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说别人听不懂的“行话”
读前思考
· 大家都希望从内行人士那里得到真正可靠的答案,所以“专家意见”很受欢迎。但与此同时,大家又不喜欢听专家大段大段地发表专业看法,因为他们未必听得懂“行话”。假如我们在询问时总是夹杂别人听不懂的专业术语,对方会高兴吗?
现代社会的分工越来越专业化,专业人士在人们眼中代表着各个领域的权威。群众希望从专业人士那里得到靠谱的专业指导意见,专业人士也想从群众那里收集到第一手数据和反馈意见。值得深思的是,这种双向互动的问答成于“专业”,也败于“专业”。
我们处于知识爆炸的时代,专业知识体系越来越庞大、精细、复杂,专业术语有增无减。普通群众与专业人士之间的知识鸿沟也随之扩大。无论是被普通群众提问的时候,还是向普通群众提问的时候,专业人士都不应该过多使用专业术语。因为,越专业的知识越难解释清楚,这会导致专业人士在提问或回答之前不得不先花大量时间去解释某个专业名词。如此一来,双方的交流节奏就会变得断断续续,聊得非常不畅快。
需要注意的是,每个人在自身所在的行业里是专业人士,但在其他领域也是需要接受科普教育的普通群众。在这些背景下,我们既可能是向专业人士询问相关科普知识的普通群众,也可能是向普通群众询问反馈意见的专业人士。无论你扮演的是哪一种角色,总说别人听不懂的“行话”,注定会让你的询问效率急剧下滑。
美国询问专家特里·费德姆说过:“所有的行业都各自形成了一些为交流方便而创造的表达方式。它们成了一种亚群体内部享有的方言——只在某个行业或领域独有的语言。如果不知道那些词、句、缩写表达什么意思,就会给内部交流带来些许困难。同时,不理解行话常常会导致不信任,混淆词语原有的含义。行话,也可能为商业合作带来障碍。”
“行话”可以节省内部成员的交流时间,提高工作效率。但不要忘了,你的询问对象不一定是懂得这种特殊方言的内行人士。假如你是向内行人士提问,那么直接用“行话”交谈也不要紧;假如你面对的是外行人或者自己不熟悉的陌生人,最好不要用“行话”来显示你的专业性。因为,当对方听不明白的时候,你就不得不从提问者变成回答者,一再解释刚才的某个词语究竟是什么意思。到头来,越想节省唇舌,反而越没有效率。
自我检查
阅读下表中的内容,选择你认为符合自身情况的描述,在前面的括号里打钩,每空1分。总分最高5分,最低0分。得分越高,说明你需要改进的细节越多,反之则说明你有较好的询问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