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聚区发展探索:基于河南实践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研究框架、内容及方法

本书共分为两个部分,即第一、二、三章的理论研究与第四、五、六、七章的实践探索。理论研究部分着眼于通过梳理国内外已有关于产业集聚区相关研究线索,聚焦探讨产业集聚区的形成机理及影响其发展之动力机制的相关命题;实践探索部分则基于对河南省各地市180个产业集聚区实证调查所获有效问卷之数据资料,通过运用多样化的统计计量分析方法对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情况进行多维度、综合性分析,在总结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模式的相关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尝试对一些地区发展所遇到的具体问题进行理论及政策方面的解释。

本书共分为七章。

第一章引言。主要向读者介绍本书研究开展的相关政策背景,梳理本书研究开展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并粗线条地勾勒介绍本书的主要研究内容、所使用的研究方法以及整体研究框架。

第二章产业集聚形成与发展理论。本章首先分别沿着贸易成本线索、集聚类型线索对产业集聚理论的形成及发展脉络进行简要梳理,并着重分析了产业集聚的本质,即生产要素的动态性累积过程;其次,本章从产业集聚之外部性效应、产业集聚之密度效应等方面对集聚之区域视角的发展线索进行了简要归纳,解释了作为一种厂商生产地理性集中现象的集聚所对于区域整体产业的发展具有显著的影响。

第三章产业集聚区发展的动力机制。本章中提到的“动力机制”是推动产业集聚区形成和发展的要素及作用规律,是推动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根本力量。产业集聚区发展的动力机制包括内生动力机制和外部动力机制。内生动力机制包括产业价值链、社会资本与网络、外部经济、技术创新与知识外溢等;外部动力机制包括政府的促导行为、外部竞争、区域创新环境以及制度文化等要素。内生动力是一种自发的内在力量,是产业集聚区内各主体在市场机制作用下的趋利行为,是各主体在长期的相互学习过程中“成熟和老练”的稳态和均衡,带有一定的自发性特征。外部动力是组织有意识的行为,主要源于外部环境和政府有意识地对产业集聚区形成和发展进行规划和控制,通过内外动力各要素作用力的耦合,各要素系统及系内诸要素通过直接或间接两种途径来影响产业集聚区的形成与发展,形成产业集聚区的竞争优势,推动产业集聚区不断优化升级,向更高层次发展。

第四章河南省产业集聚区企业发展状况调查。本章主要以对于河南省产业集聚区样本企业调研所得数据为基础,从企业的微观视角出发,分区域地对比并探讨了河南省集聚区企业所面临的基础设施环境、政策环境、市场环境、融资环境等外部环境以及企业运行、生产衔接、内部治理、制度建设等内部环境,并进而概述河南省产业集聚区企业目前所面临的典型性发展问题。

第五章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现状。本章基于对全省18个地市180家产业集聚区2431家企业进行的大数据调研,分析了河南省产业集聚区总体情况、集聚区企业总体生存和发展状况,并将18个地市按照地理区位划分为豫东、豫南、豫西、豫北、豫中五个区域,分别对以上各区域共计18个地市产业集聚区发展情况进行梳理与归纳,并在此基础上对各产业集聚区未来发展提出若干对策建议。

第六章河南省18地市产业集聚区发展水平评价。一般而言,要对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就必须建立一套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以方便进行定量比较。这样既能明确各地区的发展优势,又能直观地反映问题和不足。为此,结合河南省的实际情况,要评价各地区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水平,应当充分考虑集聚区形成的内因和外因,区内企业发展的客观现状和主观评价,以及集聚区发展的地区影响力和均衡性。本章将产业集聚区发展水平的评价维度确立为发展环境、发展规模、发展效率、发展结构四个方面,构建了产业集聚区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数,简称“综合指数”(C, Composite Index)。通过构建这一指标体系,本章运用调研所得样本数据,通过环境指数评价、规模指数评价、效率指数评价、结构指数评价、发展水平指数评价五个维度对全省18个地市产业集聚区进行了横截面对比研究。

第七章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模式探索。本章聚焦于从国家开放发展战略视野探索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模式。当前我国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区域产业发展既面临严峻的挑战,也面临难得的机遇。在党的“五大发展理念”的指引下,河南省工业发展应当借助自身区位优势,产业集群应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以14个工业重点行业为主导,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以集群引进、龙头带动、链式发展为主要路径,按照产业上下游有效链接、大中小企业有机结合、各类公共服务平台有力支撑的原则,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强引导,加快培育壮大一批特色明显、结构优化、体系完整、市场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做大做强工业主导产业,打造工业发展新优势,提升工业经济竞争力。

本书所涉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本书首先在理论探索部分从产业集聚这一理论命题入手,对理论研究的脉络进行了梳理,并尝试对经典理论模型进行了中国化改造,以期能够使经典理论模型适用于对中国现实的解释。其次,本书在实践探索部分针对产业集聚相关理论命题,围绕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现状开展了较为翔实的实证研究。

其二,微观企业视角与宏观区域视角相结合。本书在实践探索部分对河南省各产业集聚区内样本企业的调查数据进行了多维度的具体分析,围绕企业在产业集聚区的内部及外部发展环境进行对比分析。此外,除微观的企业研究视角之外,本书也从较为宏观层面的区域视角出发,对比探讨了河南省不同区域的产业集聚区发展情况。

其三,单一指标测算与指标体系构建相结合。本书运用调研所得数据,对河南省18个地市产业集聚区发展相关指标进行了具体的测算,并分别就各单一指标的具体数值,对不同地区产业集聚区发展情况进行了横向对比。在此基础上,本书从发展环境、发展规模、发展效率、发展结构四个方面入手,将这些单一指标加以分类、归纳,完成了环境指数评价、规模指数评价、效率指数评价、结构指数评价、发展水平指数评价五个维度的综合性指标体系,由此可以对河南省各产业集聚区进行从单一指标到指标体系的全方位横向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