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营销36计:你不可不知的赚钱、赢粉丝技巧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1计 了解你的用户

确每一次沟通、互动、推送的对象是谁,包括他的姓名、公司职位、联系方式,你对这个人越了解,信任度就越高。

准确了解用户的需求

企业无论做什么,都要以用户需求为基准。同样,在微信营销中也是如此。首先要投其所好,提供符合用户需求的功能,从而让用户对你产生好感。这样一来,这些用户无形之中就会成为你的铁杆粉丝;而且他们还会向“朋友圈”不断扩散,帮你做宣传,增加更多的粉丝。

要想投其所好,就得知道用户的需求。在这一点上,很多企业为了留住用户,特地提供了查询功能。比如一些金融企业会设立查询功能,而学校的公众平台则设立翻译、学校活动等功能。向来被人们称赞的招商银行微信公众平台,之所以会吸引那么多的粉丝,就是因为它不但开设了余额查询服务,还根据最新版的微信开通了线上支付等功能。这些针对用户需求的功能就像是用户的百科全书一样,用户哪里不会,哪里有需求,它们就出现在哪里。这样的企业微信号,怎能不吸引粉丝光顾呢!

比如,一家服装店要想在微信公众账号上吸引粉丝关注,那么就要知道粉丝们的需求是什么。这是最基本的前提,怎样做到这一点呢?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来店里消费的人群进行咨询和观察,留意他们想要了解的动态和信息,挖掘他们的潜在需求;二是通过网络信息,包括微信与用户真诚地沟通、互动,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这样一来,你就能在微信公众号上投其所好,提供符合用户所需求的功能。让用户进入你的公众号,犹如翻阅百科全书。在你这里查到相关需求之后,用户自然会对你有好印象。

又如,中国铁路的微信公众号。众所周知,每当逢年过节的时候,火车票都是一票难求。这时,市民最大的需求就是顺利买到票。针对市民的这种需求,中国铁路在微信公众号上设立了购票日期、电话预订、网络购票、购票方式等功能,帮助广大市民来解决这些问题。

有了这样强大的功能,粉丝就可以在你的微信号里没有缺憾地解决一系列问题。当用户享受到便利和周到的服务之后,自然就会持续关注你,进而成为你的铁杆粉丝。

所以,企业要想吸引更多的粉丝,就一定要投其所好,挖掘用户的心理需求,提供高价值的服务,让用户体会到你的良苦用心。这样,才能对自身品牌的推广产生巨大的作用。事实上,很多人看似在做微信营销,却没有真正做出效果,其原因就在这里,大家似乎都无法找到用户基数和数据以挖掘深度的平衡点。

是我们真的做不到,还是我们以为自己做不到呢?正是因为我们以为自己做不到,所以才放弃了微信平台的优势,去简单地运用它的低成本信息推送功能。试问一下,微信的成本低,但低得过微博吗?微信的推送面广,但广得过电视广告吗?

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要放弃微信最有价值的营销优势,而用它并不出众的功能和其他媒体工具比较呢?

问题并不复杂,假设我们的初期目标是拥有1000个粉丝,那么我们就需要了解这1000个粉丝的资料,然后根据他们的特点分别推送信息,其工作量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首先,我们需要做的是设计好第一次的信息推送内容。无论内容设计成什么样,都一定要有互动环节——要让对方说出自己的基本信息,如姓名、性别、年龄、身份⋯⋯

如果用户反馈了第一个问题的内容,就说明他有时间、有耐心完成后续的3~5个问题。我们可以利用这样的机会获取其基本信息,尤其是购买偏好。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用户都愿意耗费时间在这样的调查问卷上。所以为了吸引他们,一定要有相应的礼品或者优惠券。根据我们的经验,一般有品质的小礼物吸引力比优惠券更大。为了加强用户的反馈度,我们还可以把调查信息加以浓缩,甚至以选择题的模式来呈现。

上述内容只是我们根据对方的回答做出的一般意义上的推断,会有极大的不准确性。这就需要我们对后面的问题进行设计,不断修正之前的判断,并且着重挖掘对方的消费偏好。例如,平时喜欢穿社交类还是休闲类的衣服,通过这些问题的答案对该消费者做出“素描”。

做好“素描”以后应该怎么办呢?当然是分组。

经常网购的人一定会发现,如果在淘宝上搜索一类产品,比如紫砂壶,那么在接下来的几天,浏览其他网站时,周围的广告位里往往会出现关于紫砂壶的信息,这其实就是淘宝的一种分组推广策略。而利用微信的反馈功能,我们可以制作类似的简易数据库,根据用户的组别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推送信息。

例如,我们可以把喜欢休闲服装的女性划分为一个大类,喜欢休闲服装的男性划分为一个大类,然后再进行细分,如在喜欢休闲服装的女性中,22岁以下的为C组,25岁左右的为B组,30岁以上的为A组。

针对B、C两组,主要发送一些更适合年轻人、折扣力度较大的服装。而针对A组,因为她们的购买力是最强的,再加上这个年龄段的特点应该是偏稳重,所以应该着重推荐优雅高档的服装。同样,对男性用户也可以做类似的划分。

对用户进行这样的分组难不难呢?

其实一点也不难,关键是在设计题目时,我们要做建模的工作。

接下来我们要把这些答案进行归类——只要用户有反馈,就一定在这些结果的组合中。我们把结果和相应的组别进行配对即可,根本不用一个个重新分析。所以我们一再重申,问题的设计非常重要。它要具有代表性,能让我们在最简单的答案中获取想要的信息。

这样做既增强了信息的准确度,又降低了向用户推送的频率。也许原来他每周会收到3条信息,但可能两三周都没有适合自己的,于是这些信息对他来说就构成了骚扰。可如果更具有针对性,比如一个月只发一条,就不容易受到用户的排斥,从而产生消费行为。

当然,模型的配对不是百分之百准确。毕竟我们只能通过几个简单的问题去推断对方的情况,再加上有的用户选择的答案并非完全与自身情况相符,这就需要我们经常对用户的信息进行修正。

例如,针对来店里的用户,如果他是为了获取某种优惠而出示自己的微信,我们首先就可以在后台比对其性别、年龄与之前的反馈是否相符。其次根据他的消费行为,通过深入交谈去判断他的消费偏好与之前信息是否吻合。若有差异,则可以根据他在现场的表现对数据库的内容做出修正,以便在下次发送信息前做出准确定位。

把重点放在老用户身上

微信的营销基础就是人气,比如组建一个兴趣小组,或者依靠“定位搜索”“摇一摇”“漂流瓶”等基础工具进行拓展等。但是在增加微信好友的过程中,我们很快就会发现一个问题——微信真正凝聚的用户,往往是少数而固定的。

这是什么意思呢?

假设你的微信账号上有1000个粉丝,理想的状态就是每个人都能定期在你这里消费。假设你每个月的销售额是10万元,那么也就意味着每个人每个月平均消费100元。这时候如果再增加1000个粉丝,你的销售额就会变成20万元。所以,我们要努力拓展粉丝,以保持持续增长。

当然,这只是理想状态。现实情况也许是,这1000个粉丝中,只有300人在你这里消费;而在这300人中,每月消费100元的有200人;剩下的100人,平均每月消费却达到了800元。

这时候你应该怎么做?

平均来看,前后两种状态没有差别,都是1000人带来了10万元的月销量。但如果我们不去区分用户,只是一味地增加微信粉丝数量,将费力不讨好。因为任何事物的吸引力都是有限的,粉丝的增长速度也会呈抛物线状。在最初很难吸引粉丝,可是当过了高峰期以后,要想增加粉丝仍然不容易。况且粉丝越多,维护起来所耗费的精力就越大。

所以,当微信粉丝达到一定程度后,我们倒不如换个思路,把重点放在对老用户的维系上。在你这里消费的300人中,假设可以让那200人的月消费从100元增长到200元,让那100个核心用户的消费从800元增长到1000元,你的月营业额就会达到14万元,也就相当于多找了400个粉丝。但前提是这400名粉丝中,还必须有同比例的消费群体。

你觉得是多找400人然后让他们成为你的新用户容易,还是维系老用户让他们多消费点容易呢?

答案显而易见——毕竟后者已经在你这里有过消费,而且持续了下来。如果不是认可你的产品和服务,他们就不会一直在你这里花钱。既然认可,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很简单了。

所谓的二八理论,也就是说我们应该把绝大部分精力耗费在一小部分能够为我们带来高附价值的用户身上。这也正是之前在进行用户分类时,我们要求大家对从用户那里获得的数据进行建模定位的原因——如果你不去统计,就无法分辨出哪些用户值得你耗费如此大的精力。

耗费精力维系重点老用户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要放松对新用户的寻找和筛选。而是在寻找新用户时,我们不能够只盯着粉丝数量上的变化。其实和维系老用户的道理一样,在一大群新用户中选择可能成为重点用户的对象,然后在他们身上花费精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要知道,耗费精力的绝对不是普通用户,而是为数不多的高端用户。他们的购买力最强,能给你带来最大的佣金收益。但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影响力又极为广泛,如果你的产品和服务能够获得他们的认同,就很容易在一个高端圈子里产生深远的影响。这样一来,你需要寻找的用户就从不特定人群变成了特定人群。

问题在于,相比于老用户的维系,新用户的筛选和吸引难度更大。尤其是筛选过程——我们怎样确认这样一个人,能够在将来为我们的利润做出很大贡献呢?

大家看这样一个例子。

小马是做保险营销的,他在营销方面很有天赋,非常善于发现潜在用户。这种发现已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有一次他去洗车店洗车,恰好看到一辆宝马Z4在那里打蜡。其车主是位三十多岁的女士,也在休息室里用自己的笔记本上网。笔记本是一台小巧的苹果,售价应该在1.5万元左右。凭感觉,他认为这位女士家境应该不错,因此希望能够与她交换联系方式,说不定以后可以做成她甚至她整个家庭的保险。于是本来只是想洗个车就离开的他,决定也做个打蜡以拖延时间。

趁着打蜡的工夫,小马与宝马车主聊了起来。虽然只是简单地聊了几句,但在她离开之前,他们还是成功地交换了名片。

交换名片只是完成了整个销售行为的第一步。但我们都知道,如果接下来只依靠电话联系,效果不会很好。尤其是当对方感受到你的销售意图太明显时,就会本能地产生抗拒。怎么办呢?就在他把对方名片输入手机后不久,微信发来提示,说可以添加对方为好友——这就是微信的好处了,如果双方互留了手机号,就可以添加对方为微信好友。

相比于电话或者短信联系,微信更能给人以更安全的距离感。所以从那天起,小马就一直靠微信与宝马车主沟通。比如,偶尔周末发发轻松的信息,或者发段语音简单地问候几句。这是个漫长的过程,而且可能在短时间内得不到你想要的结果。但是如果能坚持下去,也许一切都会往好的方向发展。现在小马依然没有做成那位女士的保险,但那位女士把自己的朋友给他介绍了不少。结果通过这次“偶遇”,小马的销售网络一下子提升了一个层次。

为什么我们要把“偶遇”两个字加上引号呢?

就是因为这个看似“偶遇”的案例,背后却隐藏着必然性——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勇于行动永远是出色的营销人必须具备的特点。

第一点,善于观察。小马在做销售时,会主动寻找自己的用户,而且目标很明确:我就是要做有钱人的生意。所以他才会在看到宝马车主时,去做判断,去启动自己的“销售程序”。虽然做有钱人的生意难度更大,但是一旦做成给自己带来的收益也会更大。而且最重要的是,有钱人的人脉关系网中也多是有钱人。当你突破其中一两个节点时,就会发现销售越来越好做。

第二点,善于思考。如何与对方在一面之交过后持续保持联系,这是需要思考的。若仅凭一腔热情,只是一味地打电话、发短信,也许用不了几次人家就不愿意接他的电话,因为产生抗拒了。所以他选择了更温和的交流方式——微信,并且充分利用了微信的所有功能去调动准用户和自己的互动。

第三点,勇于行动。任何工具包括微信在内,都只是营销的工具,并不能代替你解决问题。如寻找用户,微信只是让寻找用户的渠道增加了一条,但是它不会帮你寻找用户。所以一切的营销活动都必须自己完成,勇于行动,才有可能收获成功。

确定了这三点之后,我们需要研究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到哪里去找这些重点用户呢?

“偶遇”的概率很小,当然不可能复制。最可靠的渠道有以下两个。

(1)充分挖掘现有的人脉资源。

(2)加入圈层,拓展高端人脉。

挖掘现有人脉,可以从你身边的同学、同事、朋友入手。平均每个人都会认识200个人,在这200人中如果你能发动50个人帮你宣传,他们每个人再发动10个人帮你宣传,也就相当于让550个人知道了你的营销信息。在这个过程中,难道不会出现重要用户吗?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尝试加入更多的圈层去拓展自己的人脉,如去读MBA、去加盟商会、去参加高尔夫俱乐部⋯⋯那里的人层次相对较高,也代表了各自的高端人士圈层。想办法和他们结交,一定会对你的事业大有帮助。到时候,也许不仅是销售的问题,甚至拿到投资都不是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