秩序与调适:德昂族传统生态文明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主要内容

在国家加大推进西部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本书以德昂族为主要研究对象,旨在提供一个云南西南部少数民族的传统生态文明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互动与对话的研究案例。

本书建立在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深入,以及把云南建设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东南亚南亚的辐射中心”的背景下,面对目前社会发展中因现代化进程引发的生态危机、传统支柱产业发展困难和传统文化流失的困境,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理论依据,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导向,以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的辩证关系为基础,选择德昂族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和田野调查,理论联系实际,层层深入,以德昂族与茶的互动为主线,从德昂族传统生态文明的内涵、德昂族传统生态文明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德昂族传统生态文明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探索、德昂族传统生态文明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结合以及德昂族传统生态文明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对话五个方面,介绍德昂族区域的生计方式、资源管理、文化适应与选择、民族互助与团结的情况,展示了德昂族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传统产业发展、文化传统传承及民族关系和谐的知识,剖析该民族传统生态文明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辩证关系,旨在探索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文明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和作用。

一 研究方法

本书立足于人类学的视野,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理论依据,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文献研究法、田野调查法、跨学科研究法、比较分析研究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法、系统观与整体观相结合的研究法。

第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为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是能客观地帮助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观点。

本书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本研究方法,旨在客观地陈述德昂族传统生态文明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基本思路、理论构架和研究内容。

第二,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是对研究主题相关的已有文献进行搜集和整理的一种方法。通过文献搜集,对有关文献进行分析整理,了解国内外对该主题的研究现状,开展文献综述,提出理论构思和研究假设,明确研究目的。

本书的题目是《秩序与调适——德昂族传统生态文明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文献研究大致从四个方面开展: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的已有研究、传统生态文明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已有研究、德昂族的已有研究、德昂族与茶的已有研究。文献研究旨在了解现代生态文明与传统生态文明的区别、传统生态文明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价值,以及研究德昂族传统生态文明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第三,田野调查法。

田野调查是人类学最基本的研究方法之一,是一种到研究个案所在地开展实地调查、采集资料的方法,具体包括参与观察、实地访谈、问卷调查、摄影摄像等。在田野调查中,可以直接观察到当地人的日常生活和文化实践,直接了解到他们面临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以及他们对问题的回应。

本书的研究对象是德昂族。德昂族跨中缅边境而居,在我国的人口有两万左右,主要分布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部分散居在临沧市的镇康县、耿马县和永德县,以及保山市的隆阳区。分布在德宏的德昂族,大多数集中在芒市,部分分散在瑞丽、陇川、梁河、盈江四个县。位于芒市境内的三台山德昂族乡是全国唯一的德昂族乡。

本书的田野调查从德宏州开始,首先到州市相关部门了解德宏州德昂族整体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问题,然后深入村寨开展实地调查。

村寨调查从芒市三台山德昂族乡开始。首先,到乡有关部门了解三台山德昂族乡目前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问题;再深入农户,通过参与观察、实地访谈与问卷调查,了解德昂族农户的生计状况以及他们对自己所在的生态环境、传统产业、文化传统和民族关系所面临问题的看法,了解他们以茶为主线的传统生态文明对所在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以茶为主的传统产业发展、传统文化传承和民族关系和谐的影响。

对有德昂族分布的临沧市和保山市,调查路线先从当地民宗部门开始,了解当地德昂族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问题,再深入有德昂族分布的乡镇,开展村寨调查,调查大纲基本与对三台山德昂族乡的调查内容相同。

第四,跨学科研究法。

跨学科研究法是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有多门交叉跨学科研究法、平行学科跨学科研究法等。按交叉学科生成领域的性质和跨度不同,交叉学科又可分为学科内的交叉学科、学科间的交叉学科、领域间的交叉学科和超领域的交叉学科等类别。

本书研究范围涉及民族、生态、经济、文化、社会、消费和发展等领域,在研究中主要采用学科内的平行学科交叉研究法,将生态人类学、经济人类学、文化人类学、社会人类学、发展人类学、消费人类学等领域的相关原理和研究相互移植与交叉借用,提出研究假设和理论构思,理论联系实际,展开分析,以得出合理的结论。

第五,比较分析研究法。

比较分析研究法是课题研究普遍采用的方法之一,它以实证为基础,通过相同点和不同点对研究主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有说服力的论证。本书是一项综合性研究,研究对象是德昂族,旨在阐释德昂族如何用茶表达其传统生态文明的内涵及其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第六,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法。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法在科学研究中普遍存在。定性研究法是通过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以及抽象与概括等方法,对资料进行思维加工,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分析,旨在认识事物的本质和揭示内在的规律。定量分析法是通过数据分析等方法,对研究对象开展量的分析,旨在更加科学地揭示研究对象的本质。本书旨在通过研究德昂族传统生态文明思考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些本质问题,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法是本书研究的必用方法。

第七,系统与整体研究法。

德昂族传统生态文明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是一个涉及少数民族、生态文明、传统文化、区域可持续发展等内容的综合性研究,虽然分解研究更能集中思考研究中的某些具体问题,但是如果缺乏系统与整体的研究,则会造成研究视角狭隘,导致研究结论不完善。因此,本书有必要运用系统和整体研究方法,推进研究工作的开展。

二 研究假设与理论构思

本书的研究假设是:德昂族传统生态文明是一个能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的文化秩序体,从技术层面展示出对传统农耕文化的传承,从制度层面展示出对社会传统行为规范的传承,从知识层面展示出对人与自然和谐互动的传统知识的传承,从信仰体系展示出对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生态伦理的传承。德昂族传统生态文明凝聚着丰富的地方传统,汇聚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传统知识和秩序规则,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历史、文化和社会价值。面对目前社会发展中因现代化进程引发的生态危机、传统支柱产业发展困难和传统文化流失的困境,德昂族的传统生态文明,作为一个具有文化调适功能的文化秩序体,在区域可持续发展中,能起到国家法之外的社会治理作用。这不但对该民族所在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传统产业发展、文化传统传承、民族关系和谐有意义,而且对云南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建设有意义,还对云南开展“面向东南亚南亚的辐射中心”的建设有意义。在德昂族传统生态文明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互动与对话中,本书拟提出关注少数民族的文化秩序,对地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对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建议从国家到地方,从理论到实践,关注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文明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辩证关系,有助于国家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中推进西部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本书的理论构思以马克思唯物史观为依据,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人类学视野,围绕生态系统论,结合文化生态观、传统知识观和可持续发展观,提出“文化秩序体”这一概念,并在研究主题中开展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来解释人、文化与环境之间良性互动循环的规则。

1.生态系统论

生态系统论,是人类学研究人、文化与环境之间关系的一种主要理论。该理论认为生态系统具有保持生态平衡的自我调节机制。生态系统这一提法最早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的生物学领域,主要用于表达在相应的时空界限内,生物与非生物成分之间在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交换中相互作用的整体性(周鸿,2001:190;崔明昆,2014:24)。随着生态系统进入人类学研究视野,人与环境互相影响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Milton, 1997:477-495)。生态系统中的成分之间有紧密的联系,这使生态系统成为具有相应功能的有机整体,其中人类和其他生物以及非生物之间相互影响,并通过与其他生物以及非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来适应环境。随着文化与生态研究的连接,该理论成为文化生态研究的理论基础,构成了人类、文化与环境之间关系研究的不可分割的部分。生态系统论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通过揭示生态系统保持稳态的实质,来描述人类对环境的作用以及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这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生态系统论反映出人类、文化与环境之间存在一定的秩序规范。文化系统与生态系统具有相近的结构,文化的稳态延续以及人类社会的稳态延续不是按简单平衡的方式来构建的,而是由复杂的因果关系链互相制约、共同组成,在子系统的复合结构中,有着自组织能力,并能自我修复和能动适应(杨庭硕等,2004:208;邵晓飞,2012)。其中,人类群体的稳态延续归因于人类群体的多元存在,人类文化的多元存在以及文化适应与人类群体多元文化间秩序格局是分不开的(杨庭硕,2007;罗康隆,2007)。综观地球上的生态安全,物种多样性的合理并存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生物物种之间有一定的存在秩序。与之类似,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共处同样大多归因于人类与环境之间有着一定的存在秩序。与之不同的是,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存在秩序主要是建立在文化的基础上,随着人类、文化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以文化为主的秩序规则逐渐被整合起来形成文化秩序体。

文化秩序体就是一个维系人类、文化与环境之间平衡、和谐关系的文化秩序集合体,如同生态系统一样,其内在的组成部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本书的理论构思以文化秩序体为核心,以德昂族与茶的互动为主线,通过对德昂族传统生态文明的研究,揭示出该民族的传统生态文明就是一个维系人类、文化与环境之间平衡、和谐关系的文化秩序体,能有效地调节该民族对环境的认知和资源的使用,能有序地规范该民族的社会行为、道德规范和伦理信仰。德昂族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则是建立在资源使用适度化、传统作物市场化、文化传统传承化、民族关系和谐化相互影响的文化秩序体中。这个集环境资源、传统产业、文化传统和民族关系为一体的文化秩序体,对民族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2.文化生态观

文化生态观是人类学解读人类社会文化生态现象的一种理论概括(Steward, 1955)。该理论认为,文化与生态密不可分,文化生态是一个包括人类、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等内容的整合体系,不但可以解析不同文化发展之间的特殊形貌和模式,还可以透视环境等因素对文化发展的影响,理解文化与生态的关系以及人口密度和资源之间的关系,理解人类生存与环境适应之间的问题以及种植、动物种群、气候、土壤等资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影响,理解人类通过文化对环境的适应,理解环境与文化的唯物性、文化与生态系统机制之间的关系、人类群体对文化的适应制度、人类与资源使用之间的关系、环境知识与地方生态治理的关系、仪式与人口迁徙的关系、人类对环境的适应方式和知识积累、人类群体对环境的适应制度和选择方式(Steward, 1955; Conklin, 1963; Rappaport, 1967, 1968; Netting, 1977; Harris, 1968;李亦园,1980;尹绍亭,1991, 2000;宋蜀华,1996, 2002;崔延虎等,1996:13~17; Salzman and Attwood, 1996; Miltion, 1997; Balee, 1998;哈迪斯蒂,2002;林超民,2005;陈庆德,2005:55~56;秋道智弥等,2006;靳能泉,2010;汤振宇,2010;沈海梅,2012;李婷婷,2013;崔明昆,2014;李全敏,2015a)。

本书以文化生态观为文化秩序体的价值导向,指出德昂族传统生态文明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为核心,把德昂族、德昂族文化与其周围的生态环境之间的互动纳入文化秩序体内,以探索具有区域性文化特征的文化秩序来源,以分析人类通过文化适应环境的过程,通过探究文化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对文化的影响,揭示人类、文化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本书通过介绍德昂族,记录该民族如何以茶叶为主线表达其传统生态文明的内涵,以及传统生态文明与他们的生计、人口、资源、社会、消费、文化、宗教、经济、生态、发展之间的直接联系,来讨论人类生存与环境适应的问题以及人类群体在面临生存困境时的适应制度,以此思考区域发展的可持续性。

3.传统知识观

传统知识,在人类学领域,也称为“地方性知识”,是一种具有本位特征的概念,以来自当地文化的自然而然的存在为基础,是一个同区域和民族的民间性知识与认知模式相关的具有时间概念的知识体系。最有代表性的研究来自阐释人类学的视野(吉尔兹,2000)。在民族志与法的领域中,通过社会思想重塑、道德想象的社会史、文化持有者的内部视角来分析传统知识,传统知识能深入现代思想的人类学探讨,能体现出地方文化体系的常识和艺术,揭示出相关的符号象征。其中,可以把传统知识纳入比较的观点来看事实和法律的分析体系,传统知识则有助于阐释地方社会中的法,这对用文化持有者的内部视野看其中存在的事实和法律很有意义。如果用对事实和法律的比较观来分析传统生态文明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可以看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传统知识是生态文明建设和区域发展可持续性共同需求的内容。而且,与区域研究相结合后,传统知识则有助于阐释地方社会中的民间制度、秩序结构、行为规范、文化特征和伦理道德等(宋蜀华,1996;高立士,1999;王玉德、张全明,1999;尹绍亭,2000;郭家骥,2001;廖国强,2001;王明东,2001;刘舜青、赖力,2003;白兴发,2005;林超民,2005;郑晓云,2006;李学术,2007;冉红芳,2007;黄柏权,2008;林庆,2008;崔海洋,2009;薛达元,2009;罗康隆,2010;刘亚萍、金建湘、程胜龙,2010;田红,2011;姚丹,2011;李全敏,2011;王云娜、马翡玉、田东林,2015;尤明慧,2014;尹仑,2015)。

本书以传统知识观作为文化秩序体的知识导向,指出德昂族传统生态文明是一个集德昂族、德昂族分布区、德昂族的传统知识为一体的知识体。这个知识体不但与作为当地人的德昂族密切联系,而且与外在发展相联系。这个知识体没有把知识完全定位于某地的“当地”,也没有定位于某个固定的地理位置,而是把地方性与空间概念联系起来,表达出区域是一种相互交叉和空间化的社会关系呈现,并在文化秩序体的运转循环中体现出动态的和过程的文化特性。

4.可持续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观与生态文明建设密切联系,是对现代社会发展中所出现的人与环境关系问题的反思,是对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表达,旨在倡导人类、环境与社会保持持续稳定并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观倡导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在生态系统中,不论是自然生态系统,还是人文生态系统,都需要人地系统的协调发展,才能保障系统的稳态循环运转。目前,对可持续发展的研究都在关注可持续的自然资源、自然环境与自然生态问题,以及可持续的人文资源、人文环境与人文生态问题(Steward, 1955; Richards, 1989; Milton, 1997;郭家骥,2001;绒巴扎西,2001;田治威,2004; Chaudhury, 2006;周敬宣,2009;尹伟伦,2009; Lawn, 2010;杨佩含,2010;程林盛,2011;高德明,2011;洪富艳、毛志锋,2011;许进杰,2011;李垚栋、张爱国,2012; Marten, 2012;史军、胡思宇,2016;王珂,2016;俞博文,2016;周方银,2016)。

本书以可持续发展观作为文化秩序体的实践导向,来分析德昂族传统生态文明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实践意义。茶叶是德昂族传统生态文明的载体,种茶、制茶也是云南民族的传统产业。近年来随着甘蔗、橡胶等经济作物的种植,茶叶的经济地位日益下降。然而,市场竞争中的势微并不能说明传统作物的衰落,相反,如同血液一样,茶叶在婚姻、仪式和社交的过程中把德昂族内外紧紧凝聚在一起。在市场经济时代,作物种植早已超越了仅满足生存的需求和口粮的需要,在市场竞争中茶叶的生产与再生产,以不同的品牌和名称,活跃在市场交易中。即便如此,甘蔗、橡胶之类新兴经济作物却对传统产业以及与此有关的传统文化有很大的影响,人地关系、环境承载力等都在发生着变迁。随着云南民族团结示范区的建立,重视人地关系、关注环境承载力、保护生态环境、发展传统产业、传承传统文化,成了区域发展可持续性的有效保障,是边疆繁荣稳定、民族团结进步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前提。德昂族区域没有发生过因过度的资源开采导致的人为生态灾变,德昂族主要传统产业茶叶的发展与该民族文化传统的传承密切相关。如前所述,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文明的内容之一,是人类理解自身与自然关系而产生出的某种新理念。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使物质生态文明与精神生态文明互为整合,一方面根据区域地方自然环境特色,研究环境承载力,合理开发、调配、节约、利用资源,综合保护生态环境,进行与环境相协调的经济建设和环境建设;另一方面树立生态文明观,通过政策和法律引导,规范人的生产行为和消费行为,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安全,把生存需求与应该具有的生态道德联系起来,在区域发展中实践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三 研究创新点

本书的研究创新之处在于提出“文化秩序体”的概念,把德昂族传统生态文明视为一种能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理念的文化秩序体,在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相整合的过程中,用具体实例展示出德昂族传统生态文明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辩证关系,并用之阐释生态环境的保护、传统产业的发展、文化传统的传承以及民族关系的和谐等情况,揭示出德昂族传统生态文明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相整合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具体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德昂族传统生态文明是一种以茶为主线,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理念的文化秩序体。在地方社会中,德昂族与茶的互动构建出了一个开展农耕文化实践的技术体系,一个规范人、文化与自然互动的制度体系,一个以地方性知识为依托的知识体系,一个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信仰体系。德昂族传统生态文明凝聚着丰富的地方传统,汇聚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方性知识,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历史、文化和社会价值。

第二,本书提出德昂族传统生态文明具有文化调适的功能,能有效地协调该民族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有序地规范着该民族的社会行为,形成了行为准则和伦理信仰观念。通过对生计方式的对比与分析,可以看到德昂族对环境资源的制度与管理、对文化变迁的适应与选择以及民族之间的团结与互助,呈现出德昂族传统生态文明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探索;并通过生态环境的保护、传统产业的发展、文化传统的传承以及民族关系的和谐,呈现出德昂族传统生态文明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融合;还通过对生态危机的反思、对区域发展的共识、对文化传承的实践和对自然资源的认知,反映出德昂族传统生态文明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对话。同时指出德昂族区域发展的可持续性是建立在以文化秩序为基础的,集资源使用适度化、传统作物市场化、文化传统传承化和民族关系和谐化于一体的文化秩序体中。这个集环境资源、传统产业、文化传统、民族关系于一体的文化秩序系统,对于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四 主要内容

本书研究的主要内容有六个方面:第一,阐述本书的选题缘由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第二,研究德昂族传统生态文明的内涵;第三,研究德昂族传统生态文明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价值;第四,研究德昂族传统生态文明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探索,涉及生计方式、环境资源、文化变迁、民族交往四方面;第五,研究德昂族传统生态文明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融合,主要包括生态环境的保护、传统产业的发展、文化传统的传承与民族关系的和谐等方面;第六,研究德昂族传统生态文明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对话,主要从对生态危机的反思、对区域发展的共识、对文化传承的实践与对自然资源的认知四个方面,反思和总结本书研究的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