众得到及时的营救和转移。当时,他的家距离他救人的地方,只有区区的500米!

王伟的手机里,还存着妻子张蓉8月7日傍晚给他发的最后一条短信:“亲爱的,今天真凉快,你可以睡个好觉了。”他和妻子结婚半年多,真正在一起的时间就只有7天。为了补偿对妻子的亏欠,他在QQ空间里转载了很多菜谱和育婴知识、女性养生等帖子,为的是将来能够尽到一位丈夫应尽的责任。对美好的家庭生活,对未出世的孩子,他有过许多憧憬,可是这一切,都不可能实现了。

最初的那段时间,王伟根本接受不了这个现实,每天晚上都是到一两点钟才能睡着。可是,眼睛一闭上就会感觉妻子在叫自己,伸着无助的手,而他再怎么用力,就是抓不住她的手。而后,他会惊醒,陷入恐惧中,躲在没人的角落里,嚎啕大哭。

·妻儿需要我,人民更需要我

伤痛在短期内是难以愈合的,王伟只能尽量地克制自己。作为军人,他知道自己不可能带人专门去营救家人,因为舟曲还有很多群众等待着救援。虽然他心里不肯承认这个无奈而残酷的事实,但军人的天职就是保家卫国,义无反顾。

王伟2000年入伍,2005年军校毕业后先分配到陇南支队;2008年汶川地震后,他参与了一线救援,先后还参与了陇南文县关家沟周边的关家坝、李家坝、滴水崖、庙背后、铁楼沟5个自然村的抗震救灾,和官兵一起将5个自然村的267名群众全部撤离转移,帮助受灾群众抢运粮食2000公斤,排除险情12处。2008年部队抽调骨干去藏区工作,他积极请缨,完成了汶川大地震抢险后,6月份调入甘南藏族自治州支队三中队。

他的大爱忠诚感动了舟曲全体参战官兵和受灾的群众。2010年8月11日下午,中央军委领导在看望舟曲救灾官兵的时候,亲切地接见了王伟,赞扬他在家里遭遇困难的时刻,能够服从命令听指挥,诠释了军人的本色。2011年2月,王伟来到了感动中国的录制现场,那段感人至深的颁奖词,令千万人潸然泪下:

“大雨滂沱,冲毁了房屋,淹没了哭喊。妻儿需要你的肩膀,而人民更需要你的脊梁。五百米的距离,这个战士没有回家。那个最黑暗的夜晚,他留给自己一个永远不能接起的电话,留给我们一种力量。”

在大灾面前,他恪尽职守,勇救群众,舍弃小家,援救大家,这种高尚的精神恰恰是源自对祖国、对人民的忠诚。他失去了自己的家人,但也赢得了更多的家人。更令人感动的是灾难结束后,王伟一边抚慰着自己内心的创伤,一边延续他的大爱。他在部队援建的一所爱民小学,主动资助了两名藏族小学生。

王伟是中国军人中的普通一员,可他的精神世界却告诉了世人,军人的情怀和心境有多么无私无畏。在危难的时刻,他们舍弃了家庭,扛起了艰巨的任务,不是没有情与爱,只是在国家人民需要的时候,大爱和忠诚远比儿女私情更重要。这既是王伟已做出的选择,也是千千万万军人没有说出口却无比坚定的选择!

当兵莫怕苦,苦练出精兵

● 磨砺意志,强健体魄

多年前,一位记者随国防大学国防研究班访美时,近距离接触到了诸多美国军官,他们不仅在气质、思维、学识方面引人注目,强健的体魄也令人称赞。据悉,美国人体重超标占65%,可在记者接触的四位中将、十多位少将以及所有的校尉军官中,没有一人是胖子,他们都是体型均匀、身材修长,精气神儿十足。

当被问及为什么能够保持如此好的身材和体魄时,一位美军少将说了句耐人寻味的话:“我们不敢胖呀!美军军官的晋升标准中,对年龄、身高、体重的比例有明确的规定,测试超重则警告,警告无效则免职。美军军官的身体素质,都是在军校期间打下的基础。”

一个国家想要强盛,必须要有强大的国防作为保障,而强大的国防离不开身心素质过硬的军人。很多人不解:为什么军队有时要对士兵进行“魔鬼训练”?实际上,那些艰难的科目,累到要窒息的体验,为的是激发身体的潜能和意志,培养一种精神。我们都知道,意志这个东西不是与生俱来的,它要通过不断地磨炼,积累在身体里,在关键的时刻释放出来。

对军队来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在和平年代,不是拥有了高科技就不再需要人力,军人必须得有好的身体素质和顽强的意志力,这才是“强大”的根本。否则,真正到了演习或战争中,很可能会无法承受突变的环境,心理防线突然崩溃,这样的军队是没有战斗力和生命力的。

委内瑞拉有一所猎人学校,因魔鬼般的训练和电影《冲出亚马逊》为人所熟知。每个国家的学员入学,都会在操场上升起该国的国旗,如果哪个国家有人退出,那个国家的国旗就会降下一次。走进猎人学校,每位军人代表的都是自己的祖国,都在为荣誉而战。

2015年6月,陆军某团副连长白冰在猎人学校看着鲜艳的五星红旗升起,内心难以抑制激动的情绪。他在那里,接受了一场冰与火的考验,终生难忘,却也终身受益。

训练刚开始,校方就拿出了“魔鬼训练”的大招。

连续九天九夜,白冰没有睡过安稳觉,不是被凉水浇醒,就是被催泪瓦斯呛醒。每天只给不足3两的食物,却要负重30公斤的装备进行拉练。在一次攀登训练中,白冰刚刚登顶,就因为过度疲劳而出现了幻觉,向下坠落的那一刻,他下意识地抓紧攀登绳,从10米高处一滑到底,绳子上留下一道长长的血痕,疼得他倒吸凉气。

教官投来不屑的眼神,指着操场边的降旗处对白冰说:“是不是要去那儿?你这个懦夫!”白冰嘶吼了一声:“中国军人没有懦夫!”简单包扎后,他一跃而起,继续训练。翻高板、过云梯,受伤的纱布逐渐被鲜血染红。攀爬8米高的网墙时,因受到伤势影响,他重重地摔倒在地上。医生诊断后,确诊是左膝韧带撕裂,白冰不得不暂停训练。

教官无情地告诉白冰,如果他不参加训练,中国的国旗就要降下来。两天之后,白冰又被告知,如果选择继续休息,校方就要判他退出,这就意味着,五星红旗将当着所有学员的面被降下来。这样的一幕,白冰怎么能够允许它发生,并且是因为自己而发生!

白冰强忍着疼痛,回到了训练场。旁边的外国同伴看到他受伤的手,和一瘸一拐的腿,劝慰他说:“都伤成这样了,退出算了。”可白冰却说:“国旗就是中国军人的生命,只要生命不息,我就要让中国的国旗高高飘扬。”为了磨砺特种兵的心理素质,锤炼顽强的意志,校方还安排了“虐俘”训练,用藤条抽得队员满身伤痕,然后在身上涂满蜂蜜,夜晚绑在原始丛林的大树上,白冰深刻地体会到了虫蚁蚀骨的痛痒感。1小时,2小时……陆续有外军特种兵承受不了这样的折磨,主动选择了退出,而白冰却咬紧了牙关坚持着。第二天早上,看到身体已经肿了近一圈的白冰还在坚持着,教官终于向他竖起了大拇指。

在猎人学校,白冰度过了半年多的时间。对待所有的训练科目,他都拿出了钢铁般的意志和铁血的精神,无论是水上机降、战斗潜水,还是野外生存,都没能吓倒和难倒我们这位可爱的中国军人,他最终以拔尖的成绩,被校方誉为“坚强的中国军人”。

特种兵接受如此残酷的训练,为的是什么呢?就是为了能在真正的战斗中,少受伤,在遭遇危难的时候,可以保持顽强的意志,有生存下去的能力。一人如此,一支军队更是如此。当士兵们精力旺盛、体能充沛地去应战时,往往更容易得胜。只有平时多流汗,上战场才能少流血!

● 危难面前决不做逃兵

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季,一座城市被敌人紧紧地包围了。如果在第二天下午之前,援兵无法赶到的话,情况会很糟糕,整座城市都可能被敌人践踏,直接危及国家的命运。守城的将领决定,派一名勇敢的士兵渡河到对岸的另一座城市求助。

士兵接到命令后,一刻都不敢耽搁,马不停蹄地来到了河边的渡口。平日,渡口都泊着好几条木船,可自从战争开始后这一个月来,所有的摆渡者都逃难去了。士兵很着急,没有船怎么渡河呢?时间有限,如果今天过不了河,搬不来救兵,明天整个城市就可能被攻陷了,战友们都将成为俘虏,百姓更是可怜。

士兵站在岸边,眼见着太阳落山了,夜幕降临。冬天的黑暗和寒冷,加剧了他的恐惧和绝望。要不直接游过去吧!可是,河面足足有几百米,刺骨的河水只会让自己葬身在河底。这简直成了士兵一生中最煎熬、最纠结的一个夜晚,在这个巨大的拦路虎面前,他觉得自己走投无路了。屋漏偏逢连夜雨,不一会儿,竟然又刮起了北风,下起了鹅毛大雪。

这是一个勇敢的士兵,他不想背负逃兵的标签。面对刺骨的寒冷,他没有退缩,哪怕一分钟。想到自己肩负的使命和整座城里的百姓,他告诉自己一定要坚持。他盼望着,等到天亮也许会有船,哪怕是微乎其微的可能,也一定要坚持。

他缩成一团,紧紧抱着同样被冻得瑟瑟发抖的战马,相互取暖。他更感受到,自己的气息越来越微弱。面对漫长的黑夜和刺骨的寒冷,他的心里只有一个声音:不能睡,要醒着,要活着,要完成任务!

终于,黑夜过去了。当他气息奄奄地睁开眼睛时,天空已经露出了鱼肚白。他拍拍身上的雪,站了起来,抚摸一下同样勇敢顽强的战马。时间不允许他们休息,士兵牵着马走到河边。他惊奇地发现,昨天挡在他面前的那条大河,已经铺满了雪,结了厚厚的一层冰。

士兵尝试着在河面上走了几步,惊喜地发现,冰冻得很结实,完全可以从上面走过去。欣喜若狂的他,牵着马轻松地走过了河面。最后,他搬来了救兵,保住了城市,而他也被授予了勇敢者的奖章。

这是一个关于勇士的故事,也是很多军校经常用来教育学员的案例。军人的生涯不是一帆风顺的,选择了这个职业,就不能踏上看似安全的退路。在训练场上,在战场上,逃避是懦弱的表现。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困难和痛苦,都要积极前进,逃避的人是没有前途的。

在不少军事和体能训练中,士兵们都要参与高难度、高惊险的训练活动,这是为了提升克服困难、战胜自己的勇气。

所有的学员都知道某项任务该怎么做,也都反复练习,可每次真正挑战的那一刻,还是忍不住犹豫,或是有短暂的停顿,可没有人会选择做逃兵。最后,每个人都会鼓起勇气,奋力完成,去克服心中的恐惧。

对一些强度较大、有些危险的训练,很多学员会觉得吃不消,甚至用狂奔和喊叫的方式来逃避内心被扩大的恐惧。但其实,所有的危险和困难都没有想象中那么难以克服。在进行训练前,教官早已经仔细检查过每一个障碍,知道什么时候该喊停,什么时候要保持沉默。克服困难的过程,就是磨砺身心意志的过程,也是提升勇气的过程。体验过了恐惧,才能学会在不断有恐惧出现的时候,依然保持沉稳和镇定。

没有恐惧,勇气是培养不出来的,意志是锤炼不出来的。在战场上,没有勇气的士兵,注定会成为逃兵。所以,在面对高强度的训练、看似难以跨越的困难时,咬牙坚持住,所有的优秀将领、英雄人物都是这样成长起来的,绝无例外。

● 人物故事|梁万俊:人在最关键的时刻,要保住最重要的东西

这是一个试飞员的感人事迹。

试飞,不同于一般的飞行,新型战机的研制定型,就是通过一系列的试飞来检验设计标准。每次飞行,都要求试飞员将战机的技术性能飞到极限。换句话说,试飞员不但要完成高难度、高风险的飞行科目,还要随时准备应对突发的意外情况。

有一位空军特级试飞员,他安全飞行了近2300小时,先后完成了数十项重大科研任务,成功处置多起重大空中特情,为国家挽回了巨额的经济损失,赢得国际声誉,先后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2次,三等功5次。

他,就是空军特飞员、某试飞部队队长梁万俊。

·惊天一落,震撼中国

2004年7月1日,四川成都,经过了一夜的风雨洗礼,万里晴空,是个试飞的好日子。

空军某部特级试飞员梁万俊,早早地来到了飞机场。准备完毕后,下午1时09分,他登上了新型战机,执行“加力边界”科目试飞任务。飞机很快滑出跑道,14分钟后,迅速爬升至12000米的高空,此时飞机距离机场120公里。

当梁万俊完成了第一组试验后,意外发生了。

他按照规定做完了加力边界动作后,突然发现油量指示异常,功率箱油量本来不应该动,可它却在往下降。梁万俊瞬间判断,飞机漏油了,随即就向指挥员报告,同时关加力,调转机头对向了机场。在这一系列动作完成的同时,听筒里传来了指挥员“立即返场”的命令。

在返航的过程中,飞机漏油的情况超出了所有人的意料,仅仅4分钟的时间里,油量就从550升下降到129升。当他们还没来得及对飞机漏油做进一步的判断时,飞机油箱内的油已经全部漏完了,此时飞机的高度已经从12000米下降至4800米,距机场20公里。

出现了如此严重的故障,飞机失去了动力,就相当于成了一个自由落体。所有人都觉得,飞机是回不来了。当时的情景,梁万俊记忆犹新,他说:“一般有动力的时候,下降过程中,我们控制的话,速度在500~600米的时候,它下降率一般十几米,那么我这个没动力就是20多米,比正常的速度下降快。这个就是一个特殊情况,你紧张都没有用,紧张对我没有帮助。”

从事飞行工作20年,虽然也经历过不少的突发事件,但这一次的空中停车无疑是他遭遇到的最大的困难。当飞机急速下降到4300米时,梁万俊要是选择跳伞,没有人会提出异议,可是在那一瞬间,他做出了另一种选择:“我要迫降,把这架飞机带回去。”

空滑迫降?这在世界航空史上都是极为少见的,选择迫降就等于选择了危险。在这样的情况下,任何万分之一的疏忽,都可能会机毁人亡。梁万俊心里自然也知道这些,可他想的是,科研新机关系着我国在国际航空界的声誉,关系着无数科研人员的心血,很可能会影响战机研制。

这时,飞机距离机场仅11公里,失去动力的飞机和机场是180度对角,若空滑至地面,必须依靠电能调整飞机姿态,完成三转弯,把机身对准跑道。梁万俊心想,一定要保全试验数据,保住科研新机,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希望,也得尝试!他决定了,开始高空远距迫降。

在部队领导的支持和引导下,梁万俊精准地修正着飞机的速度和高度偏差,平稳地驾驶着飞机穿过云层,向机场方向飞去。1分钟后,飞机出现在机场上空,降落的机会只有一次,必须一次性成功。

13时43分,随着一声口令,梁万俊操纵着飞机对正跑道,飞机成大锐角,以每小时361公里的速度风驰电掣般地扑向跑道。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目不转睛地盯着梁万俊驾驶的飞机。飞机以超出常规100公里的速度接地,刹车、放伞,在巨大的轰鸣声中轮胎刹爆,拖出两道长长的轮印,最后稳稳地停住!

所有人都激动起来,大家相互拥抱、击掌、欢呼、流泪,该型战机的一位老专家,抱着梁万俊失声痛哭。因为,他半辈子的心血都在这架飞机上,而梁万俊保住了它!

·关键时刻保住最重要的东西

“鹰是天空中最娴熟的飞行家,但是他却有比鹰还要优秀的飞行技能。万米高空之上,数险并发之际,他从容镇静,瞬间的选择注定了这次飞行像彩虹一样辉煌。生死关头,惊天一落,他创造了奇迹!为你骄傲!中国军人,钢铁是这样炼成的。”

这惊天一落,让梁万俊成为2004年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他避免了一次重大事故,带回了宝贵的试飞数据,缩短了科研进程,也挽救了整个项目。不管从哪方面说,他的这一落都是世界航空史上的一个奇迹。

有人问梁万俊:“为什么要尽最大可能把飞机带回去?这是一个很危险的决定。”

梁万俊沉思了片刻,说了一句话:“人在最关键的时刻,要保住最重要的东西。”

随后,他讲了自己生活中的一件事情:一年春节,他和妻子带着刚满一岁的儿子去看望岳父母。抱着孩子的梁万俊刚走到岳父家门口,因走廊灯坏了,一脚踩空,和儿子一起从楼梯上摔了下去。妻子吓坏了,可走到亮处一看,儿子毫发无损,而梁万俊的后背却摔得青紫,膝盖也受了伤。原来,就在摔倒的那一瞬间,他本能地把儿子举在上面,自己的背部先着地了。后来,他跟妻子说:“作为试飞员,关键时候肯定什么也来不及想,脑子里唯一的念头就是,要保住‘最重要的东西’,关键时刻对待飞机就像抱着自己的孩子一样‘死守不放’。”

生命可贵,仅有一次。可是,作为空军试飞员,肩上扛的是一个时代的重任,是国家的荣誉,也是千万人民的利益。他没有理由在关键的时刻选择保住自己的生命,放弃科研成果,放弃全军荣誉。

·勤学苦练,争做精兵

梁万俊的惊天一落,绝非偶然的成功,那是优秀的飞行技能、过硬的心理素质、强烈的责任心融合在一起的结果。如果没有平日里的勤学苦练,就不可能在危险来临之际,从容镇定地应对,创造出惊天的奇迹。

有一年,梁万俊在组织新机理论学习时,被一名试飞员提出的关于发动机原理方面的问题卡住了。虽然那个问题属于飞机设计专家领域的知识,可还是引起了他的反思:要做一名优秀的试飞员,必须对飞机的整体与局部、系统关联和设计制造都有深入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在遇到紧急情况时从容应对。

此后,梁万俊放弃了大量的休息时间,开始收集整理资料,自学军事、科技、航空等方面的知识,学得越多,越觉得自己欠缺得多,这种压力促使着他不断进步。2005年,他被评为“全军自学成才十大标兵”。

事实上,飞行员的淘汰率是很高的,能够当上飞行员的,往往都是尖子里面的尖子。1982年,与梁万俊一起入伍的航校那批同学共100人,而今仍然在飞行的就只剩下两三个人,当试飞员的只有他一个。从这个数字上看来,他似乎是无数次淘汰筛选出来的,应该可以松口气,可他知道,试飞员驾驶的都是最先进的科研样机,如果因为自己操作不当而出现问题,那就面临着和飞机一起被淘汰的危险。只有不断地要求自己进步,补充学识,锤炼技术,才能成为自己所在领域里的精兵!

忠诚奉献,唱响动人的高歌

● 忠诚胜于能力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陆军部长牛顿·贝克将军说过这样一番话:“在处理日常事情时,有些人也许因为工作的不精确甚至不真实,受不到同事的敬重,或者受到法律起诉的烦恼。但是,作为一名军官,如果他的工作不精确、不真实,就是在玩弄他伙伴的性命,损害政府的荣誉。严格的组织纪律,与其说是一种骄傲,倒不如说是西点的一种教育手段。依靠它来培养学员,使他们具有一丝不苟的忠诚。”

忠诚对军人而言,不只是自尊自豪的问题,而是一种绝对的需要。任何一支军队,唯有在忠诚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共同的价值观,才能具备强大的战斗力,否则就会变成一盘散沙。对领导者来说,他宁肯选择一名忠诚而能力一般的士兵,也不会选择能力强而别有用心的人。前者值得培养,后者却可能成为集体的背叛者。只有忠于职守,不图私利,才能把任务完成得尽善尽美。

1861年4月12日凌晨4时30分,伴随着萨姆特堡的隆隆炮声,蓄势已久的美国南北战争爆发了。战争发生后,南方奴隶主率领的军队包围了萨姆特堡。北方军队的一位陆军上校接到命令,一定要全力保护好军用棉花。接到命令后,他立刻向上级保证:“我不会让一袋棉花丢失。”没过多久,美国北方的一家棉纺厂派代表来找这位上校洽谈,对方说:“如果您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我会给您5000美元作为酬劳。”陆军上校丝毫没有动心,而是痛骂了那位业务代表,把他和随从全都赶了出去,大声地斥责说:“你们怎么会有如此卑劣的想法?前方的战士正在为你们拼命,为你们流血,而你们却想拿走他们的生活必需品。快点给我走开,不然我就要开枪了!”

受到战争的影响,南方农场主的棉花无法运送到北方,又有一些需要棉花的北方人来拜访这位上校,许诺给他1万美元作为酬劳。这一次,上校的儿子患了重病,已经花掉了家里大部分的积蓄,就在几天前,他又收到妻子发来的电报,说家里已经快要没有钱支付医药费了,还请他想想办法。上校心里很清楚,这1万美元对他来说,就相当于儿子的性命。可即便如此,他还是像上次一样,把试图贿赂他的人赶走了。因为,他心里始终记得自己向上级的保证:“不会让一袋棉花丢失。”

不久之后,贿赂他的人又来了,这次给出的酬劳是2万美元。这一次,上校没有痛骂他们,而是平静地说出了心里话:“我的儿子正发着高烧,耳朵听不见了,我很想收下这笔钱,可我的良心告诉我,我不能这么做,不能为了我的儿子害得十几万士兵在寒冷的冬天没有棉衣穿,没有被子盖。”听了上校的话,那些人不禁佩服他的崇高品格。他们没有多说,惭愧地离开了上校的办公室。

后来,上校找到自己的上级,坦白说:“我知道自己应该遵守承诺,可我的儿子生病了,需要钱,而我现在的职位又受到很多诱惑,我怕自己有一天把持不住自己,收了别人的钱。所以,我恳请您派一个不急需用钱的人来做这项工作。”上级非常赞赏他忠诚正直的品行,批准了他的辞职申请,又帮他筹集到了为儿子治病的医药费。

而今,我们的身边,也有很多这样的忠诚守卫者。空军装备研究院某所退役航弹处理站的官兵,34年如一日,每天都要上“战场”,日日穿硝烟,危险无处不在,死亡如影随形。每次执行任务,他们都会写一封遗书,担心再也回不来。一位39岁的排弹专家,在第六封遗书里给父亲写道:“不再骗你们了,这次还是排弹,不是去开会;如果回不来,下辈子再好好弥补你们,一定做到忠孝两全。”

这,就是军人的忠诚。

他们默默行走在没有战争的硝烟中,为祖国减少隐患,用行动诠释信仰。忠诚无法延续生命的长度,却可以升华人生的高度;忠诚无法丈量生命的长短,却可以称出信念的轻重。无论是血与火的战场,还是和平的年代,军人都有着义无反顾、视死如归的品质,也正因为有了他们在平凡岗位上的牺牲奉献,才让我们有了享受美好生活的资本。

● 奉献的礼赞

什么是奉献?

在中越边境自卫还击战前,一位即将踏上战场的青年军人,在离家时被新婚的妻子哭泣阻拦。他恼怒了,吼道:“哭什么哭?要嫁给当兵的,就得准备做寡妇。”随后,一把甩开妻子的手,大步流星地走出了家门,身后只剩下妻子的哭喊:“我等你回来,等你回来。”

后来,这位青年军人真的回来了,胸前挂满了军功章,只是脸上多了一副墨镜,他的双眼永远都看不到了。妻子抚摸着他的脸说:“以后,我就是你的眼。”他们回到家乡,相濡以沫,度过了几十年。

这些年里,他们没有向任何组织提出过特殊照顾的要求,也没有轻易地提起过他的过去,完全是自食其力,过着贫寒的生活。直到有一天,这位老军人向南方洪灾地区捐献出1万元,才引起了当地媒体的注意。失明的英雄为灾区捐献巨款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大街小巷,人们这才知道,原来他们的身边生活着一位英雄。

当有记者采访这位老军人时,他说了很多,其中有一句话最触动人心:“我虽然退伍了,但脱下军装,我仍旧是一名军人。我无法到抗洪一线去,但我仍旧要为国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他的一生没有轰轰烈烈的大事迹,可他却用行动诠释了什么叫作忠诚与奉献。

1998年抗洪救灾时,为了躲避洪峰,一位被迫转移的妈妈无意间看到了正在参加抗洪抢险的儿子。那一刻,望着自己阔别了整整三年的儿子,妈妈百感交集,她多想拉一拉儿子的手,摸一摸他的头,说上两句心里话。可是,她没有想到,无论她怎么呼唤,儿子只是回头望了她一眼,又义无反顾地和战友们冲上了抗洪大堤,没有跟她说上一句话。妈妈哭了,她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养育了近20年的儿子,居然会不认自己的妈妈。许久以后,妈妈收到了儿子的来信:“亲爱的妈妈,原谅我吧!险情重于泰山,因为我穿着军装,戴着党徽,我首先是共和国的一名军人,是一名共产党员,其次才是您的儿子呀!”

还有一个普通的村团支书,为了组织抗洪救灾,帮助灾民早点渡过难关,他三天三夜都泡在泥水里,跟洪峰搏斗。第四天,他拖着疲惫的身躯步履艰辛地回到家,告诉母亲说:“我好饿,好想吃一个荷包蛋。”说完,他就沉沉地睡去了,这一觉再也没有醒来。他走了,可在他身后的足迹里,却写满了一个共产党员的价值与追求。

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他们用实际行动来解释奉献,远比用语言来说明更精彩,更形象。军人,从穿上军装的那一刻起,就以保家卫国为职业,以枪弹武器为伴侣。战争年代,死神随时威胁着每个军人,而他们在生死抉择面前,愿意奉献自己的一切;纵然到了和平时期,执行军事训练、备战执勤、抢险救灾……他们依然愿意走在最前面,用鲜血和身躯作为堡垒,守护着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安危。

军人的奉献,不只是在战场和灾区,也不仅仅是流血牺牲。在工作中,他们不可以离开自己的岗位去谋求私利,不能像普通人一样自由地安排业余生活,更多的情况下,他们要听从指挥,驻守在深山老林、戈壁沙漠、荒郊野岭、孤岛边陲。他们也有家,有亲人,要承担家庭的义务,但因为身着军装,不得不与家人两地分居,甚至要牺牲个人家庭的某些幸福。

军人的岗位是平凡的,可他们的伟大,恰恰就在于在平凡中积极地做着贡献,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的不平凡。

一位普通的女军医,年仅30岁就身患癌症,她完全有理由病退,可她却一边做化疗,一边为战士们做心理疏导工作,被战士们称为“知心大姐”。

西藏乃堆拉哨卡的一位指挥员,妻子在家生孩子,他几次准备回去探亲,都因工作紧张没能如愿。妻子来信说,儿子长得很漂亮,很像他,就是没见过父亲。当上级第三次批准他回去探亲休假时,天已经开始下雪了,高原地区缺氧严重,他不放心战士,晚上不顾身体的疲劳和悬崖峭壁,把6个阵地哨口的战士全都查看了一遍。当查完最后一个阵地,把一位战士破了的衬衣补好,返回连部途经一处险峻地段时,不幸跌落悬崖。他牺牲的第二天,刚好是中秋节,这一天他的妻子寄来了孩子的照片,说希望他能在儿子周岁之际,回来看看他……可是,他永远回不去了。

平凡的岗位,不平凡的奉献,他们都在自己坚守的阵地上,实现了一名军人最崇高的价值,诠释了奉献的真意。这种默默无闻的牺牲,和枪林弹雨中的牺牲相比,同样光荣,同样高尚,同样伟大!

● 人物故事|李文波:二十年的坚守,站成了任凭风浪的礁石

“二十年的坚守,你站成了一块礁石,任凭风吹浪打,却只能愧对青丝白发。你也有梦,可更知肩上的责任比天大。你的心中自有一片海,在那里,祖国的风帆从不曾落下。”

上面的这段话,是献给中国海军南海守礁士兵李文波的。他是南沙守备部队永暑专业队海洋气象分队的工程师,技术6级,专业技术大校军衔。他在南沙工作21年,先后29次赴南沙执行海洋气象观测和驻守永暑礁的任务,累计守礁时间达8年零1个月,创造了守礁次数最多、时间最长的纪录。

·不忘初心,我有我的骄傲

1985年,李文波从中国海洋大学毕业。当时,国家海洋局和中科院青岛海洋研究所纷纷向他抛出了橄榄枝,而李文波却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军营。他说:“我从小就喜欢当兵,三个哥哥想当兵都没当成,我能去当兵,便实现了我的人生理想。”

李文波如愿以偿了。他成了所在专业唯一去部队工作的大学生,被分配到宁波市的东海舰队某海测船大队,做了一名从事海洋调查工作的技术军官。1991年6月,李文波主动申请调到新组建的南沙守备部队;次年9月,他乘舰第一次来到了永暑礁,此后没有再离开。

当时,市场经济的浪潮刺激了人们的物质欲望,很多人都下海经商了,并赚到了大量的财富。那一年,李文波回老家探亲,恰逢大学同学聚会。毕业多年,昔日的同窗有的成了国家机关领导,有的成了企业高管,有的自己开公司做了老板,还有的移民海外。当得知李文波还在南沙守礁时,同学们都很惊讶。其中,有一位当领导的同学跟大家合计,说帮李文波调职,换一个好点的环境,但李文波谢绝了同学的好意。

至于原因,他私下里说:“虽然我的同学有的成了大款,有的做了大官,可跟他们比起来,我并不差。因为,我对国家做的贡献一点也不少,我也有自己的骄傲,起码我给我的国家和所处的时代留下了痕迹。”

同学的好意可以毫不犹豫地谢绝,亲人的恳求却让他无比纠结。当年,是他劝慰妻子及其家人,让妻子离开家乡,与他一同来到湛江。2001年,李文波的母亲不幸瘫痪了,因为怕耽误他的工作,就一直没告诉他。直到2003年他回去探亲,才知道母亲已经在床上躺了三年,那一刻他忍不住失声痛哭。

不久后,李文波的岳父也患病瘫痪了,作为家里唯一的女儿,妻子希望能在父母需要的时候帮帮他们。可是,此时的李文波需要马上守礁,上学的儿子也需要照顾,妻子根本无法回老家。无奈之下,她只好恳求丈夫。

到底是转业回家,还是坚守在南沙?李文波陷入了痛苦的挣扎中。

当时,如果提出转业的话,按照他的条件,肯定是没问题的;如果继续留在部队,马上就得去执行守礁任务。李文波做了最后的决定,打起背包奔向了那熟悉的礁盘,他想:“我不能做逃兵,我娘、我哥能理解我,妻子也应该理解我。”

在关键的时刻,选择南沙,选择坚守,这是李文波内心的声音,也是他为国家做出的牺牲与奉献。对家庭来说,他是有做得不周之处,可他知道自己首先是一名军人,其次才是父母的儿子、妻子的丈夫,用他自己的话说:“对孩子、对妻子的亏欠只有等到退休再补偿了,但只要穿一天军装,我就要像钢钉一样,牢牢铆在南沙的礁盘上。”

·把南沙当家建,把守礁当事业干

李文波刚调入南沙守备部队时,由于面对的是新岗位,很多东西都需要去学习。他认真研究《海洋观测规范》、《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等知识,利用假期到高校和科研院所查询资料、请教专家教授,不断地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逐渐成了部队里有名的气象“活预报”。

他对永暑礁海洋气象观测站建站以来所有的气象数据都进行了分类统计和分析研究,撰写了《南沙海区季风过渡期风的特点》、《南沙海区海浪年内变化特征》等多篇论文;还带领分队干部编写了十万多字的《南海水文气象观测教材》,作为南海舰队水文气象观测专业通用教材。

南沙的气象复杂多变,倘若预报不准,就会给战备巡逻、物资补给带来极大的困难,也会给值班的舰船造成危险。李文波带领分队人员对南沙海区天气的变化规律,包括一些灾难性天气,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总结出了一系列准确预报天气变化的规律,为值班的舰船和守礁部队提供了准确的气象参考。20多年来,由他带领的海洋气象观测站累计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军内外气象部门提供水文气象数据140多万组,创造了连续7000多天无差错的纪录。

李文波曾经说:“小数据连着大气象,必须确保每一组数据精准无误。因为,那不仅是一个气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更是中国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庄严承诺。人,一撇一捺而已;如何做好这个人,却不简单。要做到顶天立地,心中不能只有自己!”

2005年12月底,强热带风暴肆虐南沙海域,海风高达9级,李文波马上向领导建议:“风力还会加大,赶快通知附近渔船进港。”在守礁官兵的帮助下,在附近作业的两艘渔船靠上礁盘码头,船上20多名渔民安全登礁。

李文波的这些业绩,真的来之不易。曾经,为了安装海气边界层观测系统,李文波带领分队的官兵扛水泥、搬器材,通宵达旦地摸索施工。建站之初,气象报表全部都靠人工填写,既要精准又要字迹工整,着实是一件很磨性子的工作。后来,李文波买了一台旧电脑,四处求教,最终设计出了南沙第一套水文气象月表程序,大大简化了制表流程。

2009年8月,在一次巡察中,李文波发现国家海洋局设在永暑礁的水准点地基出现了裂纹,为了不影响南沙海区内潮汐表的准确性,他立刻带领分队官兵对水准点进行复测和校准,在近三海里的距离上,每10米测一次。一天下来,李文波的双脚全是被礁石划出的伤痕。可是,他从来没有抱怨过,而是说:“我不是不懂享受生活,只是心里实在舍不下这份南沙情、观测爱。”

·舍弃“小家”,奉献“大家”

在南沙巡防区工作20多年,李文波先后有10个春节都是在那里度过的。

1992年9月,在家休假的他接到了部队的通知,舍下刚刚满月的儿子,就去南沙执行守礁任务了。3个月后,家里告知孩子持续高烧半个月了,怎么都不退,转了多家医院也不见好,生命垂危。

李文波很担心儿子,可当时礁上气象分队只有他一个干部,他不能走。这一待,就到了1993年3月。由于常年守礁,他很难顾及家庭,期间先后有六位亲人去世,都没能赶回去尽孝。2005年9月,李文波回家看望已经卧床已久、危在旦夕的母亲,只陪伴了老人十天,就接到赴南沙守礁的命令。回到部队的第二天,他的母亲不幸辞世。那天夜里,李文波一个人走到后甲板,面朝北方,长跪在甲板上失声痛哭。半年后,当他从南沙守礁回来,母亲的坟上已经长满了青草。

这20年来,李文波自觉亏欠家里太多太多。当年,他在新婚的第五天就来到南沙,上礁后音讯全无。他算过,结婚20多年来,与妻子真正在一起的时间不足3年。结婚以来,他没有陪妻子逛过几次街,没有陪她出去旅游过,就算是相隔不远的海南岛,妻子跟他说过无数次,他也未能满足爱人的心愿。他说:“对孩子、对妻子的亏欠,只有等到退休再补偿了。但只要穿一天军装,我就要像钢钉一样,牢牢铆在南沙的礁盘上。”

·寂寞守礁人,一生无悔

守礁是寂寞的,尤其是李文波所在的气象分队,每天跟气温、湿度、潮汐等各种数据打交道,更是枯燥乏味。可是,比起在后方的安稳生活,他却很享受这种寂寞又充实的日子。

在战友眼里,李文波是一个沉默少言、淡定如水的人。曾经跟李文波同期守礁、同住一个寝室的战士小李,说起他们在永暑礁住过的那间大气波导室,记忆犹新。在那间10平方米的房子里,只有一张上下铺的床和简易的桌椅、柜子。小李对李文波的感觉,就像是对父亲一样,既有尊敬又有怕。3个月的时间里,他们很少交流,也没说上几句话。

不过,李文波爱读书的习惯,给小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说,李文波绝大部分时间都在看气象专业的书,每天都要看到很晚,熄灯后就用台灯看。后来,李文波自己说,读书不仅仅是因为兴趣,也是因为寂寞。永暑礁的建筑面积,不足一个足球场,几分钟就能逛一圈,在上面一守三个月、半年、九个月,实在没有什么新鲜事情可以说。

在沧海孤礁坚守2900多天,这绝非常人可以忍受的。建礁初期,条件很艰苦,天气非常热,湿气重、盐分高,没有空调,缺乏淡水,蔬菜不足,人上礁后没多久就会口舌生疮。精神上的孤寂,更是折磨人。当时,有几只军犬被带上礁,结果不到3个月,有的得了风湿病站不起来,有的得了抑郁症,见谁都疯叫。

恶劣的自然环境侵蚀着守礁人的身体,李文波的风湿病也很严重,可他依然一次不落地坚持守礁,还经常替战友值班。有人问李文波:“你这样拼着命在南沙守礁,到底值不值啊?”李文波说:“南沙守礁是我一生的荣耀,就算下辈子坐轮椅,也没什么后悔的!”

这个普通的军人,把理想和忠诚刻进了心里,扎根南沙,坚守在气象工作的第一线,埋头苦干,甘于奉献。虽然也有过痛苦无奈,也曾泪流满面,也曾心酸愧疚,可他依然执着前行,秉承着“将士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阵之时,则忘其亲;击鼓之时,则忘其身”的原则,在观天测海的岗位上散发着耀眼的光芒。

李文波用自己的坚守,生动地演绎出了忠诚于党、奉献于民的核心价值观,他也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每一个知道他的人:人生的高度在于过程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