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决策参考(2012)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软实力与中国

自1990年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Joseph S. Nye)提出“软实力”(soft power)概念后1990年,约瑟夫·奈在其著作《注定领导:美国力量本质的演变》(Bound to Lead: The Changing Nature of American Power)以及同年发表于《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上的文章《软实力》(Soft Power)中首次提出了“软实力”概念。,无论是学界还是政界,从未停息过对它的讨论。中国格外重视软实力建设。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设文化软实力的战略目标,学界则不乏关于中国运用、发展自身软实力的政策建议型文章。对于正在快速发展的中国,目前更实际的问题是,国家在软实力的建设中面临何种困境,出路又何在。

为更清楚地阐述这个问题,本文首先从实力(或称权力“实力”与“权力”均对应英文中“power”一词。)的界定开始分析。

历史学家亨廷顿将权力理解为“一个人或群体改变另一个人或群体行为的能力”〔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译,新华出版社,1998,第78页。。政治学家罗伯特·达尔(Robert Dahl)则将权力界定为“使得他人做其不愿意做的事情的能力”Robert A. Dahl, Who Governs? Democracy and Power in an American City,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1,转引自约瑟夫·奈《硬权力与软权力》,第112页。。无论是哪一种定义,“权力”都被理解为一种“影响力”。

软、硬实力的差别首先是行为手段上的差别。奈认为,实现影响有三种途径:一是威胁强迫;二是金钱诱导;三是吸引感召。为获取对他人的影响力,硬实力主要靠“威逼和利诱”;软权力则更涉及如何吸引和诱导。〔美〕约瑟夫·奈:《灵巧领导力》,李达飞译,中信出版社,2009,第26~28页。

另一种差别在于资源。有权力的实践者将实力定义为“对于资源的占有”。Robert A. Dahl, Who Governs? Democracy and Power in an American City,(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1),转引自〔美〕约瑟夫·奈《硬权力与软权力》,第113页。这些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工业能力、国防能力、人口、国民凝聚力、外交质量、政府质量等〔美〕汉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寻求权力与和平的斗争》,徐昕等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第152~202页。。硬实力更多依赖军事干涉、强制外交,以及经济制裁。Ernest J. Wilson III, Hard Power, Soft Power, Smart Power, The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 March 2008。软实力资源则是那些能够“产生吸引力的有形和无形资产”〔美〕约瑟夫·奈:《灵巧领导力》,李达飞译,第28页。。因此,软实力更多强调对文化、传播和政治资源的占有,同时凭借说服或吸引的方式运用这些资源,以达到自身目的。

国家的崛起离不开对于资源的占有与使用。美国依靠军事力量获得独立,依靠对黄金、石油的开采获得独立,美国强大的硬实力对于美国霸权的实现起到重要作用。至今,美国的军事威慑仍遍布世界,美国从未放弃对硬实力的掌控。然而,从历史的轨迹上看,美国今天的实力更多来自思想圈,来自其对“民主、自由、人权”等思想的输出。美国的实力从早期的“威慑力”转变为一种同化的力量,也越来越倚重软实力。

今日中国的发展与强大也势必依靠软实力建设。中国的发展战略是“和平崛起”,这决定中国获得影响力的方式将更多侧重“吸引”,而非“威慑”。只有更多地使用软实力,才能使中国达此目标。