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问题缘起
学术研究和理论创造不是闭门造车和冥思苦想,而必须关注问题、回应问题、解决问题。对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关注、回应和解决,就构成了整个学术研究和理论创造的背景和意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弘扬主流价值、引领社会思潮的现实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创新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当代中国文化心态建设研究的背景及意义所在。
一 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历史上创造了悠久灿烂的文化,形成了以中华民族为核心的中华文化圈,由此孕育了中国人强烈的文化自尊与文化自信(晚清时期中国人表现出的文化排外、文化自负乃至文化保守皆由此而来)。这种文化自尊与文化自信直至鸦片战争后才被百年屈辱击得粉碎。在历经磨难、饱经风雨后,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终于让中国人开始摆脱近代以来由于长期落后而积郁形成的文化自卑心态,中国人在历史上曾长期固有的文化自信开始唤醒,中国人的文化自觉在竞争激烈的全球化时代也开始生成,这体现在对一系列文化问题的思考和探索上。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话语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如何打破西方话语体系的垄断、抵御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发出中国的响亮声音,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难题。在传统与现代交织、西强我弱的情况下,如何批判继承传统文化、创新发展当代文化、合理吸收西方文化,成为我们在解决衣食住行问题后,亟待解决的精神文化问题。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有关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软实力、优秀传统文化等问题的论述,更是让中国人深刻地认识到,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事关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总而言之,在全球化、网络化时代,面对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以及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带来的剧烈的文化变迁,该以怎样的文化心态对待,不仅关系到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更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 引领社会思潮的现实要求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对外交往日益扩大和频繁,国内的政治氛围也日益宽松,于是各种社会思潮纷至沓来。社会思潮的关注者过去还局限于高校师生以及知识分子,但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及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化,其关注人群也在迅速扩大,并呈现出大众化、平民化的趋势。根据一项调查,2013年关注度最高的前十大思潮分别为(满分10分):新自由主义(9.1分)、历史虚无主义(8.5分)、民族主义(8.4分)、创新马克思主义(7.8分)、普世价值论(7.5分)、宪政思潮(7.4分)、民粹主义(6.5分)、新左派(6.3分)、新儒家(6.2分)、伪科学(5.8分)。在众多社会思潮所宣扬的内容中,既有积极、进步、向上的,也有消极、保守、落后的,更有腐朽、没落、反动的。这些社会思潮各自代表了一部分人的利益,反映了一部分人的思想。一些社会思潮的代表人物为了争夺话语权、抢占思想舆论阵地的主导权,积极参与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甚至介入现实,影响社会。各种社会思潮的出现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各类社会思潮的轮番登场、竞相表演表明我国思想文化领域的生机和活力,思想文化领域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由此可见一斑;但是另一方面,各种社会思潮的交流交融交锋,使得以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主导地位的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自身发展矛盾尖锐、困难重重的情况下,大力推动价值输出,在世界各地发动“颜色革命”,企图以此转嫁危机、维护霸权。鉴于社会思潮的良莠不齐和多元多变多样,我们是堵是疏,是全盘接受还是拒之门外,是坦然应对还是如临大敌,都需要理性自觉的文化心态。
三 学科创新发展的必然趋势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经过30余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门相对完善、科学、规范的人文社会学科,但制约学科发展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也开始凸显,比如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面临危机。这突出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定域关注、精细发展、学院走向、解题低效等问题上。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转换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视角,需要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领域,需要直面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难题。归根到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要从狭小的天地中走出来,从自娱自乐、自我欣赏陶醉中清醒过来,以开放的姿态、创新的勇气、世界的眼光来回答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课题,而文化研究就是其中之一。文化本身内涵丰富、包罗万象,不同学科都可以从中找到切入点,找到属于自己的领地。在今天文化热方兴未艾的情况下,在新闻学、哲学、社会学等学科纷纷将“文化”纳入自己研究领地的时候,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不应当冷眼旁观,而应当积极地参加这一文化盛宴。值得强调的是,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而价值观的教育、引领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问题,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文化具有天然合理性和先天优势,诸多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学者纷纷研究文化软实力,就已经证明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