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文化基因”解码(全2卷)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间人社会”人际关系的特点:“缘”

在详细阐述“伦人”和“缘人”这两种基本人际状态的亚类型之前,我们首先需要对“间人社会”中的人际关系特点做一番研究。笔者认为,“间人社会”人际关系的特点可以用“缘”这个中国和日本都使用的汉字来代表。

《说文解字》中说,“缘,衣纯(装饰衣边)也,从糸,篆声”。日语中的“缘”字含义大体与汉语相同。《广辞苑》上“缘”的含义有:①边缘;②佛教中指产生结果的助因,是与直接原因(因)相对的间接条件,如前世的缘;③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婚姻关系。“缘”在日语中的音读读法为“en”,训读读法有二:一为“enishi”,一为“yukari”。可见在“缘”这个汉字输入日本前,日本语言中就有这样的概念。

无论是在现代汉语还是在现代日语中,都有大量与“缘”有关的词语。这些词语按含义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作为佛教用语的“缘”,一类是作为人际关系用语的“缘”。

与佛教有关的“缘”,有两个词,一个是“缘起”(Pratītyasamutpāta),“缘起”的“缘”指结果赖以生起的条件,“起”即生起、产生。“缘起”的含义是,一切事物和现象的产生皆由相待(相对)的互存关系和条件决定,离开关系和条件就不能生起任何事物和现象。它表述的是世界的相互依赖性,世界万象乃一大因果关系链,此谓“诸法(事物)因缘生,缘尽法还灭”,“若此有则彼有,若此生则彼生;若此无则彼无,若此灭则彼灭”。永恒的、固定不变的东西是不存在的。这个概念反映了佛教的“无常”思想。

另一个与佛教相关的词语是“因缘”。“因缘”也指事物发展变化的因果关系。这里的“因”是直接原因,“缘”是间接原因或条件。印度佛教中的“十二因缘”阐述了一个因果链条: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这个因果链条主要是讲事物发生的直接原因及其导致的结果。事物的发生除了直接原因,还有各种间接原因。譬如,鸡蛋孵出小鸡是因为鸡蛋中孕育着小鸡的生命,我们无法让一块石头孵出小鸡,这是直接原因。鸡蛋能够孵出小鸡,除了直接原因,还有间接原因,即还需要各种条件,如温度、湿度、气压、场所等。一个鸡蛋,放在孵化器里,在一定条件下会孵出小鸡,而超市里的鸡蛋大都成了人们口中的美食。这些事物发生、变化的间接原因或者说条件,在佛教里称为“缘”。一般来说,事物发生的直接原因比较明确,但间接原因有很多,很不明确,具有偶然性,不容易把握。譬如,鸡蛋在什么时候、什么场合和什么条件下孵出小鸡,具有许多不确定性。

汉语和日语中都有大量与“缘”相关的表示人际关系的词语。汉语中如缘分、姻缘、血缘、地缘、亲缘、惜缘、随缘、结缘、善缘、恶缘、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等。日语中与“缘”有关的词语更多,上述汉语词语中与“缘”有关的词语,大部分日语中也有,除此以外,日语还有大量特有的词语,如学缘、社(公司)缘、好缘(以共同爱好为缘)、趣味缘等,以及一些与“缘”有关的习惯用语。

表示人际关系的“缘”是从佛教用语演化过来的,两种含义的“缘”有区别。前者只与人有关:人与人、人与物、人与事件,主体一定是人;而后者主体不限于人,包括物,譬如,桌子上的咖啡杯与勺子的配合,按佛教的看法也是一种“因缘”。

这样,“缘”这个汉字随着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和日本,有了佛教中表示“条件”的含义,后来又变成了表述人际关系的日常生活用语。在佛教的原产地印度,随着佛教在印度的灭亡,“缘起”和“因缘”思想消失了。印度教吸收了佛教的思想(如“不杀”思想),但似乎没有吸收“缘起”和“因缘”思想,印度教社会也不像中国社会和日本社会这样,存在大量由佛教用语转化来的表示人际关系的“缘”,原因主要在于基本人际状态的不同。印度教徒的“生命包”最主要的特点是,神明、圣职者、宗教导师是重要成员,人际关系有虚化的倾向。人是按照与神明的距离排列的,每个种姓(caste)都处在固定的位置,相互封闭。印度教社会最主要的集团是依据“阶序原理”缔结的种姓。印度教徒的这种基本人际状态就是杜蒙所称的“阶序人”。在印度,佛教的“缘起”思想逐渐融合到“达摩”(Darma)思想中。达摩就是种姓的行为规范,每个种姓都有自己的达摩。达摩也可以说是一种特化的人际关系,不过,它特化的方向是宗教性的,故印度教徒的人际关系可称为一种阶序化的(hierachicalized)人际关系。

中国社会和日本社会都没有真正的宗教,生活中也都不特别强调自我,生活的重心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即二者都是“人际关系中心”社会。人的“生命包”的成员主要是近亲等关系密切的人。日语的“人”称为“ningen”,汉字写作“人间”,即把人理解为一种“关系体”,也是由各种“缘”结成的。日本学者称日本为“间人社会”(相对于“个人社会”)。中国也是“间人社会”,人的存在方式也不是“个体”而是一种“关系体”。两个社会都强调联结人与人的纽带,这个纽带就是“缘”。相对于西方个人社会的“契约”,中国和日本都是强调“缘”的社会。所以佛教中的“缘”在中国和日本变成了表述人与人关系的用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