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1.2.1 产业发展现状
1.物联网发展的政策环境日趋完善
我国政府加强顶层设计积极推进物联网发展。2010年9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确定了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明确将物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战略性产业。2012年8月确立了物联网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制度,随后成立由30多名专家组成的物联网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加强部委间统筹协调和支撑专家团队建设。2011年12月,《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正式印发。2013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发〔2013〕7号),从全局性和顶层设计的角度明确物联网发展目标和发展思路。2013年7月,国家标准委向公安部、国家林业局、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智能运输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物品编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下达了47项物联网国家标准计划,全面开启了物联网标准体系的构建工作。2013年9月,部际联席会议印发十个物联网发展专项行动计划,为切实促进物联网健康发展明确了方向目标和具体举措。
同时,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科技部、国家标准委等各部门通过设立专项资金,为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技术研发与产业化项目提供大力支持。我国各城市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也陆续出台了地方物联网发展规划或行动计划,政府的优惠政策和资金扶持,极大推动了当地物联网产业的发展。
2.物联网应用成效初显
国内物联网应用发展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物联网的理念和相关技术产品已经广泛渗透到社会经济民生的各个领域,物联网凭借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集成和综合应用,在推动转型升级、提升社会服务、改善服务民生、推动增效节能等方面正发挥重要的作用,在部分领域正带来真正的“智慧”效应。国家智能电网管理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不停车电子收费、路网监测、车辆管理和调度等交通领域应用正开始发挥积极作用,我国计划到2015年底前,基本实现全国所有省区市的系统联网运行,用户数量将达2000万,主线收费站实现全覆盖;截止2014年底,中国在先后两批190余城市进入智慧城市试点之后,迅速在年内增长至286个城市,实际投入运作的智慧城市试点项目达409个,预计“十二五”期间各地智慧城市建设将带来2万亿元的产业机会。当前,物联网应用正从政府市场逐步向企业市场、民生市场扩张,应用层次正不断得到深化。一些商业模式逐渐成熟,比如在智能交通、安全生产、医疗健康领域已摸索出一套“政府公共服务+市场增值服务”的可持续运营模式。
3.物联网产业体系逐步构建
物联网产业体系已经初步形成。我国已经形成涵盖MEMS加工和设计、网络通信、软件与信息处理、行业与社会服务应用服务等相对完整的物联网产业体系,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已经形成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中西部地区4大区域集聚发展的空间布局,呈现出高端要素集聚发展的态势。其中,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物联网技术和应用的起源地,产业规模较大;珠三角地区是国内电子整机的重要生产基地,具有物联网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巨大潜能;环渤海地区是国内物联网产业重要的研发、设计、设备制造及系统集成基地;中西部地区依托在RFID、芯片设计、传感传动、自动控制等领域较好的产业基础,已形成了一定的产业特色。基于完整的产业链和空间布局,我国物联网产业近年来一直保持较高的速度增长。
4.物联网技术研发水平不断提升
物联网领域我国技术研发攻关和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在传感器、RFID、M2M、标识解析、工业控制等关键技术领域已经拥有一定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部分自主技术已经实现产业化和规模应用。在智能传感器领域,我国已具备MEMS加速度传感器、MEMS陀螺仪、MEMS压力传感器等产品的研制能力。在通信传输技术领域,4G牌照已正式发放,中国进入百兆高速无线上网时代,解决了大量物品大规模联网的带宽瓶颈。在物联网应用领域,大量集成应用技术成果惠及民生。以可穿戴设备为例,随着柔性化材料技术的逐步成熟及设备功耗、微型化、低成本等问题的逐步解决,涌现出了多款可穿戴设备,将在健康医疗、运动保健、娱乐休闲等领域逐步得到应用。在标准技术方面,我国专家牵头的物联网参考体系结构国际标准ISO/IEC 30141正式立项,成为ISO/IEC第一项物联网国际标准,我国物联网在国际标准化中的影响力和主导性不断提升。
1.2.2 产业特点
1.思想冲击,撼动传统产业
物联网带来的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开创新世界的冲击。传统产业要应对其挑战必须破旧立新,改造人的思想和管理制度,部门机构重新整合且流程再造。因此,物联网产业的发展道路是与传统产业博弈的过程,同时开创新世界给社会大众带来的也是观念的变革,亟需获得认同和支持。国内外众多ICT企业如通信企业、互联网企业等进入物联网领域,产业链需要深度磨合。因此,物联网的发展道路注定是不平坦的。
2.物联网应用广泛,以闭环应用居多
目前,物联网应用大多是在特定行业、区域或企业的闭环应用,信息管理和互联局限在有限范围,企业之间、区域之间,或者即处于不同地域的同行之间还无法形成完全的互联互通。闭环应用自成体系,标准、协议和平台种类繁多,给系统兼容和信息共享带来巨大挑战。闭环应用无法体现物联网优势,但它是开环应用的基础,只有闭环应用形成规模并进行互联互通,才能最终实现不同领域、行业或企业之间的开环应用。
3.以政府带动为主,具有地域性和项目驱动型特点
目前在政府主管的公共管理方面有明确需求,而被公认具有庞大市场的公众领域还没摸索出好的盈利模式,形成了政府带动为主的局面。由于当前物联网应用主要是集中在社会公共管理领域,因此,产业发展带有地域性和项目驱动型特点,大多数企业立足于承担所在地方的公共市政管理建设,项目建设完毕难以扩展到其他地域,导致应用可复制性差,无法规模化发展。
4.边界模糊,高度融合
大多数物联网企业在没有“物联网”概念前就已在其所处领域开展工作,国家的引导以及“物联网”概念的风起使其发展方向更加清晰。因此,物联网的发展空间巨大,但没有具体的边界,其体量难以精确统计。物联网不能独立存在,其感知的信息要在每个应用中找到发挥价值的通道,并使成果显性。因此,必须信息搭载在其他平台上体现价值。物联网技术要与传统行业技术握手,最终实现效率、便利、质量的提升。
5.企业发展战略模糊,缺乏龙头企业
总体来说,大型和小型企业发展战略方向不同:大型企业采取平台战略整合产业链,试图运用互联网技术在未来竞争中建立绝对优势,小型企业有碍于成本、自身条件的限制,只做产业链条的一部分。但是很多大型企业大而不强,企业自身定位并不清晰,缺乏长远战略规划和资源投入,没能形成龙头地位,与中小企业形成了不必要竞争。
6.产业链条长且不完善,市场培育周期长
物联网产业链条长且不完善,导致市场培育周期长,部分企业培育市场长达3~5年,企业维持运转需要大量资金。大多数有雄厚基础的企业依靠自身实力,积极开展技术创新和应用创新,优化服务质量,寻求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