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记忆与国家形象建构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电影的创作与生产

电影以自身的特质让民族的主流记忆在光影之间逐渐渗入文化接受者的潜意识层面,共同的文化认同意识与民族情感体验也成为民族心理逐渐形成的源头,并表现为一种强烈的归属情感与精神诉求。无论作为大众媒介还是艺术样式,电影自身的批评话语空间与话语特质使其具有沟通历史文化与审美趣味的优势,能够便捷地将具体的文艺作品与历史观念进行有效整合,而电影讲述故事的方式决定了历史事实呈现的难度与维度。电影往往再现所谓历史真相的同时,也对历史事件进行重新地诠释,其中必然蕴含了创作者的历史理性和价值尺度。电影的创作者与生产者需要进行深度自我审视,更加需要自觉而冷静、清醒而坚定地进行自身的文化形塑与建设,更加需要在审视民族精神的同时,避免简单化的刻画与情绪化的诠释。影像在选择叙事视角时只有将自我与他者同时看作历史事件的真正参与者,才能记录下事件中最真实与最生动的场景,才能让主体有机会进行深入思考,才能够在媒介与影像的光影中真正与世界历史中的主体性相遇。

国产电影叙事的风格与深度成为民族文化性格与文化态度的标识,成为人类借助镜像发现自我与他者的独特方式,也成为民族心灵成长进程中的忠实记录者。影像其实是叙事者自身态度的某种延伸,叙事者的价值取向与历史观念是通过电影的叙事形式得以体现的,电影叙事的模式与视角虽然作为抽象的存在,却成为控制整个故事能量的所在。国产电影以强烈的叙事话语重构着民族的集体记忆,参与着民族关于自我与他者艰难认知的探索,而对于历史的记忆与重构成为当下社会文化建构的重要内容,是由社会多种力量整合而成,利用光影特质召唤与凝结民众感情皈依家园的精神产品,这就需要在国产电影的创作者与生产者、在主观情感与社会组织提供的架构之间保持可贵的张力。电影话语的意义产生往往受社会环境、文化形态、生产机制、接受方式等元素的影响,国产电影借用一定的角度反映了社会群体的文化心理,不仅为集体记忆埋下了基础,也为隐形文化的有形化拓展了表述空间。电影的主流叙事需要以更加直觉的外化方式,将话语积极拓展到人类更加普遍关注的哲理层面,打破以往单一的叙事方式。电影话语的生产者与接受者的心理结构,往往由民族文化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的精神积淀组合而成,又不免受限于文化的约束,影像的传播技术恰好营造了一种“认同的空间”承载与制造着人们的集体记忆,也似乎是立足现在而对过去的一种重构。

在新的历史语境中,中国国产电影的叙事策略与讲述方式也积极地进行重新诠释与改写,将历史不同层面的真实进行多种方式的展示与探索,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历史真实呈现的深度与广度。时代呼唤正确的电影观念不断生成自身的能量,在电影接受者与生产者多种价值观念、审美取向等因素的参照下,再经由文化生产主体性选择的多重过滤,借助历史契机进行推广与扩散,逐渐达成最终的群体性共识,这基本是一种认知性观念沉淀的过程。而电影的生存格局也在不断进行调整与重组,艺术、商业、政策等各种因素在不断融合中依稀保持着本能的张力。中国国产电影叙事需要深入发掘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主体精神,摒弃电影由于社会资本这种似乎被称为“结构性力量”的要素需要而带来的非正面价值,实现审美、文化与产业的沟通与互动。电影其实也是一种公众文化空间,观众与电影在重要的交流与互动中逐渐形成公众舆论和价值共识,由此将民族启蒙意识逐渐发展为具有反思向度和能力的自觉意识,并由民族意识逐渐凝结为新时代的民族精神。由此,电影话语需要在叙事方式个性化、叙事内容人文化、叙事空间真实化等方面进行变革,叙事内容要更加注重故事的客观纪实性与主观表现性,将人物的心理空间、情感空间和思维运动全方位体现出来,更好地实现电影的美学价值、文化价值与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