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悉“互联网+”:风已至·势必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发展大趋势

今时代,以信息通信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孕育兴起,互联网日益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融合发展不断深化,“互联网+”发展前景广阔、潜力巨大。在“互联网+”行动中,首先应认识“互联网+”,对其背景和本质有深刻的理解。一方面,了解其基本内涵、发展引擎和作用方式;另一方面,把握其演进路径、发展进程和未来趋势。“互联网+”未知远大于已知,未来空间无限,需要进一步认清“互联网+”的本质与增长模式,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去迎接、拥抱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互联网+”概述

“互联网+”的提出标志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正从简单的工具快速成为整个社会的基础设施和核心理念。以互联网重构经济运行模式将成为未来大势所趋。互联网让产业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不断挑战着传统观念,改变着企业经营模式,加速社会资本的积累和软性设施的建立。目前,互联网已经完成了规模拓展阶段,开始向推动组织和社会转型发展,逐渐成为各行业实现数字化转型的催化剂。

“互联网+”的基本内涵

2015年3月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订“互联网+”行动计划。报告提出,“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这是“互联网+”首次纳入国家经济的顶层设计。

1.两会解读

2015年,两会授权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相关词语的注释》中对“互联网+”的解释为:“‘互联网+’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注释明确指出“互联网+”代表经济新形态,而互联网是形成该形态的基础设施和生产工具。强调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创新,衍生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打造经济增长新动力,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发展环境,为产业互联网化提供基础支撑,促进国民经济提质增效,提升社会服务普惠水平。

2.企业观点

总理工作报告后,即掀起了“互联网+”的研究热潮,“互联网+”相关的研究报告、专著、论坛、研讨会等不一而足,相关互联网企业及专家学者也对“互联网+”进行了解读。

腾讯公司马化腾认为,“互联网+”战略就是利用互联网的平台,通过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在新的领域创造一种新的生态,也就是说,“互联网+”就是传统企业的互联网化升级改造,这其中的关键在“+”上,互联网只是某种工具或者载体的表征。

阿里研究院在《互联网+研究报告》中指出:“互联网+”的本质是传统产业在线化、数据化。“互联网+”在内涵上根本区隔于传统意义上的信息化,而是重新定义了信息化,传统的信息化没有释放出信息和数据的流动性,而互联网作为信息处理成本最低的基础设施,其开放、平等、透明等特性将使信息和数据流动起来进而转化为巨大生产力,成为社会财富增长的新源泉。

百度公司李彦宏在《李彦宏谈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结合:化腐朽为神奇》中认为:“互联网+”行动计划就是互联网和其他传统产业的一种结合的模式。百度总裁张亚勤认为,互联网思维的本质是一种感知的能力,即对用户和场景的快速感知和应对。互联网最终要回归线下的高质量服务,借助大数据提高的感知能力,互联网公司也可以更加敏锐地对市场变化做出反应。

小米公司雷军在《让雷军告诉你:“互联网+”加的是什么》中指出:李克强总理在报告中提“互联网+”,意思就是怎么用互联网的技术手段和互联网的思维与实体经济相结合,促进实体经济转型、增值、提效。

京东刘强东认为,互联网没有脱离商业最基本的本质,其为整个社会带来根本的改变是降低了整个社会的交易成本,提升了全社会的运营效率。

网易丁磊认为,用户是互联网服务的根本。为用户提供什么样的服务,用户需要什么样的服务,互联网需要什么样的用户,等等,我个人觉得用户是我们互联网服务的最重要的出发点之一。

3.专家解读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林念修认为,当今时代,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融合创新正以不可阻挡的势头对各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互联网为中国经济发展添加了新动能。互联网发展未知远大于已知,未来空间无限。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曹淑敏表示,《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互联网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立足国情、统筹全局、高屋建瓴,对互联网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和顶层设计,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黄璜认为,“互联网+”是两化融合的升级版,不仅仅是工业化,而是将互联网作为当前信息化发展的核心特征,并与工业、商业、金融业等领域的全面创新融合。

北京大学移动政务实验室宋刚博士表示:“互联网+”概括了信息通信技术高度融合发展背景下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知识社会创新2.0的互动与演进,也是对当前创新2.0研究十大热点和趋势的一个概括。“互联网+”作为智慧城市的本质特征,将推动形成有利于创新涌现的生态。“互联网+”的“+”,不仅仅是技术上的“+”,也是思维、理念、模式上的“+”,其中以人为本推动管理与服务模式创新与创业是其重要的内容。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润喜认为,“互联网+”是一个很综合的概念,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引擎,即互联网不单单只是外在工具,而是作为核心引擎,推动社会创新。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认为,互联网助力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日益凸显,极大地改变着中国经济社会的面貌。尤其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的驱动力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加快推动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发展,成为推动经济稳步增长、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一环。

“价值中国”会联席会长认为,互联网的实质是一种关系,“互联网+”的实质是关系及其智能的连接方式。互联网去中心化,降低信息不对称,重新解构了过去的组织结构、社会结构与关系结构,关系及其连接方式相对更具随机性,“互联网+”真正实现了分布式、零距离,关系的构建与连接融汇了人的智能,是“人工智能+人的智能+群体智能”的交汇。

中国互联网的筹建者、前国务院信息办常务副主任陆首群认为,“互联网+”即“后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未来(后互联网时代)将全面发展信息经济,这是后现代世界的主流经济模式。目前的新常态是信息经济发展的起步,或信息经济全面发展的开端,今天经济的转型和增长要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而以互联网为载体的知识社会创新2.0模式是创新驱动的最佳选择。

4.笔者观点

我们认为,“互联网+”即通过互联网将经济社会中的各个元素连接起来,实现互联互动,从而推动产生全新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创建新的生态系统。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实体、个人、设备都将连接在一起,互联网不仅是虚拟经济,更将成为实体经济社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动能。每一个经济社会的细胞都需要与互联网相连,互联网与万物共生共存,这将成为大趋势。“互联网+”更注重用开放共享、跨界融合、颠覆创新的互联网思维去谋划未来;更强化互联网在发展新业态新模式上的主动性;更强调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促进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商业模式创新中的支撑作用;更关注数据生产力的汇聚挖掘和深度利用。“互联网+”与经济社会的连接并非简单的“物理对接”,而是“化学反应”,是一种深度融合。“互联网+”可以通过人才引进、模式创新、技术变革、资金配置等手段,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业态衍生、益民服务普惠和管理效能提升(图1-1)。

图1-1 “互联网+”与经济社会的连接

“互联网+”的发展引擎

我国经济的转型和增长将从生产要素驱动转向科技创新驱动。以互联网为载体,以信息经济为主流,以O2O模式为主体的经济“新常态”成为企业创新驱动的重要选择。“互联网+”作为中国“新常态”经济发展的引擎,正在向越来越多的产业加速渗透,利用互联网技术的创新层出不穷,“互联网+”逐渐成为撬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动力和新途径,剖析其动力来源主要包括:技术创新、用户赋权、模式重构和组织进化(图1-2)。

图1-2 “互联网+”融合发展的四大动力

1.技术创新

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运用互联网技术构建的开放共享平台推动了生产服务的边际成本递减,并渐趋于零。以云、网、端为主体的新兴技术已成为“互联网+”新的基础设施,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正在以指数级的发展速度加速变革,成为“互联网+”发展的关键动力。

(1)“云”——云计算、大数据

生产率的提升和商业模式的创新都有赖于对数据的利用能力,云计算、大数据为用户便捷、低成本地使用计算资源打开了方便之门。按照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的定义,云计算是一种按使用量付费的模式,这种模式提供可用的、便捷的、按需的网络访问,进入可配置的计算资源共享池,这些资源能够被快速提供,只需投入很少的管理工作,或与服务供应商进行很少的交互。目前云计算技术主要应用于电子邮箱、数据存储、商务合作、虚拟办公等领域,随着云计算的不断普及,应用的场景也将不断扩大。

大数据,即不用随机分析法(抽样调查),采用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处理,需运用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大数据的四大特征为:第一,数据体量巨大——从TB级别跃升到PB级别;第二,数据类型众多——包括网络日志、视频、图片、地理位置信息等;第三,价值密度低——以视频为例,连续不间断监控过程中,可能有用的数据仅仅只有一两秒;第四,处理数据快——1秒定律,处理数据的效率关乎企业成败。

我国云计算、大数据的建设正发挥出巨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 强化了计算资源的专业化提供水平、实现资源的实时分享,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

• 实现了“工业经济”的“计算机+软件”模式向适应“信息经济”特点的“云计算+数据”模式的快速切换。

• 推动了“网”(物联网、互联网等技术和产业)的发展,撬动了我国在“端”(智能设备和软件应用)上的市场潜力和无限创意。

• 在数据的存储、处理和分析上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社会的神经中枢。

(2)“网”——互联网、物联网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68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5.9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8.8%。互联网爆发式的普及,让更多人从了解到逐步接受并习惯使用,形成了“全民触网”的新局面,为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物联网是指利用射频识别标签(RFID)、传感器、二维码等技术,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实时采集各种需要的信息,与互联网结合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所有的物品与网络的连接,方便识别、管理和控制,从而给物体赋予了“智能”,既可实现人与物体的沟通和对话,也可实现物与物的沟通和对话。有新兴的“云计算、大数据”服务作为支撑,物联网的发展将解决过去在数据存储、处理和分析上能力欠缺的问题,进而焕发出新活力。IDC研究报告显示,全球物联网解决方案市场规模将从2013年的19亿美元增长到2020年的71亿美元。全球物联网装机量2013年至2020年的复合年增长率将达到17.5%,2020年将增长到2.12亿台。

互联网和物联网组成了一张覆盖全面、无处不在的功能“网”,对我国的创新转型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支撑作用。

• 建设智慧城市,对于低成本可控的技术整合,通过全面的数据收集联网、分析和优化,更好地支撑和管理一个城市或者一个区域。

• 发展“清洁经济”,物联网和互联网具有资源消耗少、环境影响小等广泛特点,对中国经济“清洁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实现智能服务,支撑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医疗、智能家居、智能工业等成为现实。

• 加快转变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强我国的创新能力,提升社会和公共服务能力。

案例:信息物理系统(Cyber-PhysicaI Systems)

信息物理系统(CPS, Cyber-Physical Systems)早期侧重于嵌入式机器的系统建模与现实互动。随着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通用计算技术的门槛迅速降低,原来的计算和网络资源单位成本趋向于零。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嵌入式系统固有的实时性、并发性和反馈基因保持不可替代,反而显得愈发弥足珍贵。在新一代嵌入式系统中,计算机架构将突破诺依曼定义的控制器、运算器、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五大部件,包含物联网等更多大系统元素。软件的重心将偏离通用计算中CPU执行的程序语言,更加注重各类流程和算法创新。

CPS的内涵不在信息和物理两个单字,而在于两个空间的关联,即虚拟空间和实体空间互相映射而形成升维系统。CPS通过嵌入式计算和物联网构成虚拟(信息、数据、流程)和实体(人、机器、商品)紧密耦合系统。CPS理念更适合实体经济转型,实体企业转型必须有明确的目标,改造实体结构,充分发挥“实”的优势,同时应当体现智能同步发展。物联网技术有利于加快生产制造实时数据信息的感知、传送和分析,加快生产资源的优化配置。将物理设备连接到互联网上,让物理设备具有计算、通信、精确控制、远程协作和自治五大功能,从而实现虚拟网络世界与现实物理世界的融合。

(3)“端”——智能终端、App软件应用

“端”是指用户直接接触的个人电脑、移动设备、可穿戴设备、传感器,乃至以软件形式存在的应用。在云计算、大数据设施和应用软件服务的助力下,以智能终端为代表的用户设备,正成为大数据采集的重要源头和服务提供的重要界面。中国已成为全球智能终端增长的主导力量,并引领全球移动市场智能化演进。全球80%的智能终端在中国生产,从对整个产业发展的影响来看,我国已经具备相当大的影响力。

有了智能终端硬件之后,自然有更多的软件消费,目前最大的软件需求市场当属各类App。以智能终端为接入界面,互联网内容从门户网站主导的网页向异彩纷呈的App应用程序转变。App应用程序更多的是以云计算服务为支撑,通过后台丰富的数据驱动,从而使开发和发布的门槛降低,创意受到极大的激发。2013年年底,苹果App Store与谷歌Google Play应用下载规模均达到500亿次,应用均超过100万个。腾讯、阿里、百度等企业试图通过深度挖掘移动即时消息、手机支付、地图等能力,在自身核心应用领域搭建超级App平台。

• 随着智能终端的不断普及,人们利用智能终端上网的时间越来越多,用户的月平均数据消费额自然就会不断增长。

• 社交网络总是最活跃的领域,智能终端的不断普及显然为移动社交网络市场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机遇。

• 催生了各类市场,如移动视频、移动游戏、移动阅读、移动办公、移动校园及物联网应用等,应该有更多的蓝海和机会。

(4)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它企图了解智能的实质,并生产出一种新的、能以与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智能机器,该领域的研究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人工智能是对人的意识、思维的信息过程的模拟。人工智能不是人的智能,但能像人那样思考,也可能超过人的智能。今天,人工智能确实取得了相当的进步,比如相机拍照时可以识别人脸,又如在使用信用卡时可以识别该卡是否被盗,甚至可以通过手机上的语音系统来指挥手机操作。尽管如此,人工智能距离人脑的智能水平还有相当的差距。目前能找到的唯一一个让计算机变得更加智能的方法,就是把机器建造得足够大,开发出能够处理更多数据的计算机芯片,因为能够处理越来越多的数据是使人工智能技术更加完善的最可靠的方法。

除此之外,基于“互联网+”核心技术基础,创新技术延伸、融合、应用,衍生发展无人机、虚拟现实、3D打印、智能机器人、数字基因组等新兴技术,加速推动产业变革创新。

2.用户赋权

中国的“互联网+”是用户导向的,而不是生产导向的。从消费者出发,重新挖掘消费者习惯,以此重组核心技术。“互联网+”以用户为导向的趋势已经十分明显,主要体现为消费者力量的觉醒和社群经济的壮大。把中国的用户人口红利发挥在互联网上,就是“互联网+”的中国路径。

(1)消费者力量觉醒

互联网打破了信息不对称和物理区域壁垒,实现了去中心化,使得信息更加开放化、透明化,从而使用户获得更大的知情权、话语权,让消费者从过去封闭式选择、彼此不关联的状态,转变为全域式选择、多元化关联的用户群体。在新形势下,用户能够实现个性化选择、表达真实评价、不受物理区域壁垒限制,参与到价值链的每一个环节。从需求收集、设计研发、供应流通、测试生产到营销服务等,都离不开用户参与。局部、碎片、个体的价值和活力,在“互联网+”时代将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万物互联和信息爆炸带来的不是人的湮没,其实恰恰是人的凸显,每个人的个性更容易被识别,消费者能更灵活地参与到个性化产品和服务中去,让每个消费者都成为“使用者、评论者、传播者、设计者、销售者、投资者”,实现以人为本、服务于人、人人受益(图1-3)。

图1-3 消费者“去中心化”

(2)社群经济壮大

新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产品供给及需求模式等都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靠单一产品赢得客户、渠道为王的思想已经过时,想要分享的动机成为主要驱动力,开放共享的社群经济将成为未来主流。信息沟通、信息加工、分享服务是“互联网+”的核心关键词,总结起来,互联网其实就是让信息传递的速度更快,人们获得信息的渠道更多,信息及服务的价值更大。用户参与的一个重要渠道是社交媒体,随着社交媒体的崛起,社群经济油然而生,社群经济改变了消费者与企业之间的沟通与互动模式,建立起了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模式和产品模式,通过柔性化、个性化生产满足用户不断变化的需求。无论是小个体,还是大企业,或是机器人,都可以选择自己能力范围内的服务单元,并接入大平台,大平台提供云计算、电商、大数据、商业智能等核心能力。随着社群经济的发展,企业组织结构的边界越来越模糊,社群将成为未来企业组织结构的一部分,互联网让分享变得廉价,让全世界的人都成为潜在的参与者。

社群经济是人本回归,是现代工业社区的重构和再组织,让技术、数据、管理等生硬的词语为人服务,社群经济下已经衍生出的共享经济(Airbnb、Uber等)、粉丝经济(小米、Roseonly等)、C2B(团购、众筹等)已经让我们受益。随着创新模式的不断涌现,社群经济将成为未来的主流经济形态,社群经济的未来一片美好。

3.模式重构

互联网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的底层架构和标配,推动第三次工业革命,打破了传统行业之间的界限,不同的行业在“互联网+”的推动下开始融合成新兴行业。互联网变化之快,已经让人应接不暇,传统企业在互联网化浪潮下的生存之道是什么?这其中的奥妙就在于——模式重构,从产品、营销到运营都离不开互联网带来的颠覆式的模式重构。互联网不是神话,而是一套指导思想,映射在每一个环节中,同时也是一个整体,缺一不可。

(1)平台经济颠覆营销模式,形成新生态圈

平台已经成为联动产业链上下游的有效支撑,它驱动业务模式转变,并促进产业变革。平台给企业带来了全新的营销模式,驱动生产模式转变,而且具有对上下游产业的双向带动及统筹整合能力。营销模式具有“精确化、移动化、场景化”的特点,如随着电商平台的崛起,商品的销售数据和评价信息可以实时获取,使得企业有了进行精准营销的基础;如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尤其是即时通信平台(如微信)的商业化,使得全天候、全时段销售成为可能。很多时候营销要触动消费者,一定要有匹配的情景,而新技术的发展,让随时捕获这种情景变得容易。

平台在造就新经济价值的同时,必然会形成新的生态圈。平台经济不仅改变了营销模式,也为生产上的精益创新提供了条件。通过实体经济与互联网平台嫁接,搭建综合交易平台、信息服务平台、制造管理平台等,可以优化行业生产要素配置及供应链管理,强化生产工艺流程的柔性化管理,实现快速迭代、单点极致,并依托网络开发定制产品,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平台经济正成为人们交往、生活方式和社会经济发展和变革的重要推动力,在互联网上,平台就是快速配置资源的框架,通过开放共享资源,构建开放、活跃的生态系统,实现各种资源无障碍沟通。

(2)精益创业改变传统,形成创新创业氛围

精益创业(Lean Start-up)诞生于美国硅谷,并在硅谷不断完善、不断得到验证的一种适合互联网创业的方法论。这个方法论大大提高了互联网创业的成功率,并在项目无法成功的情况下,极大地降低了项目失败的成本。在实践中,利用精益创业,创业者可以更早、更容易地拿到投资。精益创业具有如下优势。第一,高效率:产品→反馈→认知→迭代,没有试错,没有猜测,没有画蛇添足。每一步更新都来自于最新的认知,客户的每个反馈都能得到最快的处理,这使得创业公司在一条贯通的大路上快跑,正确时快速前进,错误时快速转向。第二,低成本:比起用一年时间打造的自以为完美的产品在市场遭到意料之外的差评,不断拿出不完美的产品真诚地寻求批评显然没什么心理落差。而且,一星期的弯路不算太可惜,一年的弯路就可能导致团队分崩离析了。频繁验证,频繁修改,在市场接受之前不过分自信,也就不会在错误的方向投入过高的成本。第三,易成功:做客户想要的产品还是开发者想要的产品?答案不言而喻。精益创业的结果吸收了大量客户的反馈,汲取了远超开发团队自身的智慧和见识。而且,回到一周以前的位置比回到一年以前的位置要容易得多。更直观地说,一周的错误开发不会消费掉你太多的资金,你有的是机会挽回,也更容易向投资人解释。

相比注重“事先精心规划”的传统创业流程、“依直觉行事”的创业风格、“一开始就设计完整再生产”的作业方式,精益创业更重视测试、更重视消费者回馈意见、更重视迭代开发。精益创业理念颠覆了传统企业家的思维,适用于“互联网+”潮流下主流经济体内的任何创业团队。

案例:精益创业的核心方法

1.最小可用品:Minimum Viable Product,通常简称为MVP。把创意中最核心、最直观、最能表现设计意图的部分做成产品,不需要具备全部功能,甚至不需要具备除了演示之外的功能。你的创意很可能只是以界面、交互的形式被展示出来,不涉及复杂后台的开发。但这样的产品已足够激发人们的意见,也足够向投资人表明你的意图。为了避免高成本开发最终被浪费,很多创业者已经选择拿出最小可用品找投资人做路演,效果也相当不错。

2.客户反馈:将不成熟的产品推向少数客户,听取他们的意见。除了采用调查问卷或线上沟通外,AB Test、现场演示和当面交流必不可少。反馈包括但不限于客户的整体感受、认为冗余的功能、认为缺少的功能、运作方式的简化等。从最小可用品开始到成熟的产品,中间的每个环节都有必要接受客户反馈。你的每个不完美的产品都应该拿出来,做好准备倾听客户的意见,而不是包装一个做了很多改动、耗费了很多精力、令你自以为是的东西,然后只希望听到赞美。

3.快速迭代:最小可用品+充足的反馈(至少需要有价值的反馈)带来的就是迭代。追求快速迭代而不追求一次到位,频繁发布新版本,频繁听取用户的新意见。快速迭代不要求你将每个改动专门做成新版本,但是一定要足够快,让你产品的进步速度能跟上你对产品的认知。要记住,每次迭代不见得是个里程碑,但却是确确实实的前进。小步快跑,转起向来才容易,会少走很多弯路。

4.组织进化

互联网技术手段的提升、信息(数据)开放和流动的加速,以及带来的相应的组织变革,使企业内部组织单元、价值链环节、产业链与产业集群,乃至整个社会之间高度协同关联,进而开创了经济发展的新形态。

(1)大规模社会协同

大规模社会化协作,包含了共享经济、网络协同和众包合作等方面。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能力提升,加速了信息要素在各产业部门中的渗透,使得产品生产、交易成本显著降低,从而深刻影响着经济的形态。信息技术革命为分工协同提供了必要、廉价、高效的信息工具,也改变了消费者的信息能力,其角色、行为和力量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从孤陋寡闻到见多识广,从分散孤立到群体互动,从被动接受到积极参与,消费者潜在的多样性需求被激发,市场环境正在发生重大变革。生产方式已经从“工业经济”的典型线性控制,转变为“信息经济”的实时协同。

社会化网络的无处不在以及信息(数据)的高速流动,使社会结构、企业结构和边界发生重大变化的同时带来了大规模社会化协同。传统社会是科层式社会,是一个层级结构的社会,而互联网是网状,没有中心节点的,互联网的技术结构决定了互联网社会是去中心化、分布式、扁平式社会(图1-4)。

图1-4 “互联网+”社会协同特征

(2)企业边界模糊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已经出现了基本接近于零交易成本的各种新兴商业模式和管理模式,突破了企业的边界,形成了自主组织、进化协作的方式,进而改变了管理的原则和前提。以社群和“粉丝”为平台的企业,逐渐呈现无边界的突破。

互联网经济的发展使得传统的价值链理论受到了挑战,同时也使大数据、云计算、社会化网络成为基础设施,用户和品牌、商家之间的联系更加亲密,用户更多地参与到企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中来。企业的价值链不单是一个价值链条,逐渐发展成为价值网络。

互联网不仅影响企业的基本技术和活动,而且影响价值链的核心、关键成本驱动因素和关键价值驱动因素,从而影响企业的价值系统结构,改变企业的成本结构和商业模式,进而影响企业的边界。模块化理论认为,供应链上的每个企业都可以实现规模经济,从而使企业的采购成本以及销售成本下降,企业可以将有限的资源用来发展企业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原来的价值链系统被打断,企业的纵向边界缩小,横向边界扩大。总之,互联网的出现提高了整体的生产效率,使企业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对商业体系进行优化,追求产品成本最低和企业利润最大,企业的分工达到了极致,原有价值链发生变化,从而企业的边界发生变化。在互联网背景下,企业处于一个动态的环境中,企业边界总是短暂的、暂时的,其边界变得日益动态化、模糊化。

“互联网+”的作用方式

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经济和社会各部门的扩散及应用,“互联网+”正逐步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将提升中国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创造高质量的GDP增长。从消费领域发起的“互联网+”变革,开始逐步渗透到社会领域、民生服务领域。“互联网+”正以意想不到的速度改变着传统经济系统、社会形态和创新体系。

1.经济转型升级

(1)传统行业颠覆式改造的基础

互联网已从单一的技术工具演进到重构产业生态及价值创造阶段,互联网与传统产业融合的过程就是推动其转型升级的过程。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云计算,实现对行业更深层次的理解。通过打破现有的信息不对称,简化流通环节,实现交易成本的降低、专业化分工以及劳动生产率的提升。

(2)全面提升传统行业价值

“互联网+”提升传统行业价值,首先体现在助力企业实现边际成本快速递减。诸如电子、商贸、物流等传统行业中具有互联网思维的企业相比思想保守的企业,在产品研发及客户获取方面体现出极低的边际成本,以及由此相伴的目标客户群的覆盖面与接待能力的扩增红利。其次,“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深度融合将为其带来全面的转型,包括生成新要素(从劳动、资本向数据扩展,数据成为新的要素)、新结构(从分工到共享,共享成为未来经济重点),以及新的商业主体、商业模式和商业生态。最后,“互联网+”正逐步改变经营管理者的思维方式,传统的依靠资源和人力的经营模式和经营理念已经不再适应“互联网+”社会,思维理念的改变已经刻不容缓,中国企业家已经在“互联网+”思维变革的道路上扬帆起航。

2.社会形态变革

首先,互联网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互联网带来了资源共享和整合平台,人们越来越多地使用互联网来完成日常生活中的诸多事务,如购物、教育培训、信息查询等。互联网逐渐融入医疗、教育、交通、政务等领域,不仅提供了优质的便民利民服务,而且已经超越了信息技术的范畴,成为创建新的生产生活方式的重要引擎。从深层角度来看,互联网提供的资源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如腾讯推出微信“城市服务”入口,将过去分散在各个政务微信账号中的服务能力聚合到统一的一站式服务平台。目前,广州、深圳、佛山、武汉、郑州等城市都已经接入“城市服务”入口,这不仅大大提升了用户的生活效率,而且打破了“信息孤岛”局面,构建了智慧城市生态圈。

其次,互联网催生了一种全新的互动模式,微博、博客、即时通信工具都大大缩短了人们之间的空间距离,人与人交往的形态也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和方式。移动互联网的出现更打破了网上信息传播时间和空间的局限,随时、随地查找信息、保持共享从梦想变为现实。数以亿计的用户在移动互联网上生活、工作、交友,这些崭新的行为使人类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变换出数不清的商业机会,催生出新的产业形态。

最后,互联网改变了传统的社会组织形式。互联网形成的“互联网社会”是对现实社会的“再造”,传统社会结构中各社会要素上下、垂直的结构形态发生了变化,网络社会结构不再以传统意义上的社会结构形态进行分层,而是重新依据兴趣、爱好等方式进行重组。传统意义上不同阶层沟通的模式也发生了根本变化,特别是借助微博等工具,通过“关注”等方式,可以便捷地实现传统意义上社会不同阶层之间的沟通。

3.创新体系搭建

互联网带来的数据、计算、思维,造就了无所不在的创新,并引领了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常态”,促进跨界融合,惠及社会民生,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与转型升级。

“互联网+”不断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型互联网企业通过开放接口和平台,推动“生态协同式”的产业创新,推动产业生态共赢。创新主体正由单个大企业、科研机构向跨领域多主体的创新单元转变。通过互联网,中小企业获取信息更为公平、便利,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已经成为中小企业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重要载体,一些基于互联网的创业型小微企业快速发展,借助互联网的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不断涌现。如美国开启新硬件时代,大量创新都是由创客创造出来的。

不同领域、不同产业的创新开始不断融入互联网基因。互联网改变了传统的封闭式、中心化的创新组织模式,去中心化、网络式虚拟创新成为可能。创新不再受地域、资源限制,可以实现全球范围内资源的共享共用,实现“无边界”创新。如海尔的“互联网工厂”正是集合了全球的设计资源,为产品的创新提供来源。

“互联网+”的发展进程与未来空间

当前互联网经济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兴起,呈现出超乎想象的强劲发展势头,摧枯拉朽般改变着世界经济、社会的原有格局。互联网进入中国已经20多年,发展迅猛,对中国经济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这种影响是层层递进施加的。“互联网+”是大势所趋,随着普及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理解、接受各类互联网应用,“互联网+”将会带来不一样的生活。

“互联网+”的演进路径

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逐步开始并迅速发展了互联网经济。从互联网发展历程来看,互联网经济可分为四个阶段(图1-5)。

图1-5 “互联网+”发展演进四阶段

1.探索初创期

1994年,互联网的商业应用步伐不断加快,连接着数百台主机的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工程,成功实现了与国际互联网的全功能链接。在随后两年多时间里,中国科技网(CSTNET)、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等各类基础网络和资源开始建设,开始了全面铺设中国信息高速公路的历程。从1997年开始,网易、搜狐、新浪等门户网站相继建立,国内互联网的第一次浪潮到来,免费邮箱、新闻资讯、即时通信一时间成为最热门的应用。互联网治理也从计算机网络管理向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转变。

2.产业形成期

从2003年起,中国互联网逐渐找到了适合国情的盈利发展模式,互联网企业崛起,应用呈现多元化局面,电子商务、网络游戏、视频网站、社交娱乐等全面开花。伴随着中国互联网新一轮的高速增长,中国网民数量也不断攀升,2008年6月达到2.53亿,首次大幅度超过美国,跃居世界首位。相关政府部门开始建章立制,行业组织也逐渐成立。

3.快速发展期

以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为主要标志,中国互联网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2012年,移动互联网用户首次超过PC用户,中国网络购物规模直逼美国,成为全球互联网第二大市场,电子商务从流通型转向供应链型。从淘宝C2C的集市发展到天猫B2B2C的线上Mall模式,再到C2B,重新整合了上下游产业链的F2C乃至跨境直邮都是应需而生。到2013年年底,中国网民规模突破6亿,其中手机网民占80%;国内域名总数达1844万个,网站超过350万家;全球十大互联网企业中中国揽有3席;互联网经济占整个GDP的3.3%,已经超过美国达到世界领先的水平。

4.融合创新期

2015年是“互联网+”融合产业发展的元年,政府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传统企业在与互联网企业的交锋中逐步走向融合共生,产业互联网化开始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与强调降低成本、降低价格的“消费互联网”相比,“产业互联网”更强调通过对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个性化设计与制造、各个产业间的协同以实现效率的提高,大规模应用智能设备并共享信息,最大限度地降低对自然资源的损耗、提高产品对用户的价值、增强经济运营的整体效率,进而将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对自然资源和简单劳动力的重度依赖,转变为对技术进步和管理先进性的追求。

互联网的发展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基本是同步的,互联网对改革开放起了强有力、积极的作用,是改革开放的一个非常有机的组成部分,极大程度地加快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市场化进程,是整个中国市场经济萌发、发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中国改革的动力。未来,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广泛渗透,互联网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更加明显。2014年7月,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发布的《中国的数字化转型:互联网对生产力与增长的影响》预计,2013年至2025年,互联网将帮助中国提升GDP增长率0.3至1.0个百分点。这就意味着,在这十几年中,互联网将有可能在中国GDP增长总量中贡献7%至22%。同时,互联网经济不是一个靠刺激内需的短期投资思维,而是内生驱动的经济体,是解决中国经济长期发展问题的新范式。

“互联网+”的发展进程

“互联网+”就是由消费者倒逼产业变革的“逆向”历程:由消费者逐步习惯使用互联网开始,到广告营销、零售,到批发和分销,再到生产制造,一直追溯到上游的原材料和装备生产。基础产业与信息产业互联互通、相互融合,不断涌现出新的市场需求,数量庞大的用户与更广泛的产业领域连接,技术创新突飞猛进,改变传统产业模式,这一切都给传统产业带来了完全不同于以前的机遇。

1.消费互联网到产业互联网

消费互联网即以满足消费者在互联网中的消费需求应运而生的互联网类型,其具备两个属性:一个是媒体属性,由提供资讯为主的门户网站、自媒体和社交媒体组成;另一个是产业属性,由为消费者提供生活服务的电子商务及在线旅行等组成。在互联网发展的这20多年中,消费互联网的渗透率从快速上升到如今的缓慢增长,不难看出,消费互联网已趋于稳定,2013年中国互联网用户数已达6.18亿,同比增速下滑至个位数,用户数和用户活跃度进一步提高的空间有限。随着虚拟化进程从个人逐渐转向企业,以价值经济为主要盈利模式的产业互联网将逐渐兴起。产业互联网的到来意味着各行业如制造、医疗、农业、交通、运输、教育的互联网化。产业互联网有别于消费互联网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用户主体不同,消费互联网主要针对个人用户提升消费过程的体验,而产业互联网主要以生产者为主要用户,通过在生产、交易、融资和流通等各个环节的网络渗透从而达到提升效率、节约能源等作用;另一方面是发展动因不同,消费互联网得以迅速发展主要是由于人们的生活体验在阅读、出行、娱乐等诸多方面得到了有效改善,使其变得更加方便、快捷,而产业互联网将通过生产、资源配置和交易效率的提升得到推进(图1-6)。

图1-6 消费互联网与产业互联网比较

互联网生态下,消费者的行为正从个人行为转变为群体行为,消费者不再是单独的个人,而是一个有共同兴趣、爱好与价值的群体。一旦互联网复活了基于各种兴趣爱好的群体,社会上就会出现多元的文化,只要你的所作所为符合人性,不违反法律,就一定会有一部分人跟着你聚合在一起,就会形成独特的生活,就会有企业提供产品来满足他们的特殊要求。

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过渡并非一帆风顺,消费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的运营模式有较大差异,从互联网巨头介入互联网产业领域并非一帆风顺的境遇,可见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转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阿里巴巴集团试图进入企业软件服务领域,然而在经过四年的努力后,仍以失败告终;腾讯则从企业QQ入手,推出企业QQ办公版,但经过6年时间的积累,企业用户也只有30万,与其在消费互联网地位相差甚远。由此可见,BAT的客户积累和运营经验主要集中在个人客户,其在向产业互联网拓展过程中优势已不再明显。

2.从“+互联网”到“互联网+”

传统企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实现转型升级,这种融合是“互联网+”,而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互联网”,互联网升级为矛盾主体,而不仅仅是作为一种工具。现如今,互联网已不再是一种简单被利用的工具,而是作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促进衍生新业态、新模式,提高社会治理及服务民生水平的经济主体。传统产业俨然成为被互联网“+”的对象,互联网实现了对传统企业的研发设计、供应管理、生产经营、营销服务的全流程改造,打破了先生产后销售、先销售后服务的思维,让生产与销售之间的鸿沟逐步被消除。

“互联网+”并不是在传统产业上叠加一个互联网就可以了,也并不是简简单单地增加一个工具,传统产业与互联网基因不同,它们的融合不仅仅涉及文化、管理,更涉及具体的方法、工具和实现的路径。企业管理者关心的不是简单的“+”还是不“+”,他们关心的是如何实施,如何以更快的速度、更少的风险去完成“互联网+”的进程和互联网化转型,如何在实施“互联网+”过程中实现管理互联网化。

“互联网+”是传统产业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当传统产业和互联网产业两种基因交融的时候,企业不得不进化,这种进化我们称之为“互联网化”转型。企业从基因上的进化,是传统企业最需要的,也是最艰难和痛苦的,但这种进化也为传统产业发展提供了无限的空间。“互联网+”影响的不仅仅是思维层面和策略层面的,更是对传统企业的理念、文化、组织、结构、产品、创新、生产、管理、营销的重新构建,帮助企业在互联网时代实现自我颠覆、组织重构、管理进化和互联网化转型,涅槃重生。

3.大企业驱动到中小微企业发力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最大特点、动力、抓手等基本问题,较过去几十年发生了改变。互联网平台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不再单单依靠大企业,更需要借助中小微企业甚至个人力量,打造产业链协同生态系统,提升整个产业链的互联网化水平,从而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及产业链持续健康发展。中小企业、小微企业不仅是影响就业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还是创新的动力所在,很多经济模式、经济业态都是它们创新出来的。中小微企业是发展的生力军、就业的主渠道、创新的重要源泉,也是民营经济转方式、调结构、提质效的突破口。在充分发挥骨干龙头企业带动作用的同时更需提高产业链中其他企业的互联网化积极性及水平,鼓励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衍生新业态、新模式,创造良好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氛围。

互联网的到来为中小微企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之源。首先,互联网搭建了资源的共享平台,让大企业的各类资源可以分享给中小微企业,中小微企业之间也形成了网状互联,围绕一个龙头企业打造中小微企业聚合的产业聚集区;其次,互联网为中小微企业管理信息化提供了云资源池,在这个云资源池中提供各类包括研发、生产、采购、财务、人力等在内的信息化应用软件,中小微企业完全可以实现“拿来主义”。最后,互联网的本质即“小而美”,从大规模、标准化到聚焦消费者,个性化、人性化的回归,满足碎片化的需求,众多小而美将构成未来商业发展的根基。电子商务的技术赋权带给中小微企业更自由的商业操作空间,互联网对单一而又特别需求的聚拢效应在空间和时间碎片化推动之下的网商创新,品牌新模式的变革正悄然而至。中小微企业聚焦细分市场,从产品、营销、服务等多维度打造最佳客户体验。

中小微企业是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载体,是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创造社会财富的重要源泉,在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工业化与城市化融合互促发展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面对新形势下中小微企业自身素质和发展水平不高、缺乏有效的政策平台、“最后一公里”等问题,应充分认识发展“互联网+”的重要意义。发挥产业链配套优势,激活内部潜力,协同外部资源,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中小微企业“互联网+”创业创新经济新形态,提升小微企业信息化发展水平和两化深度融合能力,推动中小微企业转型升级。

“互联网+”的未来趋势

互联网已经迎来了新的节点,从过去20年信息和互联网本身的发展,到逐步向实体经济渗透,实体产业通过网络化而被吸纳到互联网经济范畴,从而构成了一个全新的经济形态——互联网经济体。互联网不再仅仅是一种通用技术,而是推动生产和生活发生重大变化、重塑社会发展新模式的重要工具。互联网与实体产业的融合就好比信息与代表物质的原子的结合,产生的是裂变反应。互联网正在以信息和知识的特性使传统的线性供应链发生变化。未来是生态成员参与的分布式实时价值协同价值网,信息生产力将得到充分释放,生产关系也将随之改变。

1.互联网经济体崛起

互联网的泛在性(时间、空间、主体)使得分布式的资源配置、协同性的价值网络和跨越时间的经济集合成为可能,从而打破了实体地域的经济集合概念。互联网经济以技术为主线,将资源、要素、市场和技术整合起来,已在全球范围内涌现为一个巨型经济体——互联网经济体。随着移动设备和社交网络日益普及,互联网对经济的影响进一步增强。互联网对GDP的贡献逐年增加,互联网经济体正在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新的驱动力。在互联网发达的国家,1995—2009年这15年间,互联网经济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平均达到10%;而在2004—2009年间,互联网经济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更是高达21%。阿里研究院研究表明,到2016年,仅二十国集团的互联网经济就将成为仅次于美国、中国、日本和印度的第五大经济体。互联网经济体的崛起已经是大势所趋,互联网经济体正成为全球经济新的增长点。

2.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

互联网与传统产业加速融合渗透,促进生产方式深刻变革,实现车间、工厂、机器设备、各类信息系统、工人乃至整个产业链各环节的全面互联网化,推动研发设计、供应管理、生产经营、营销服务的智能化,推动柔性生产、敏捷制造、绿色制造、制造业服务化等新兴生产方式的发展,从而引领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互联网引发人们生活及消费理念、方式的转变,推动以互联网为载体、基于O2O的新兴消费模式持续扩张,网络化、共享化、开放化、智能化的现代服务快速兴起。互联网化的社会治理及民生服务模式深刻变革,掌上交通、远程医疗、在线教育、网上办事大厅等服务方式逐渐兴起。互联网跨界渗透能力主要体现在互联网一整套规则和观念对其他产业的改造上,也反映了信息时代的风尚。

3.互联网产业生态系统逐渐形成

“互联网+”不仅改变了传统行业,也在改变着信息产业本身。在互联网经济下,有用户才会有商业价值,企业为了布局、抢占“入口”,逐渐从产品供应商向平台生态圈企业转变,互联网产业链也因此进行更广泛的垂直整合,电信运营商、内容服务商、设备制造商等加速将自身业务向产业上下游延伸,打造硬件、软件、应用服务一体化的产业模式,提升商业价值。未来互联网产业将成为一个巨大的产业生态系统,在这个种群生态系统中,可容纳的成员种类和数量迅速膨胀,所有成员通过竞合、共生等关系共同推动互联网产业演进。

4.跨界合作催生无限创新可能

未来,单一的产业内部纵向升级将向基于网络化、智慧化的多元产业“跨界融合重组”转变。互联网技术的高度倍增性、广泛渗透性和深度关联性,将推动基于网络化、智慧化的多元产业融合,如微小单元的极客和创客,将成为引领美国“新硬件时代”的主要推动者,随着跨界合作的深入,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和新模式将层出不穷。

“互联网+”指明了创业的方向,提供了创新的条件和创业的环境。开源技术平台降低了创业的成本,促使更多的创业者加入和聚集。创客的创新对推进互联网向各个传统行业、各个垂直领域、各个价值环节的渗透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5.平台经济成为未来主导发展模式

美国哈佛大学托马斯·艾丝曼教授的一项研究表明,全球市值最大的100家互联网公司中,有60家主要收入来自平台商业模式;而排在前15位的公司(其中4家为中国公司,其余11家为美国公司),无一例外都是平台模式。互联网时代下,平台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经济现象和组织现象。平台充分集结了信息化技术优势、传播优势和规模优势,将相互依赖的不同群体集合在一起,通过促进群体之间的互动创造独有的价值。以平台经济为代表的互联网经济以生态化和复杂网络的形式呈现,打破了以往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及所属行业划分的界限,互联网对商业模式重构、与传统经济制度冲突的一幕幕正不断上演。

6.大数据潜力将会得到充分释放

数据不是新兴事物,但也只有到今天我们才将数据视为金矿。今天的数据体量巨大、种类繁多、价值密度低,对大数据的挖掘能够产生大量的有价值信息,数据已经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之源。数据采集、存储、处理、分析、展示技术的全面成熟,也为企业挖掘这一宝藏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信息技术的突破本质上都是在松绑数据的依附,最大限度地加速数据的流动和使用。目前,在科学领域、教育领域、城市管理、政务处理、国防事务、传统产业转型、金融服务创新、文化体系、零售行业等方面,大数据的应用均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未来将会是大数据的时代,数据将成为独立的商业资本和经济要素,大数据的潜力将会在经济快速互联网化转型的浪潮中得到充分的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