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院校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20世纪西方相关学科专业建设教育思想

20世纪西方教育流派层出不穷,新的高等教育思想不断涌现,其中自由主义、实用主义、要素主义、永恒主义、存在主义五大流派对当今高等教育理论体系及实践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 洪堡:教学与科研统一体的奠基者

威廉·冯·洪堡(Wilhelm Von Humboldt, 1767-1835)是19世纪德国著名教育家、语言学家、政治家和改革家,对近代高等教育的改革做出了重大贡献。洪堡于1809年创办了柏林大学,致力于学科专业一体化的理论研究。他提出的“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大学理念具有根本性的开创意义,首次赋予了大学专门开展科学研究的职能,主张在“批判性、创造性的复杂思维活动”中,将教学和科研融汇成“一种连续发展的统一体”〔德〕赫尔曼·勒尔斯:《经典的大学理念:洪堡构想的大学观念起源及其意义》,《外国高等教育资料》1990年第3期。。这一思想成为近代大学的典范,对欧洲高等教育近代化乃至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洪堡强调的新人文主义思想,着重培养“想象力生机勃发、精神深邃、意志坚强、整体言行一致”的“完人”,人的一生应永不停歇地追求真理、探索未知。教育的目的在于激活“人的真正价值”,洪堡认为,“教育这一最好途径的无可争辩之处在于:它仿佛把一切可能解决问题的办法都提出来,仅仅使人做好准备,自己去从中找出最巧妙的解决办法,或者最好是仅仅从对一切障碍适当的描述中,自己去发明这种解决办法”,而这种“自己发现问题自己寻找解决办法”的途径就是科研〔德〕威廉·冯·洪堡:《论国家的作用》,林荣远、冯兴元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第28、40页。

在洪堡所处的时代,将科研工作引入大学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意味着减少传统教学的依附性和权威性,改变了教学过程的性质。洪堡认为,探索未知并进行科学研究应该同时存在于大学教师和学生身上,教师应扮演已知者和研究者的角色,学生应扮演求学者和研究者的角色。这一理念首次改变了教学组织的具体形式,将最初在18世纪教育家弗兰克创办的师范学校中形成的学术研讨会(Seminar)广泛应用于大学,使传统的单向度的讲授课程形式得以拓展和丰富。最终引导教学过程与科研过程合二为一,学术研讨会这种形式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也得到了广泛的肯定并沿用至今。在欧美大学中,学术研讨会已成为必需的教学形式,在这种形式下,学生与老师之间建立了一种平等的沟通交流关系,也赋予了学生更多的空间和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甚至提出质疑,使学生能够辩证地理解所学知识。同时,学生所提出的质疑声音也鞭策着教师不断研究、不断进步,实现所谓真正的“教学相长”。

所以洪堡认为,大学应同时肩负发展科学(科研)和培养人才(教学)的双重任务:一是对科学的探求;二是对个性与道德的培养,即人才培养是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实现的①。这种“把科学研究引入教学过程”的重要思想经过近200年的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大学的基本职能。

二 存在主义者雅思贝尔斯:教学与研究的有机结合

存在主义作为20世纪影响深远的一种哲学思潮,对教育领域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存在主义哲学代表人物之一雅思贝尔斯(Karl Jaspers, 1883~1969,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构建了一套较为成熟的教育哲学理论体系。

他认为,教育的实质为“唤醒”,而非“雕刻”,在其《什么是教育》一书中,批判性地指出教育不应仅仅利用各种知识获得物质财富,人是完整的具有自我生存与发展能力的“存在”,教育的过程是人不断自由生成的过程,人的生成需要不断地“认识你自己”“成全你自己”,所以教育应通过对理想的陶冶塑造人的精神,从而改变人、帮助人。教育的目的在于“客观地认识和分析事物,能够暂时撇开自我的价值评价”,“实事求是、反复推敲”并拥有“怀疑和质问一切的精神,对事物进行谨慎而又有保留的判断”。

大学,作为研究和传授科学的殿堂,首要任务是寻求真理、传承科学。大学教师只有明晰教育的内涵,才能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并进行深入的探索和改进,不断引导学生在参与真理的探讨与接受过程中得到精神上的陶冶,进而促使大学教师形成独立的见解和永无止境的精神追求,因此教学是科研的推动因素。

① Humboldt W. V. , Der Litauische Schuplan, Flitner, A. Wilhelm Von Humboldt-Schriften zur Anthropologie und Bildungslehre, Berlin: Spinger Verlag Berlin, 1984, p.77.

雅思贝尔斯强调学术自由及精神自由,大学中的教学、研究、交往等各种任务和活动不应存在偏见和隔阂,而应融会贯通,各种学术研究和教学都是真理的展现。通过“苏格拉底式教育”,使教师和学生处于平等地位,教学双方互相探索、互相启发。这种教学模式被称为“存在交往”,现今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式教学”“体验式培训”理念即由此衍生,其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启发及对教师的反向引领作用已在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同时,研究是寻求真理的重要途径,大学教师“首先应是研究者”,“最好的研究者才是最优良的教师。只有这样的研究者才能带领人们接触真正的求知过程,乃至于科学的精神。只有他才是活学问的本身,跟他来往之后,科学的本来面目才得以呈现。通过他的循循善诱,在学生心中引发同样的动机。只有自己从事研究的人才有东西教别人,而一般的教书匠只能传授僵硬的东西”。即以研究为基础,并与教学相结合。

所以研究与传授真理相互依赖、相辅相成,只有当研究和教学两者的有机结合成为“大学至高无上而不可替代的基本原则”,才能真正诠释人类存在的要义,即精神、存在和理性。因此,大学改革需要探索一条“真正寻觅实现精神生活与教学、研究并重”的道路。雅思贝尔斯的教育哲学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引领作用,更对我国现阶段高校进行学科专业一体化改革提供了重要思路。

三 逻辑实证主义者罗素:教学与科研并重的高等教育思想

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 1872~1970),20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数理逻辑家和教育家,“欧洲新教育运动”最具代表性的教育家之一,著有多部教育著作。其思想以个人主义与自由主义为基调,强调通过教育启迪心灵、开拓人生,以哲学的高度对大学教育的目的、内容、学术自由等诸多方面提出了新的见解并形成了系统的高等教育思想。

罗素所处的资本主义发展新时期,各种知识专业化凸显,社会迫切需要专业性人才,这是当时社会对于大学的需要,也是大学存在的目的之一。西方出现了各种知识价值观,特别是在自由教育和专业教育,以及功利主义教育和理性主义教育之间出现了多种观点分歧。就自由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分歧而言,自由教育是由亚里士多德总结的古希腊教育传统,其内涵后演变为西方(尤其是美国)的通识教育,认为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应该不断增加知识的广度与深度,了解全人类的文明经典,成为全面发展的人;而专业教育则是以职业为目的,由国家宏观调控需求紧缺的职业作为重点,进行专业化培养。就功利主义教育和理性主义教育的分歧而言,功利主义强调教育的实用价值,要求高等教育适应社会并为社会服务;而理性主义倡导大学的独立自主和学术自由,不能受制于社会的影响。

面对种种分歧,罗素认为,“大学乃是为了两个目的而存在:一方面,为某些职业训练人才;另一方面,从事与眼前用途无关的学术研究。〔英〕罗素:《罗素论教育》,杨汉麟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第43页。”我国高等教育研究学者认为,罗素的思想可从两个方面解读。第一,自由教育和专业教育之间的鸿沟并非不可逾越,专业教育同样可“提供个人丰富而自由的精神”;第二,大学不能受功利主义左右成为职业训练学院,但在大学自主发展的时代,专业教育不可或缺,而自由教育的最终目的可以从一定程度上通过科学研究实现。

因此,罗素提出,“我们考察一下大学的功能后,就会同意,研究至少与教育同样重要”,“每个大学教师都应从事学术研究,并且应当有足够的余暇和精力去了解各国学者关于自己所做的研究”。一旦教师局限于自身求学阶段所学的知识,不能持续性地进行学术探索,教育便失去了意义。因为“新知识是进步的主要原因,没有新知识,世界很快就会停滞不前,把已有的知识广为传播而扩大用途,世界也能继续进步,但这种进步是不会持久的”。同时,罗素主张大学教师不应把过多精力花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上,而应深入研究国际最新、最前沿的发展成果,真正提高教学水平。所以,罗素强调教学与科研并重,大学应在“学”与“术”中寻求平衡。

四 西方高等教育思想对我国高校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启示

以上几种教育思潮均对“教学与科研并重”的高等教育观产生了重大影响,使大学的职能有了新的定义。鉴于我国的教育体制与社会环境,完全实现教学与科研融合统一的发展目标对于我国现阶段各大高校来说还有一定的差距,对于地方本科院校而言更是任重而道远。然而,面对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的现实,各种复合创新型人才需求激增,高校培养高级人才的任务也显得越发艰巨。

随着互联网及人工智能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现有的许多行业都面临着巨大的变革危机,根据世邦魏理仕咨询公司(CBRE)在《2030年工作和工作场所》的报告,未来10-15年内,工作场所运营方式将发生革命性改变,当前50%的工作职位和就业岗位将在2025年消失。

例如,美国Narrative Science公司最新研发的技术已可结合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利用软件开发的模板、框架和算法,瞬间撰写出上百万篇报道,90%的记者都将被淘汰。其他诸如法律、新闻、金融、通信、航空等越来越多服务行业重复的、程序化的工作岗位也将逐渐被更快速、更灵活、更强大的智能设备所替代。而大学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这意味着科技和时代所带来的变革将给大学的人才培养带来全新的挑战。大学培养的人才如何才能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这便要求大学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必须紧跟时代前沿,将最新、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和研究趋势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否则大学培养的人才将与时代发展脱轨。这也进一步说明了大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将科研和教学融合统一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