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社会心态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社会心态的分析框架

社会心态研究的理论框架是对社会心态的基本特性和基本结构的系统概括,包括概念界定以及对基本结构的勾画。通过辨析和选择理论视角,我们对社会心态进行了重新界定,并在此基础上针对社会心态的内容结构提出基本构念,从而为社会心态的内容结构、表征体系、因果过程和社会心理效应等理论研究提供依据。

一 社会心态的概念界定

在“群体与个体”的分析框架下,我们对社会心态的定义如下。

社会心态是一段时间内弥散在整个社会或社会群体/类别中的宏观社会心境状态,是整个社会的情绪基调、社会共识和社会价值观的总和。社会心态透过整个社会的流行、时尚、舆论及社会成员的社会生活感受、对未来的信心、社会动机、社会情绪等而得以表现;它与主流意识形态相互作用,通过社会认同、情绪感染等机制,对社会行动者产生模糊的、潜在的和情绪性的影响。它来自社会个体心态的同质性,却不是个体心态的简单加总,而是新生成的、具有本身特质和功能的心理现象,反映了个人与社会之间通过相互建构而形成的最为宏观的心理关系。

第一,这一定义试图借鉴个体分析水平(individual level of analysis)和群体分析水平(group level of analysis)对个体社会态度和群体社会态度进行研究的框架,提出社会分析水平(social level of analysis)的框架;第二,这一定义将社会心态的心理层次由表及里地界定为社会情绪基调、社会共识及社会价值取向;第三,这一定义从社会认同、情绪感染、相互建构的角度解释个体与群体之间的联系机制;第四,将社会心态放入“影响变量—过程变量—结果变量”的模式(input-process-outcome model)中进行功能界定。总之,这一定义揭示,社会心态的实质是个人与社会相互建构的最为宏观的心理关系。定义是揭示事物的特有属性的逻辑方法。从逻辑学的角度看,本章采用了发生、互为因果和关系作为种差给出了界定社会心态本质属性的表述。

二 社会心态的形成机制和内容结构

社会心态的基本结构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个体从深层到表层以及从表层到深层的体系,即从信念、价值观、态度、观点意见到情绪感受或反过来从情绪感受到观点意见、态度、价值观、信念;其二是从个体到人际、从人际到群体、从群体到群际、从群际到整个社会这种从微观到宏观的多层级体系。两者之间以特定的社会心态形成机制相互勾连、相互影响,从而形成社会心态特有的效应和动态过程。对此,我们将会在本书的第二章和第三章进行较为详细的分析探讨。

三 个体、社会心态与现实社会的关系

社会心理学家发现,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逻辑是与社会环境息息相关的。

首先,通过社会态度、意见、看法的表达与交流以及社会行为、生活方式的选择,社会成员的个别的社会心理,借助传媒形成社会意愿和社会力量。这种交流和表达在当今有了很多新的技术(例如,互联网、手机等)支撑,让“围观”也显示出了力量。

其次,社会心态,尽管常常是变动不居的,也可以被看成一种社会心理群体的形式。它丰富了有形的、以社会成员身份为基础的社会群体的类型,丰富了个人的社会生活。

最后,社会成员透过自我的表达建构了社会心态,同时也从对社会心态的了解中,不断了解自己的欲求和观念,保持对某些心理群体的归属和认同,从而超越一些其他划分类别的条件,满足个人认同和社会认同的平衡的需求,也是个人社会性的一种实现。因而,了解社会心态就是了解社会成员自己,理解和分析社会心态就是理解和分析社会成员自己,培养和护卫社会心态就是培养和护卫社会成员自己。

总之,社会心态作为一个社会心理事实,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理论研究课题,而且与处于转型时期中国社会的社会实践紧密相关。在从“群体与个体”的视角对其进行概念界定的基础上,还需要发展出可行的测量指标,并将社会心态作为影响变量、过程变量和结果变量来研究,从而达致描述、解释、预测和调控社会心态的目的。

参考文献

程利、王晓丹,(2002),《略论心态史与中国近代社会研究》,《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 86~89。

丁水木,(1996),《社会心态研究的理论意义及其启示》,《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 107~114。

费孝通,(1999),《费孝通文集》(第13卷),北京:群言出版社。

费孝通,(2004),《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北京:华夏出版社。

冯伯麟,(1995),《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心态研究》,《社会学研究》,2, 79~90。

高云峰,(2002),《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心态的嬗变过程》,《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 540~556。

胡红生,(2001),《试论社会心态调控的基本目标及其实现途径》,《甘肃理论学刊》,1, 36~40。

揭扬,(1999),《转型期的社会心态问题及其有效疏导》,《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5, 53~57。

荆其诚主编,(1991),《简明心理学百科全书》,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勒庞,(1895/2000),《乌合之众》,冯克利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勒庞,(1913/2004),《革命心理学》,佟德志、刘训练译,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

李颍伯、王燕美,(2001),《北京人的社会心态与首都经济》,《北京联合大学学报》,1,108~111。

罗凤礼,(1998),《历史与心灵——西方心理史学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马广海,(2008a),《贫富差距背景下的社会心态简析》,《东岳论坛》,29(5), 111~117。

马广海,(2008b),《论社会心态:概念辨析及其操作化》,《社会科学》,10, 66~73。

莫斯科维奇,(1981/2003),《群氓的时代》,许列民、薛丹云、李继红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潘菽,(1983),《试论社会心理学》,《百科知识》,1,转引自《潘菽心理学文选》,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 231~241。

Pawlik&Rosenzweig主编,(2000/2002),《国际心理学手册》,张厚粲主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汝信主编,(1988),《社会科学新辞典》,重庆:重庆出版社。

时蓉华主编,(1988),《社会心理学词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宋智勇,(1997),《转型时期的社会心态分析》,《江西社会科学》,2, 42~43。

王章维、郭学旺,(2000),《“大跃进”时期国人社会心态探析》,《新视野》,2, 50~52。

杨宜音,(1998),《社会心理领域中的价值观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 82~93。

杨宜音,(2001),《自己人:一项有关中国人关系分类的个案研究》,《本土心理学研究》,13, 277~316。

杨中芳,(1994),《中国人真是集体主义的吗?——试论中国文化的价值体系》,载杨国枢主编《中国人的价值观——社会科学观点》,台北:桂冠图书公司,321~434。

张二芳,(1996),《社会心态的研究及其意义》,《理论探索》,1。

郑永华,(2000),《辛亥时期会党社会心态之变化》,《清史研究》,1, 7~13。

Allport, G. W.(1985).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social psychology. In G. Lindzey &E. Aronson(eds.), The handbook of social psychology(3rd). New York: McGraw-Hill.

Beggan, J. K. &S. T. Allison(1994). Social values. In Ramanchandran(ed.), Encyclopedia of human behavior. Vol.4,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Deniel, T., Susan G., Fiske T., & Lindzey G.(eds.)(1998). The handbook of social psychology(4th edition). Boston: McGraw-Hill Co., Inc.

George, J. M.(1990). Personal affect, and behavior in group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75.

Kelly, J. R.(2001). Mood and emotion in group. In M. A. Hogg &R. S. Tindale(eds.), Blackwell handbook of social psychology: Group processes. Malden, M. :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McDougall, W.(1923). Outline of psychology. New York: Scribner.

McIntosh, D. N., D. Druckman, & R. B. Zajonc(1994). Socially induced Affect. In D. Druckman & R. A. Bjork(eds.), Learning, remembering, believing: Enhancing human performance.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y Press.

Reicher, S.(2001). The psychology of crowd dynamics. In M. A. Hogg & R. S. Tindale(eds.), Blackwell handbook of social psychology: Group processes. Malden, M. :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Tajfel, H.(1978).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social groups. London: Academic Press.

Taylor, S. E.(1998). Social being in social psychology. In T. Deniel, Susan G., Fiske T. ,&Lindzey G.(eds.), The handbook of social psychology(4th edition). Boston: McGraw-Hill Co., Inc.

Turner, J. C., M. A. Hogg, P. J. Oakes, S. D. Reicher, & M. S. Wetherell(1987). Rediscovering the social group: A self-categorization theory. Oxford: Basil Blackwe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