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中间商的价值
零售是一个典型的中间商。商业经济越来越发达的社会,中间商的存在价值也就越发明显。如今是市场走向多元化和细分的年代,我们需要中间商来提升商品流通的有效性。
零售只扮演了中间商的角色,它本身不从事直接的生产,不进行直接的消费,只负责中间连接商品交换环节。除了零售商,贸易商、批发商和平台服务提供商都属于中间商的范畴。
中国文化长期具有“重官重农、轻商轻贸易”的观念,以前叫:士农工商。“商”排到了最后面,而且中间商长期以来在人们心目中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像“无奸不商”就充满排斥和不屑。这种观念的形成,是因为人们错误地觉得商人并不创造价值,只是抬高了商品的售价,还会攫取中间的利润,这是典型的农业时代思维。
在商品流通不发达的年代,初始状态是通过“以物易物”来实现双方的互换互惠。20世纪70年代,我下乡当知青时,村头逢五逢十的赶墟(北方人叫作集市),延续的就是这种上千年的简单交易形态。在墟集上,有人拿出种植的烟草往地上一摆,别人可以拿钱买,也可以拿鸡蛋交换。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生产能力的提升和商品的高度丰富,中间商作为可以互通各方的“桥”,其重要性越发明显。
在我看来,中间商是商品价值形成的主要参与者和创造者,为什么这么说呢?让我们来看一个例子。假设,不同品类商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各10人,当这10位消费者要买齐这10件商品时,在没有中间商的情况下,可能需要产生100次的交易。因为中间商的介入,则可以将生产者的产品都汇聚在一起,理论上讲只需进行10次交易就能满足消费者对上述10件商品的购物需求,不论是买1件、两件,还是10件商品。可见中间商的存在明显地减少了商品流通交易环节,以及这个环节所生产的二次交易成本,包括货币成本(费用)与时间成本(效率)。
用一个简单的计算来继续上面的假设,如果原先每笔交易成本算1元钱,压缩成10次交易就算每笔交易费用上升到两元(交易承载量变大了),整体交易成本也从原来的100元减少到了20元。当然,中间商会在这其中赚取合理的利润,可能要再加20元,用来支付其相应费用并获得合理利润。整个交易算下来,20元(原始交易成本)+20元(中间商经营费用及利润)=40元(借助中间商发生的10人、10种商品交易总费用)。
如果没有中间商,所有的交易只能各自进行,不仅过程繁琐,交易成本也会上升。按上面的场景,每笔1元乘以100次独立交易,总费用就是100元。所以,中间商恰恰是效率的创造者和促成者。因为中间商压缩了中间交易的成本,最大限度地提升了交易的效率。
但是,有一种情况属于例外,就是中间商形成寡头垄断。当中间商对于两头(生产和消费)具有绝对话语权时,意味着它可以绑架生产者,也可以绑架消费者,进而形成带有垄断色彩的利润。今天在电商行业,极少数平台拥有网上流量的垄断地位,很明显地看出它们作为中间商,对其上游生产者、品牌方、平台卖家的掠夺式收费。因此,很多国家会设有反垄断法,西方的很多发达国家是不允许大型的连锁超市开到所有的市镇的,或者规定它们在进入每个市镇前,都需要取得当地商会的许可,以保证独立经营的中小商家仍然有其生存空间。
对中间商的价值评判,除了规模和经营效率,更重要的是看它是否有效地减少了中间交易环节,从而使每个交易环节更流畅、更节省。从这个意义上讲,上文说到的经、代、联、租四种形式中,经销模式是最能体现中间商价值的。不过在国内,大家更喜欢追求流量变现,百货公司不直接进货,电商平台不介入“进、销、存”,这种情况下,虽然企业的规模有了,但中间环节没有被压缩,其实导致的是经营成本的增加。这些增加的成本形成挤压力,传导给交易的两头,要么提高售价以抵消这部分增加的费用,要么降低商品品质。遗憾的是,在国内零售行业中这两种现象都普遍存在。
最近看到某电商网站的广告宣传语:没有中间商赚差价。这句话有没有涉嫌虚假广告姑且不讲,但这样的说法本身就是违背商业常识的。
(1)中间商是商品交易的中间环节,不管它是以哪种方式存在。如果没有中间商,95%以上的交易将无法实现,社会将大步倒退。举目望去,沃尔玛、国美、银泰百货、天猫和京东都是中间商,也正因为这些企业的存在,极大地丰富和便利了人们的日常购物。既然中间商参与了商品交易,就会有它的成本,有它合理应得的利润,这个成本和利润只能来自差价,无需掩饰。
(2)承认中间商的价值,并通过市场竞争机制和法律规范促使中间商渠道优化,减少中间环节的成本,这才是商业流通行业应当着力挖掘的。我们分析了经、代、联、租几种业态,经销本来是最能优化供应链体系的,但是在中国,不论线上还是线下,经销比重都远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这是中间商实现自我发展和提升的一个机会。中国近二十年的经济高速发展,导致企业更喜欢挣快钱,“买卖流量”就是这种动机的典型体现。在这样的经营环境下,交易规模逐年扩大,但商品的交易成本没有明显下降,中间渠道的各项交易费用反而随着流量费的逐年上升而同步上扬。相比之下,欧美社会的零售体系更加注重经销模式,在大批量采购商品的经营形式下,强调单一进货成本的降低、包装物的改造、降低周转耗损、冷链运输的流程优化等,这些都是中间商管理优化的体现。
中间商有更敏锐的市场触觉和用户渗透能力,因为它们天天与消费者打交道,可以及时捕捉、反馈来自用户的第一手信息,从而调整制造商或品牌商的产品输出。现在有一个时髦的词,叫C to M(Consumer to Manufacturer,从消费者到生产者)。这个功能做好了,会大大减少无效无序,优化生产结构,而扮演这个角色的最好人选就是中间商。
中间商是商业社会进步的润滑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