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蒙古族社会现状报告:和静县和乌鲁木齐市等地蒙古族社会经济发展的调查与分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五 牧民的精神生活状况依然堪忧

在巴音布鲁克牧区,由于自然的、历史的原因,牧民居住非常分散,通路、通电、通邮、通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难度大,导致牧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牧民的文化素质、精神面貌很长时期以来无法改观,反而导致了精神上大面积的荒芜。虽然近5年来,国家实施的“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在巴音布鲁克牧区建成开通(信息、节目靠空中接受——收音机、电视),其有效覆盖率达80%,从而结束了这里的牧民过去听不到广播、看不到电视的历史,但不通电的牧区每家每户还得购置太阳能电源,才能如愿地看上5套电视节目。虽然小型太阳能设施不算太贵,但对于绝大多数贫困牧民来说,是无法承受的。据有关调查资料的显示,在巴音布鲁克牧区家庭电视机普及率较高的只有巴音郭楞乡,达到每百户60台,而其他乡及牧场的普及率都很低。在牧区除了8月的那达慕大会外,没有别的文化娱乐活动,牧民的生活范围仅仅局限于荒野和住处之间,放牧后的娱乐是晚上有电视机的人家一家老少挤在一台电视机面前看电视,没电视机的人家则听收音机或“面面相觑”,打发时间。

为了更深层次地了解目前牧民的日常生活,笔者对巴音郭楞乡的牧民进行了相关的问卷调查。当问及“您在日常生活中,平均每天用多少时间做下列事情?”时,除了正常的工作和睡觉时间外,听广播的人不超过1小时的占37%,不超过2小时的占17%, 2小时以上的占5.7%;看电视的人不超过1小时的占6.1%,不超过2小时的占44%, 2小时以上的占14%;看报刊的人不超过1小时的占18%,不超过2小时的8.7%, 2小时以上的占0.8%;读书的人不超过1小时的占15%,不超过2小时的占8%, 2小时以上的占2.3%。笔者认为前两个选项的真实性符合客观实际,据了解,在巴音布鲁克牧区牧民能够收看的电视节目为内蒙古电视台蒙古语频道,除此之外,还有新疆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实际上由新疆人民广播电台转播该台的节目,时间长度只有两个小时)蒙古语节目。牧民们反映内蒙古电视台的蒙古语频道节目除了春节联欢晚会外,平时的节目都单调乏味。后两个选项回答的真实情况有掩饰之嫌,其真实性受到一定的影响。因为笔者在入户访问中从未发现有关可阅读的书籍、报刊,这是笔者的根据之一,根据之二是牧民几乎没有订阅书刊或购书的习惯,笔者走访了巴音郭楞乡里面负责邮件的收发人员,反映没有一个牧民是个人订阅报刊的。

虽然政府在巴音布鲁克牧区给各乡、村都建立了文化站、文化室,但那实在是微不足道的。就做得较好的巴音郭楞乡来说,其文体活动形式单调,内容过于陈旧,图书资料有3500册,文体设施器材只有一张台球桌。而所谓的村文化室,虽然乡乡都声称:村村都有文化室,但是由于缺乏设施器材和图书资料,沦为“空壳文化室”。这样的一所谈不上辐射功能的文化站、文化室自然就吸引不了牧民的兴趣爱好,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面即重要的一面就是牧民人口的分布特征,导致了乡文化站、村文化室被“闲置不用”的糟糕局面。乡文化站都建在乡机关所在地,而牧区牧民是居无定所,加之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使牧民享用文化资源的可能性变得微乎其微。另外,受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素质的制约,巴音布鲁克牧区的牧民文化消费能力很弱。以上因素导致牧民远离精神生活,逐渐被边缘化,其直接结果是牧民的文化生活单调枯燥,精神食粮极为贫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