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决策参考(2012)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文化产业倍增新局中的北京位势、北京特色和着力点

在文化部文化产业布局中思考北京问题,应注意三个节点:首先是要把《倍增计划》和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以及不久前出台的《改革纲要》结合起来,在《决定》和《改革纲要》的总体框架中把握文化产业。其次,与中央对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以及近期中央对北京文化改革发展的具体要求结合起来,要相互联系地而不是割裂地、全面地而不是褊狭地理解和把握北京文化产业。第三,要看到《倍增计划》是一个部门文化产业规划,不是我国文化产业的全部,不仅核心文化产品中的新闻出版和广播影视没有包含进来,而且相关文化行业、文化设备制造等也没有包括。从区域发展看,需要立足《文化及相关行业分类》进行综合权衡,不能造成对一些行业的忽略或疏离。因此,在落实《倍增计划》时,不仅要思考北京在文化部文化产业布局中的位置、重点,而且要体现国家文化产业的总体布局,在大布局中找准北京位置,把握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和工作着力点。

1.北京在倍增新局中的位势

中央《决定》、国家《改革纲要》和《倍增计划》都明确指出“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发挥首都全国文化中心示范作用”。中央强调“首都”概念,是要突出首都城市的功能定位和比较优势,跳出北京市,立足首都圈,服务大中国。我们应从四个方面把握和发挥首都位势。

一是认清文化产业的主题和主线。发展是硬道理,文化产业的第一要务是发展。《倍增计划》指出,文化产业的主题是跨越式发展,主线是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理解跨越式发展,需要搞清两个问题:首先是什么样的发展?文化产业既要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又要体现时代性,吸收世界有益文化,请进来和走出去,扩大文化交流和贸易,因此,这个发展是在传承基础上包容和开放的发展。其次是如何实现跨越式发展?跨越式发展和非跨越式发展是有区别的,后者是一种自然状态的发展,是常规发展;前者是超常发展,需要有新的动力来助推。中央《决定》和国家《改革纲要》明确“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而《倍增计划》讲的是“以改革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改革创新主要说的是生产关系层面,科技进步是生产力层面的,这个跨越式发展的新动力是科技进步。要实现科技进步,必须依靠自主创新,在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上下功夫,在发明创新、产品创新和流程创新上取得新突破。现阶段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有明确的中心任务,即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文化产业中一部分属于传统产业,有一个改造提升的问题,一部分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因此,文化产业结构调整任重道远。文化产业转变发展方式,目的很明确,是要实现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质量效益型转变,增强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因此,我们从经济角度谈主题和主线,就是要落实中央《决定》要求,使文化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二是把握文化中心的功能和定位。中央《决定》提出发挥首都全国文化中心示范作用,是新时期新阶段基于国家战略作出的一个重大决策,北京的作用可谓“兹事体大”。“首都”“文化中心”“示范作用”三个核心词,有丰富的含义和内在的要求。首都是国家的中枢,是领导决策的中心,它同北京作为全国政治、文化和国际交往中心的城市定位紧密联系、不可分割。文化中心,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是具有重大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中心城市。以中国今天的综合国力、国际地位和影响,文化中心城市必然是国际文化大都市,它与北京作为国际交往中心的定位是相匹配的,说北京是国家文化中心城市,已经包含了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含义,因此,北京作为国家文化中心城市,同时也是国际文化大都市。示范作用,它的本质含义是,首都北京在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率先垂范,创造经验,辐射周边,带动全国,影响世界。

三是增强文化创新的能力和水平。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框架中,北京文化产业发展具有极为重要、不可替代的作用。北京具有不同于国内其他城市的资源禀赋,基础坚实。北京文化产业占地区国民经济比重在新世纪初已经达到支柱产业标准。2005年提出“文化创意产业”,强调创意的重要性和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贡献,注重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文化经济基础较好;北京文化产业已列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在构建创新驱动新局和建设创新型城市中,其地位和影响不断增强,且已上升到城市发展战略层面,即以文化创新发展文化产业,以科技创新发展高科技产业。上述两个基础条件,是首都文化立足高端、示范引领的重要前提。在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进程中,文化产业须嵌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框架,创新拓展,积极提升产业的质量和效益,为推动首都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同时,对已经改革和发展的,要从新问题入手,巩固提升,再创新成果;对未改革和发展的,要顶层设计,从点、线、面上进行探索,取得新鲜经验;对兄弟省区市的经验和做法应专题研究,在新的起点上总结提炼,汲取经验和教训,勇攀新高峰。北京有实力、有能力在文化创新上肩负起龙头角色,发挥榜样作用,引领文化潮流。

四是勇担引领倍增发展的责任和使命。《倍增计划》是促进我国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一个阶段性规划。北京推动实施《倍增计划》,首先须明确一个目标,即在倍增新局中北京在全国的比重和贡献率。从整体看,根据国家统计局《文化及相关行业分类》, 2010年北京文化产业创造增加值794.5亿元,占全国的7.2%。从2004年到2010年,北京文化产业创造增加值年均增长15.8%。未来五年,要研究两个关键指标:一个是文化产业创造和吸纳就业,一个是文化消费占城乡居民消费的比重。同时,将《倍增计划》提及的园区、企业、互动和平台等二十多个文化经济指标,纳入区域文化产业规划部署和年度工作要点。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上述分项指标之间的关系,从每一个具体文化行业看,问题不突出,但是放在一起,就很成问题,因为有些部分是交叉的。就基层文化管理部门而言,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更是需要综合,如过于琐碎繁复,则管理运营成本增大,效果也不易体现。

2.北京文化产业的特色

北京是全国较早发展文化产业的城市之一。早在1996年,市委、市政府就出台《关于加快北京市文化发展的若干意见》,对文化产业发展作出部署。21世纪初即已成为首都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也是迄今按照国家统计局标准全国各省区市中唯一一个占地区经济比重超过5%的省市。在倍增新局中,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城市,可以也应当发挥更大作用,作出更大贡献,形成示范带动。《倍增计划》的最终目标,是到2020年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北京作为一个提前10~20年已经发展成为支柱产业的城市,其先行先发经验和模式对全国具有深远影响。

北京文化产业具有六个显著特色。

一是注重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初步确立了以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双轮驱动”的城市发展战略。这一战略是“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大战略的一个缩影,是北京城市建设的重大决策,将极大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文化产业赶超目标的实现。北京市提出到2020年文化创意产业占全市经济比重达到18%的目标。如果这一目标能够实现,北京将形成以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和“文化中关村”为主体的创新驱动型城市发展模式。以2011年为例,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创造增加值超过3000亿元,约占全市经济比重的19%,而文化创意产业不到2000亿元,约占全市经济比重的13%,文化创意产业相当于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经济规模的60%。未来十年,以目前增长态势,“文化中关村”迎头赶上,中关村和“文化中关村”的经济比重将接近或达到全市经济比重的一半,首都经济的科技和文化含量将越来越高,文化科技特征将更加鲜明。

二是注重重大文化项目带动和企业集聚,初步形成了以国家级产业园为龙头,市级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为支撑,各具特色的创意工厂、文化街区、创意新村有机互补的园区发展格局。其中,30个市级集聚区文化创意产业经济规模、创造就业约占全市文化创意产业比重的15%,园区、基地之间已表现出差异化发展、上下游配套、相互协作支撑的明确意愿。

三是注重抓大扶小培育各种类型的文化市场主体,初步形成了以规模以上(所谓规模以上是指经营收入500万元以上、批发企业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文化企业)文化企业为主体、特色专业小企业配套支持的文化企业格局。北京在营文化创意企业约14万家,约占全市企业数量的19%,注册资本约2700亿元,约占全部注册资本的约7%。文化企业平均注册资本约200万元,约占全市企业平均水平的36%,其中注册资本100万以下的小企业约占75%。北京规模以上企业占文化创意产业收入的90%以上,其中收入亿元以上法人单位占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产业收入的近80%。北京市区两级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充分兼顾大企业集团和中小文化企业。北京已经提出培养500家骨干文化企业、100家上市公司、50家百亿规模集团、3~5家千亿规模集团的目标,未来以资本为纽带的战略收购、兼并重组将越来越活跃。

四是注重区域布局的自然聚集和功能提升,初步形成了以首都功能核心区和朝阳、海淀、丰台为主体,各区县特色发展的文化经济地理格局。目前东城、西城、朝阳、海淀、丰台五个区文化创意产业企业数和注册资本占全市的比重分别高达74%和78%,新兴新办文化企业在上述区域呈现大量集结的景象。首都功能核心区和城市功能拓展区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产业单位收入和从业人员分别占全市文化创意产业的91%和89%,集聚效应和规模效益已充分体现。

五是注重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把发展优势转化为发展强势,初步形成了以整合区域文化资源为切入点,调动各种社会资源支持首都文化建设的合力新局。以2011年《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发挥文化中心作用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的意见》(简称《意见》)为纲领性文件,北京未来十年体制机制创新的方向和重点已经明确,一些工作已经有条不紊地展开,比如设立100亿规模的文化资金,成立首都文化建设指导委员会和北京文化资产管理机构等,其成效也将陆续呈现。

六是注重发明创新、产品创新和流程创新,初步形成了鼓励和扶持原创、保护和培育新兴文化经济生长点的良好社会环境和氛围。从政府奖项设立、项目补贴、贷款贴息、产品奖励来看,既关注产品和流程创新,又积极向高附加值的价值高端挺进,大力扶持原创,北京从“政产学研用”各个环节系统地支持创新,促进创新成果的市场转化,巩固既有优势,努力确立市场领跑者地位。

归结起来,北京作为一个特大城市和文化中心城市,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中,以改革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企业为主体,优化布局,促进集聚,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它的启示是,文化产业发展要结合区域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嵌入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肌体,顺势发展,择机突破,不断开拓新局面。

3.北京文化产业的着力点

北京在培育支柱产业上,走在全国前列。在倍增新局中,全国各地更加重视和支持文化产业,百舸争流,力争上游,大家都在发展,北京曾经领先,如果各地发展更快,北京也在发展但速度不够快,就会落后。当前推进首都文化产业,既要有紧迫感和忧患意识,从问题入手,着手研究解决方案,及时应对,寻机突破,又要有责任感和机遇意识,把文化产业植根于首都实现创新驱动和城乡一体化的新格局中,抓好关键节点,确保实现各项文化经济指标。

一是攻坚突破、跨越发展。在倍增新局中,北京是在一个高起点——已经是支柱产业——基础上的发展,从北京2020年文化经济指标设计看,要实现目标难度不小,需要重点突破,整体推进,既有点的、线的,也有面的。过去我们对点和线的关注比较多,面的研究推进不够深入。面向未来十年,文化产业需要更多关注面的问题,点面结合,线面结合,条块组合。现阶段需要聚焦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在两个方面取得突破:首先是区域之间、园区之间、产业链上下游之间、大中小企业之间形成专业协作,相互支撑。其次是在加快文化产业的现代化、信息化建设和推动文化科技深度融合上取得新的拓展,转型提升。

二是高端引领、战略布局。在倍增新局中,国家提出三大发展战略——重大项目带动、区域差异化发展和科技带动。首先,在重大项目带动战略中,北京需要谋划部署一批重点工程和重大项目,既包括已经列入市委《意见》和全市规划的工程和项目,也包括符合国家标准和产业趋势应重视规划建设的工程和项目。对列入《倍增计划》的北京项目“一城三会”——中国动漫游戏城、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中国国际网络文化博览会、中国(北京)艺术品产业博览会——更要做成品牌。其次,在差异化区域发展战略中,须从实际出发,优化产业结构,鼓励文化创新,提升文化品质,助力首都科学发展。从全国文化产业发展看,这一战略不仅涉及区域、行业、城乡之间的统筹协调,而且有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现阶段对统筹协调关注多,对可持续的研究和关注尚处于起步阶段,北京有先发优势,宜勇于探索,创造经验。再次,在科技带动战略中,北京有全国无可比拟的科技基础和创新优势,应充分借助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经验和做法,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当前有两个趋势值得特别关注:一个是建立以文化企业为主体的文化技术创新体系,重视、加强和支持文化企业的研发投入,制定文化创新配套政策;一个是规划建设文化科技企业集聚发展的“文化中关村”,重视“文化中关村”在首都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先导和核心作用,探索制定综合性的文化经济特区改革配套试点政策。

三是先行先试、引领潮流。在倍增新局中,北京应以增强首都文化的国内和国际影响力为核心,把文化产业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阶段。第一,树立和增强全球意识。克服弱势文化面对强势文化的过度恐惧和保护心理,逐步摆脱“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传统认识,把国内和国际有机结合、统一起来。以“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人文理念,贯通国际国内市场、资源,从一个市场(国际市场)、一种资源(国际资源)的高度,请进来、走出去,提升首都文化的国际视野和在全球范围内统筹运用市场和资源的能力与水平。第二,鼓励、扶持和保护文化原创。北京建设社会主义文化之都、发挥文化中心示范作用的关键,须有世界顶尖的思想、作品和人物,能够拨动世界心弦,获得全球共鸣,这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标志,是衡量中国对世界文明贡献的尺度。北京集中了全国最有创造力的阶层,精英荟萃,关键是营造一种有利于培育创新、激励创新的体制和机制,增强文化创造活力,并保护创造者的权益。第三,建立完善激励创新的文化政策体系。现阶段重点有二:一个是引导文化企业把握前沿、少走弯路,加大自主研发,提供政策配套,如对文化企业研发投入给予税收减免,把文化创新产品纳入政府采购,以及建立健全文化企业创新的利益补偿机制和风险分担机制等。一个是重视文化金融改革创新,北京有雄厚的财政基础和发达的金融资本市场,在总结借鉴科技产业实践尤其是科技金融改革经验的基础上,调动各种金融服务资源,大胆推进,健全文化金融创新服务体系,促进文化与资本的有效对接。北京在探索建立文化投资、担保、贷款的联动机制,实现政府资金与社会资金、股权融资与债券融资、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结合上应先行先试、继续走在全国前列。第四,重视加强文化产业研究与咨询。文化产业研究特别要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文化产业咨询包括文化项目论证和项目方案设计。目前这两个方面都还比较薄弱。北京有雄厚的研究基础,应加强决策研究和顶层设计,在文化经济研究和咨询上保持并取得新的优势。第五,重视和培育文化产业生态环境。在全国加大文化产业投入的新一轮投资驱动下,文化产业生态环境的培育问题日显重要。要努力避免文化企业对政府的过度依赖,建立以市场为中心而不是政府为中心的导向,引导文化企业面向市场,创新产品,改善服务,提升质量。政府对文化产业项目的支持,应注意建立一个优质项目的遴选培植机制,探索建立正确的、透明的、公平的符合潮流和趋势的扶持标准,把优质的值得培育、提升的项目挑选出来,同时,在公共服务、投资融资、贸易合作、人才培养等方面提供系统的孵化支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北京应全面探索制定创造型文化政策,释放民族文化创造潜能,调动各方积极性,创造一个辉煌灿烂的社会主义新文化时代,在推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征程中,贡献北京的独特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