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大健康:重构医疗健康全产业链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顶层设计下的“互联网+医疗”|

“互联网+医疗”作为当下备受关注的议题,两者的结合显然为人们提供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2015年7月,《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正式出台,“互联网+”行动计划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加快了互联网对社会各个领域的深度渗透与融合。

具体到公众普遍关心的医疗健康领域,《指导意见》从顶层设计的层面指出了医疗改革遇阻的情况下,“互联网+医疗”对优化完善我国医疗服务体系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全面呈现了互联网与医疗健康领域融合所带来的医疗服务新图景。这使“互联网+医疗”超越了单纯的抽象概念,拥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

总体而言,互联网对医疗健康服务领域的价值主要体现为便捷和普惠,即“互联网+医疗”的创新模式将使人们更加便捷地获得医疗服务,并使医疗服务覆盖更多的人。

◆“互联网+医疗”的基本内涵

(1)基于互联网的医疗卫生服务

互联网与医疗健康仍然处于初步融合摸索阶段,互联网对医疗卫生服务的创新重塑图景也并不明朗。虽然由于多种原因政府当前并不允许在线诊断,但从欧美等国的互联网医疗发展情况来看,很多互联网医疗领域的参与者认为在线诊断将是互联网医疗服务的重要内容和发展趋势。

另外,基于互联网的医疗服务将颠覆现有医疗服务体系中的信息孤岛现象,因为信息的高度透明、开放、共享是互联网在医疗服务领域中发挥价值的前提和基础。

(2)便捷服务

依托强大的实时连接与交互功能,互联网大大提高了传统领域的服务便捷性。特别是随着移动互联网的不断发展成熟,便捷性价值更加凸显。

就医疗服务领域而言,移动互联网已被广泛应用于预约诊疗、候诊提醒、划价缴费、诊疗报告查询、药品配送等多个方面,掌上医院、O2O药品配送等互联网创新医疗服务形态不断涌现,为广大民众带来了更加高效便捷的医疗服务。

(3)远程医疗

远程医疗服务形式早已出现,但由于定价、医保政策等各种因素的掣肘,我国的远程医疗系统一直处于缓慢发展状态。不过,互联网的发展成熟及对传统产业形态的颠覆重塑,为远程医疗开拓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虽然远程医疗服务在内容上仍以诊断、会诊等为主,但与互联网的不断融合使其呈现出一种平台化趋势,医院、医生、患者、医疗设备、药品、健康数据等,各种与医疗健康服务有关的内容和企业都可以纳入这个开放性的医疗平台中,从而形成能为用户提供一体化医疗健康解决方案的“空中医院”。

(4)鼓励联合

《指导意见》中提到了两种联合形态:一是互联网企业与医疗服务机构合作建立医疗网络信息平台,以增强我国对重大疾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能力;二是有相关资质的医学检验机构、医疗服务机构与互联网企业联合打造基因检测、疾病预防等健康服务新模式。

医疗健康服务是一个具有较高专业门槛的领域,需要医疗资源方面的有力支撑。因此,仅仅依靠互联网企业从外部打造“互联网+医疗”的创新服务形态,显然难以实现。同时,医疗健康服务领域的产业链也十分庞杂,单独一家公司很难顾及到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联合协同成为最佳选择。

除了上述4个方面,《指导意见》还提出要积极探索互联网延伸医嘱、电子处方等医疗健康服务形态。可见,《指导意见》对“互联网+医疗”的阐释基本涵盖了当前医疗服务领域所有的创新创业形态。不过,对于困扰多数互联网医疗企业的在线支付问题,《指导意见》却没有提及。

◆“互联网+医疗”中政府的引导作用

“互联网+”创新形态展现出的巨大价值和发展前景,使其受到了社会各方的普遍认同。国家层面指导意见出台后,各地方政府也快速发布了相关政策,以推动“互联网+医疗”的顺利落地。不过,作为一种创新性的医疗健康服务模式,地方政府对“互联网+医疗”的理解有其特色。


在山东省出台的《山东省“互联网+”发展意见》中,“互联网+医疗”的部分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推动医疗卫生信息资源在不同医院、不同地域间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二是积极打造省级医保的异地就医平台系统,扩大医疗保险的应用范围。

可以看出,山东省政府提出的“互联网+医疗”的两个方面,与当前医疗改革的关键内容密切相关,是发展互联网医疗服务模式的“基础设施”。


在政策鼓励下,“互联网+医疗”的创新创业形态已成为医疗健康领域中最活跃的部分。不过,为了保障病患信息安全,北京市明确提出必须由政府主导建立电子病历和健康档案系统,即北京市的“健康云”医疗服务基层平台将由政府主导,而不会进行市场化运作。为此,北京市对电子病历的使用流程进行了严格的规范和限定。比如,对于转诊病患,医生若要查看其以往的病历,必须获得患者本人的授权。

代表了医疗健康服务发展趋势的互联网医疗早已发展多年,并受到资本市场的长期青睐。“互联网+医疗”新政策的出台为互联网医疗的发展提供了明确方向和政策支撑,使其成为一个备受瞩目的巨大“风口”,进一步加快了该领域的发展成熟。

◆从外部颠覆到里应外合

互联网医疗服务虽然兴起于互联网领域的创新创业,但在“互联网+医疗”这一创新形态中,互联网与医疗两者谁应成为核心的问题却一直备受争议。

一种观点认为应以互联网或移动互联网为核心,注重的是互联网的创新颠覆性,如春雨医生创始人张锐曾指出,未来基于互联网的医疗健康服务将改变当前以医院为中心的模式。另一种观点认为医疗服务才是互联网医疗的核心内容,侧重的是互联网的工具性价值,即借助互联网强大的连接整合能力对医疗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深层来看,上述两种观点的分歧点主要在于对医疗资源的认知。前一种是去中心化的思路,强调以病患为中心搭建便于医患交互的线上平台;后一种是当前多数互联网医疗创业公司的思路,即将医疗资源视为“互联网+医疗”模式的核心,基于互联网对某地区乃至全国范围内的医院、医生等进行优化整合,发挥出医疗资源的最大价值。

当前“互联网+医疗”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各种创新性的商业模式不断涌现,短期内还难以判定两种思路的优劣。不过,虽然思路不同,两者对互联网医疗却有着相同的预期,即首先吸引到医生、患者、医院等足够的用户,然后再以庞大的用户流量为基础构建合适的商业模式。

虽然以“颠覆医疗体系”为口号的互联网医疗参与者还没能实现最初的承诺,但经过多年发展,互联网与医疗服务领域已有了更深度的融合,医院、医生等医疗服务主体也越来越多地愿意接受甚至主动利用互联网为病患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医院对互联网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打造更为便捷的掌上医院服务平台方面,如国务院《指导意见》中提到的预约诊疗、候诊提醒、医疗报告查询等。在“互联网+”的大趋势下,越来越多的医院对建立掌上医院平台持积极开放的态度,掌上医院成为互联网医疗领域布局的重要内容。

医生对互联网医疗的认知也不断深入成熟,从早期的个人品牌塑造推广,到利用互联网提供实时健康咨询服务,再到医生集团概念的出现,体现出了医生在医疗服务中对互联网应用的深化和创新。

当前,很多医生突破了“单打独斗”的模式,开始以团队形式通过在线平台为病患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如健康咨询、预约问诊、诊后随诊等;还有医生借助远程医疗技术为医疗条件落后的基层或边远地区患者提供相关服务;另外,一些医生还提出建立互联网医院,以打造更加便捷普惠的医疗健康服务体系。


虽然互联网在医疗体系中的应用仍处于初期探索阶段,但在“互联网+”和各种利好政策的推动下,互联网医疗正不断改变和重塑现有的医疗服务体系,并由最开始的外部颠覆,逐步转变为医疗领域内外部力量协同作用的变革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