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误区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可以使农民增收
“种粮食不赚钱,可以种蔬菜、种水果吗?”这是学者们最爱出的主意,也是地方领导和农民最容易接受的建议。
“一亩园,三亩田”是指种一亩菜地,可以顶得上三亩粮田的收入。这是农民们都明白的道理。
“种什么最赚钱?”这是地方政府为提高农民收入最关心的问题。
当以上三种意见达成一致,再加上经济学家的论证,就很容易得出农民种经济作物比种大田作物更能赚钱的结论,甚至有了“高附加值”农产品的判断,因此就有了农业结构调整可以增收的结论。实际上,“种经济作物”比种粮食收入高只是人们对农业结构调整预期的朴素理解。我们可以看到,凡是涉及农民增收的文件,都无一例外地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措施之一。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一般情景是:地方领导先考察,然后请专家论证,接着靠行政命令在全乡镇或全县推广。也有的是先请教专家,咨询种什么最赚钱,然后冲破重重阻力去推广,被称为“逼民致富”,其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农民不仅没有增收,反而损失更大。
下面的一系列报道或许能说明一些问题。
苹果滞销愁煞渭北果农
2004年11月18日,新华网的一则报道 陕西省合阳县赵庄的一位村民在院子里挑拣苹果。她家今年收获苹果3万公斤,但至今一斤也没卖出去。今年渭北高原苹果大丰收,但由于“秦冠”等品种的苹果果种老化,市场销售极不景气,果商大都不愿收购,造成大量苹果积压在果农家中。目前,许多果农正为苹果的销路犯愁,一些果农称,如果苹果再卖不出去,只能烂掉了。
“为什么渭北的苹果滞销”,专家说,主要是品种老化,“秦冠”品种不行了,“红富士”销路挺好。
下则新闻则是2006年11月关于红富士的报道。
昨日,记者来到渭北旱原的合阳县,沿途看到果园露天地里堆积了一堆堆红彤彤的苹果。见到手持照相机的记者,黑池镇黑东村刘根斗像是见到了救星,上前诉苦:他有4亩红富士苹果,今年全部采用套袋技术,总投资2000元,产量达1万公斤,10月20日摘下,少有人问津,到现在一个苹果也没有销出去。同村的王云海种有5亩地的“长富2号”苹果,投资5000元,产量2.5万公斤,也未卖出一公斤。
12日晚的鹅毛大雪,令果农更加忧愁。城关镇年政村赵老汉指着覆上积雪的1万多公斤苹果说,再过半个月天气变冷,苹果就会受冻。
荔枝丰收果农愁
2008年7月15日,漳州新闻网报道 荔枝丰收果农却愁上眉头,“果贱伤农”再次上演。眼下漳州荔枝收获接近尾声,然而,丰产的荔枝并没有使果农脸上露出丰收的喜悦。素有“果王”之称的荔枝价钱居然比咸菜还贱!连日的阴雨又造成一些成熟的荔枝病坏在枝头……荔枝价格低贱,果农愁容满面!“果贱伤农”再一次在闽南上演……
工价高、农资贵,果农忧心。在龙海市程溪镇采访时发现,有的果农愿意把荔枝让给他人采收,自己仅收所卖金额的一半,居然没人应承。据了解,在龙海市九湖镇、程溪镇,雇用一个男采收工,每天工钱要100元,还得管吃两顿饭,另给一包香烟。而每人每天平均采摘的荔枝也就100公斤左右,如遇树体较高,采收的数量更少。下庄村果农罗某夫妇因身体不适,今年雇用了三四个采摘工,收完万余斤荔枝,仅工钱就花去3000多元。“如果连帮忙采收的亲戚朋友及家人的工价也算进去的话,那么荔枝款就所剩无几了。”
由于工价高,一些果农任凭价格低廉的乌叶及早红品种的荔枝掉落,而不愿采摘。下庄村果农叶海龙家的6棵兰竹荔枝硕果累累,由于自己无暇采摘,雇工又价格太高,索性弃之。
山东大白菜滞销4分1斤 菜农一半菜烂地里
2012年11月05日,央视财经频道 在青岛平度市郭庄镇的田边,记者见到了菜农老牟,他刚刚把一车白菜又拉回了自家的菜地里。菜农牟元进:“大白菜四分钱一斤,就这一个样的四分钱一斤,我没给他。”老牟说,去年他家也种的白菜,最后一大半都烂在地里。他想着今年白菜不会再继续下跌,可没想到的是,今年的白菜价比去年还要低,这可真伤了老牟的心。“明年我就转行种麦子了,不种白菜了。种粮食挣钱少但稳定,有把握,最起码有粮食吃。”
类似的事例不胜枚举。2011年春天,山东菜农因蔬菜卖不出去服药自杀,秋天内蒙古大量土豆滞销,直至冬天多地区的大白菜几分钱一斤仍然无销路。自从我国走出农产品短缺的阶段,“卖粮难”“卖蔬菜难”“卖苹果难”“卖香蕉难”等一系列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人们,这也是人们热衷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后果之一。实际上,当农产品供求平衡以后,特别是处于供大于求状态时,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作为普遍的农民增收措施,其作用就微乎其微了。原因有二:
第一,农产品需求弹性特点决定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能促进农产品消费的增加。人们消费的农产品总量是一定的,并不随着产量的增加而增加,相反,越是丰收,就越会导致农民利益受损,即“谷贱伤农”现象。我们曾对两个果品专业村进行过调查。一个是柿子生产的专业村,该村的柿子产量在50万斤至800万斤浮动(管理粗放导致的大小年或自然灾害导致的减产)。结果发现,小年的年份,果农的收入不减少,而且家家户户均能卖掉所生产的柿子;到了丰收年,尽管产量增加了,价格却降低了,而且一大部分农户不能卖出自己的产品,得不到应有的收益。另一个是板栗种植专业村,也存在同样的现象。因此,这里的老百姓对增产不感兴趣,丰收反而会使他们增愁,这是由消费群体一定时的需求刚性所决定的。
那么是否可以通过扩大销路来解决农产品销售问题呢?不能。因为农产品的消费还具有“替代性”特点。即一种农产品消费的增加,会相应减少另一种农产品的消费。举例来说,你今天多吃了苹果,就不会再吃橘子;多吃了白菜,就会少吃萝卜。当一种农产品或某一品种得到促销时,一定会挤占其他农产品的销售空间。最后,在市场上争来争去,总有失败者(或者同时受损)。在农产品短缺时代,增产就是增收,而到了供过于求的阶段,无论怎样调整结构,都会有部分农民的利益得不到实现。这就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之后,农民利益不能实现的主要原因。
第二,产业结构调整不能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相反,由于结构调整往往以种植经济作物为目标,以增加投入为特征,生产成本的增加会强化这一风险。显然,种两亩玉米,最大的风险也就是赔上几百元,如果经营的是温室蔬菜、果树,高投入必然带来高风险,而且这种风险大都是难以预测的。
下面是一个农村党支部书记对产业调整的认识。
种粮食不赚钱,种经济作物一定赚钱,分散农户不赚钱,规模经营就能赚钱,出这种主意的人肯定没种过地,是在屋子里想象的。
前几年我们在张家口的坝上租了500亩地种球茎生菜,是准备直接供快餐店的,那里气候冷凉、昼夜温差大,适合发展蔬菜。谁知最后以赔了80多万元而告结束,彻底弄砸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
天灾、人祸、没有按规律办事!租地需要钱,雇人需要钱,还要聘请高素质的技术人员,加上生产的成本,已经没有利润可言。再遇上自然灾害,处置不当,不赔钱才怪呢?
坝上离北京那么远,管理成本也很高,雇来的人不像给自己干活那样负责任,效率低,效果差,干着急没办法啊。
好在这500亩地蔬菜是公司的,赔了就赔了呗,这是谁也没有办法的事情,回来后给公司打个报告就完了。以后再不要干这种事了。
由于市场的不可控制性,我们实际上很难预测农民究竟种什么才能赚钱。一些地方政府出于增加农民收入的迫切心情,强迫农民改变种植结构,结果往往是好心不得好报。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新闻:
某县强迫农民种烟叶
某贫困县为建农业示范区强迫农民种菜
某地发生强迫农民种香蕉事件
千亩小麦被毁,强迫农民种果树……
这些政府强制性的产业调整,往往由于增加了农民投资,又不能实现预期的市场价值,导致干群矛盾,甚至引发群体性事件。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目的在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满足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在形成区域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我国当前农业发展过程中是十分必要的,原因有很多,如农业产品供求关系发生了变化,主要农产品的供给由长期短缺转向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农业发展的任务也发生了变化,由靠增加产量解决温饱转为提高产品质量,满足人民日益丰富的需要;农业运行机制发生了变化,市场和科技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农业面临的环境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农业的发展不仅受资源的约束,而且受到资源与市场的双重约束,特别是随着我国加入WTO,农业面临的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更需要适应市场需求。
目前大部分学者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这一概念的理解是调整农业内部各行业、各品种生产的比例关系。有学者通过和计划经济下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比,得出了市场经济下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含义,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含义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政府在通过制度创新建立起能推动农业产业结构动态地适应市场需求体制和机制的基础上,通过制定并实施积极有效的农业产业政策,引导农业生产者积极主动地按市场需求组织农业生产,使农业生产结构不断地朝着有利于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方向演化的产业结构优化过程”。这样的理解代表了大部分学者的观点,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难以实现其操作性。因此,如何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一个十分有争议的话题。有学者从生态学角度分析了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路径依赖,认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首先要引进对农业产业生态共生系统自身发展有利的生物品种;其次是应该合理地进行农业产业布局,保证系统内部生物品种的多样性;再次要注意工业产业生态共生系统和服务业产业生态共生系统与农业产业生态共生系统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最后就是要鼓励农村家庭庭院生态工程的建设。这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观点具有启发意义。也有不少学者在反思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以及解决办法,或者是在思考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否能够真正实现农民增收的终极目标。如唐萍等人认为“首先是农业结构调整具有局限性,不能科学认识‘大农业’的内在含义;其次是缺乏与市场的紧密结合,注重短期效益影响农业的持续发展;再次是结构调整走极端化和趋同性;最后是农民既是生产者又是经营者不适应当前市场竞争的需要”。就目前研究现状来看,学者们讨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涉及这种调整到底能否实现农民的增收以及如何实现农民的增收问题时,还显得过于苍白。我们认为,研究农业结构调整不应与农民增收混为一谈,否则,不仅不能实现农民增收的目标,“蛛网震荡”现象难以避免,也难以形成合理的农业结构。农业结构调整应该以地域资源为基础,以满足多样化需求目标,至于农民的收入则要靠政府政策予以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