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平台:移动互联时代的商业新常态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1章 人人皆媒体:难以阻挡的自平台狂潮

旧媒体后劲乏力,新媒体百舸争流。互联网对整个世界秩序的摧毁与重构,一刻也未曾停息。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整个社会似乎都进入了一个“人人皆媒体”的疯狂时代。在这股难以阻挡的自平台狂潮面前,人人平等,机会均等,谁都有机会利用自平台打造自己的个人平台和个人品牌。

1.1 Web 3.0时代:自平台的春天已经到来

21世纪的第二个10年,是自平台发展形势最为火爆的十年。随着以微博、微信为首的一些“小而美”的自平台的诞生和发展,每个人都成为了信息的记录者和传播者,人人都能通过QQ、微博、微信、陌陌、来往、易信、微米等平台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与他人进行互动——传媒圈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变,数量庞大的用户将自平台推向了新的时代。同时,移动互联网迅猛发展,人们社交方式以及信息传播方式的转变也在昭告天下:自平台的春天已经到来。

1.1.1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20世纪70年代,互联网出现后,人们可以把各种资源放在一个网页里,以比较直观的方式表现出来;而且各种资源之间可以通过网页相互链接。从互联网兴起到网络经济泡沫破灭的那段时间,是Web 1.0时代。那时候,大部分网站都是由静态页面构成的,信息只是单纯发布到网络上供网民浏览。

Web 2.0则代表了一个新的网络发展阶段,由Web 1.0时代单纯通过网络浏览器浏览HTML网页的模式转向内容更丰富、联系性更强、工具性更强的Web 2.0时代。Web 2.0更注重用户的交互,用户既是网站内容的消费者,也是网站内容的制造者。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智能手机一统江山,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自平台也随之崛起。受众不再只是被动、单向地接收媒体的信息,也可以成为信息中心和信息传播者,这是一个质的飞跃,标志着自平台时代——Web 3.0时代已经到来。

追根溯源,自平台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都必须归功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2014年,中国整体网民规模为6.48亿,其中移动网民已达到5.6亿人,增长率为11.4%。移动网民的增速远超过整体网民的增速,中国整体网民的增长已经由PC网民增长完全转移到移动网民的增长。相对于无法随身携带的台式电脑,智能手机的便携性注定会赢得更多的使用者。

2014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市场规模达到2134.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15.5%,未来依旧会保持高速增长。预计到2018年,整体移动互联网的市场规模将突破1万亿大关。

移动互联网的持续高速增长,一是由于智能手机的大面积普及,移动终端庞大的用户基数已定型;二是电商、游戏、广告等传统PC经济已逐渐适应移动终端发展,并且在已有商业模式基础上不断拓展出创新应用及服务,带来了持续的市场增长。

2015年2月,工信部发布了2014年全年电信服务业相关统计数据。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智能手机出货量超过9000万部,移动宽带用户达到5.83亿户,而固定宽带接入用户仅为2亿。其实,这并不是移动智能设备上网用户和流量第一次远远超过PC上网用户和流量,早在2014年之前,有数据显示,移动客户端已经成为网络消费和支出的主流。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沈阳教授曾经公布过一个惊人的数据:每个中国人平均每天摸手机的次数高达150次。听了这个数据后,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表示深有同感,他说自己每天摸手机的次数比这个数字还要多,而且,他女儿用手机打字比他在电脑上打字还要快。同时,他发现来新东方报名的学生中有三分之二是通过微信进行了解后再来报名的,远远要比看了报纸广告后来报名的人多得多。

毫无疑问,我们已经进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

1.1.2 全民表达,发出你的声音

以前,在信息传播方面,发布信息的人大多是一些记者、专家、行业精英等,企业只能通过特定渠道进行产品营销、企业形象推广等工作,而普通大众也只能被动接收信息。

自平台时代到来以后,任何人、任何组织完全垄断一种信息传播渠道几乎是不可能的。对于同样一件事,人们不再仅仅依靠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进行了解,而是可以通过不同渠道获取丰富的信息,多方面、多角度地去分析事件的真相,判断事件的对与错、是与非。而且,对于同一个知识的获取也变得更加系统起来。信息论的奠基者之一申农从信息接受者的角度作出定义:“信息是能够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以微博、微信为首的自平台很好地满足了人们在第一时间掌握丰富信息、研究事物的需求。当然,这对人们的分析能力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此外,在自我表达方面,自平台时代到来以前,大多数人很少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渠道,也就注定了很多人缺乏表现自己或者展露才华的机会和媒介。但是,每个人与生俱来便有发出声音并使自己的声音被其他人听到、理解的欲望,自平台的出现很好地满足了人们的这一需求。著名传播学者丹·吉尔默曾说过:“你的声音是重要的。如果你有值得说的,人们会倾听。你可以做自己的新闻,我们都可以。”自平台这种几乎是零门槛的媒介的出现,使得全民表达成为了可能,人人都可以利用自平台创建一个媒体渠道,第一时间发布相关信息、表达自己的观点。自从自平台诞生之后,似乎每个人都变成了信息的发布者,甚至是进行营销活动、打造个人品牌的操盘者。

2014年7月15日19点44分,广州市301路公交车在广州大道南敦和路口南向方向停站时,突然爆炸起火。站台上众多乘客被火苗笼罩其中,整个公交站台陷入一片火海。爆炸发生后10分钟左右,消防车、救护车、警察等到达现场进行处置。围观人群渐多,不断有人开始拍照发微博,第一条微博由围观网友于20:03分发出。随着救援力量到达现场,广州本地的传统媒体及网络媒体记者于20点十几分发出消息,随后《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也纷纷跟进。

在传统媒体报道前,网友的自平台就已经发布了爆炸事件消息,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他们不断刷新微博获取事件最新消息。在媒体、微博报道的同时,广州本地的公安微博首先于20:38发出第一条官方信息,公布事件现场情况以及警方处置情况。随后,其他自平台也分别发微博公布事件进展以及官方应对情况。各新闻网站也纷纷制作专题直播动态,该事件在当晚即引起社会各界热烈关注。

在当天短短数小时里,相关微博量达到数万条,相关网络新闻也有数百篇。直至16日下午,广州公安通过微博进一步公布案情进展,称抓获了一名湖南籍嫌疑犯。在传统媒体报道前,警方的后续通报经过自平台不断转发,引起了更多民众的关注,澄清了很多不实传言,维护了社会秩序。

毫无疑问,信息传播方式的转变使得整个社交媒体出现了“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是主持”的新局面,媒体的范畴变得更为宽泛。现在,一个人、一个小团队或者一家企业都可以成为一个媒体、一个平台。一些企业的高层更是轻松便可成为拥有几百万乃至几千万粉丝的超级自平台。例如,马云、潘石屹、罗振宇等商业大亨和营销天才,他们每发一条微博,便能在第一时间传播到数量可观的粉丝那里;他们的一些公开演讲,甚至是企业的内部讲话,也成为了最稀缺的媒体资料。在“媒体训练营2014年夏季峰会”上,小米公司联合创始人、小米“营销圣经”《参与感》的作者黎万强在演讲中提出:“每个公司都是自平台,每个公司都应该快速地转型,让自己成为自平台。”

当然,我们普通大众也可以成为一个自平台人,并成功崛起于自平台丛林中。那些在微博、微信上声名鹊起的网络红人便是最好的证明,比如段子手“作业本”“留几手”“使徒子”等。

随着自平台鼎盛期的到来,广义的媒体间的竞争也变得日益激烈起来,甚至有些媒体还没来得及参与到竞争之中便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了。未来的媒体形态,将由新闻单位、企业媒体和自平台构成,而经过市场筛选后的自平台正变得活力十足,成为个性化突出的高品质媒体。

总之,自平台的概念已经盛行多年,从早期的博客、论坛、贴吧、QQ空间,到现在的微博、微信以及其APP,改变的是内容输出的平台,但做的事情几乎一致——传播思想和观点,建立自身平台和品牌。自平台作为一个开放、平等、自由的平台,没有太多的强制性,是每个人释放激情、张扬个性的舞台,更是打造个人品牌的平台。而自平台的水涨船高,既有自平台人自身推高的作用,也有市场对自平台需求的影响。如今,自平台的春天已经到来,那么,你还在等什么?

1.2 每个人生来就是一个品牌

以往,品牌这个概念只针对组织而言,但现在,上到名人政要,下到普通百姓,人人都可以打造个人品牌,让个人品牌成为我们的名片。

1.2.1 个人品牌传播的基础

每个人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个性和人格魅力,这是个人品牌的“品牌基础”。从地域分布来说,东方人和西方人由于文化差异,有着明显的个性差异:在社交方面,西方人直率简洁,东方人客套含蓄;在性格方面,西方人理性开放,东方人感性保守。就中国人来说,东北大汉豪爽张狂、北京男人实在健谈、湖南爷们聪明叛逆、南方女子温柔贤淑……

再细分下来,其实就算处于同一地域甚至是来往密切的同乡,人与人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个性差异,这体现在性格、思维、气质等方面。人是各种“小人格”的结合体,由于人性中包含很多要素,如情绪、感觉、情感、记忆、判断、推理、精神、劳动以及成长等诸多层面,而且在时间的作用下,有人乐观、有人消极,有人果敢、有人武断,有人善谈、有人喜静。而且,每一个人的出生囿于外界环境的限制,也注定了不一样的人生。当然,自身的素质和能力更加重要。

每一个人生来就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品牌,无论他对自己是否有着清晰的定位,都会有不同于他人、只属于自己的个性标签和人生轨迹。个性标签是这个时代赋予每个人的标识,而人生轨迹则是我们出于自己的个性和自身经历对自己“品牌”的定义。

个人品牌是一个人留给他人和外界的印象。对于自平台人来讲,自己在他人面前所表现出来的不同个性或行为,往往会给他人留下不同的“品牌”形象。虽然主观成分占很大原因,但是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其实,每个人都是这样,对外界所表现出来的不同个性和形象将决定着其独特的“品牌形象”,进而决定着其出路和未来。可以说,不同的“品牌形象”决定着不同的人生故事。对自平台人来讲,他在哪里不重要,做什么不重要,与谁在一起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要展现出自己的人格魅力和独特的“品牌形象”,在粉丝心中留下与众不同的印象,进而成功打造自平台品牌。

当然,对于草根或者普通大众来说,由于不具备名人强大影响力的优势,利用自平台打造个人品牌需要经历一段奋斗历程。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每个人都有成就自我品牌的可能,因为每个人生来就是一个品牌。

1.2.2 我不是大腕,但粉丝上万

以往,囿于社交方式和信息传播方式的限制,我们每个人穷其一生接触的人也都是非常有限的。我们发起一个话题,最多也不过能影响几十、几百人、上千人。那个时候,我们也有品牌,但这种品牌的辐射范围却非常狭窄,更不可能达到吸引众多粉丝、建立知名品牌的程度。但是,当博客成为主流之后,这个局限被一举打破,无论你是谁,无论你是做什么的,你都有可能把自己传播出去,拥有一大批追随自己的粉丝,最终成功打造出自己的个人品牌。新浪博客曾打出的一句广告宣言,淋漓尽致地描绘出了这一人人喜闻乐见的现象:“我不是大腕,但粉丝成千上万!”

当然,这还只是博客,随着微博、微信、APP等各种社交媒介诞生,品牌传播媒介大范围拓展,任何人都可以对接整个世界。信息传播越来越快,也越来越便捷。只要你有观点、有思想、有事件,有用、有趣、有料,那么你也可以成为信息传播的中心,你的消息也会瞬间到达千万人。这就为我们个人品牌的传播提供了条件。

总之,对于自平台人来说,由于互联网发展的多变性和复杂性,个人自平台的未来还不是十分明朗。但是,随着自平台春天的到来,其发展前景必然是可观的。自平台人在成功运用自己的自平台战略和品牌战术后,终会明确定义出自平台产品和自己的个人品牌。这决定了哪一部分受众会心甘情愿地追随你,你是否能在自平台世界中创造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1.2.3 博客平台的强势崛起

2005年秋天,博客强势崛起,在此期间,互联网爆发了一场名人博客浪潮:各个领域的众多名人纷纷在各大门户网站开通博客。这些名人凭借自身的强大影响力,迅速在自平台上发光发热,强化了自己的个人品牌(见图1-1)。

图1-1 博客的运作模式

随着自平台的不断发展,一个普通人也可以连接全世界,博客这个自平台已经不仅仅是名人的“专用场地”,普通网友同样能够凭借自己的努力,建立属于自己的自平台,打造自己的专属品牌。随着博客的发展,又出现了微型博客,即微博,它是一种通过关注机制分享简短实时信息的广播式的社交网络平台。

2007年5月,中国出现了第一家带有微博色彩的社交网络——饭否网(见图1-2)。数月后,拥有数亿QQ用户的腾讯公司发布了一款带有微博性质的产品——滔滔。但自2009年7月中旬开始,包括饭否和滔滔在内的国内大批老牌微博产品停止了运营(饭否网后来恢复了运营)。

图1-2 新版饭否网登录页面

2009年8月,中国新浪网发布“新浪微博”内测版,成为门户网站中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务的门户网站。自此,微博正式进入中文上网主流人群的视野。微博的即时通信功能非常强大。随着微博的影响进一步扩大,在微博中诞生的各种网络热词也迅速走红网络,“微博效应”正在逐渐形成。

微博最大的特点就是:发布信息快速,信息传播速度快。在一些大的突发事件或引起全球关注的大事件现场,如果有人发布微博,其实时性、现场感以及快捷性,甚至超过所有媒体。微博这个全新的名词诞生后,很快成为全世界最流行的词汇。伴随而来的,是一场微博世界人气的争夺战,大批的名人被各大网站招揽。各路名人也以微博为平台,在网络世界里聚集人气。新的传播工具造就了无数的草根英雄,从默默无闻到新的意见领袖,往往只在一夜之间。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微博用户规模为2.49亿,网民使用率为38.4%。其中,手机微博客用户数为1.71亿,使用率为30.7%。

1.2.4 微信带来的媒体变革

2011年1月21日,微信横空出世。刚一问世,微信便成为继微博之后又一受到人们强烈追捧的大平台。截至2014年,微信用户已突破6亿,而微信公众号也成为众多微信用户建设自平台的首选。一方面,微信受众广泛,现在有智能手机同时使用微信的人很多,这就为自平台的建设提供了基础;另一方面,微信联系便捷、成本低,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加紧密。可以想一想,我们现在与人交流,有多少人还愿意打电话、发短信?恐怕很多人都已经转为使用微信语音和视频。而从自平台的角度来看,微信也具有天然优势,比如打破了微博140字的限制,可以发送语音和小视频等,可以基于地理位置进行准确推送等,这就为自平台的建设提供了助力。

从论坛、博客到微博、微信,中国“博客之父”方兴东见证了这一自平台的发展历程。他认为,从媒体的整个变革过程来看,博客可以说是自平台正式崛起的标志性平台,它解放了内容和作者,同时改变了媒体内容的生产方式;微博则进一步对内容的传播方式进行了改革;微信的诞生更是增强了自平台的传播力,从根本上实现了媒体变革。他表示,经过从传统媒体到自平台的一系列变革,人人传播的愿景已经慢慢成为现实了,借助自平台蓬勃发展的力量,人们有了更多的交流渠道和内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已经从“弱关系”走向了“强关系”。

1.3 自平台对人际关系的改变

“人人都是发布者,个个都有麦克风”,用这句话来形容当今的自平台领域最合适不过了。QQ、论坛、博客、微博、微信、视频网站……近年来,自平台异军突起,面对“老大哥”传统媒体,渐显后来居上之势。而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自平台改变了人际关系。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成了整个世界。但同样是关系,也有强有弱。所谓“弱关系”就是指和联系不频繁的人之间的关系,而“强关系”则是指和人交流较为频繁的关系。如今以微博、微信等媒体为主体的自平台,则实现了人与人之间、媒体与粉丝之间由弱关系向强关系的转变。

1.3.1 传统媒体的“弱关系”

自平台由来已久,但却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陌生人之间的关系。以往,当我们身处传统媒体时代,我们能听到的大多是主流媒体的声音,个人的意见、观点、思想在最大程度上被淹没了。而由这些媒体建立起来的关系是脆弱的。“弱关系”具有以下弊端。

1.匹配度低

“弱关系”的一个特点就是圈子大,它的关系组成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是双向的,也可以是单向的,全凭用户自己决定,未必要实现百分百地匹配。

2.互动性差

由于圈子比较大,“弱关系”的互动性比较弱,用户之间的彼此反馈需求很低,维系成本更低,这也是“弱关系”之所以“弱”的根本原因。

3.信息传播慢

“弱关系”时代,信息传播往往不是即时的。以论坛为例,在论坛兴起之际,人们只能通过PC端登录,除非极为感兴趣,否则,你通常没有办法让所有用户和粉丝第一时间就看到你发布的信息。

4.内容良莠不齐

PC互联网时期,网络上曾经流传一句话:“在互联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它强调用户能够以一种不透露个人信息的方式隐匿于互联网一端来发送或接受信息。因为没人知道我们是谁,所以我们几乎可以不用为我们的内容负责。这就造成了内容的良莠不齐。但如今还是这样吗?答案是截然不同。因为你的用户、你的朋友、你的同事、你的亲人,都在你的关系链中。如果你是一条狗,那么所有人都会知道你是一条狗。

1.3.2 自平台的“强关系”

我们可以把自平台和人之间的关系看成人—信息—人的关系,信息像是一条纽带一样连接着人与人,而自平台为这一纽带提供了便利通道。平台越多,发展越鼎盛,信息传播就越快,互动就越频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越强。这种“强关系”与传统媒体的“弱关系”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匹配度更高

如今的自平台匹配度已经非常之高。线下粉丝不再是盲目地崇拜、关注,而是会选择自己真正感兴趣的、对自己有帮助的自平台。举个例子,如果你是个想学习育儿经验的妈妈,那么你就会从众多的微信公众号或者微博中,通过关键词选择最符合你需求的育儿公众号或者微博;如果你想学习各种管理常识,那么你同样可以选择这方面的公众号或者微博;如果你是小米的“铁粉”,那么你可以直接关注小米公司以及雷军、黎万强等人的公众号和微博……这种基于自己兴趣、爱好而选择的关注无疑匹配度更高,每个人都能从自己的关注中得到自己想要的,同时也提高了粉丝的黏性。

2.互动性更强

因为是基于兴趣的关注,所以只要你能够提供对粉丝来说有价值的东西,那么粉丝与平台之间的互动以及粉丝与粉丝之间的互动就会变得非常频繁。如果做得好,粉丝不仅可以成为平台的忠实拥护者,还会积极献智献策、出钱出力,帮助平台进行建设。如今很多自平台都会定期或者不定期举办一些活动,这些活动更能调动粉丝的热情和参与感。

3.信息传播更快

一种传播媒体普及到5000万人,收音机用了38年,电视机用了13年,互联网用了4年,而微博、微信几分钟足矣。这就是信息传播方式转变带来的巨大影响力。当然,除了速度之外,信息传播在其他方面也有可喜的变化,而这些变化恰恰是自平台兴起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4.内容质量更高

因为微博、微信上更多是熟人,所以自平台在推出内容时,也会有所选择。并且,为了吸引粉丝、留住粉丝,自平台也会想方设法地提供优质内容,满足粉丝和用户的需求。

总之,通过现在的资源,自平台完全可以把自己与粉丝、用户之间的关系,由“弱关系”转换为“强关系”。其中的关键在于双方能够找到共同的兴趣爱好,产生共同话题,有了共同话题就能产生更多互动,逐渐变成“强关系”的朋友。

对于自平台人来说,如果你和自己的粉丝之间互动不多,不能变成“强关系”的状态,那么用户很容易转移到其他“强关系”自平台上。用户的互动频率和自平台的使用频率是成正比的,所以“强关系”的特质注定需要更高频率使用的自平台。而当前的微博、微信等新型社交媒体无疑为我们提供了这个平台。

1.4 有了品牌,赚钱就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

很多人在看到一个个企业品牌的成功故事后,对他人成功后的荣耀和财富欣羡不已,难免有“换位思考”的想法,梦想自己拥有这些财富该是何种景像。其实,创造出这一切的人才是需要我们思考的关键。试问,没有成功的人,哪来成功的事?

1.4.1 “晓说”:从“自平台”到“自品牌”

通过自平台打造个人品牌的终极目的是通过生意创造财富,只不过很大一部分自平台人从一开始就将更多的目光和心思放在了生意和财富上,逐渐滋长了贪婪之心,而忽视了个人品牌的塑造和完善。时间一长,自平台离自己的成功之路就会渐行渐远。殊不知,人即媒体,媒体即人,在角色融合的基础上,生意背后的人才是生意的保障所在。并且,当你的个人品牌建立起来之后,赚钱自然就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

2012年3月,高晓松的漫谈式脱口秀节目“晓说”在优酷悄然上线,这档网络自媒体脱口秀节目每集时长20分钟,上线24小时内在优酷的播放量即突破了100万大关。26期节目过后,播放量更是高达6000万,堪称奇迹。9月,“晓说”节目登陆浙江卫视,与该频道重点项目——纪录片《艺术:北纬30度》合作,成为首个登上电视银屏的视频网站自制节目。12月,高晓松的新书“晓说”在清华大学举办首发式,该书由优酷网同名脱口秀节目内容整理而成(见图1-3)。2013年1月,高晓松在北京王府井新华书店签售新书“晓说”。2014年6月,“晓说”更名为“晓松奇谈”于爱奇艺独家上线,由爱奇艺旗下的高晓松工作室打造。“晓说”开播两季已持续更新一百几十期,光优酷网播放总量就过亿,一举刷新国内自制脱口秀节目访问增速、关注度、播放量的最高纪录。

图1-3 高晓松新书《晓说》

高晓松一直以“音乐才子”的身份示人,在“晓说”上线前,除了他的音乐才华,普通网友并不知道他阅读面广,知识渊博,经历丰富。“晓说”正是根据高晓松的这些特点,为其量身订造的。天文、地理、历史、政治、音乐、旅行、电影、足球等众多方面的内容均来自高晓松个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收获和感悟。“晓说”上线后,让公众见识了高晓松“音乐才子”之外的另一面,开始成为高晓松个人的一个知名品牌,堪称从“自平台”到“自品牌”的一个绝佳典范,而节目的巨大成功也为高晓松带来了源源不绝的收入。至于将节目结集出版,那就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据调查,“晓说”的男性观众比例占到70%,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群体占到80%,堪称高学历群体,迥异于其他以年轻观众为主的网络原创娱乐节目。“晓说”走红后和电视台合作摄制纪录片,顺势推出了APP。第二季推出时也加强了编辑思路,比如策划了“寻找中国古战场”系列,寻访古代各知名战役的发生地,凭吊古迹,感怀历史;还有“优酷大调查”聚焦于社会热点事件和有态度、有立场的话题,试图更多地起到引导舆论的作用。

自平台正是自平台人人格魅力和个人品牌的客观反映,个人品牌风格决定着自平台风格,自平台所创造的价值大小与自平台人的个人品牌优劣有着直接联系。如果自平台人只是一味地以做生意为目的去经营自平台,那么,只会让自平台快刀渐钝、明镜复黯,结果往往是适得其反。所以,自平台人应当本着全力打造个人品牌的目的去经营自平台,而不是充满功利性地以生意为经营核心。

1.4.2 生意与个人品牌的角色融合

2014年以后,自平台数量开始呈现爆发式增长,不过,大部分自平台运营者普遍感觉长路漫漫,那么,是不是人人都能做自平台?或者说,到底应该遵循什么样的原则去经营自平台呢?自平台领域的很多权威人士都表示,自平台的个人品牌即代表着生意,可说是人即生意,生意即人。经营自平台最重要的就是将自平台的价值和个人品牌传递出去,而不是一味地追求生意、追求财富。虽然,目前一些自平台品牌的成功崛起已经掀起了自平台领域的热潮,但还是有很多自平台人没有清楚地认识到这个问题,并没有将重心放在打造个人品牌上,最终由于诚信等价值观问题导致自平台陷于被动和不利局面。如此一来,生意又从何谈起?

将生意与个人品牌进行角色融合后获得成功的自平台品牌有很多,让自平台这个概念大行其道的程苓峰便是一个成功的个人品牌经营者,他在自平台上经营着自己精通的互联网事业;“罗辑思维”的自平台人罗振宇发展出“魅力人格体”,其自平台中所展现出来的趣味性正是其幽默风格的体现……

很多人都在用自平台打造个人品牌,成功后为自平台带来了商业价值,当然主要是以承接企业广告为主。此外,不同的自平台人有不同的习惯、爱好和价值取向,所以,最终他们建立起来的个人品牌多少都存在着一些不同,但是都能通过个人品牌的独特人格魅力为自平台创造价值。当下成功打造个人品牌的自平台主要集中在微博、微信平台上,但也有一部分自平台人通过其他自平台成功地建立起了个人品牌。无论使用哪一种自平台,关键在于生意与人的有效融合,在生意之中有个人品牌的价值体现,在建设个人品牌的同时经营自己的生意。随着自平台内容越来越多样化,可以预见,在未来的自平台领域,人们将会在各种不同的生活场景里进行消费,自平台的边界会变得模糊而宽泛,自平台的内容会变得特定而小众,自平台的形态将走向丰富而多元。但是,个人品牌与生意的融合和相互促进永远不会改变。

总之,自平台品牌和自平台人的个人品牌常常是一体的,也就是媒体即人,人即媒体。自平台人的个人品牌直接决定着自平台的媒体形象,而人们是否会在自平台上消费的关键就在于自平台是否能够表现出良好的形象和媒体价值。在角色融合的自平台上,自平台人才是做生意的关键所在,因此,各位在做自平台时千万别为生意丢了初心,时刻牢记当初自己上路的初衷和自己做事的那份纯真。

1.5 去中心化:自平台的最大特征

中心化,从字面上理解的话就是指以一点为核心,一切的信息活动都围绕着一个中心展开。在传统的信息传递模式中,中心化的特点非常明显。因为过去信息传播速度慢,而且受到地域及时间的限制,人们无法相互交换意见,所以通常情况下人们都会从一些权威的媒体或机构处获得所需信息。

然而事实上,中心化其实是大大限制了媒体的发展,媒体要是想让他人听到自己的声音,就必须具备一定的影响力才能做到,想要扩大自身的影响力也需要一步一步来,以过硬的信息素材以及文笔来对媒体进行支撑,同时也需要很多的“独家报道”来吸引人们的眼球。

1.5.1 人人都是媒体

过去,“权威”就是信息中心,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人们只能从权威那里获得信息,所以造成了“权威”说什么好,什么就好,“权威”说什么是对的,什么就是对的。以往,一些比较大的媒体以及世界知名的设计师就可以决定全球的流行走向。

那为什么说去中心化是自平台最大的特征呢?因为自平台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随着自平台的出现,社交媒体的高速发展,人们逐渐走进了去中心化的时代。自平台作为一种新媒体,对传统的媒体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在自平台时代,人人都是媒体,每一个人都是信息的传递者,每一个自平台都是信息中心,也就不存在所谓的中心了。

在过去,人们接收信息的途径大多是那十几种报刊杂志、几个权威电台。因为资源与信息渠道受限,人们往往要等到新闻变成“旧闻”之后才能收到信息,这种事情在过去屡见不鲜。而自平台的信息传播速度则大大地超越了传统媒体,网络媒体传播信息的即时性,让信息能真正在“第一时间”传播出去,各种自平台的转载、关注、置顶等功能又可以进一步让信息扩散出去。

自平台在人们的关注与推动之下,不断地前进,影响力也不断地扩大。信息中心化也在自平台的进步之中土崩瓦解,每个人都获得了话语权。在信息中心化年代,人们在意的是说话的是谁;而到了互联网时代,人们都不知道说话的是谁;当进入了Web 3.0时代也就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都不在乎说话的是谁了,人们更在乎信息本身。

权威在人们的心中不再占据最重要的地位,人们开始学会质疑权威所传播的信息。这是一个思考的过程,也是一个进化的过程。人们的思维在进化,向着灵活主观的方向进化,而这一切的引导者就是自平台。

1.5.2 互动才是自平台的魅力所在

社交重在交流,自平台是社交媒体,互动性是其重要特性之一。在这一特性的指引下,受众与自平台人之间可以自由地互动交流,人们不只可以自主选择接收什么信息,还可以质疑信息的发布者。你可以去跟他讨论,你认为他哪点说的不对,大可以直接指出来,让他解释给你,如果不能,那便是你的胜利。

而在过去,一个人对信息中心提出质疑无疑是蚍蜉撼树,即使信息中心的观点真的出现了错误,也不是一个两个人可以改变的。这也正是为什么那个年代有一句话叫作“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当人们都觉得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时,哥白尼一个人主张日心说是极其冒险,因为当时的信息中心便是教会,教会说什么,便是什么。

但当下便不会有如此情景出现,因为人们都学会了理性思考。人们在越来越多的电视媒体上发现了很多虚假广告,我们曾经认为能上电视广告的都是“高大上”的产品,只有好产品才会上电视。但现在,人们发现事情并不完全是自己想的那样。

曾几何时,各大报刊、杂志、电台、电视的工作人员只要坐在办公室,就会有一大波人来排队发广告,但现在,各大电视台都要跑断腿、磨破嘴,才能找到商家来赞助一档节目。这也是因为自平台去中心化的特性所导致的。

人们不再盲目地相信权威媒体所发布的广告,而是更相信自平台中口碑较好的产品,人们认为大家说好的才是真的好。对于流行趋势,人们不再盲目地跟随国际知名设计师的眼光,人们更愿意选择大家都觉得好看的衣服。人们更愿意自己主宰自己的生活,而不是跟着别人的思维走。

1.5.3 被吐槽的“龙凤呈祥”:网络给了用户说话的勇气

自平台的去中心化,对于所谓“权威”的影响可谓甚深。这里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北京故宫吉祥物“龙凤呈祥”刚刚亮相便惨遭各界人士吐槽。这种完全不符合人们审美观的作品,任其官方微博如何说,也不会改变人们的看法。还有网友犀利地指出,其龙凤吉祥物中的“凤”有问题:难道他们不知道凤是雄性的吗?

先不论网友的吐槽对错与否,起码这种现象在告诉我们:“官方”与“权威”的话语权已经被严重弱化了,人们正通过自平台不断地对信息进行筛选。在以前,官方给了一个说法,也许有人觉得不对,但是他不敢说,因为他身边的人极有可能会笑话他,所以很多不一样的想法就被埋没在了人们心里,这也正是中心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之一。

而如今,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给了人们说话的勇气和动力,也许你的质疑一经发表便会得到群体的响应,志同道合的人会瞬间凝聚在一起。“三人成虎”的道理我们都懂,当众人的力量聚集到一起的时候,就可以形成一股足以抗衡“中心”的力量。正是有了这股力量,自平台才可以担当起社会舆论监督的职责。

此外,自平台不仅对具有破坏性的、不真实的东西产生了威慑力,还对商业也产生了极大的冲击。过去,信息的不对称让整个商业市场呈现为卖家市场的形态。企业生产什么,消费者就购买什么,这是普遍现象。在那个时代,消费者没有太多选择权。但是当商业中心化也被消除的时候,人们可以轻易地在网上获知一个产品是否物有所值,是否还有其他的替代品。

自平台能做到的其实更多,当所有企业都开始重视自平台时,也就出现了所谓的自平台营销模式。企业纷纷入驻自平台,以更人性化的方式进行生产与销售,以此来争夺市场份额。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得民心者得天下。

消费者的彻底翻身,不仅体现在我们具有了更加自主的选择权,更体现在我们甚至可以倒逼企业的生产模式,要求企业按照消费者的需求进行生产。如果厂商不按照消费者的需求生产,那就没人购买。

总而言之,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人性渴望回归,去中心化是必然趋势,不可阻挡。在这个时代,每个人都是记者,每个人都是作者,每个人都是媒体人,每个人都是明星。在这个时代,你有你的中心,你也可以是别人的中心。但从宏观角度来看,这是一个每个人都是中心但又找不到一个总的中心的时代。当然,也正是因为自平台这个去中心化的特征,普通人才拥有了更多闪耀的可能。

1.6 自平台广告卖的是未来

自平台的进步无疑是非常迅速的,其进步越迅速,便越引人注目。众多企业也逐渐认识到了自平台所蕴含的惊人力量,并越来越难以抵抗,于是他们纷纷将目光转向了自平台的“广告效应”上,有不少企业都从自平台广告中获益颇丰。

1.6.1 未来是精准投放广告的时代

是什么让自平台如此吸引企业的注意,让企业家们纷纷前来投资呢?自平台作为广告传播媒介又有怎样的优势呢?首先,我们来对比一下传统广告与自平台广告的区别。广告就是广而告知,打广告的目的是提高产品的曝光率与知名度。传统广告依托于实体媒体平台,如广告牌、报纸、杂志等,主要采用一对多的模式,将一个产品的信息大范围地对受众群体进行宣传。

而基于互联网,现如今更是“傍上”了移动互联网的自平台,可以说是当下人们的新宠儿。自平台完全可以实现精准的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信息传播。无论是什么时代,广告都是在玩概率,更像是在赌博,人们将赌注押下去,之后只能等待,有可能想买的人看不到广告,而看到广告的又不想买,或者想买的看到了广告却又没时间去买。这一切都是导致很多广告投资大于回报的主要原因。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自平台的高调崛起告诉广告主:撞大运的时代过去了,我们已经迎来了精准投放的时代!在自平台时代,广告投放就是这么准确。为什么说自平台广告的投放准确呢?还是要从自平台本身的性质来看,自平台本身便是一种社交媒体,社交便意味着自平台人与其受众之间存在着高度的契合,在兴趣、爱好、思想上都有着共同的见解与观点。

也就是说,自平台人喜欢的,其受众群体也极有可能喜欢,自平台人觉得好的,其受众群体也会觉得好。那么,受众群体的问题便迎刃而解了,广告主再也不用像传统广告投放那样遍地开花,用大笔的资金来提高自己产品的曝光率了。在自平台时代,只要找对与你产品搭的自平台人,便可以直接将产品推送给最合适的用户群。

1.6.2 依托网络,创造奇迹

通过自平台投放广告不仅可以大大地节省广告成本,更可以有效地缩短产品信息在用户群体之间传播所需的时间。时间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很宝贵的,运用新媒体投放广告进行营销,可以为企业节省大量的时间。利用这些时间,企业大可创造更多的价值。

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及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还远远没有结束,这是一个正在进步的时代,人们现在看到的还不是它的全部。移动互联网现在仅仅给人们展现了其很小的一部分,仅仅如此,自平台已经依托于网络产生了如此大的能量,未来当移动互联网与自平台步入成熟的时候,又该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

因此,现在的自平台人还都在尝试,自平台广告也只是刚刚起步,广告主以及自平台人还都处于摸索状态。已经有人逐渐地尝到了甜头,获得了一部分收益。所以说,自平台现在经营的不是一种广告平台,而是在经营未来的媒体形式。自平台广告卖的不是现在的信息传播渠道,而是未来的广告市场新模式。

互联网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也改变了人们的购物习惯。以往因为信息不对称,消费者往往没有太多的权利决定买什么样的商品,都是商家生产什么,消费者买什么。在那个渠道为王的时代,人们只能从一些固定的渠道获得信息来购买商品。但是现在不同了,自平台让市场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自平台的信息传播不仅快速而且广泛,这样就消除了信息的不对称性,消费者拥有了更多自主选择的权利,所以广告主们更加需要一个能有效地宣传自己产品的途径。

如果一个自平台人具备了一定的条件,便可以成为意见领袖,他们会有大批的追随者,他们的一些话甚至可以影响成千上万人的选择,这也正是自平台的利害之处。在传统营销模式中,还没有哪种方式可以用一句话影响成千上万的人,而自平台却做得到。

说过了自平台与传统媒体的区别,我们再来看看自平台的受众——粉丝与传统媒体受众的区别。粉丝的出现也有了一些年头了,人们对于粉丝的理解与定位也越来越广泛,粉丝是一群拥有主动性的人群,相比于传统受众的被动接受,粉丝们最大的优势之一就是他们会去主动地接受信息。

1.6.3 玉兰油“不惧自黑”:润物细无声

在广告宣传方面,传统媒体广告的大面积投放,有时不仅没有起到很好的作用,反而引起了人们的反感,因为人们会觉得广告影响了他们的正常生活。这也是正常的,毕竟传统广告依托于实体平台,经常会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而在人们不需要的时候,广告就会成为“不速之客”,给人们带来困扰。

与传统广告的强行插入不同,自平台广告往往在不知不觉中被粉丝们所接受,是一种更温和的广告形式。自平台广告一般都是以其意见领袖的推荐为主,也有一些很有新意的广告让人们在娱乐中接受了产品的信息,对于这种信息,粉丝们并不会产生反感。

王珞丹在代言玉兰油“白里透红”系列期间,就上演过一场别出心裁的自平台营销大戏,着实让所有粉丝和媒体大跌眼镜。来自内蒙古的王珞丹本身有着小麦色的皮肤,但是一日王珞丹在自己的微博上发布了一条微博,还是让所有人都吓了一跳。

她发布了一张自己的素颜照,她那小麦色的肤色特别吸引人们的眼球,她更是自黑道:“现在流行自黑!但姐真不是赶时髦自黑!姐是真黑啊!”这一番举动实在是令所有人都大感惊讶,她的好友们还在微博中纷纷开玩笑。这一下不仅吸引了她所有的粉丝,连带着很多网民都开始关注这条微博。

作为玉兰油“白里透红”系列的代言人,粉丝们不禁好奇她这么做该怎么向玉兰油交代,这可是摆明了砸自家招牌。就这样,人们对于此事的好奇心更是高涨起来,持续了多天的热议,终于引出了玉兰油的回应。

让所有人大跌眼镜的是,玉兰油对于此事的回应并没有像人们想象的那样“责怪”王珞丹,反而异常“大方”。玉兰油对王珞丹两条“真黑”和“晒黑”的微博作出了回应:“不要因为阳光就影响你前进的脚步,放心地晒吧,有我呢!”人们这才意识到这原来根本就是一场“合谋”,玉兰油以此来向人们宣传其产品的美白效果。随后,玉兰油发布了一组漫画并且举办了一场活动“不管你有多黑,反正我们‘无惧自黑’”,让用户通过一句话证明自己“无惧自黑”(见图1-4、图1-5、图1-6)。

图1-4 玉兰油漫画一

图1-5 玉兰油漫画二

图1-6 玉兰油漫画三

凭借着之前的热度,玉兰油更是把此次活动办得有声有色,得到了广大网民的响应,一时之间热闹非凡。

玉兰油以别出心裁的方式完成了一次自平台广告的投放。在此次广告投放中,玉兰油先用王珞丹的自平台来吸引受众,将人们的目光都吸引了过来,他们大部分都是一些年轻男女以及对肤色比较在意的人们,在讨论时,人们已经在潜意识中想“王珞丹是如何美白的”这个问题了。毕竟,作为一个明星,以这种肤色上镜不是很合适。

而在谈论正热的时候,玉兰油再以官方名义插进来,为王珞丹提出了美白方案,其实不仅仅是告诉王珞丹,更是告诉广大网民:“晒黑了不怕,用我们的产品就会变白!”玉兰油通过幽默的方式将信息传达给了受众群体,还没有引起受众群体的反感。

这正是自平台广告的优势所在,因为自平台更加贴近用户,所以对于自平台带来的信息,人们更愿意去相信并且接受。如果一个人在电视上看到这样一条玉兰油的广告——一个很黑的人,用了玉兰油的产品,瞬间变白了,大家心里都会想:“这是电脑特效做的,真假!”

但是,通过一个真实存在的人来与大家互动,人们会觉得更加真实,因为他们看得到实实在在的效果,用网络的流行话来说就是“有图有真相”。

“接地气”也是自平台广告的优势,自平台作为社交网络媒体,发布在上面的广告就仿佛是你的好朋友或街坊邻居的话,在人们看来可信度更高。网络的发展给消费者带来了更加自由的购物体验,所以人们都希望购买更好、更实用的产品。在未来,只有让消费者看得到效果,才会吸引人们购买,这也是未来广告业的主流方向。所以说自平台做广告,不是做一时的宣传,图的是长远的未来。

1.7 千万别把自平台做成硬广告

自平台是一种新媒体形式,既然是新媒体,就不应该再用传统的思维进行思考与运作。很多人都有疑问,他们已经开始运用自平台进行宣传与广告投放,为什么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甚至没有什么作用呢?其实,仔细去观察这些人的自平台,就不难看出他们的错误所在。他们虽说运用了新媒体,但并没有充分地认识到新媒体的理念与本质。其实他们只是换汤不换药,披着自平台的外衣,实则还是在做传统营销。

自平台的确是一个言论自由的领域,在这里,只要你有想法,就可以表达,但是如果你想要利用自平台来树立你的品牌,就必须要注意一点:千万别把自平台做成硬广告。自平台的确可以作为一种新的广告形式,但无论自平台发挥什么职能,都要建立在其本质和基本属性之上。自平台的本质就是好玩、有用,让所有人基于情感参与其中,而不是直接推销产品,让大家购买。

1.7.1 硬广告的前世今生

那么,什么算是硬广告呢?硬广告就是指那些直接将产品信息灌输给消费者的纯广告信息,我们常见的广告大部分都是硬广告。为什么说千万不要把自平台做成硬广告呢?硬广告的确具备一些优点:传播速度快,非常“强力”,传播范围足够广泛,长时间宣传后会在受众心中留下一定的印象。

但是,随着自平台的普及,我们不难看出这些优势正在不断被弱化甚至变成了缺点。在传播速度方面,互联网的信息传播速度已经不需要我们再强调了,传统的硬广告采取的是大片撒网的策略,的确覆盖了大片的面积,但同时也浪费了一大笔广告费,因为其受众群体并不都是有效的,可以说只有一小部分人会对接收到的信息产生兴趣。

但是自平台则不同。首先,自平台在自己所处的圈子中,受众群体具备共性;其次,自平台传播信息具有极高的准确性,成本非常低,这是其核心优势。自平台的受众群体虽然较小,但是高度的精准度可以让广告投资得到充分利用。

通常情况下,硬广告是非常“强力”的,受众群体不得不去接收硬广告带来的信息。以传统四大媒体形式为代表,广告的插播往往是在节目最关键的时候。在过去,信息比较闭塞,人们只能通过几种渠道获得信息,所以普遍觉得能打广告的产品就是好产品。因此,那时人们对于广告的接受程度还算不错。但是,随着网络的发展,信息得以迅速传播,人们逐渐有了自己的想法与认知,广告对人们的影响逐步下降,人们不再一味地相信广告中的宣传,更喜欢自己通过自己的方式来对产品信息进行验证。这样一来,硬广告强硬插入的特点开始让人们感到厌烦,甚至对其产生了排斥。

随着各种假冒伪劣产品的问题不断地被曝光出来,硬广告的可信度也越来越低,甚至在受众心中产生了“只有卖不出去的东西才会打广告”这样与以前完全相反的印象。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对于广告的反感也愈加强烈,所以说,自平台广告就应该做到顺应民意,贴近受众,不可以将自平台做成硬广告。

1.7.2 星巴克:在互动中体会品牌文化

那么,自平台广告应该怎么做呢?以微信为例,作为最火热的即时社交软件之一,微信上的自平台数量众多,各种自平台纷纷展现着自己。而自平台作为一种媒体,总是需要资金支撑的,媒体想要盈利,必然离不开广告,所以微信上很多自平台人都在通过广告盈利。但是,我们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微信中的自平台广告与硬广告的不同之处。

微信中的自平台广告往往千奇百怪但又趣味横生,让人们不由自主地参与进去,积极主动地去互动,在互动中就体会到了一个品牌的文化,这种接收信息的主动性正是粉丝们的特点之一。

互联网思维的核心便在于创新与进步,在新的时代,只有学会创新才可以走在他人前面。在微信营销上面,星巴克就“玩”得一手好创新。

我们都知道,在微信上,越是新颖有趣的内容,便越吸引人。公众账号的回复关键词功能也让受众和自平台之间有了充分的互动,而星巴克又给我们重新定义了关键词,关键词不仅仅可以是文字,还可以是表情。

人们可以搜索星巴克的微信公众账号或者扫其二维码来关注星巴克官方微信平台(见图1-7),这个步骤没什么不一样的。但是,关注之后,用户可以根据现在的心情给星巴克发送表情图案,而星巴克会根据用户发送的表情,从《自然醒》专辑中选取适当的音乐进行回复,这就是星巴克开创的音乐营销。

图1-7 星巴克官方微信平台

很多粉丝都会好奇,用表情当成关键词,是星巴克的后台太智能还是回复的其实是活生生的人?但是,这并不妨碍人们投入更多关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星巴克的官方微信,进入到了星巴克的“营销道场”中。

在整个过程中,星巴克并没有对自己的产品进行任何宣传,只是做了一个有趣的“游戏”,人们便自主地去关注。初期,人们可能是因为觉得有趣,但慢慢地他们便开始关注起星巴克的其他产品,直至产生购买欲望,这就是一个完整的营销过程。

如果单单把星巴克的微信公众平台拿出来,也许人们会觉得不伦不类,认为它只是一个有趣的小东西。但是,当它与一个品牌联系到一起,其产生的力量就完全不一样了。

然而,许多企业在尝试使用自平台做营销的时候,却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而是单纯地把自平台作为一种宣传工具来使用,那么结果无疑会是失败。即使在微信中,运用硬广告也一样会“死得快”。朋友圈中发各种代购信息,发各种直销广告的,没等发几天,基本上换来的就是“友尽”了。

1.7.3 以新思维玩转自平台

并不是说运用了自平台做广告就是自平台广告,我们之前说过,如果不理解自平台的本质,即使运用了自平台,做出来的也只是在一种新平台上的硬广告而已。想要玩转自平台,就要完全抛弃传统思想,以新的互联网思维进行思考。

硬广告的时效短,讲究在短时间内给受众强行灌输品牌信息。而自平台广告却正好相反,不去强硬地给受众灌输信息,而是通过发表文章或音视频来传播一种理念,用活动凝聚人心,用更柔和的方式进行宣传。自平台往往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思考与判断,而在整个过程当中,受众并没有感觉到被强迫等不适的感觉。

硬广告并不能完全阐述一个品牌的信息,电视广告只有短短几十秒时间来进行宣传,杂志报刊的广告更是会被人们直接略过,但是自平台广告不会。一条优秀的自平台文章或音视频文件会存留很长一段时间,而且自平台信息会随着观看人数的不断增加,知名度也不断提高,以此吸引更多的人来看,这正是自平台的特点之一。

一种长期的、持续的增长,可以让一条广告被长期地挂在人们关注的位置,并且吸引人们的注意,而对于自平台发出的广告,人们的接受度更好一些,毕竟意见领袖说出的话还是比企业自己打广告更可信一些。

而且,一些知名自平台人在对广告主的选取也是非常谨慎的,并不是说有钱就可以让他们做广告。因为,作为公众信息传播者,他们要对自己所发出的声音负责,对关注他们的粉丝负责,所以他们会严格地审核每一条广告是否应该投放,这个品牌是不是真的很好,很值得推荐给所有人。因为这关系到自身的声誉,他们不得不重视。

如果将自平台做成硬广告媒体,自平台将会像某些传统媒体一样遭到人们的反感与心理上的疏远,受众可能会自动改变信息接收机制,无论你说什么,他们都不会对你产生一点兴趣。自平台言论是自由的,但是你要时刻准备好为自己的言论负责,因为其他自平台对你的评价也是自由的,粉丝是否关注你也是自由的。你不能让硬广告把自己的形象毁于一旦,所以,如果一定要做自平台广告的话,请记住这条告诫吧:不要把自平台做成硬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