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记忆与国家形象建构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五节 现实题材电影叙事与国家形象建构

以都市为重点发展对象的当代城市化进程,在很大程度上直接改变了传统的社会生产模式、资源配置模式以及生产消费模式,继而生活其中的人的价值理念与生活态度也随之发生转变。在此发展过程中的诸多问题,并非单纯的一门人文社会科学所能够解决的,电影作为其中成员也是如此。电影是时代行进中的忠实记录者,当代人在观念与生活中面对的问题与困惑,需要电影以特有的语言进行描述与回应,特别是对于飞速发展的社会中人的精神气质,进行全景式的展示与描绘,从而彰显自身的立场。

一是底层意识与真实景观。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发展,特别是市场化加剧了人们对现实生存的关注,而大众文化的兴起逐渐取得主导性的社会地位,理性认知与感性娱乐,精英立场与大众立场一直处于博弈的状态。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传统,电影艺术的现实主义书写应该被重新提及。正如有学者所言,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创作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憾,而这种现象的产生更多的还是因为对现实主义的认识存在误区,对于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在理解层面也存在狭窄与偏颇,需要重新调整与矫正。调整思维就需要将电影真正摆脱抽象化、娱乐化、庸俗化与教条化,真正将国产电影贴近时代的真实图景,切中当代社会发展的深层命脉,展现出现实主义的艺术魅力,并以前所未有的勇气发挥社会批判的力量。需要将叙事语言赋予强烈的底层意识,将叙事焦点对准社会底层民众和弱势群体的真实生活,从而体现国产电影艺术的现代意识。与此同时,电影作为时代行进中的见证者与记录者,其叙事的魅力还在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于发生的真实图景进行真实地呈现,让观众自己观看并体悟、反思、审视信息,进而在被带入故事情境之后做出自己的判断,更好地开拓电影的叙事功能和表现力。对于社会底层真实状态的表现,也只是电影的艺术手法而已,无法全面而真实地反映社会的整体面貌与全部社会现实,需要进一步探索如何适应商业市场的规则需求并建构与类型化结合的叙事模式,力求让观众从中找到心灵契合,从而将真实的纪实风格与时代风格较好地结合起来。

二是文化多元与价值主导。多样性是世界存在的本质特征,21世纪以来,全球化的大背景导致多元价值观之间的交集与冲突,不可避免地导致价值之间的矛盾与整合的阵痛,对于电影文本同样需要表现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接纳与转化,包括对于不同文化的吸纳与反思,突破文化一元格局,建构更加开放而多元的文化空间。只有对本族文化能够有自觉的回归与真诚的接受,不断认同民族文化与自身的文化身份,争取使文化身份得到调和与兼容,才能建构更加完整统一的文化格局。21世纪国产电影需要在坚持民族性与本土化的同时,将视野不断拓展进而从人类的未来发展出发来考虑问题,既保留民族意识又观照人类文化的共同性特征。民族的文化心理其实并非是一元的简单概念与能指,而是开放与多元的动态概念,包括了不同年龄、不同阶层、不同教育背景的观众的文化心理,是不同时期社会文化积淀的映照,也是多层次、多元化的互补结构。21世纪国产电影势必需要研究不同群体的需求,再次将“国家”“民族”“国家形象”等关键词植入国产主流电影作品中,从而引领电影在价值层面的创作风向标,创作出符合主流意识形态需求、大众审美心理和适合市场票房需求的高品质电影。同时,也为探究21世纪电影观众背后的民族文化心理,以及对国产电影的批评提供新的向度。

三是现实观照与理性叙事。随着社会生活的裂变和时代的飞速变迁,人们传统的生活模式中惯常的社会稳定角色与文化秩序先后被打上强烈的生存烙印,生存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占据了社会文化意识的主导位置。21世纪以来生活题材的国产电影,不能总以批判性作为叙事的视角与根本出发点,应该在坚持现实主义立场的前提下,注重塑造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人物形象,通过提炼概括人物的特征得以实现。以表现社会普通人物的普通生活作为电影叙事的主要内容,以较为节制与内敛的风格进行冷静而理性的表达,注重人物活泼而真实的个性,从而创造出具有丰富、感性的典型形象。正如有学者所言,视觉文化时代,电影正经历从叙事向奇观的深刻转变。“奇观化”即电影的视觉化,即电影本身的视觉性和叙事性两个方面,视觉电影以图像为主,因而强化了视觉效果的冲击力,会导致电影话语因素的局限性,从而影响了电影叙事对于社会与人性深刻主题的挖掘。电影的叙事方式其实是一定理性思维的产物,电影的叙事文本与故事结构呈现出理性特征。21世纪国产电影的叙事风格和形态需要与民间理性精神相连,并使其影响到自身的叙事功能,由此,需要坚持对于现实世界的关怀,把握电影叙事与现实理性之间的关系,把握叙事立场与叙事对象之间的关系,不断挖掘与拓展电影的叙事艺术空间与人物的心理空间,将人物的精神世界置身于现实理性话语之中,将叙事理性作为电影艺术始终贯穿的主题,凸显电影的叙事价值与现实意义。

四是空间立场与边缘视角。城市化进程在完成对城市地理空间重构的同时,也生产出形形色色的缝隙空间,这些缝隙空间成为远离城市社会生活中心的边缘地带,包括各种角落、边缘、夹缝等微不足道的空间形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往往在法律、社会、规范、价值观等缝隙中存在一定的空隙,产生异质于乡村道德规范体系的社会结构与空间秩序。这些空间往往体现在文化的失范与无序方面,表现在主体意识的消解与对主流价值规范的解构方面。21世纪现实题材的电影要将叙事重点转移到对社会边缘人的书写中,将人物安排在都市的边缘化与日常化的空间中进行表达,从而实现给予他们的生活状态与情感需求的人文关怀。要对边缘群体的身份焦虑与自我认同的困惑进行探讨,选择一定的角度展开对其个体生存、生活及生命困境的探寻,建构一种自我与自觉的救赎意识,支持都市边缘人在物欲裹挟之下寻求自我解脱之路。要在电影叙事的架构与故事设计方面,将现实社会中的多重问题尽量使用黑色幽默与隐喻的手法表现出来,以对边缘小人物的人文关怀为基点,展现都市边缘人的生存空间与精神走向。以饱满的情感立场及文学内在的艺术性,引导特殊群体不断寻找自我、探寻价值,最终满足其获得身份认同的期待。而观众往往是从边缘人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生活过程中的一些影子,从而在心灵层面上产生共鸣,达到精神与情绪层面的感悟与某种宣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