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物流:“互联网+”时代,下一个千亿级“风口”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机遇与挑战:深度揭示“互联网+物流”的10大新特征

“互联网+”时代,对物流行业来说充满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互联网+物流”为传统物流行业提供了突破式发展的新引擎和新模式;另一方面,如果不能够从发展定位、整合模式、运营体系、品牌塑造及社群整合等诸多层面进行自我重构,物流业就很难站立在“互联网+”的时代风口,借助新时代形势实现行业的跨越发展。

因此,对“互联网+物流”进行准确定位和解读,识别和明晰其所具有的主要特征(图1-2),就成为关乎物流业发展存亡的关键所在。

图1-2 “互联网+物流”的10大新特征

物流节点在线:线下节点全面线上化,线上节点指数级增长

网点(门店、营业部、收货点等)、中转点(分拨中心、园区、仓库、园区等)、车辆(厢式,高栏等多种形式)、人员(销售、收货员、送货员、驾驶员、中间商[3PL、黄牛等]等)、线路(专线、支线、社区环线等)是传统线下物流的主要节点,也是推动物流转型的关键所在。

“互联网+”的到来以及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必将对这些线下实体节点形成冲击,促使其逐渐向线上、透明化、去中介化、网络化等方向转型,最终实现基于“互联网+”的行业重构。

这一重构过程的最显著表现是,越来越多的线下节点通过多种方式转到线上,在推动线上物流节点趋向多元化的同时,也使得节点数量呈现出指数级增长。这一节点暴增趋势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如图1-3所示。

图1-3 物流节点暴增趋势主要表现的4个方面

★Web端

通过自建网上营业厅、信息平台、交易平台、运营平台、共享网络,或者依托于电商、营销、商业服务等其他大型平台,实现对物流节点的最大整合。

★移动端

对微博、微信(群)、公众号、网络社区、App应用等多种新型媒体进行社会化、移动化、本地化、实时化操作,以整合更多的网络物流资源。

★智能硬件端

将线下节点的操作过程、风险、数据、信息等全面接入手表、电视、跟踪设备等智能终端,以实现物流的智能化管理。

★轻应用

通过整合各类HTML5的场景、应用、平台等内容,降低物流节点的接入门槛,开启更多物流可能,以随心随时融合线下物流体系。

物流多网互联:单一物流网络路更窄,多元网络互通是未来

今天的物流已被人网、车网、钱网等各种各样的网络所笼罩,不免让人茫然无措,难以准确把握行业的发展情况和趋势。特别是“互联网+”对物流行业的巨大冲击和重构,以及大量资本的疯狂涌入,更是对行业格局增加了无穷变数。

其实,互联网多元、开放、共享的特征决定了“互联网+”下的物流必然转型多网互联的模式。

从对国内主流互联网网络和物流实体网络的发展状况和商业模式分析中,可以看出,无论物流整合者想要如何玩转该行业,如果不能实现物流多元网络互通的转向,就无法超越单一网络在资源、地域、人才、资本、信息、数据、技术等方面的局限性,也就无法掌控“互联网+”下的物流行业的未来。特别是在国内市场空间广阔、需求多元、地域差异较大的情况下,通过多网互联整合物流大市场就更加必要。

当前越来越多的跨界合作、并购整合、战略合作、抱团合作、加盟共赢、联盟共生、平台共建等现象,正是物流行业借助“互联网+”的便利,向互联互动、共享共生、共谋共赢的综合物流产业网络转型的具体表现。

物流资源众包:多维分享经济互联,进化生态人人众包

“互联网+”的高度开放性、共享性和整合性特征让以往的存量资源有了更多的创造价值的可能性。众包就是这种存量资源优化的最典型模式,也是互联网对传统行业进行改造的核心所在。

具体到物流行业,以往物流模式导致了车辆、人员、社会限制空间等很多存量资源的闲置化和隐性化。“互联网+”下对物流行业的重构必然会对这些存量资源优化利用,发挥出它们在空间和时间上的价值。这一过程的最典型模式就是“互联网+物流”生态之下的进化与众包。进化主要体现在物流进行的本地化调整策略,以实现适者生存。由于国内市场的地域差异很大,需求呈现多元化特点,使得任何单一的模式都无法完全实现对社会资源的最大整合,满足市场需求。

“互联网+”下的新物流将呈现出多维分享经济互联、进化生态人人众包的特点。具体体现于以下两种趋势。

一是“互联网+物流”将在城镇中显示出无与伦比的优势。众包模式使更多的存量资源(停车场、社会限制车辆、社会人员等)创造出物流价值,实现了在城镇物流毛细化情况下,对碎片化的空间、时间等资源的最大优化、整合、利用。

另一方面,广阔的农村地区将成为下一个“互联网+物流”整合的巨大资源库。众包物流模式将开启物流人下乡、乡下人物流的新局面,杂货店、村长、组长、个体户、创业者等物流领域中特殊的组织形式,则都有可能成为“互联网+物流”的众包者。

物流管理去中心:控制与分布共存,自治文化将颠覆物流组织

互联网将从战略、策略、运营、组织、制度、流程、文化等各个方面变革物流管理,实现控制与分布共存,转向物流管理的去中心化。具体来看,“互联网+物流”对物流管理的重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战略层面上,相比以往单一的长期战略规划,快速应变和灵活调整的持续战略布局,更能顺应“互联网+”下物流快速变革的趋势。

策略上,由于物流市场的不断扩展和变化,固守原有市场已经无法在行业中获得竞争优势,必须不断拓展市场选择。中心策略是树立起独特的核心优势,利用互联网新平台整合更多物流资源,创新更多物流产品。

运营上,相比以往物流运营体系过多的人为控制和干预,“互联网+”下的物流运营转向了标准化、系统化、动态自管理的弱控制方式。

在物流组织方式上,互联网具有的无中心性和无边界性特质,使传统物流的层级分工组织不再具有竞争力。随着而来的是能够激发基层活力、快速化反应、扁平化决策的平台型网络组织方式。

在制度设计上,基于人们对多元化、个性化消费需求的追逐,“互联网+”下的物流要想占有更多的市场和客户,个性化、人性化的制定设计就不可或缺。

流程上,“互联网+”将以系统化、透明化、协同化为核心准则重构物流流程。

文化层面上,自由、民主、个性、共赢、创新、温情等新的文化特征将取代传统的人情世故、等级关系,从而重塑传统物流的认知模式,构建“互联网+”下物流新的价值取向。

物流自平台涌现:平台经济混沌是常态,催生物流自平台海量来袭

互联网开放共享的平台化特征正在重构这传统行业的平台化转向。具体到物流行业,“互联网+”对传统物流的冲击使物流市场处于高度混沌状态中,每个物流企业都在积极行动和转变中摸索具有优势的物流新模式。

这个过程中,最具吸引力的一个变化是物流自平台的形成和大量涌现。这种自平台融入互联网基因,不依附于任何组织和团队,从小处做起,逐渐演变成一个服务于物流产业链的自平台生态系统,从而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完成了对传统物流的重构。

借助于互联网思维和手段,利用微信、微博等社会媒介平台,以分享共赢为价值理念,发挥本地属性,自平台将物流融入到其他行业之中,从而衍生出“互联网+”下的一种全新的物流商业模式,并使人才、技术、服务等传统物流资源创造出了更多新的市场价值。

同时,这一由自平台衍生出的物流商业模式具有无限的想象力和极大的可塑性。比如,向前可以演变为公司,向后可以演变为团体,向左可以通达多元产业,向右可以开启整合棋局,向上可以服务物流需求方,向下则可以积累终端客户。这些,都将开启国内物流市场的新格局。

物流产品快迭代:服务产品化常态,产品、速度、精度三剑致胜

“互联网+”对传统物流业的重构不仅表现在对信息流的改变上,更表现在对物流服务形式的变革上。

不论是快递、快运,还是跨界服务或者具体的海陆空实操服务,“互联网+”下新物流的创新,更多的是建构起围绕服务的具有品牌价值的产品(服务产品化),而非单一的服务。这种情况将成为“互联网+”下物流的常态,也促使着物流服务的不断创新与迭代。

因此,物流参与者必须顺应“互联网+”的新形势,将互联网的思维、个性、情怀与创造融入到自我变革中,推进服务的产品化转向,塑造出具有品牌价值和竞争力的产品。其中,产品(具有品牌价值)、速度(产品迭代、推广和成长速度)、精度(客户定位、服务内容和对市场变化反应的准确度)是“互联网+”下新物流竞争优势的3个重要支点,也是保证其成功的核心要素。

物流碎片变模块:碎片物流现契机,“互联网+”下的模块整合

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扩张满足了多元化、个性化的市场需求,但也使物流行业面临着小货化、碎片化需求的新局面,给诸多物流企业带来了极大困扰,甚至不得不放弃碎片化业务而追求更稳定的业务。

然而,长尾、碎片正是互联网时代市场的需求特征。因此,“互联网+”下的新物流,需要通过对大量长尾信息的整合、分类,进行区别服务。不同于传统物流B2B的服务模式,新的物流服务模式将是从B到C、从店到家、从家到个性。并且,这种新服务模式还将反向倒逼物流在人力配置、流程设计、服务定位、管理规划等环节的重构。

总之,长尾化、碎片化的业务需求对传统物流来说既是一种挑战,更是一个进行自我变革重构的契机。利用互联网平台将碎片化和非计划的业务需求进行匹配、优化、组合,并通过模块整合,以满足市场个性化、多元化的需求。物流参与者只有顺应这种市场变化的趋势,才能创造出更多的利润空间,完成从传统物流向“互联网+物流”的重构和转型。

物流响应全天候:场景物流催生全天候,物流开启永远在线

传统物流夜间服务和场景化服务很少,已越来越无法满足互联网时代市场的个性化、多元化需求。“互联网+”之下的新物流则能够优化整合传统物流的隐性资源,创造出更多的服务价值。

一方面,“互联网+物流”在物流常态化服务之外,还将围绕企业和个人生活进行假日物流、会议物流、旅游物流、礼物物流、到家物流等新的场景化物流服务,以应对市场的多元化、场景化需求对物流服务的新挑战。另一方面,借助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互联网+”下的新物流将是一种7×24永远在线、随时随地、随叫随到的服务模式,并能因此产生更多的细分产品,创造更多的物流价值。

就当前来看,国内已有一些物流企业开始尝试物流响应全天候的布局模式,以满足越来越多的场景化服务和不间断服务需求。同时,这种趋势也是物流行业发展变革的必然选择,是“互联网+”下拓展市场空间、创造更多物流价值的要求使然。

物流多元无疆:互联网是糖也是毒,扛得住诱惑才赢得了未来

近几年,很多物流企业围绕自身的战略布局进行更多的衍生服务,甚至探索主业之外的二次产业。这种跨界潮流,实质上是物流企业在“互联网+”的推动下进行的一种多元化战略。

只不过,在这个风云变幻的“互联网+”时代下,不论是对于物流企业还是其他行业,跨界进行多元化战略布局未必就是唯一的发展选择。因为跨界布局在分散风险的同时,也分散了有限的精力,使得物流企业无法再将原有的服务产品做到极致,从而失去了更多的获利机会。

总之,互联网是糖也是毒,扛得住诱惑才赢得了未来。因此,对于“互联网+物流”来说,必须对跨界的利弊有着准确的认识和定位,不盲目跟风,慎重选择物流多元化战略。

物流全程可视:互联网驱动可视化,可视程度仍需考虑物流实际

从初期的订单动态查询、车况查询,到如今的车辆位置、满载率以及交易信息等内容的查询,再到由物流平台变革带来的全流程、全天候、全视角的可视化转变。曾经仅仅作为理论设想的物流可视化,在电子商务和互联网科技的推动下,正在变成现实。

一方面,“互联网+”对物流的重构必将极大地推动物流全程可视化的进程,促进物流企业的快速成长。另一方面,对很多物流参与者特别是中小物流企业和跨物流组织来说,在信息接口的获取、数据的标准化以及物流流程可视化的范围、内容、频率等方面,仍然任重道远。

诚然,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应用,为“互联网+物流”的全程可视化提供了可能。不过,在操作过程中,物流的可视化程度必须考虑到实际物流参与方在安全、利益和服务等方面的诉求。因为对于物流本身来说,非透明可视的中间环节和信息往往正是物流的核心价值所在,也是物流服务过程利益交织的焦点。

因此,实现“互联网+”下的物流全程可视化,可取的方式是,因地制宜,从小环节、小范围开始探索,逐步衍生和扩张,可概括为:小起步、大格局,因地益、快迭代,速成长、求共生,如图1-4所示。

图1-4 实现“互联网+”下的物流全程可视化的方式

以上我们从10个方面分析了“互联网+”下新物流呈现的特征。对于物流的具体参与者来说,面对“互联网+”给传统物流带来的各种发展机遇和诱惑,不能盲从跟风,而是要以理性的态度,积极借鉴融合新的元素实现优势互补,以构建出自己独特的核心能力和价值。只有这样,才能从容应对“互联网+”带来的新机遇和挑战,在行业重构中占据主动。

一句话,在“互联网+物流”机遇与风险并存、竞争愈发激烈情况下,物流参与者只有经得住诱惑,才能赢得了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