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做事 七分做人(全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随风就势,取舍有道

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丢掉诚信

诚实守信不仅是做人的准则,也是做事的准则;不仅是取得成功要遵循的准则,也是成功以后必须遵循的准则。一个人如果丢弃了诚信,那么也就远离了成功。

有一个年轻人跋涉在漫长的人生路上,到了一个渡口的时候,他已经拥有了“健康”、“美貌”、“诚信”、“机敏”、“才学”、“金钱”、“荣誉”7个背囊。渡船开出时风平浪静,说不清过了多久,风起浪涌,小船上下颠簸,险象环生。艄工说:“船小负载重,客官须丢弃一个背囊方可安渡难关。”看年轻人哪一个都舍不得丢,艄公又说:“有弃有取,有失有得。”年轻人思索了一会儿,把“诚信”抛进了水里。

艄公凭着娴熟的技市,乘风破浪,终于将年轻人送到了彼岸。艄公淡淡地说:“年轻人,我跟你来个约定:当你不得意时,就回来找我。”年轻人随意地答应着,却不以为然。他以为,有了身上的6个背囊,他是不会有不得意的一天的。

确实,不久,他就靠金钱和才学拥有了自己的事业;凭着荣誉和机敏,他睥睨商界,纵横无敌;而健康和美貌更是令他春风得意,娶得如花美妻。他逐渐地忘记了摆渡的艄公,忘记了被抛弃的“诚信”。

当他到中年时,总是做着同一个梦:他坐在一艘小船里,正惬意地游荡,突然风起浪涌,他被掀入急流之中,他并不下沉。只是水向他的七窍冲来,耳、眼、鼻皆安然无事,水却冲他唯一的弱处口猛灌,他感觉到自己开始无尽的沉没……

他无数次在梦里惊醒,但这次却是被电话铃声叫醒,电话那头传来惊恐急躁的声音:“老板,最近风声太紧,那事是否先停一下。”他似乎也开始慌张失措:“不行,不行……停不了了……”也不知怎么挂的电话。他知道电话那头的“那事”是什么。多年来,他欺骗了所有的人,包括他的对手和亲人:他多次将商品以次充好,他承包的建筑全是豆腐渣工程;他透支着他的荣誉和才能,劝说身边所有人投资于他,却把资金用于贩卖毒品和军火走私;他出入高楼大厦,天天酒池肉林,热衷于夜生活,他的健康和美貌悄然飞逝;他一掷千金,豪赌无度,他背负妻子,频频外遇。这一切都只能解释为他没有诚信!

因为没有诚信,他失却荣誉、金钱以及他的事业、爱情等一切。这时,他想起了那个渡口,想起了艄公的话。

从监狱里出来,他直奔渡口。艄公已不在,只有那里一条小船依稀当日模祥。那时的年轻人也已垂垂老矣。

从此,渡口多了一个老艄公,无人过渡时,人们总能看到他独自摇晃在风浪中,似乎在寻找着什么。

因不讲诚信而导致身败名裂的例子在中国古代举不胜举,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烽火戏诸侯。西周建都丰镐(今长安县西北),接近戎人,周天子与诸侯结约,要是戎人来犯就点燃烽火、击鼓报警,诸侯来救。周幽王的爱妃不爱笑,唯独看到烽火燃起,诸侯的军队慌慌张张从四面赶来时而大笑不止。周幽王为博得褒姒高兴,数次无故燃起烽火,诸侯的军队多次赶到而不见戎人,认为受了骗。后来戎人真的来了,已无人来救。幽王被杀于骊山之下,为天下人所耻笑。

因为失信,竟导致一个国家的败亡,虽然这其中还包含其他很多的复杂因素,但失信的破坏力由此可见一斑,无论你拥有多么大的成功,拥有多么多的好品质,但如果失去诚信,那你也一定不能牢牢的掌握住成功。

古人曰:“君子立其诚。”“言而无信,不知其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激烈竞争的当今时代,诚信越来越显现出了它所特有的魅力和风采,成为人们友好交往,精心合作,并使事业走向成功的基石。因此,我们一定要牢记:万莫失信于人。

在关键的时刻要敢于放弃

生活中我们有许多选择,而且每次在做决定前,我们都要先评估其中的轻重缓急,知道哪些是当务之急,哪些又是小事一桩。只有一一谨慎估量,才不致于因小失大,甚至导致无法弥补的后果。

这是一则值得我们引以为鉴的佛教寓言故事。

据说,梵王在波罗奈治理国家时,菩萨是他的政法顾问。

有一次,边境发生了一场动乱,当地驻军连忙派人向国王报信,恳求增派部队前往支援。

然而,国王这时却自顾自地来到御花园休憩,并准备在花园里扎营。

在等候营帐安扎的时间里,国王看见侍者正将蒸熟的豌豆倒入木槽里喂马。与此同时,御花园里的猴子们开始骚动起来。

忽然,有一只猴子飞快地从树上跳下来,从木槽里捞了一把豌豆,接着立即把豆子全塞进嘴里,随即它又抓了一把,这才满意地回到树上,愉快地吃着手中的豆子。

但是,因为吃得太急了,有一颗豆子从它的手中掉了下来,只见这只猴子居然不假思索地扔掉手上所有的豌豆,跳下树,着急地寻找刚刚落下的那颗豌豆。

结果,不仅那颗豆子没有找到,连手上原本的豆子也找不回来了。

国王看到这只猴子可笑的举动,禁不住问菩萨:“您对这只猴子的举动有什么看法?”

菩萨回答说,“国王啊!只有无知的蠢材才会因小失大啊!”

国王听见菩萨意有所指地这么说,这才想起刚刚使者来自边境的紧急报告,连忙返回波罗奈城去。

在边境骚乱的强盗们听说国王亲征,决心把强盗赶尽杀绝后,连忙逃跑了!

先别嘲笑猴子愚蠢,也别嘲笑国王搞不清楚状况。仔细想想,我们是否也曾经像小猴子一样舍本逐末,忽略手中所掌握的机会,去追逐早已错过的机会?是否也像国王一样不知轻重,只顾着享乐而漠视眼前的灾厄?有人这样说:品味人生,最大的快乐莫过于做出正确选择,最大的痛苦也莫过于做出错误选择,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学会选择。

要做到两全其美往往是很难的事情,要选择的先决条件就是要抓住重点,学会放弃。其实人最犯难的并不是选择,而是不知怎样选择才好,解决这个问题只有一招——“放弃”。

赵本山还未成名时,有人说他重活干不成,轻活不愿干,光会耍嘴皮子。他没有放弃,毅然选择了文艺之路,把嘴皮子耍成一门真功夫,成了文艺界的红人。

罗大佑的《童年》、《恋曲1990》等经典歌曲影响和感动了一代人。罗大佑起初是学医的,后来他发觉自己对音乐情有独钟,所以他弃医从乐,事实证明,他的选择是对的。

篮球飞人乔丹成名前曾尝试转行到一家叫伯明翰·巴伦斯的二流职业棒球队打棒球,只取得了很一般的成绩悻悻而归。

伽利略是被送去学医的。但当他被迫学习解剖学和生理学的时候,他学习着欧几里得几何学和阿基米德数学,偷偷地研究复杂的数学问题,当他从比萨教堂的钟摆上发现钟摆原理的时候,他才18岁。放弃有时候是十分困难的,甚至是十分痛苦的。适时地放弃,不仅需要勇气和胆识,更需要远见和智慧。人生之树,只有舍弃空想与浮华,才能撷取丰硕甜美的果实。

我们的人生之所以充满那么多困顿和挫折,往往是因为我们在关键时刻做了错误的选择。

难以两全其美的时候,不管放弃有多么困难,有多么痛苦,你都应勇敢地做出适当的放弃,否则,你就很有可能“赔了夫人又折兵。”然而,这种结局是完全能够避免的,不是吗?

完美是不存在的,别刻意去追求

我们的生活中总是存在很多烦恼、无奈与不公,但是很多人又在不停地追求完美,希望以此得到幸福。其实仔细琢磨,幸福与完美并没有密切的关系,很多时候完美甚至会是阻碍我们幸福的绊脚石。

德国著名作家席勒在《遗失的部分》一书中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寓言:一个圆的一部分圆弧被切去了,它希望自己是一个完美的圆,因此就四处寻找它遗失的那一部分,但因为它不是一个完整的圆,所以只能慢慢滚动,由此她得以沿途欣赏花草的芬芳、阳光的明媚,并与蚯蚓娓娓而谈。

途中它也发现了许多圆遗失的部分,但没有一片能与自己相匹配,因此它不得不继续寻找。有一天,圆找到了自己遗失的那部分,与自己相配得天衣无缝。它高兴极了,因为它又是个完美的圆了。它又开始飞快地滚动,快得连花都看不清楚,更不用说与蚯蚓谈话了。它发现在快速滚动中世界整个变了样,许多美好的东西都失去了,于是它又停了下来,将千辛万苦找回的那一部分丢在路旁,然后慢慢地滚动着行走。

这个寓言其实说明了一个道理:有缺憾时拼命追求完美,而一旦拥有了完美的一切,反而没有梦想,没有渴望,没有奋斗的激情与快乐。

有一个成语是:白璧无瑕。洁白晶莹的玉,通体透明,没有一点瑕疵,确实是够美的,可惜的是,世上这样的玉却是罕见的。

不知道是在哪个远古的时代,曾经出现过凤凰。后来凤凰再度出现,于是乎,无论是天上的飞禽,还是地上的走兽,都立刻簇拥到凤凰的周围。它们惊异于凤凰的美丽,全都直瞪着两眼凝视着凤凰,羡慕她如梦如幻的美。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终于那些最聪明、最慎重的动物便开始用同情的目光审视凤凰了。它们惋惜地说:“完美的凤凰啊!她的命也真够苦的,既没有情侣,也没有朋友,她永远体会不到爱或者被爱的快乐!”

人也是如此,如果过于完美,就会让别人敬而远之,因而也就没有了朋友。

不能容忍美丽的事物有所缺憾,是大多数人的一种普遍心态。追求尽善尽美对大多数人来说是理所当然的事。但他们从未想过,正是这种似乎无关紧要的态度,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如果进一步分析,渴望完美是出于一种自我保护的需要。安全感是人的最基本需要之一。假如一个人缺乏自信,生活上屡遭挫折,那么他的安全感就受到了伤害。这种伤害需要通过其他途径来加以补偿。

心理学研究证明,试图达到完美境界的人与他们可能获得成功的机会恰恰成反比。追求完美给人们带来莫大的焦虑、沮丧和压抑。事情刚开始,他们在担心着失败,生怕干得不够漂亮而辗转不安,这就妨碍了他们全力以赴去取得成功。而一旦遭到失败,他们就会异常灰心,想尽快从失败的境遇中逃避开去。他们没有从失败中获取任何教训,而只是想方设法让自己避免尴尬的场面。

具有这种性格的人,在日常生活中通常具有以下特点:

(1)神经非常紧张,以致于连一般的工作都不能胜任。

(2)不愿冒险,生怕任何微小的瑕疵损害了自己的形象。

(3)不能尝试任何新的东西。

(4)对自己诸多苛求,毫无生活乐趣。

(5)总是发现有些事未臻完美,于是精神总是得不到放松,无法休息。

(6)对别人也吹毛求疵,人际关系无法协调,得不到别人的合作与帮助。

很显然,背负着如此沉重的精神包袱,不用说在事业上谋求成功,而且在自尊心、家庭问题、人际关系等方面,也不可能取得满意的效果。他们抱着一种不正确和不合逻辑的态度对待生活和工作,他们永远无法让自己感到满足,每天都是焦灼不安的。

只求完美,害怕失败,只能使我们处于瘫痪的境地。如何从追求尽善尽美的诱惑中摆脱出来?专家的建议是:

对自己的潜能有个正确的估计

既不要自视太高,更不必过于自卑。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你如果事事要求完美,这种心理本身就成为你做事的障碍。不要在自己的短处上与人竞争,而是要在自己长处上培养起自尊、自豪和学习的兴趣。

重新认识“失败”和“瑕疵”

一次乃至多次的失败并不能说明一个人价值的大小。仔细想一下,如果从不经历失败,我们能真正认识生活的真谛吗?我们也许一无所知,沾沾自喜于愚蠢的无知中。因为成功仅仅只能坚定期望的信念,而失败则给了我们独一无二的宝贵的经验。

人只有经受住失败的考验才能达到成功的巅峰,亡羊补牢,犹为未晚。更不必为了一件事未做到尽善尽美的程度而自怨自艾。没有“瑕疵”的事物是不存在的,盲目地追求一个虚幻的境界只能是劳而无功。我们不妨问一问:“我们真的能做到尽善尽美吗?”既然不行,我们就应该尽快放弃这种想法。

请你为自己确定一个短期的目标

寻找一件自己完全有能力做好的事,然后去把它做好。这样你的心情就会轻松自如,办事也会较有信心,感到自己更有创造力和更有成效。实际上,你不追求出类拔萃,而只是希望表现良好时,你会出乎意料地取得最佳的成绩。

目标切合实际的好处不仅于此,它还为你提供了一个新的起点,能使你循序渐进地摘取事业上的桂冠。同时你的生活也会因此而丰富起来,变得富有色彩,充满了人情味,并不像你原来所想的那样黯淡。

做事目光要长远,切不可为一时的利益所迷惑

俗话说的好,放长线才能钓大鱼。相反,做事太贪图眼前的利益,拘泥于眼前成败得失的人往往会坐失更大的成功。

贪图眼前利益很容易让人在做事时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心里常想眼下有多少利益,能拿到多少好处,往往会使丧失更长远、更巨大的利益和好处。这个世界上,很多事表面上看来是能获利的,但是整体看来却是损失,而只有目光长远的人才不会被此迷惑。

不可否认,人人都是为利益而活的,民间有谚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利益二字在每个人的心目中份量都不一样,在做事时适当放弃眼前利益,而收获的是意想不到的大利。

日本人坪内寿夫曾经被称为“电影皇帝”和造船大王,其实他的高明之处只有一点,就是敢于舍弃小利,让别人感到他可以给别人更多的利益。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陷入了贫困的深渊,人们对天皇的御旨已经不是那样感兴趣了,他们需要的是吃饭和穿衣,也就是脱贫,解决温饱问题。

当时,坪内寿夫刚刚从前苏联西伯利亚的日军战俘营里被释放出来,早已饿得精瘦精瘦,不过有志不在“人瘦”,他很想发大财做大生意。当时成为亡国奴的日本可不是遍地黄金,反而是遍地要吃饭的人。要想发大财谈何容易,他只得跟着父亲经营一家很小的电影院。在当时的日本,物质需求难以满足,如何还有心思去看电影满足精神需求?不用说,每当电影开始,电影院冷冷清清,上座率很低,他们一家人的生计很难维持。

怎样让观众来看电影,这是坪内寿夫天天都在反复思考的问题。他绞尽脑汁总算想出了一个办法:一场电影放两部片子。

一般的情况是一场电影放一部片子,现在坪内寿夫的电影院放两部片子,观众觉得占了便宜,于是很多人宁愿饿着肚子也不放弃占便宜的机会,神迷鬼差跑到电影院来满足精神需求。不长的时间,坪内寿夫就赚到了一笔很可观的收入。

随着日本经济的不断好转,文化事业也百废俱兴。坪内寿夫对这一趋势发生了很大的兴趣,决定在此方面大干一番。他拿出了自己的全部资产修建了一座电影大厦。他的这座电影大厦有4个放射状的影厅,可以同时放不同的4部电影,影厅里用红、绿、橙、蓝4种颜色来区别。4个影厅只有一个入口,只有一个放映室。这样不仅减少了雇员,还给不同兴趣的观众提供了选择不同影片的机会。

为了吸引更多的观众,他在电影院还专门开设了咖啡店、冷饮店、快餐店等,并且在这座电影大厦里还有美观整洁的卫生设施。在当时的日本,这样的电影院是绝无仅有的,有不少观众不是为了看电影,而是为了来参观和欣赏这座电影院的设施和服务。

经过5年的奋斗,坪内寿夫成为了当地赫赫有名的电影皇帝,口袋里的钱足够他进一步大展鸿图了,他的目光又开始四处寻觅……

他的目光盯住了日本的四国岛。

在那个年代,四国岛的渔业生产一般都是夫妻店。一条小船,一对夫妻,虽然披星戴月,但还是难免贫困度日。他们希望能够打到更多的鱼,就需要更换更好的船。

发现这种情况,坪内寿夫决定开办一个造船厂。此时正好有一家名叫“来岛”的很破败的造船厂准备出卖,坪内寿夫立即买下了这家造船厂。

要使一家破败的造船厂与其他大的造船厂在竞争中取胜,没有点新的招数是不行的。当时,日本政府对500吨级以上的船只审查很严,各种手续很多。坪内寿夫决定在这一点上做文章。他把渔船的吨位定在499吨,与500吨只有一吨之差,这样就可以为渔民减少很多繁杂的手续,又可以让渔民的船有足够的吨位。很多渔民都想买这种船。

坪内寿夫的这种渔船很快就造出来了,可是,很多人想买船却一次拿不出这么多钱。坪内寿夫经过分析认为,这些长年在海上漂泊的渔民都是比较淳厚的,一般不会出现赖账的问题,于是他出了一个新招:分期付款。

方针一经确定,坪内寿夫立即动员全体员工趁渔民在家过年的时候深入家家户户,大力宣传购这种渔船的优越性和这种分期付款方式的好处。

经过一系列的工作,很多渔民都加入了买船的行列,买到船的渔民经济效益显著增加,又吸引着更多的人加入买船的行列。

一个小小的“来岛”造船厂,随着四国岛渔业的发展,一起发展起来了。8年时间,“来岛”造船厂异军突起,一下子就进入了日本五大造船厂之列,名列世界造船业的第22位。

坪内寿夫精明的眼光和超出常人的远见让他脱颖而出,成为了日本商界的一颗新星。

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很喜欢坚持自己的意见而违拗同事甚至领导,行动经常很任性,利欲熏心,毫不考虑将来。这样的人可能也很有才能、有知识,但是因为只追逐眼前的利益,为眼前的情报所左右,最后会落得别人对他整个人格的印象都打了折扣。尤其是那些只知道追逐眼前利益的人,在别人尤其是上司眼中看来,只不过是一个短视近利的人。这种人给上司的印象,就是不够格提拔为主管的人。

汲汲营于眼前的小利,是做事的一个最坏的习惯。有这种坏习惯的人,往往很不容易保持人际关系的平衡。

这种人认为事情对自己有利,就会去巴结有势力的上司,想借此占便宜。而一旦认为对他没有利益,就会弃之而去,而且反过来在背后恶言批评。新进人员看了这种人,只会觉得“听这种人的话,只不过是被他利用罢了,到没有利用价值时,就会被他一脚踢开的。”使新进人员有这种印象的人,实在没有资格做主管。

总而论之,做事懂得取舍的人与做事不懂得取舍的人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一个目光短浅,视野窄小,常常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而另一个则是眼界高远,不为眼前的利益所左右。

舍弃自身的“奴性”,自助者天助之

世上从来就没有救世主,拯救自己的只有自己。在生命的绝境中挣扎,最终成功地走出了绝境,征服了绝境!靠的是什么?就的是你自己,你就是你自己的上帝,你就是你自己的命运,没有人能对你具有最终的支配权。面对困难,我们每个人的大脑都会不约而同地闪现出:如果有谁来帮我一把就好了的想法,但是,世界上任何成功的有经验者告诉我们,危难中真正的救星就是我们自己,自助者天助,你就是你的上帝!

主教史密斯先生坐在房顶上,洪水从它的脚下流过,这时一只小船划过来,船上的人喊道:“喂!快上来,我带你到高处去!”史密斯摇了摇头:“不,我相信上帝,他会来救我!”

洪水渐渐地淹没了房子。一艘机动船靠过来,船上的人喊:“喂!快上来,我带你离开此地!”史密斯仍旧摇了摇头:“不,我相信上帝,他会来救我!”

又过了一会儿,洪水淹到了史密斯的胸部,一架直升机飞过米,飞行员放下绳子:“快抓住它!不然就来不及了”史密斯还是摇了摇头:“上帝一定会来解救我的。”

洪水终于吞没了他。他的阴魂不散,见了上帝,他不解地问:“我是如此虔诚地相信你,你为何不来解救我呢?”上帝无可奈何地摊开双手:“你还要我怎么做呢?我已经给你派去了两条船和一架直升机!”

上帝只解救那乐于救人并积极自救的人,它只能借用你自己的手拯救你自己,同时他还给那些救人者一个心灵上的清凉世界:天堂在你手里,上帝就是你自己。

有个老木匠准备退休,他告诉老板说要回家与妻子儿女享受天伦之乐,老板舍不得他的好工人走,问他是否能帮忙再建一座房子,老木匠说可以。但是大家后来都看得出来,他的心已不在工作上,他用的是次料,出的是粗活。房子建好的时候,老板把大门的钥匙递给他,“这是你的房了,”他说,“我送给你的礼物”。

木匠震惊得目瞪口呆,羞愧得无地自容,如果他早知道是在给自己建房子,他怎么会这样呢?现在他得住在一幢粗制滥造的房子里!我们又何尝不是这样、我们漫不经心地“建造”自己的生活,不是积极行动,而是消极应付,凡事不肯精益求精,在关键时刻不能尽最大努力。等我们惊觉自己的处境,早已深困在自己建造的“房子”里了。

把你当成那个木匠吧,想想你的房于,每天你敲进去一颗钉,加上去一块板,或者竖起一面墙,用你的智慧好好建造吧!你的生活是你唯一的创造,不能抹平重建,即使只有一天可活,那一天也要活得优美、高贵。

有一次,拿破仑自得地对他的秘书说:“布里昂,你也将永垂不朽!”布里昂迷惑不解,拿破仑进一步说道:“你不是我的秘书吗?”意思是说布里昂可以因沾他的光而扬名于世。布里昂是一个很有自尊心的人,他不愿意接受子虚乌有的“恩惠”,但也不便直接加以反驳,于是他反问道:“请问亚历山大的秘书是谁?”拿破仑答不上来,但他不仅没有怪罪布里昂,反而为他喝彩:“问得好!”

在这里,布里昂就巧妙地暗示了拿破仑:亚历山大名垂青史,但他的秘书却不为人所知。那么,拿破仑明白了自己的失言,又维护了双方的自尊,这样机智的部下,肯定会得到上司的信赖和欣赏。试想,如果布里昂唯唯喏喏地盲从,结果又会如何呢?

生命之权操之在己,不管别人有多少意见,作决定的终究是自己。所以,舍弃你的奴性吧,不要依附他人,自己的命运自己掌握,既然生活是自己的,品质就该由自己负责到底。

不要逃避过错,敢于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敢于对自己错误的行为负责任的人,不仅法律会对他给予“宽大处理”,上天也会对他“宽大为怀”。

有两个爱尔兰人,一个叫约翰,一个叫米克。他们旅行时在基尔肯尼住了几天。旅馆的老板娘是个很有魅力的寡妇,他们已经和她混得很熟了。临行前他们在酒吧度过了在基尔肯尼的最愉快的一个夜晚,然后就各自回房间休息了。

待到一切都安静下来之后,米克悄悄地溜进了老板娘的房间……

第二天米克和约翰离开旅馆的时候,老板娘把米克拉到了一边,说:“我知道你们俩的名字,登记簿上有,可我不知道谁是谁。”说着递给他一支笔和一个本子。米克可是个脑子反应特别快的人,他在老板娘本子上留下的是约翰的名字和地址。

米克渐渐地忘记了生活中的这一段小插曲。半年多以后,有一天约翰给他打来了电话,他在电话里声音非常激动:“喂,米克,你还记得基尔肯尼的那个老板娘吗?基尔肯尼的律师事务所给我来了一封信函,说她死了,她在遗嘱中将她的旅馆和一大笔钱都留给了我,我简直给搞糊涂了,你说怪不怪?”

米克听后非常震惊,他十分明白老板娘的用意。那些本来属于他的老板娘的遗产现在却因他的不负责任而归约翰所有了,他反悔也没任何意义了。这或许就是因果报应,是上帝给自己的惩罚吧!

能够对自己一切的行为举动负责的人,不管他犯了什么错误,人们都会原谅他。

美国作家杰瑞·哈伯特讲述过一个关于他自己小时候的故事:

“有一位我曾经很熟悉的老夫人,我现在已经记不起她的姓名了,她原本是我在威斯康星州的迈阿密送报纸的时候认识的一位客户。”那件事发生在一个风和日丽的午后。那天,我正和一个朋友躲在那位老夫人家的后院里朝她的房顶上扔石头。我们饶有兴味地注视着石头从房顶边缘滚落,看着它们像子弹一样射出,又像彗星一样从天而降,我们觉得很开心很有趣。

“我拾起一枚表面很光滑的石头,然后把它掷了出去。也许因为那块石头太光滑了,当我把它掷出去的时候,不小心,它从我手中滑落,结果砸到了老夫人家后廊上的一个小窗户上。我们听到玻璃破碎的声音,就像兔子一样从老夫人的后院里飞快地逃走了。”

“那天晚上,我一想到老夫人后廊上被打碎的玻璃就很害怕,我担心会被她抓住。很多天过去了,一点动静都没有。这时候,我确信已经没事了,但我的良心却开始为她的损失感到一种深深的负罪感。我每天给她送报纸的时候,她仍然微笑着和我打招呼,但是我见到她时却觉得很不自在。”

“我决定把我送报纸的钱攒下来,给她修理窗户。3个星期后,我已经攒下7美元,我计算过,这些钱已经足够修理窗户了。我把钱和一张便条一起放在信封里,在便条上向她解释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并且说我很抱歉打破了她的窗户,希望这7美元能抵补她修理窗户的开销。”

“我一直等到天黑才鬼鬼祟祟地来到老夫人家,把信封投到她家门前的信箱里。我的灵魂感到一种赎罪后的解脱,我重新觉得自己能够正视老夫人的眼睛了。”

“第二天,我去给老夫人送报纸,我又能坦然面对老夫人给予我的亲切温和的微笑并且也能回她一个微笑了。她为报纸的事谢过我之后说:‘我有点东西给你。’原来是一袋饼干。我谢了她,然后就一边吃着饼干,一边继续送我的报纸。”

“吃了很多块饼干之后,我突然发现袋子里有一个信封,我把它拉了出来,当我打开信封的时候,我惊呆了。信封里面是7美元和一张简短的便条,上面写着:‘我为你骄傲。’”

杰瑞·哈伯特最后写道:“那是1954年的岁末,那一年我12岁。虽然已经隔了这么多年,她曾经给我上的一堂宽恕他人的课还像是昨天刚刚发生过的一样,我只希望有一天我能把它传授给其他什么人。”

能够为自己的一切负起责任的人是多么可爱、多么令人敬佩!然而现实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那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工作上出了问题总是将过错往别人身上推;生活上出了问题总是相互指责,等等。其实,如果大家能够稍微负起一点责任,能够稍微团结一点,生活不是会和谐、美好许多吗?

懂得退一步,不会让人厌

有些时候,退一步可能会损失一些东西,但却避免了与人争、得罪人的局面。尤其是损失的东西无关紧要时,更要懂得“退”。

三国时代的寿亭侯关羽,人人皆知: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水淹七军,是何等英雄气概。可是他致命的弱点就是刚愎自用,固执偏激。

当他受刘备重托留守荆州时,诸葛亮再三叮嘱他要“北据曹操,南和孙权”,可是,当吴主孙权派人来见关羽,为儿子求婚,关羽一听大怒,喝道:“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

可见,关羽做人实在不怎么样,不知道进与退,明明势不如人,应该懂得礼貌待人,虽然不同意婚事,但也不要得罪于人。他总是看自己“一朵花”,看人家“豆腐渣”,做人不顾大局,不计后果,导致了吴蜀联盟的破裂。最后刀兵相见,关羽也落个败走麦城、被俘身亡的下场。

本来嘛,人家来求婚,同意不同意在你,怎能出口伤人,以自己的个人好恶和偏激情绪对待关系全局的大事呢?假若关羽少一点偏激,不意气用事,那么,吴蜀联盟大约就不会遭到破坏,荆州的归属可能也不是另外一种局面。关羽不但看不起对手,也不把同僚放在眼里,名将马超来降,刘备封其为平西将军,远在荆州的关羽大为不满,特地给诸葛亮去信,责问说:“马超能比得上谁?”老将黄忠被封为后将军,关羽又当众宣称:“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目空一切,气量狭小,盛气凌人,其他的人就更不在他眼里,一些受过他蔑视侮辱的将领对他既怕又恨,以致当他陷入绝境时,众叛亲离,无人救援,促使他迅速走向败亡。

而与此相反,刘邦在这方面就做得比较好。

秦末天下大乱,英雄豪杰纷纷揭竿而起,反抗暴秦。在陈胜吴广起义被镇压后,势力最大的当属项羽,当时各地义军共立原楚怀王的孙子为楚王。楚王为鼓舞士气,与诸将约定“先入关中的,封他为关中王”。因当时形势使然,刘邦先入关中。

进入咸阳,巍峨壮观的秦宫展现在刘邦眼前,他想也想不到世上竟有这样辉煌的殿阁,华丽的帷帐,耀眼的珍宝,还有后宫千娇百媚的美女。他要立刻留下来,享受这一切。

几位将士心中暗暗着急,樊哙挺身出来问道:“沛公您打算拥有天下,还是只想做一个富家翁呢?”刘邦说:“我当然是打算拥有天下的。”樊哙说:“我们现在看到秦宫装饰穷奢极侈,珍宝藏于后宫,美人以千而计,这就是秦失去天下的原因啊。希望您不要逗留宫中,还军霸上。”刘邦仍然不愿离去。张良又上前说:“秦王荒淫无道,您才得以率军进咸阳,为天下百姓除却奸贼,应以朴素为根本。现刚刚进入秦地,便安于享乐,这是所谓的帮助纣做暴虐的事啊!‘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樊哙的话很有道理。”刘邦醒悟过来,恋恋不舍地离开秦宫,令人封闭秦宫府库,回军驻扎霸上。

十一月,刘邦召集咸阳及附近各县的父老、豪杰之士,宣布说:“各路义军先前约定谁先入关中,谁为关中王。按约我应当是关中王。大家很久以来就苦于秦朝苛刻的法律,现在废除秦朝旧律,只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者罪。以前的官员仍任前职执行公务。我们来是为百姓除害,不是来扰民的,请大家不要惊恐。我所以还军霸上,是等待诸侯来共同商定规章制度。”

接着,刘邦派人与秦官吏一起到各乡邑宣传约法三章,老百姓欢欣鼓舞,纷纷送牛羊酒肉来慰劳将士。刘邦命令部队一律不收礼物,以免加重百姓负担。这样,关中人民更是拥戴刘邦,唯恐他不做关中王。

刘邦做关中王的愿望愈来愈烈,恰在此时,一个姓鲰的儒生向刘邦建议说:“关中是膏腴之地,又易守难攻。听说章邯投降了项羽,项羽立他为雍王。如果他来,您恐怕就呆不成了,不如派兵把守函谷关,不让各路义军入关,必要时多征派关中兵拒关。”刘邦听从了他的建议,心下是不无忧虑的,关东项羽40万大军正浩浩荡荡地逼进,小小的函谷关能挡住什么!

因此,他最终还是选择退一步,将关中让给项羽。

刘邦在此退一步,保存了实力,声名虽然给了项羽,却也使项羽淡了防他之心,为后来楚汉之战的胜利,埋下了伏笔。

吃亏是福,吃吃小亏也无妨

俗话说的好:命里有时终需有,命里无时莫强求。有些东西你再强求也不可能得到,这个时候吃吃亏,退一步让于别人,才是真正的高明。

《老子》中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失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是讲人的一生之中,名誉、名声和生命到底哪个更重要呢?自身与财物相比,何者是第一位的呢?得到名利地位与丧失生命相衡量起来,哪一个是真正的得到,哪一个又是真正的丧失呢?所以说过分追求名利地位就会付出很大的代价,你有庞大的储藏,一旦有变则必然是巨大的损失。对于追求名利地位这些东西,要适可而止,否则就会受到屈辱,丧失你一生中最为宝贵的东西。

老子的话极具辩证法思想,告诉我们应该站在一个什么样的立场上看得失的问题。也许一个人可以做到虚怀若谷,大智若愚,但是事事吃亏,总觉得自己在遭受损失,渐渐地就会心理不平衡,于是就会计较自己的得失,再也不肯忍气吞声地吃亏,一定要分辩个明明白白,结果朋友之间,同事之间是非不断,自己也惹得一身骚气,而所想得到的也照样没有得到,这是失的多还是得的多呢?

春秋战国时期的宓子贱,是孔子的弟子,鲁国人。有一次齐国进攻鲁国,战火迅速向鲁国单父地区推进,而此时宓子贱正在做单父宰。当时也正值麦收季节,大片的麦子已经成熟了,不久就能够收割入库了,可是战争一来,这眼看到手的粮食就会让齐国抢走。当地一些父老向宓子贱提出建议,说:“麦子马上就熟了,应该赶在齐国军队到来之前,让咱们这里的老百姓去抢收,不管是谁种的,谁抢收了就归谁所有,肥水不流外人田。”另一个也认为:“是啊,这样把粮食打下来,可以增加我们鲁国的粮食,而齐国的军队也抢不走麦子作军粮,他们没有粮食,自然也坚持不了多久。”尽管乡中父老再三请求,宓子贱坚决不同意这种做法,过了一些日子,齐军一来,把单父地区的小麦一抢而空。

为了这件事,许多父老埋怨宓子贱,鲁国的大贵族季孙氏也非常愤怒,派使臣向宓子贱兴师问罪。宓子贱说:“今年没有麦,明年我们可以再种。如果官府这次发布告令,让人们去抢收麦子,那些不种麦子的人则可能不劳而获,得到不少好处,单父的百姓也许能抢回来一些麦子,但是那些趁火打劫的人以后便会年年期盼敌国的入侵,民风也会变得越来越坏,不是吗?其实单父一年的小麦产量,对于鲁国的强弱的影响微乎其微,鲁国不因为得到单父的麦子就强大起来,也不会因为失去单父这一年的小麦而衰弱下去。但是如果让单父的老百姓,以至于鲁国的老百姓都存了这种借敌国人侵能获取意外财物的心理,这是危害我们鲁国的大敌,这种侥幸获利的心理难以整治,那才是我们几代人的大损失呀!”

宓子贱自有他的得失观,他之所以拒绝父老的劝谏,让入侵鲁国的齐军抢走了麦子,是认为失掉的是有形的、有限的那一点点粮食,而让民众存有侥幸得财得利的心理才是无形的、无限的、长久的损失。得与失应该如何舍取,宓子贱作出了正确的选择。要忍一时的失,才能有长久的得,要能忍小失,才能有大的收获。

中国历史上很多先哲都明白得失之间的关系。他们看重的是自身的修养,而非一时一事的得与失。春秋战国时期的子文,担任楚国的令尹。这个人3次做官,任令尹之职,却从不喜形于色,3次被免职,也怒不形于色。这是因为他心里平静,认为得失和他没有关系了。子文心胸宽广,明白争一时得失毫无用处。该失的,争也不一定能够得到,越得不到,心理越不平衡,对自己毫无益处,不如不去计较这一点点损失。

患得患失的人是把个人的得失看得过重。其实人生百年,贪欲再多,官位权势再大,钱财再多,也一样是生不带来死不带走,处心积虑,挖空心思地巧取豪夺,难道就是人生的目的?这样的人生难道就完善,就幸福吗?过于注重个人的得失,会使一个人变得心胸狭隘,斤斤计较,目光短浅。而一旦将个人利益的得失置于脑后,便能够轻松对待身边所发生的事,遇事从大局着眼,从长远利益考虑问题。例如:南朝梁人张率,12岁时就能做文章。天监年间,担任司徒的职务,他喜欢喝酒。在亲安的时候,他曾派家中的仆人运3000石米回家,等运到家里,米已经耗去了大半。张率问其原因,仆人们回答说:“米被老鼠和鸟雀损耗掉了。”张率笑着说:“好大的鼠雀!”后来始终不再追究。张率不把财产的损失放在心上,是他的为人有气度,同时也看出来他的作风。粮食不可能被鼠雀吞掉那么多,只能是仆人所为,但追究起来,主仆之间关系僵化,粮食还能收得回来吗?粮食已难收回,又造成主仆关系的恶化,这不是失的更多、更大吗?同样,唐朝柳公权,他家里的东西总是被奴婢们偷走。他曾经收藏了一筐银杯,虽然筐子外面的印封依然如故,可其中的杯子却不见了,那些奴婢反而说不知道。柳公权笑着说:“银杯都化成仙了。”从此不再追问。

《老子》中说:“祸往往与福同在,福中往往就潜伏着祸。”得到了不一定就是好事,失去了也不见得是件坏事。正确地看待个人的得失,不患得患失,才能真正有所得。人不应该为表面的得到而沾沾自喜,认识人,认识事物,都应该认识他的根本。得也应得到真的东西,不要为虚假的东西所迷惑。失去固然可惜,但也要看失去的是什么,如果是自身的缺点、问题,这样的失又有什么值得婉惜的呢?

生气不如争气,面对羞辱要保持理智

有个成语叫恼羞成怒,被人无情羞辱,只要是有自尊心的人都会愤怒,但问题是,愤怒过后你会做什么。你是马上报复,以牙还牙;还是暗自争气,来日让羞辱你的人无地自容,对你刮目相看?你要永远记住一点:翻脸不如翻身,生气不如争气。

每个人的一生之中,都会面对“宠”和“辱”。虽然自古以来就有“宠辱不惊”的说法,但“宠”毕竟能让人高兴,而“辱”却让人不大舒服,甚至让人怀恨在心,伺机报复。

在对待“辱”这一关乎自己尊严和脸面的问题时,人和人的表现是不一样的,有人可以神情自若,泰然处之;有人却咽不下恶气,以命相博也不在少数。

采取极端的手段报复固然可以解一时之气,但是结局却只能由自己去承担了,这只能说是莽汉之举,绝非大丈夫所为。

在被人羞辱的名人当中,汉初名将韩信可能是最具雅量的。据《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韩信年轻的时候整天游手好闲,拿着一把家传的宝剑到处闲逛,穷到被洗衣服的婆婆施舍的地步。一天在大街上碰到一伙纨绔子弟,他们逮着韩信便寻开心了。其中一个恶少说道:“你要么拿着宝剑把我杀了,要么从我的裤裆下钻过去。”韩信没有说什么,当着众多看热闹人的面便从恶少的裆下钻了过去,在旁观人的哈哈大笑中,韩信消失在了众人的视野当中。

二话没说就从别人的胯下钻过去,这种奇耻大辱又有几个人能受得。在当时的情况下,韩信要么抽出宝剑杀人而被官府捉拿或者被恶少群殴,要么只能接受别人的这一羞辱,如果韩信选择了前者,那么历史上可能就没有“韩信带兵,多多益善”的典故了。

韩信经受住了这一关乎自己前途的严峻的考验,并且为他后来建功立业奠定了忍辱负重的思想基础,也正应了那句至理名言:“大丈夫能屈能伸。”

人世多磨难,有志之士决不会在困厄羞辱中忧心忡忡、动摇信心。他们深深懂得环境愈艰苦,条件越恶劣,越能磨炼人的忍耐力,造就战胜困难的强者。正如孟子所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我们都知道汉代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忍辱发奋的动人事迹:司马迁因触怒汉武帝,受宫刑下狱,这对一个男人来说简直比死还难受,他几次想死,但三思之后,想到那些逆境中成就伟业的先贤圣哲,他决心思辱发奋,在经过18年的艰苦奋斗之后,终于完成了划时代的巨著——《史记》。

由此可见,受辱之时不改其志,才有东山再起的机会,并最终会造就属于自己的辉煌。

“知耻近乎勇”,把自己所受的耻辱变为鞭策自己前进的动力,韩信正是能知耻而后勇的典型。同样,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对后世之人所以能具有教育和鼓舞作用,最主要的原因也是“知耻后勇”。一般说来,一个人或一个国家从知耻到雪耻,必然有一段历史距离。大多数受辱者,皆因当时的力量或境遇处于劣势,在与人斗争中,或力量悬殊、寡不敌众,或天时地利不和,致使自己被人打败或欺凌,不能立即雪耻,但只要能做到“受辱心不惊”,将耻辱强忍吞下,铭记在心,经过养精蓄锐、日渐强大,洗雪旧耻,所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就是这个道理。

身受耻辱,只有意志坚强、胸怀宽广、志向高远者,才能取得日后的胜利。

在林肯尚未发迹时,曾是一个毫无声望的年轻律师。有一次,他为了一件重要的诉讼事件赶到芝加哥,当地的几个著名的律师,对他毫无欢迎的表示。他跑去拜见,也到处受人白眼。因为那些律师自视甚高、目中无人,认为自己和这样一个年纪轻、资格浅的人往来,未免有失身份。

那么,林肯怎样看待他们的侮辱呢?他把眼睛抬得更高,也用鄙视的态度来答复他们吗?不!如果他这样做,恐怕后来也不会享有那么大的名望了。

当他回到斯普林菲尔时,他对别人说:“我从他们的白眼中,看出自己的学识经验,实在还远不够用。我发现自己应该学习和尚未学习的事还多哩!”

侮辱的结果,促使林肯更加努力上进,后来果然爬到了很高的地位,当了总统。而那些从前侮辱过他的人,却还在做着平凡的律师。林肯抓住了他们送给他的“轻视”,拿来当做一架梯子,一步步地青云直上,成为了美国人民心目中最伟大的总统之一。

受辱心不惊,是一种“知耻”后的行事原则,然而有“知耻”者,便有“不知耻”者。这样就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有人知耻、忍耻到雪耻,也有人受辱却不知耻,即是人们常说的厚颜无耻或恬不知耻。“乐不思蜀”的故事就给我们展示了蜀后主刘禅这个“无耻之徒”。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也”。这就是说,一个人不可以无廉耻之心,不知道耻辱的耻辱,这才是真正的耻辱。

从受辱到知耻再到立志雪耻,这才是我们所提倡的道路,在人生的旅程中,在面对别人的羞辱时,请千万要记住这句话:翻脸不如翻身,生气不如争气。

冤冤相报何时了,放弃仇恨心才会快乐

有仇不报非君子是中国的一句老话,也是很多人所奉行的做人风格,可事实上,这句老话并不是什么快乐的哲理,复仇成功固然可以解除一时的心头之恨,但报仇之后更可能失去自我。事实上,这实在是做人的一大弱点。那么,面对仇恨,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呢?答案就是放弃,怨怨相报何时了,人生不必太计较。如果你真是君子,就要有君子的风范——君子不念旧恶,报复的事情还是不做为妙。

古人说“有仇不报非君子”,古人也说“君子不念旧恶”。但根据人性丛林的生存法则我们不难看出,后者才是真正智慧的做人之道。让我们先看一部外国电影所描述的故事。

有一位牧场主全家被土匪枪杀,他孤身一人,一无所有,只好变卖牧场,寻仇天涯。

家园被毁,亲人被杀,可以说没有比此更大的仇恨了,这种仇谁都想报。可是,当这位牧场主花了十几年的时间找到凶手时,才发现那位凶手已疾病缠身,躺在床上,失去了抵抗能力。他请求牧场主给他致命的一枪。然而,牧场主把枪举起后又颓然放下了。

结果是,牧场主沮丧地走出破烂的小木屋,在洒满夕阳的大草原中沉思:我放弃了一切,虚度了十几年的光阴,为的就是报仇雪恨,如今我也老了,报仇,它到底有什么意义呢……

这虽然是电影故事,但也一样让人深刻反省。这种反省的意义也就是前面所述的“报仇之后失去自我”的道理。

事实上,复仇是很劳心费力的事情,如果为报仇而绞尽脑汁、劳力伤财,那就有点得不偿失了。

第一,报仇需要精神投入。每天筹划着报仇这件事,要耗费多少精力,想到切齿之痛,情绪心神的剧烈波动,更有可能影响到身体的健康,弄不好仇没报,自己还得了精神分裂症。

第二,报仇需要财力投入。有人为了报仇而放弃一辈子的事业,大有玉石俱焚的味道,就算不丢下一辈子的事业,也要花费半辈子的财力,以筹划报仇的事情。

第三,报仇需要时间投入。俗话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因此,有些仇不是说报就能报,可能三年五载,十年八年,甚至几十年都报不成,就算报成了吧,自己也年华已逝,青春不再。

还有,所谓的“君子”是指一个成熟的人,一个有智慧的人!一个成熟的人、有智慧的人知道轻重,知道什么东西对他有意义、有价值,报仇这件事虽然可解心头之恨,但心头之恨一旦失去,他也可能丧失自我,那报仇还有什么意义?

再说君子是劝人向善的。时间是仇恨的唯一解药,对那些心怀深仇的人,讲道理是无用的。怎么办?君子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既给了报仇者此时不报仇的借口,也给了报仇者思考的时限,同时也救了被恨的人。一句话挽救了两条性命,这正是君子之所为。

再往后说,怨怨相报何时了,十年后,报仇的人若还是去报仇,真的解了恨,之后呢?活着的理由没有了。

可见,仇是不应该报的,不过有些仇还是不应该忘记的,因为心中有仇恨,就能激发你奋发向上的斗志,刺激你尽快地成长,让你可以用成就来报仇!而一旦你的力量比仇人更大,你的仇人自然不是逃之夭夭就是前来请罪,因为你的成功成为他心头最大的阴影——他怕你哪一天真的下手报仇!所以不报仇才是君子最好的报仇方式!

功成身退,天之道

古语有云:“功高震主者自危,名满天下者不赏”,“弓满则折,月满则缺”,这些都说明了“知足常足,终生不辱;知止常止,终生不耻”的道理。做人要像范蠡、张良等人一样懂得功成身退,否则难免会像李斯一样发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得出”的哀鸣。

在唐代中期政坛上,李泌是一个很有点神秘色彩的人物,他曾辅佐玄宗、肃宗、代宗、德宗4个皇帝。李泌所经历的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时代,那时奸臣当权,藩镇割据,许多大臣不是死于奸佞的谗言,便是死于武夫的刀剑。而他被4个皇帝所信任,虽屡被诬陷、谗毁,却能幸免于难,保全终身,其中的诀窍有两条:一条是避权让位,一条是功成身退。

早在唐玄宗时,李泌还只是一个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少年,因其出色的智慧而闻名于朝廷。唐玄宗要任命他为太子李亨(即后来的唐肃宗)的官属,他辞谢了。李泌只愿以布衣的身份与太子来往,李亨称他为先生,对他十分尊重。后来,李泌因遭杨国忠的忌妒而遭贬斥,他干脆弃职而去,游于嵩山、颖水之间,避免了一次杀身之祸。

“安史之乱”发生那年,新即位的李亨(肃宗)特意派使臣去请李泌出山,并要任命他为宰相。他坚决辞谢了,并对肃宗这样说:“陛下以宾客、朋友的身份对待我,这已经比宰相之职还要尊贵了,何必还要勉强我呢!”

唐肃宗拿李泌也没办法,只好由他。但唐肃宗对李泌的尊宠信赖,可谓非同寻常,出则并驾齐驱,入则联床而卧,朝中事无巨细,全都请教于他,对他言听计从。甚至连文武百官的提拔、宰相的任免,直至太子的人选,也都要听从他的意见,真是所谓不在其位而谋其政。每当朝中议事时,他和皇帝联袂而坐,大臣们在下面便指指点点地说:“穿黄袍的是圣人,穿白袍的是山人(对李泌的尊称)。”这样一种高级参谋的身份,使李泌既可参与决策,又不必承担任何责任,一旦发现有于己不利之事,进退也很自由。

然而,当时的宦官李静忠,也就是后来的大奸臣李辅国对李泌却非常的嫉恨。因为,李泌的出现影响了他的地位,使他和肃宗于战争中结下的情谊在肃宗与李泌的朋友之谊面前显得很单薄。肃宗已经不再像从前那样,下朝后什么事都要和他商量,征求他的意见,然后满意地点头。有一天晚上李静忠垂手侍立在肃宗身边,准备安排肃宗的晚寝,肃宗却召来了李泌,挥手让他退下。李静忠心里满含着忌恨和委屈,阴沉着脸,出去时还回头瞪了一眼李泌。他感到了自己苦心经营的地位岌岌可危,都是因为李泌,他代替了自己的位置。自己怎么能这样败下阵来,梦想的富贵还没有达到,一定要报复李泌。

肃宗的妻子张良娣也在恨着李泌。李泌的出现竟然让一向敬重自己迁就自己的丈夫不再关心自己,一心只想着与李泌叙旧情,竟然晚上也不到自己寝宫休息。以前一向无所不谈的,现在竟然来去匆匆,顾不上和她说一句话,她劝皇上休息,皇上却说:“妇人家,以内宫为要,不必干预朕的大事。”张良娣又气又恨,所有的失落与不满都归罪到了李泌头上。

李泌心里很明白自己的处境,为了明哲保身,他决定退隐山林。

此后不久,李泌便向唐肃宗请求还乡归隐,他说:“我已经报答了陛下对我的厚恩,如今我只想做一个闲散之人,云游四方,做我自己感到快乐的事情去。”

这使唐肃宗十分吃惊,

“我与先生这几年来共同经历忧患,如今将要同享欢乐,先生为什么突然要离我而去呢?”

李泌严肃地说:“我有5条不能留下来的理由,恳请陛下允许我离去,使我免于一死!”唐肃宗不明白,问道:“此话怎讲?”

李泌说:“我同陛下相知太早,此其一不可;陛下对我倚托太重,此二不可;其三不可,陛下对我宠信太深;我的功劳又太大,这是四不可;我的行为太不一般,容易造人非议,乃五不可;这五不可正是我不能久留朝廷的理由。”

唐肃宗没有表态,只是说:“该睡觉了,这事以后再说。”

李泌坚持说:“陛下如今与臣同榻而卧,臣的请求你都不能给予批准,更何况将来在朝堂之上、公案之前呢?那时,你将更加不允许我离去了。陛下不许臣离去,这无异于要置我于死地啊!”

唐肃宗说:“没想到,先生竟对我疑惧到这个地步,像我这样对待你、尊崇你,我又怎会做出杀你的事情呢?你简直把我看成是只可共忧患而不可共安乐的勾践了,难道不是吗?”

李泌说:“正因为陛下不会杀臣,臣才请求归隐,期望得到您的批准,若是陛下决定杀臣,我又怎敢向您说肯请的话?而且我知道,杀臣不是陛下,而是我前面述说的‘五不可’啊!现在,陛下一向待我如此之好,我有一些事情都不敢说,那将来天下安定之后,我就更不敢说话了!”在李泌的极力坚持下,他终于坚决离开朝廷,隐居衡山,唐肃宗顾及旧情,赐他三品官的俸禄,并在衡山为他建了房舍。

历史证明,李泌的选择是极其正确的。在平定安史之乱以后,李静忠因为劳苦功高被委以忠任,更名李辅国以后更是权倾朝野,他铲除异己可谓是不择手段,毫不留情,连曾经的同盟者张皇后(张良娣)都不放在眼里,欺下瞒上,无法无天,试想如果李泌还留在朝中,那又会有什么好下场。

李泌算是一位真正的国士。他既看透了官场人情,而在国家有难时又出来济救苍生,决不是一味的逃世。他曾辅佐玄宗、肃宗、代宗、德宗4个皇帝。老子说过:“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深受道家思想影响的李泌便是按着这个“天之道”去做的,他立功而不求官,名成而不恋位;可为则为,不可为则不为,有所为有所不为;见机而作,适可而止;功成身退,无所羁绊。凭这一点,就超过了中国无数的所谓高人隐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