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导弹的起源
现代导弹的发源地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德国。20世纪40年代,德国火箭专家冯·布劳恩(Von Braun)领导的火箭研制组研制成功了两种导弹,分别命名为V-1和V-2。
V-1是一种飞航式导弹,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无人驾驶飞机,重2200千克,弹长7.6米,最大直径0.82米,翼展5.3米,使用喷气发动机,战斗部装药700千克,以550~600千米的时速航行时航程可达370千米,飞行高度2000米。发射时用弹射器弹射升空,然后导弹按预定弹道自动操纵飞行。
V-2可以称作真正意义上的导弹,具有专门的控制设备,能自动控制飞行速度和弹道,它后来成为美国研制第一代弹道导弹的范本,也是对战后导弹发展影响最大的一型导弹。V-2导弹重约13吨,长14米,最大直径1.65米,战斗部装药1000千克,采用液体火箭发动机推进、惯性制导和无线电遥控制导方式,能以5倍音速(约5400千米/小时)的最大速度飞行,弹道高度80~100千米,射程320~480千米。
1944年,在苏联军队的全面反击下,德军在东线战场节节败退。1944年6月6日,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德军腹背受敌。为挽救败局,德国将这两型新式秘密武器投入了实战。厄运首先降临到英国人头上,1944年6月13日,伦敦的上空呼啸着飞过几个喷着火焰的怪物,随着几声巨大的爆炸声,街道顿时成为一片火海。人们被这突如其来的情景震惊了,没有人知道这是怎么回事。1944年9月6日,法国首都巴黎也遭到V-2导弹的无情轰炸。
虽然V-1、V-2导弹最终也没能挽救纳粹德国失败的命运,但这两种导弹的出现开创了人类战争的“新纪元”,制导武器逐渐成为现代战争的主战武器。
V-1导弹正在进行发射前的准备
发射架上的V-2导弹
冯·布劳恩(Von Braun)在美国亚拉巴马州马歇尔太空飞行中心的办公室(1964年5月),其身后陈列着“土星”系列运载火箭模型。
冯·布劳恩是美国“抢”到的众多德国科学家之一,他带着他的研究小组和大量有关导弹计划的秘密文件向美国投降,为美国的火箭研制提供了全面协助。1969年7月,他主持研制的“土星5号”火箭运载着著名的“阿波罗11号”飞船,将阿姆斯特朗等3名美国宇航员送上月球,完成了人类第一次登月任务,并带他们平安返回。
1977年6月16日,冯·布劳恩在弗吉尼亚州亚历山德里亚去世,被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称为“史上最伟大的火箭科学家”。
随着纳粹第三帝国的覆灭,美、苏军队急不可待地攻入柏林,争抢德国先进的武器装备和科学人才。结果,苏联般走了绝大部分的硬件设施,而美国却引渡了大部分德国科学家,这其中就包括“V-2导弹之父”——冯·布劳恩。
美、苏两国获取了德国在导弹方面的技术积累,在大批德国火箭与导弹专家、技术人员的直接参与下,两国的导弹和火箭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以后,近代力学、高能燃料、特种材料、无线电电子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精密仪表和机械技术等科学的发展为制导武器提供了技术基础。另外,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间如火如荼的军备竞赛为制导武器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动力”。比如,苏联于1957年10月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美国为了削减前者在导弹技术方面的优势,从1957年开始,加紧发展中程和洲际弹道导弹,迅速缩小了当时与苏联在导弹方面的差距。
美、苏两国在发展远程战略导弹的同时,也大力发展各种战术导弹。其中以防空导弹最受重视,发展也最快。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美、苏相继发展并装备了地(舰)对空导弹。此后,美、苏还发展了多种型号的空对空导弹、空对地(舰)导弹、反舰(潜)导弹、巡航导弹及反坦克导弹。与此同时,西方发达国家如英、法、德、意等国也研制了多种类型的导弹,并且在某些领域还处于先进地位。然而,美国和苏联(俄罗斯)是无可争议的导弹强国,代表了导弹技术的先进水平,处于绝对领先地位。
进入21世纪,导弹技术已经发展到第四代、第五代,越来越多的国家拥有导弹并掌握了研制导弹的技术。各类导弹在其技术得到迅速发展的同时,也被用于实战。在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以及伊拉克战争中,导弹在战场上大显身手,甚至成为战争的主角。导弹改变了现代战争的模式,如超视距作战、精确打击、零伤亡战争等作战方式让人耳目一新,在这些全新的战争概念中,制导武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