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与土地资本空间配置:中国城市建设用地指标市场交易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

一 研究框架

本书将围绕土地资本化、土地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结合城市化发展的过程,研究当前形势下我国城市化发展对于土地资源(建设用地)的需求及配置机制。

第一,本书指出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存在建设用地资源没有实现资本化、没有实现充分流动、没有与人口的流动相结合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我国区域间发展不平衡、城乡间发展不平衡和城市体系发展不合理。本书进一步提出我国未来城市化发展对土地资源提出的新要求:实现土地要素的资本化、市场化、全国化和流动性。

第二,本书从理论角度来总结和概括土地对于经济发展和城市发展的作用,并具体通过国内外研究文献,来进一步指出土地推动城市发展的角度和动力机制,以及我国建设用地的现状、问题和诸多学者的研究进展;并从理论的角度指出我国建设用地需要实现资本化、市场化、全国化和流动性。

第三,本书从空间经济学的角度构建一个土地推动城市聚集的模型,在“中心—外围”模型中增加生产过程中的土地要素变量,分析土地要素的投入对于其他生产要素在城乡间流动的影响,以及城市发展的动力机制。借此得出结论:土地作为一种资本,应该实现充分流动;通过资本化和证券化,土地能够成为城市发展的向心力,推动城乡之间生产者和消费者空间均衡的实现;土地资本的流动,能够促进城乡发展,完善城市体系。

第四,本书从建设用地使用现状和建设用地制度来研究。目前我国建设用地的问题突出表现为土地资源短缺,现行的土地供应制度已经不能够满足我国城市快速发展的需要;同时,我国还存在建设用地使用效率低下,土地供给结构不合理,城乡二元土地制度导致城乡集体建设用地不能流动,建设用地指标区域之间不能流动等问题。本书将通过大量数据和实际案例来对此进行分析和说明。

第五,本书对我国各地在建设用地交易流转方面的探索和实践进行具体分析,来说明当前我国各级地方政府在推动城市建设用地制度创新上的优点和缺点,并进行比较分析和案例分析。

第六,本书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解决我国城市发展中土地资本(建设用地指标)空间配置不均衡问题的政策建议;在土地发展权和土地指标配额管理的基础上提出构建我国城市建设用地指标全国范围流转的交易机制。希望借此能够实现我国土地的资本化、市场化、全国化和流动性,以满足城市化发展对于土地要素和土地资本的需求。

二 研究方法

本书以空间经济学、城市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为指导,通过构建土地要素推动的“中心—外围”模型来研究土地要素对于城市发展的影响机制与作用,进而研究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土地资本配置(建设用地指标流动)的问题。

本书主要应用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理论分析为主,以实证分析为辅;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以定量分析为主,定性分析为辅。

1.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

本书对土地经济理论进行了梳理,总结了传统经济学和空间经济学对于土地在资源要素聚集中的作用机制,通过阅读大量文献对土地推动城市发展进行了较为细致的理论分析;同时,通过一定的实证研究,分析了我国城市建设用地使用效率低下和配置不均衡的现象,为本书进行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2.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

本书采用定性方法分析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发展、人口集聚和产业聚集对于土地利用的影响。同时,使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对我国建设用地发展情况、使用效率情况,以及建设用地短缺、空间分布不均等问题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

3.对比分析方法

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我国各省份对建设用地指标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具有各地特色的建设用地制度创新机制。通过分析各省份的创新方法和经验,本书取长补短,充分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来构建适合我国的土地使用制度。

4.制度分析

经济制度对于经济活动中当事人的行为和资源使用具有重要的影响意义。土地制度也不例外。因此,本书从现行的土地法律、法规和政策等方面分析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建设用地的配置与使用情况。

5.案例分析

我国部分地区在城市建设用地使用制度上已经进行了有效的改革和尝试,目前已经基本取得较好的成果;2015年以来,我国也开始在33个试点地区开展征地制度改革、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和宅基地制度改革的探索,目前一些地区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通过对于这些地区的案例分析,本书结合我国城市化发展的特征以及各地区之间的差异进行有效分析,以期为我国国家层面建设用地使用制度改革提供有益的建议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