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院校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学科与专业、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相互关系

一 学科与专业

(一)学科与专业的区别

学科与专业是高校中讨论最多的两个概念,学科与专业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发展。学科与专业不能相互替代,也不是简单的从属关系。“学科专业”经常作为一个专门词语使用,容易使人对两个概念产生误解,有必要阐明它们之间的区别,以利于正确认识和使用这两个概念。

1.学科与专业的发展目标不同

学科发展的核心目标是知识的发现和创新,学科发展成果是学科发展的一种社会产出形式,一般称之为科研成果。科研成果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表现为新发现、新学说的基础类理论成果,其载体形式一般为科学论文、科学著作或发明专利等;二是表现为新材料、新工艺等应用型科技成果,载体通常为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等;三是表现为教育教学或科技管理中所取得的一般性的理论、方法等软科学成果,载体通常为研究报告或政策文本等。而专业发展的目标则主要是依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进行专业人才的培养。专业发展成果则体现为培养出各级各类专业人才,以适应社会对不同层次人才在质量和数量上的具体要求。

2.学科与专业的构成不同

从结构上看,构成学科的元素是知识单元,而构成专业的元素则是课程。一个独立学科的标志是:特定的研究对象或研究领域、完备的理论体系以及成熟的研究方法。专业则由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专业中的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三个基本要素构成。培养目标对整个专业活动起导向和规范作用,包括受教育者应达到的专业素质、能力素质和人格素质等,是高校依据社会需求而设定的某类专业人才的质量标准。课程体系直接影响专业建设与发展,课程体系设置的合理与否、质量高低、实施效果好坏直接影响着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劣。

3.学科与专业的发展动力不同

学科发展的动力是多元的,有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需要,也有进行基础知识创新和科学研究的需要,还有学者出于对知识的好奇心而进行自由研究的需要。而专业发展的动力则是一元的,主要来自于社会对专门人才的需求。依据经济社会和科学文化发展的需求,专业设置与专业结构、培养类型与培养层次、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以及招生规模等都要适时进行动态调整。一个新学科的形成主要表现为该学科领域知识体系的成熟与完善,而一个新专业的设置则主要取决于高校对该专业人才社会需求的判断。

4.划分学科与设置专业依据不同

学科划分遵循知识体系自身的内在逻辑。学科是相对稳定的知识体系,即使是在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中形成的新的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等,也有其自身相对稳定的研究领域。专业是按照社会对不同领域和岗位的专门人才的需要来设置的,处于学科体系与社会职业需求的交叉点。从大学的角度看,专业是为人才培养活动而设置的教学单位,发展的核心是教学;从社会的角度看,专业是为满足从事某种社会职业所必需的专业知识而设置的。不同领域的专门人才需要什么样的知识结构,专业就组织相关的学科课程来予以满足。遵循教学规律,课程的设置一般以相关主干学科为依托,可能涉及若干门学科。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要求有不同的专业设置及专业培养目标与之适应。

5.学科与专业稳定性不同

学科有其自身的演绎规律,一个学科的生长和发展是一个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积累,所以具有相对稳定性。专业的发展是针对社会需要的产生和发展的,会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人才需求的变化而变化。一个专业要完成人才培养的任务,必须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进行调整,因此专业处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中。

学科与专业的区别表明了两者之间的不可替代性。学科与专业并存是高校的一种特有现象,一所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取决于该高校的学科和专业水平。

(二)学科与专业的联系

1.学科是专业的基础

大学中的学科与专业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某个专业需要若干个学科支撑,一个学科也会发展出多个专业。专业是学科建设承载的实现人才培养功能的平台和表现形式,学科是专业发展的知识体系基础和支撑;人才培养质量取决于学科发展的水平,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又促进了学科发展水平的提升。各学科间经过综合和交叉产生了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如环境科学、空间科学、海洋科学、能源科学等。当前倡导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就是不同学科在教学功能上的交叉,这些学科构成了专业设置的知识基础。

2.专业是对学科的选择与组织

大学专业的设置,既要考虑学科划分,又要适应社会人才的需要,而后者无疑是更为重要的因素。社会需求的人才往往是复合型人才,不仅要掌握某一个门类学科的知识,而且要了解和掌握与该学科相关的其他门类学科的知识。同时由于学科体系内容庞杂,需要根据人才培养的需要对知识进行选择和组织,使之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所以专业的设置首先要选择一个或几个学科作为专业的主干学科,然后,根据人才培养的需要,将学科知识转化为一系列的课程。

3.专业特色依赖于学科的发展

专业特色在本质上就是学科优势与特色的体现,表明了高校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具体而言,专业特色是指一所学校的某一专业,在教育目标、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条件和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办学水平和鲜明的办学特色,已产生较好的办学效益和社会影响,是一种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的专业,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的专业。形成专业特色,依赖于构建专业的基础学科的学科水平以及对专业的贡献。高校根据学科研究的成果设置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师依据特色学科方向开设课程,建设专业教材,促进科研与教学的紧密结合,逐步形成具有特色的专业。

二 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

(一)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区别

1.目的和内容不同

学科建设的目的是提高高校的整体办学水平,更多是为了满足社会对科学研究的需求。学科建设的重点内容是学科带头人的遴选和培养,学术队伍建设,科研条件的改善和提高,目标是形成更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专业建设的目标是培养出高素质的深受社会欢迎的人才,主要内容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的改进等。凝练学科方向,争创科研立项,创造一流科研成果是学科建设特有的内容,不属于专业建设的范畴。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确定专业设置口径,制订专业教学计划等内容是专业建设的特有内容,不属于学科建设的范畴。

2.建设对象不同

从建设对象来看,学科建设的对象是学科,而专业建设的对象是专业。另外,从人才培养的角度上看,两者的培养对象是有所差别的。学科建设是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专门人才,解决社会发展中的理论问题和前沿问题,培养的是硕士毕业生和博士毕业生。而专业建设是为社会培养社会所需的应用性人才,培养的是本(专)科毕业生。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学科建设是为研究生教育服务的,而专业建设是为本(专)科教育服务的。

3.组织结构和管理相异

学科建设是围绕某一学科的发展进行学术梯队建设、研究设施建设并组织研究活动等,组织形式具有多样化,如学科点+课题组模式、研究所+学科点模式、研究中心+科学研究基地模式,或基于科学研究任务的创新团队等,一个学科组成员往往可以在不同的课题机构之间流动,其组织形态具有很大的柔性。甚至目前,美国一流大学在信息网络技术大发展的新形势下,积极建设虚拟的跨学科组织,就是基于特定目标和成员共同兴趣而组织起来的边界模糊的虚拟动态联合体。专业建设是有效组织的教学活动,有较为严密的组织结构和完善的规章制度,通常按系部或学院组织,以教研室为基本单位进行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课程建设等。

目前高教系统实行三级管理,即国家、地方和高校三个层次。从层次上看,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管理部门不同。学科建设的管理部门按层次来看,分别是国务院学位办、省学位办和学校研究生院(部、处);专业建设的管理部门分别是教育部高教司、省教育厅高教处和学校教务处。

4.评价方式不同

学科建设关注的是学科前沿问题,其主要作用是知识的发现与创新,标志性成果是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它直接关系到一所高校的声誉及影响力。从学科建设评价的类型来看,可以分为国家和地方政府开展的学科评价,如已经开展的“985”“211”工程,正在开展的“双一流”建设;社会中介开展的水平评估,主要有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开展的学科水平评估工作,主要是以一级学科为对象进行评价。专业建设关注的是人才培养,即本科生的培养质量。从专业建设评价的类型来看,可以分为政府开展的专业评价,如教育部开展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等;社会中介开展的水平评估,如中国校友会网、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等对高校本科专业的综合实力、办学水平、教学质量和办学特色的分级和分层评价。

(二)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联系

学科与专业建设是高校内涵建设的核心任务,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机制的重要内容。学科建设发展反映了一个学科或一所高校的学术实力和水平;专业建设发展则反映了一个专业或一所高校的人才培养类型和水平。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之间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协同共生的关系。

1.逻辑上的依附性

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两者之间存在相互依附、相互影响和协同发展的关系,具有合乎逻辑的内在联系。学科建设是知识传承与创新的过程,对专业建设与发展具有基础性的支撑作用,主要包括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建设学科平台,以及产出高质量科研成果与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等内容。专业建设处于社会需求与学科建设的结合点上,是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过程,主要包括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确定专业设置的口径、制订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等,具体表现在专业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上。一方面,学科建设为专业建设与发展提供知识体系支撑,是专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学科建设能为专业建设提供高素质的师资队伍、高水平的实验室与研究基地。同时学科建设可以将最新的研究项目和成果转化为课程与教材的新内容,将学科资源有效地转化为专业教学资源,为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条件。另一方面,专业建设为学科建设与发展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源支撑和学科交叉与融合的可能性。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优秀的本科专业人才可以为学位点提供优良的研究生生源,为促进学科发展和提升科学研究水平提供生力军。专业建设也可以促进科学研究的开展和水平的提高,促进学科交叉融合。

2.人才培养上的统一性

大学中的学科最初只是为培养人才而设立的。19世纪初科学研究进入大学后,大学中的学科开始同时承担着教学和科研两项职能。学科有一种为追求自身发展而专注于学术研究,从而与本科教育的联系逐渐疏远的倾向。高等学校最基本的职能是人才培养,而学科建设作为大学职能的具体承担者,负有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使命,而专业建设的出发点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都是以人才培养为主要出发点,二者在建设内容上关系密切,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科发展中的教师队伍建设、凝练学科方向、平台建设以及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转化为课程专业知识等与专业建设也是密不可分的。学科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没有高水平的学科,就不会有高水平的专业和高质量的教学,必然导致人才培养质量的下降,学校的专业建设也就无从谈起。专业建设是学科建设的依托,离开了专业建设,其发展前景必然受到影响。

3.资源和知识整合上的协同性

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虽然在建设目标和过程等方面各有侧重、相互分离,但是从资源和知识整合的角度来看,两者之间是协同共生的关系。师资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的共同任务。高等学校的教师队伍既包括学术梯队,也包括专业师资队伍,两者一脉相承,互为补充。高校教师作为学科建设的承担者,又是专业建设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是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的共同主体。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不仅是专业建设的要求,同时也为学科建设提供了动力。

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都表明,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队伍建设促进了一批教学名师和教学骨干的成长,有利于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

凝练学科方向是学科与专业建设的一致要求。凝练学科方向,就是汇聚特色的过程,要从学术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把特有的研究优势复合到学科方向的设计中去,使之成为有特色的研究方向。专业要发展,必须形成自身的特色和优势,而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恰恰来源于学科的特色与优势。凝练学科方向,同时也是汇聚学科队伍、积累研究成果、形成优良学风的过程。这些都将对专业建设起到推动作用,并为专业特色的形成奠定基础。

平台建设是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基本需要。平台建设既包括学科平台的构建,也包括专业平台建设,两者相辅相成。学科平台建设表现为各级重点实验室、学科创新平台建设等。构建高层次的学科平台,既可以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产出高水平学术成果,也可为学生的科研训练、课程设计、实习实训等提供良好的实践平台,从而为专业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使提升人才培养的层次与质量成为可能。专业实验(实践)基地建设既是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也为学科建设提供了条件保障,尤其是通过社会实践(实习)基地的建设,还可以为产学研合作提供条件,为学科平台建设开拓新的路径。

课程建设是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的连接点。就三者之间的联系来看,学科建设是龙头,专业建设是依托,课程建设是基础。作为知识分支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点,专业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最终落脚点,不同的课程只有组合成了社会需要的专业,才能体现其社会价值。专业建设的核心就是要以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和人才培养的规格来确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知识基础和知识结构,而课程开发与教材建设水平是由学科前沿知识的研究水平决定的。一方面,专业课程开发、教材建设使学科建设完成的科学成果在现实教学中得以应用;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发现新的研究问题,促进学科研究的开展,为交叉学科、综合学科的出现提供可能,为新学科的开辟提供方向与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