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手机摄影,凭什么比相机还酷
2007,手机摄影元年
2007年是不平凡的一年。
这年,第一代iPhone问世,智能手机开始席卷全球。
这年,第一届全球iPhone摄影大赛(IPPA)开始举办。
十年间,人们已经习惯智能手机带来的触屏快感,交互体验和移动互联网参与感。与此同时,拍摄功能逐渐从作为手机的附属功能,发展成鉴定手机性能的主要指标。
手机摄影的兴起,不仅仅是手机制造带来的革新,更是一次由技术革命带来的大众艺术运动。“挂起沉重的相机,架起脚架”的摄影方式已不是唯一,人人都在拍摄,随时都在拍摄,各种题材都有人拍,在街道,在地铁,在家里,在任何地方。拍人物,拍建筑,拍身边的事情……这像是一次像素爆炸的运动,波及每一个人。手机已经逐渐进化成人身体上的“器官”,而手机摄影,竟也和吃饭、睡觉、走路一样的,成为一个人的日常。
翻看全球iPhone摄影大赛历届获奖作品,可以明显地感觉到,手机摄影已经从最初的沙龙式的娱乐,渐渐向艺术靠拢。手机摄影也开始从单纯图像层面的“好看”向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延伸了。
葡萄牙 里斯本
韩松iPhone 7 Plus
捷克 布拉格
韩松iPhone 7 Plus
中国云南 西双版纳
韩松iPhone 7 Plus
人们突然发现,手机摄影足够惊艳
最初,人们对手机摄影有着刻板的印象:拿着板儿机随手一拍,画面永远模糊粗糙,再加上一些不合时宜的、脏脏的滤镜,或是磨个皮,加点题字——这也能叫摄影?!好在以IPPA为代表的几大国际手机摄影赛事及时涌现出大量的优秀作品,让质疑声戛然而止。人们突然意识到,原来手机拍出来的照片也能如此惊艳!
起初,原画册工作室还是一个玩票性质的自发小组,觉得产出的作品不会比IPPA的获奖作品差太多,便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投了稿。果然,原画册工作室的韩松获得的第一个奖项便是全球iPhone摄影大赛人物类金奖。全球iPhone摄影大赛每年会收到来自全世界上百个国家和地区的近百万件投稿,大赛组委会从中评选出3个最高奖和十余个单项奖的前三名,说是“万里挑一”毫不为过。而后,一发不可收拾,原画册工作室的小伙伴光国际奖项就拿走近10项。
2015年IPPA全球iPhone摄影大赛人物类金奖
2015年IPPA全球iPhone摄影大赛旅行类优秀奖
2015年IPPA全球iPhone摄影大赛建筑类优秀奖
2015年世界建筑节Arcaid Images建筑摄影大赛“使用中的建筑”第1名
土耳其 伊斯坦布尔
韩松iPhone 5c 2015年全球iPhone摄影大赛人物类金奖
2016年全球移动摄影大赛(MPA)优秀奖(2项)
2016年全球移动摄影大赛(MPA)“光影故事”(2项)
2016年葡萄牙手机文艺摄影大赛(MIRA)建筑类优秀奖
2017年全球移动摄影大赛(MPA)剪影类优秀奖
2017年IPPA全球iPhone摄影大赛建筑、生活方式、景观、动物、其他类等5项荣誉奖
原画册工作室的几个小伙伴聚在一起的时候总会说起一个话题——是什么打开了我们获奖的命门?大家一致认为,并不是摄影技术在这个阶段达到了一定的高度,而是因为用手机摄影彻底解放了自己,让眼睛更愉悦,手脚更轻松,可以全身心地发现这个世界值得记录的东西。苏珊·桑塔格说:“收集照片就是收集世界”。摄影只是媒介,真正要表达的应该是我们对生活、对事件、对世界万物的看法。普通大众学习摄影常会囿于相机的光圈、快门、对焦、测光、曝光、暗房、布光等繁杂的参数和技术,而失去对观察和拍摄对象本身的兴致。对一部分人而言,“学习摄影”几近于“学习成为器材党”。人们总是担心:如果没有足够好的相机,没有庞大的镜头群,没有精细雕琢摄影技术的过程,能否拍摄出好的作品?当你有这样疑问的时候,打开IPPA、MPA、MIRA几大国际手机摄影大赛的官网,看看近几年的获奖作品吧,相信这些照片足以打消你的疑虑。
西班牙 巴塞罗那
韩松iPhone 7 Plus
德国 柏林
韩松iPhone 7 Plus
旅居美国的设计师刘辰(Lolu Liu),小学体育老师张内咸,他们都只是用一部手机——你我都拥有的手机,甚至不是最新款的手机——便把这个世界记录得惟妙惟肖。韩松获得iPhone摄影大赛人物类金奖的那张照片,是用当时颇有些过时的iPhone 5c拍摄的。现在的新款手机拍照技术性能都远远好于5c。我们更有理由相信,好照片和好器材并非互为因果。
中国 北京
韩松iPhone 6s
手机凭什么比相机拍得好?
那么问题来了,优秀的手机摄影作品,凭什么比用专业器材拍摄的平庸的照片更能打动人?笔者不认为是手机拍摄性能的提升在起决定性作用。
真正的原因在于,手机摄影激发了人们的摄影潜能,拍摄变得即兴、机动、随时随地。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摄影中来,摄影不再是一件需要过多准备的事情。可以说,日常生活中每时每刻发生的事情便是身边流动着的素材,每一个有手机的人多多少少都随时参与着构图和取材,问题只在于是谁,在什么时候掏出手机,按下快门。
马耳他
韩松iPhone 7 Plus
2017年全球iPhone摄影大赛景观类优秀奖
细心的朋友也许会发现,优秀的手机摄影作品大都纯真自然,还原了生活的本质。这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手机本身体量小,给被摄者的压力小,“摆拍越来越少,真诚越来越多”。摄影的仪式感减弱了,纪实性增强了,题材也就愈发生动了。
而另一个因素则在于,手机镜头只有指甲盖大小,一些不便于人眼观察或相机取景拍摄的位置和角度,手机都能灵活达到。看那些手机摄影作品,摄影者或俯视,或仰望,或窥探,竭尽所能地记录着周遭的事情。
无疑,手机拍摄的操作是简单的,这意味着对双手和思维的解放。尤其适合对审美和艺术有良好感知,但对器材操作却较为迟钝的人群,手机拍摄可以最大程度地实现操作过程的压缩,将重要的创作空间留给眼睛和大脑。
匈牙利 布达佩斯
韩松iPhone 7 Plus
捷克 布拉格
韩松iPhone 7 Plus
手机是一套迷人的摄影生态系统
手机摄影之所以迷人,不仅在于照片本身,还因为它建立了一套完整有趣的摄影生态系统。
一名专业的摄影师(或是以摄影为表达方式的艺术家),往往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成长过程来进行技术的积累和个人品牌的建立。专业技术的学习需要耗费很高的时间成本,需要精心选择自己的拍摄项目,经过几年甚至更长时间来耕耘自己的项目,这期间每次的拍摄、后期、暗房、输出,艰辛而孤独。这还不够,最后还要遇上好的经纪公司或画廊,作品才会大放异彩。
有趣的是,手机为人们缩短了上述“艺术家成长历程”的大部分环节。大家只需要简单的操作学习便可以上手拍摄。拍摄后,就可以在同一台机器上进行后期处理——手机就是摄影者的暗房。旅行、生活、工作地点就是摄影者的拍摄场合,出现在世界各个角落举着冰淇淋的手,每一顿丰盛的早餐,每一个显现在水中的倒影……是属于任何人的拍摄项目,做自己的经纪人,社交网络就是摄影者的画廊。等待收获无数点赞、好评;作品发表在杂志上,作品获得国际摄影奖……一部手机就够了。可以说手机摄影有一套独有的大众摄影生态系统。它与艺术摄影相关,又与之不同。现在主流的观点还是认为手机不可能取代相机,甚至手机拍摄能不能称为摄影仍有待商榷。的确,如果进行大幅的输出打印,画质自然比不上全幅相机,夜景拍摄相对于许多高感光度相机也有一定的差距,想要拍摄野生动物(打鸟)或田径赛场也没有长焦镜头群做支撑,依然能够明显感觉到在画面质感和细腻程度上手机远不如相机。但对像素和成像质量的苛求只是摄影的一部分,手机摄影在其他方面有着自己的魅力——小屏阅览、即兴创作、即时后期、独立传播。笔者认为,手机摄影是一种大众摄影亚类,一种以图像为媒介的生活表达方式。越来越多的专业摄影师在用手机拍照,而越来越多的普通人也通过手机接触到了摄影。真实的情况是,专业的界限被打破,被粗暴界定的职业角色变得模糊。与其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用手机拍摄,不如说他们充分感受到了摄影社交和大众艺术带来的乐趣。
法国 巴黎
韩松iPhone 7 Plus
写字曾经是文人的专属,日积月累也有了写字的艺术——书法。随着造纸业、制笔业的发展带来的“书写普及”,同时伴随着社会文化水平的进步,写字成了每个人必备的技能。虽不能说每个人写的字都是书法艺术,但也无妨个人自我要求练出一手漂亮的字。书法之于写字,正如摄影之于手机拍摄,虽不敢妄言手机摄影就是艺术,但无妨大家追求“用小机器拍出动人的图像”。
法国 巴黎
韩松iPhone 7 Plus
当大家眼看着同一型号的“别人家的手机”,在同一城市,同一场景下拍出的照片却十分精彩时,不禁会想:“问题出在哪?”手机的拍摄功能如此简单,让人无法去找“他的器材更好”这样的借口。是观察方式出了问题?还是后期操作出了问题?抑或没有学会构图和色彩的要义?或是不会用照片讲故事?
这本书就是来回答这些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