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品质摄影全流程解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1章 摄影首先是还原视觉印象

摄影并非是物理记录,而是还原视觉的印象。

在摄影爱好者中普遍存在这样的心理:摄影本身并没有什么值得学习的,要想拍出高人一筹的照片,只需要拥有足够好的器材;有些人则认为只要文化深厚或道德高尚,岂止器材无足轻重,连技术都不值一提,“灵感”配合相机自动程序即可满足一切。

前者常被贴上“器材党”的标签,后者则以超越器材的艺术流派自居。表面看,尽管两种观点截然不同,但实际上,二者的“误导性”不相伯仲。前者容易将人引向盲目求新和攀比的“伪器材党”;后者则可能将人引向自以为是的“艺术派”。前者青睐高级的器材,后者追求自以为高妙的解说或表现形式,二者的共同点则是:不理解摄影。

站在业余爱好者的立场,也许他们不该受到如此尖刻的批评。摄影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学科,没有经过正规的训练、系统的学习和长期的思考,不太可能有全面的理解。

在第一章,本书必须限定一个概念,使用相机进行随意的拍摄不是摄影,因为摄影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有自己的规则,自己的文化,自己的内涵。

开篇我们就分析一个往往是摄影初学者最容易忽略的问题:“相机随意拍摄的内容是我们看见的内容吗?”。这不是深奥的哲学问题,而是一个逻辑问题。因为人是主观个体,不是机械物理的个体,作为有判断和接受信息能力的人,与通过光学镜头机械记录信息的相机完全不一样。

“从取景器里看着不错,出来的片子却不是那么回事。”“为什么看见的颜色和相机拍的不一样?”“我记得背景没这么乱啊!”“天应该是蓝的,怎么变成白的了?”仔细想想这些问题,还能说出相机拍到的就是我们看到的吗?

原因在哪?因为我们把相机想当然地当成自己的眼睛了,想当然地把现代科技的进步理解为超越了眼睛,想当然地认为相机已经智能到“机随我动”。

看看相机的成像原理,小孔成像貌似人眼成像一样,但不要忘了,人眼接受到的信息是由大脑处理,融入了生活常识、经验判断、个人情感。而相机传感器接收到的通过镜头传递的光学信息是单纯的记录,即使再高级的仿真记录,都是客观的,而非人类的视角。

我们学习摄影,是为了高质量地定格事物发生的瞬间。一个优秀的摄影人需要理解如何能让相机拍摄的符合我们看见的内容,这就需要建立一个摄影思维,抛弃一个误区“摄影不需要技能,只需要器材和天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