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TCP/IP与互联网
1.互联网和万维网的区别
在不同教材上,我们经常看到互联网、因特网和万维网这几个词语,到底它们有啥关系呢。总的来说,互联网包含因特网,因特网包含万维网。国际标准的互联网写法是internet,字母i一定要小写,国际标准的因特网写法是Internet,字母I一定要大写。凡是由能彼此通信的设备组成的网络就叫互联网,即使仅有两台机器(计算机、手机等),不论用何种技术使其彼此通信,都叫互联网。而因特网是互联网中的一种,它可不是仅由两台机器组成的网络,而是由上千万台设备组成的网络(该网络具备一定规模)。因特网使用TCP/IP让不同的设备可以彼此通信(使用TCP/IP的网络并不一定是因特网),前面讲了,TCP/IP由很多协议组成,不同类型的协议又被放在不同的层。其中,位于应用层的协议就有很多,比如FTP、SMTP、HTTP。所以,因特网提供的服务一般包括有:WWW(万维网)服务、电子邮件服务(Outlook)、远程登录(QQ)服务、文件传输(FTP)服务、网络电话等。只要应用层使用的是HTTP,就称为万维网(World Wide Web)。之所以在浏览器里输入百度网址时,能看见百度网提供的网页,就是因为您的个人浏览器和百度网的服务器之间使用的是HTTP进行交流。
虽然互联网和因特网的本意不一样,国际标准写法也有区别,不过平常大家都不怎么进行区分,而是混为一谈。
关于互联网还有一种说法,即狭义和广义之分。大家常说的互联网,是广义的互联网,由两层组成:一层是以TCP/IP为代表的网络层(也是狭义互联网概念);另一层是以万维网(WWW)为代表的应用层。
以TCP/IP为核心的狭义的互联网,实际上是广义互联网的下层,是网络基础,更一般地说就是TCP/IP网络。这一层的主要作用是通过计算机之间的互联,将各种信息的数据报文以极低的成本进行传输,俗称“管道”,所有信息和内容在这个管道里进行传送。互联网的设计理念是:网络是中立和无控制的,任何人都没有决定权;网络是应用无关的,它的任务就是如何更好地将数据包进行端到端传输。这个设计理念从互联网诞生之初到现在从未被撼动,任何针对某种(类型的)内容对互联网进行优化的尝试其最后效果都不甚理想。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互联网不会试图对任何内容进行传输优化。
以万维网(WWW)为代表的应用层,是广义互联网的上层。这一层包括很多种类型的流量和应用,邮件、软件、在线影视、游戏、电子商务、移动应用等,所有服务提供商(Service Provider,SP)提供的都是这些用户看得见、摸得着的应用,它们丰富和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构成了我们常说的互联网业务和信息经济。
2.互联网三次革命
互联网的诞生本就是一场革命。互联网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互联网使全球信息交互变得简单轻松,这可以谓之第一次互联网革命。
第二次互联网时代,则是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和发展,即“+互联网”。截至2015年8月底,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达到9.46亿户,手机上网总数超过9亿户。移动互联网使互联网变得更加立体,人们脱离了网线、计算机的束缚,通过移动设备,随时随地地享受信息时代带来的便利。所谓“+互联网”,是利用互联网技术打破原有业务中的信息不对称环节,从而实现效率重建。典型例子就是打车软件,一方面大大提升了乘客和司机对接效率,但另一方面,出租车供给量和乘客打车需求原本就在那里,互联网只是将这种存量的效率和体验发挥到极致,因此只是“+互联网”。
现在,第三次互联网革命正在汹涌来袭。所谓第三次互联网革命,其实是把互联网线上的信息资源与线下的实体经济结合一起,即互联网拥抱实体领域,也就是现在的“互联网+”。
相比“+互联网”,“互联网+”则做到了真正的重构供需。不只是改善效率,而是在供给和需求两端都产生增量,从而建立新的流程和模式:供给端是“点石成金”,将原本的闲散资源充分利用;需求端则是“无中生有”,创造了原本不存在的使用消费场景。例如专车软件,它将社会中的闲散车辆集中起来,成为商品资源进入商业流程,增加了供给;而乘客日常则在打车之余,多了专车的选择,需求也增加了。
3.互联网三阶段
互联网的发展总是让人瞠目结舌。互联网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Web 1.0,Web 2.0和Web 3.0。如果要与互联网三次革命相对应的话,也可以这么认为,1.0时代是桌面互联网,2.0时代是移动互联网,3.0时代就是“互联网+”。
(1)Web 1.0
Web1.0,是以编辑为特征,网站提供给用户的内容是网站编辑进行编辑处理后提供的,用户阅读网站提供的内容。这个过程是网站到用户的单向行为,Web1.0时代的代表站点为新浪、搜狐、网易三大门户。
(2)Web 2.0
互联网具有高度的自我优化机制,庞大的用户群和信息量,使其具有自我修补和发展能力。虽然其动能来自于人类,但是我们始终相信,其原动力一定来源于互联网开放的机制本身。
Web 2.0不同于Web 1.0的最大之处在于它的交互性,加强了网站与用户之间的互动,网站内容基于用户提供,网站的诸多功能也由用户参与建设,实现了网站与用户双向的交流与参与。Web 2.0的初衷,是互联网需要更高的速度和更多的参与。传统的互联网,浏览内容的人远远多于制造内容的人。如果说,上一代的WWW是以数据为核心的网,那么接下来就应该以人为中心。这个时期的典型代表有:新浪微博、腾讯空间等。
用什么方法能够让所有访问互联网的人都“忙”起来呢?也就是说,怎么样实现“全民织网”,然后用软件、机器的力量使这些信息更容易被需要的人找到和浏览?
Web 2.0,彻底颠覆了传统互联网的信息组织方式和发布方式。
网民再也抑制不住内心深处的狂热,他们自说自话建立博客(Blog)或者“围脖”[“微博(Microwave)”的谐音],他们共同合作建立维基(Wiki),他们装修自己的QQ空间,他们广交朋友玩SNS,偷菜、开餐厅或者钓鱼。
这是一场不大不小的革命。互联网却在这场革命中发生了微妙的物权变化。
传统的ICP(互联网内容提供商),都是由专业人士们提供信息内容。
Web 2.0时代,允许互联网充分利用用户的智慧,让用户自己组织自己的信息。从“大家点击我”变成“大家点击大家”!
Web 2.0不是某种技术而是一种更广泛利用社会资源的管理理念。这里面的代表业务是博客(Blog)、RSS、Podcasting、SNS、维基网(Wiki)和沃客(Work)。
博客和播客允许任何人在互联网标准平台上建立自己的管理区域并发布消息。最著名的博客,如国内的新浪博客,吸引了诸多名人和炒作名人的人士。博客又形成“博客圈”,具有相同或者相似志向的人组成博客圈,共享知识和感受。
图1.14 微博
博客之风刚刚刮过,微博又来了!美国的Twitter推出了一款服务,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移动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140字(中西有差异,不同媒体也不完全相同)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实时分享。
这种三言两语式的交流方式,被称为“碎片化”媒体,一经推出,就获得极大成功。截至2011年12月,Twitter用户数已经达到2亿多!
2009年8月,新浪推出了“新浪微博”内测版,成为门户网站中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务的网站。微博,改变了传统媒体形式,成为互联网的新宠。
Wiki(维基网)更像是一部自由的大百科全书。任何人把自以为是的知识挂在网站上,会有对此感兴趣的人去审核。若审核通过,则进入条目。这种海量的条目就组成了一个百科全书式的万象世界。
RSS是站点用来和其他站点之间共享内容的一种简易方法,也叫“聚合内容”。一般用于人们订阅博客、Wiki更新、新闻、股票、天气等日常信息。
利用RSS,你无需一个网站一个网站、一个网页一个网页去逛,只要将这些你所需的内容订阅在一个RSS阅读器中,这些内容就会自动出现在阅读器里。
你也不必为了急切想知道的消息而不断刷新网页。因为一旦有了更新,RSS阅读器就会自动通知你。
除了博客、微博、播客,沃客、威客(Witkey,智慧的钥匙)也成为互联网领域创造的新名词。
图1.15 WEB 1.0与2.0
沃客用于悬赏征集个体作者或团体工作者出售自己的知识、创意、科研成果,威客是沃客的工作主体,是一个智慧角色。他是在互联网上凭借自己的创造能力,以技能、知识、智慧索取报酬的人。最著名的威客网站是猪八戒网(zhubajie.com)。
从博客、播客、沃客的特点来看,Web 2.0强调的是互联网应用,只需建立基础框架,任何人、单位、团体都可以自行添加内容,并共享给公众,不像传统的互联网应用,由ICP提供内容,而用户更多的是浏览。
如果说传统的互联网内容是到饭店里点餐,那么Web 2.0更像是DIY的野炊,每个人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做出菜品供大家品尝,绝对原汁原味。
Web 2.0也像是一出自导自演的舞台剧,比起电视里播出的专业人士编剧、导演和演出的电视剧来说,自然是有另外一番风格。
Web 2.0和之前的传统互联网应用(称之为Web 1.0),将会长期共存。
下面,再让我们追溯一下Web 2.0的历史。
2004年3月,全球专业技术出版商O’Reilly组织的一个会议——“O’Reilly的朋友”中,组织了一次头脑风暴式的探讨。在探讨中,O’Reilly负责在线出版及研究的副总裁戴尔·多尔蒂和MediaLive公司的格瑞克·克莱共同提出了Web 2.0的概念。
2005年9月,O’Reilly公司的CEO提姆·奥来理在其公司网站的个人栏目中发表文章,《什么是Web 2.0——下一代软件设计模式和商业模式》,这成为Web 2.0理念的重要里程碑。
随后,就像所有热点区域即将开盘的房子一样,Web 2.0立刻成为互联网界最热门的关键词之一。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各种新老媒体,纷纷将自身贴上Web 2.0的标签。YouTube、Myspace、Twitter、校内网等一大群带着Web 2.0思想或者印记的商业网站纷纷涌现出来。
而Google、百度也都立刻宣称,打自个儿成立,他们都已经是Web 2.0忠实的拥趸。也就是说,他们虽然没有成为第一个提出Web 2.0概念的企业,却已经在灵活运用Web 2.0的思想,并且运用得比谁都更彻底、更疯狂。
到底Web 2.0何德何能,引起市场如此大的反响?从本质上讲,Web 2.0改变了网民参与互联网的方式,将“浏览”互联网变成“参与”互联网,这可是个大事儿,自主权交到网民手中,减少了交互的环节,提高了交互的效率,提升了交互的质量。
从网络营销角度而言,Web 2.0的核心价值在于其互动性,与传统Web 1.0时代的网络营销相比,在营销模式、营销受众、价值导向和传播方式等各个方面都有了新的突破。比如说,Web 1.0的广告叫作“广告”,而Web 2.0的广告则是更加有效和节省成本的“窄告”,其“打击”更加垂直和有效。
(3)Web 3.0
Web 2.0使用互联网是为了把人与人联系起来,而Web 3.0使用互联网是为了把信息与信息联系起来。
应该说Web 3.0这个说法究竟指什么还没能得到广泛的共识,大家对其定义有很多不同的理解。在有互联网之父之称的蒂姆・伯纳斯・李看来,互联网的未来是语义网(Semantic Web),而许多互联网专家把语义网(Semantic Web)看作Web 3.0,也有人把语义网称为“Web 4.0”
Web 3.0要解决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要使计算机能理解到人们能理解的内容——“语义网”希望做到并正在做的事情。
Web 3.0网站内的信息可以直接和其他网站相关信息进行交换和互动,能通过第三方信息平台同时对多家网站的信息进行整合分类。
Web 3.0用户可以在互联网上拥有自己的数据,并能在不同网站上使用。完全基于Web,只需用浏览器便可以实现复杂的系统程序才具有的功能。
还是用一个例子来说明Web 2.0与Web 3.0的异同。假设你正考虑去休假,想去热带地区,为这趟旅行你准备了3 000美元的预算。你想住在好的酒店,又不想太花钱,还想要一张便宜的机票。借助目前可以使用的互联网技术,你不得不多次搜索以便找到最佳的休假选择:你需要研究潜在的目的地,然后确定哪个适合自己;你还可能要访问若干个折扣旅游网站,然后比较机票和酒店客房的价格;最后,你还要把很多时间花在查阅各个搜索引擎结果网页的结果上,整个过程可能要花好几个小时。在Web 3.0时代,你只要发出一个很简单的指令,剩下的事情则交给互联网,互联网完全可以替你做所有工作:它会根据你的偏好确定搜索参数,以缩小搜索服务的范围。然后,浏览器程序会收集并分析数据并提供给你,便于你进行比较。浏览器之所以有这个本领,是因为Web 3.0能够理解网上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